怎样让小说教学“活”起来

来源 :语文教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llys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说教学应打破传统模式,敢于尝试各种教法,敢于对文章内容进行取舍,敢于放胆、放手、放“心”,从而激活课堂,提高效率。
  关键词:初中语文;小说教学;灵活有效
  语文教师应重视小说的教学,因为通过小说的教学,不但可以认识小说中所描绘的社会现象,提高学生辨别真伪、善恶、美丑的能力,而且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尤其是形象思维的能力。小说之所以感人,靠的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物形象。下面是我设计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教学过程。
  第一个环节:读后写。要求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后以《正义报》记者的身份,写一则新闻,简要报道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过程。这一环节,目的是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让学生熟悉课文,整体感知小说内容,理清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后举行“新闻发布会”,让“记者”向全体学生“发布”这一新闻。小余的“新闻”是这样的:
  本报讯 记者余德谦报道:今天下午在状元桥边发生一起命案,一个名叫鲁达的提辖把恶棍无赖郑屠打死了。据了解,案发前一天鲁达与朋友在酒店畅饮,正在兴头,突闻一歌女金翠莲在隔壁哭泣,鲁达心中烦闷,问她为何哭泣?歌女说:恶霸镇关西逼婚!嫉恶如仇的魯达大怒!第二日去了歌女与其父栖身的小店,先暴打了镇关西手下流氓,放走金老父女。估计金老父女走远后直奔镇关西卖肉的摊铺,当众耍弄恶霸镇关西。恶霸大怒,来打鲁达,鲁达大喜!挥动神拳,三拳打死了他。有现场目击者说,打死郑屠后,鲁达提着一条齐眉短棍,奔出南门走了。
  这个环节完全让学生担任主角,教师只作适当的点拨。整个过程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高,他们觉得这样新颖有趣。
  第二个环节:合作探究。我借鉴宁鸿彬老师的做法,设置了如下平实的思考题:
  1.课文主要写了哪几个人物?
  2.郑屠是怎样对待金老父女的?
  3.鲁提辖是怎样对待金老父女的?
  4.鲁提辖是怎样对待郑屠的?
  学生组成四人小组,边读边划边议,后交流发言,教师顺着学生的思路完成下面板书。
  至此,学生已基本上理清了人物间的关系、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性格特点。之后,让学生小结全文,概括中心思想。
  第三个环节:讲。让学生脱离课本,走上讲台讲小说中的一个片断。要求在不改变原文意思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可以摸仿人物的动作、语言和神态等。同时,要求其他学生作评判,评出前三名,给予奖励。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并在“讲”和“听”的过程中让学生进一步体会鲁达不畏强暴、粗中有细的性格特点。同时,让学生体会语言描写、动作描写与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第四个环节:拓展延伸。现在社会上好人被欺凌的丑恶现象还时有发生,当你遇上不法现象时,你会如何解决?鲁达式的拔刀相助、拳头相向、以暴易暴还可行吗?让学生在课堂上发表见解,谈看法。
  学生1:不可行,现在是法治社会,发现违法行为应报公安部门,由公安司法机关处理。
  学生2:我们应弘扬法治精神,以暴治暴不应提倡,更不应喝彩,我们应养成遇事找法、惩治违法靠法的良好习惯。
  学生3:小说中鲁达性格急躁,他出于嫉恶如仇的善良心理和行侠仗义的传统观念,一气之下打死镇关西,这本身也是违法行为,所以我们遇事要冷静,不可太冲动,冲动也会酿出祸患。
  同学们的讨论很热烈,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也加深了对生活的认识。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情绪高涨,课堂气氛活跃,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这篇小说教学的成功,使我得到深刻的体会:“活”是小说教学成功的关键。教法活了,学生的思维才会活起来,课堂气氛才会活起来,小说中的人物才会跃然纸上,有血有肉,活灵活现。
  那么,怎样才能使小说教学“活”起来呢?
