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3D制造时代

来源 :支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92941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新兴的数字生产革命正在到来,在这一新兴革命中,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产品制造专家,拥有自