  第一,“活”必须敢“舍”。入选教材的小说一般篇幅较长,能反映较深刻的现实,语言生动,可教点很多,如果不分主次,面面俱到,必将导致课堂费时多而收效少。这就要求我们大胆舍弃。凡是简单的知识可以略而不提。只有经过大胆的舍弃,教学才会轻松而高效。
  第二,要“活”必须敢“放”。一是放胆,敢于跳出“教参”,敢于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二是放手,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三是放“心”,放飞学生的心灵。课堂上条条框框太多,学生的思维“灵”不起来,“活”不起来。只有敢“放”才能调动起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激发他们求知的积极性。
  第三,要“活”必须精心设计教学思路、安排教学环节。为了让语文课堂能走进学生的心灵,教师备课时需经常进行换位思考,多用学生的目光来审视教材,设计教法,多想想学生内心的渴求与需要,让他们学得亲切,学得主动。
  总之,教法“活”了,课堂才会活;课堂活了,效率才会高。
  作者简介:高伟强(1967— ),男,广东省肇庆市广县实验学校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探究性学习方法在初中语文课堂上的实际运用。
其他文献
摘要:对于文章的赏析,关键在于读懂、读通,而读懂、读通的关键则是把握细节。在邹韬奋《我的母亲》一文教学中,教师可从心理描写、侧面烘托、语言描写和场面描写等角度,以圈点批注、小组讨论、引导质疑、课堂练习为抓手,指导学生赏析细节,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我的母亲》;细节赏析;语文素养;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赏析课文时“对于文章的内容和表达方式要有自己的理解和认知,能提出自己的观点
“一场鸿门宴,千古任评说。”两千多年前的那场盛会,通过史学之父司马迁如椽之笔渲染,早已成了跌宕起伏、脍炙人口的经典故事。清王昙“天意何曾袒刘季,大王失计恋江东”的诗句,把汉家得与霸王失的缘由进行了充分解说。休谟说:“没有其存在原因的东西是不存在的”。也就是说,任何事情的结果都不是突然的,它在开始时就已经预示了。如果仔细研究鸿门宴上双方阵营各人物的表现,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看到楚汉后来那个结局。  可以
清宫剧《延禧攻略》第29集中,袁春望特地带来了草药——刺儿菜给魏璎珞治疗手伤,让璎珞有些感动。  那么,這个刺儿菜到底是什么“神药”?有什么功效呢?  刺儿菜很常见,中药名为小蓟  根据剧情,魏璎珞当时是双手泡在水中,又红又肿,袁春望拿刺儿菜给她的手消肿。由此推断,这味名叫“刺儿菜”的中药能够活血消肿。清代医学家赵学敏编著的《本草纲目拾遗》中就记载了刺儿菜,中药小蓟的别名之一,并且临床也用小蓟鲜品
摘 要:孟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一句中同时用到“我”和“吾”两个第一人称代词,这不仅让中学生疑惑不解,也成为高中语文教师面临的难题,本文从“产生时代”“语法功能”“单复数使用”和“使用习惯”四个方面进行分析,解释“我”与“吾”的区别。  关键词: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第一人称代词;我;吾  笔者在执教《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一文时,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语文课本中见到的古文第一人称代词大多是“吾”,一般不
一旦出现疼痛,很多患者会使用布洛芬、阿司匹林等止痛药来快速止痛。然而,医生建议,止痛药不宜长期服用,否则容易导致肝肾损伤等严重副作用。那么,不用止痛药,真的能止痛吗?英国《每日邮报》近日载文,刊出医学专家莎拉·布罗尔博士总结出的“管用的7种天然止痛法”,有需要的朋友不妨一试。  治疗偏头痛  闻闻薰衣草精油 研究發现,闻闻薰衣草精油可显著减轻偏头痛症状。偏头痛发作时,闻薰衣草精油15分钟比使用安慰
摘要:围绕中心举例子是写好议论文的根本。拟以“思考”为话题的材料作文训练做为范例,指导学生在使用例证法时学会变通思维,契合观点,选材典型准确;紧扣主题,适当的增、删;采用多种论证方法,使论证贴切有效。  关键词:材料作文;选材准确;论证方法  议论文中最常用的议论方法就是例证法。例证法运用得好不好,是一篇议论文成败的关键。首先,选材要围绕中心,典型准确,善于一材多用。其次,论证要契合观点,善于增删
2019年7月10日,黑龙江农垦总局红兴隆分局八五三农场雁窝岛的一块湿地,一窝嗷嗷待哺的幼鸟正呼唤着母亲。  朝着幼鸟鸣叫的方向望去,一米多高的芦苇荡里赫然立着一排高大的雕塑——几名壮士正弯腰前倾身子,奋力拖拽牵引绳,期望将一台陷入沼泽的“K95”拖拉机拉上岸来。  这一场景描绘的是上世纪50年代中期雁窩岛开垦过程中涌现出的“潜水挂钩”的故事。这是开垦北大荒的一个缩影,壮士们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精
摘要:2018年春节前袁枚一首小诗《苔》一夜间红遍大江南北,没有经过任何包装,却一下击中人们内心最柔软的部位。这是自2016年韦应物的“我有一壶酒,可以慰风尘”续写之后,中国传统文化再次以新的载体对国人心灵的深度叩击。国人诗性未死,凭借着一壶浊酒,一帧画卷,或者一首歌谣,就能摇荡出一树树繁花似锦。  关键词:文化内聚力;《苔》;文化热度;多文本  2018年春节前,有这么一首诗歌,质朴无华,没有经
摘要: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抓住写人叙事文章中人物语言描写进行分析,可以洞悉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和内心世界,探知人物的社会地位与特殊身份,明了故事的来龙去脉,理清故事发展脉络,可以了解故事背景,理解文章主旨。  关键词:阅读教学;语言描写;个性特征;文章主旨  有这样一则“咏雪”的小故事:话说某朝某代的一个冬天,财主叫上秀才陪同宴请县官大人,酒足饭饱之后,三人到院外赏雪,县官老爷忽然来了雅兴,提议以“雪
摘要:“学生怕学文言文”的现状导致文言文教学效益低下,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是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益的有效办法。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在诵读文言文、疏通文言文词句、深思感悟文言文内涵等方面成效明显。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有利于推动学生学习观与学习方式的转变,为学生营造轻松平等的文言文课堂学习氛围,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得到充分调动。  关键词:小组合作;调动;疏通;激发;引导  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一书中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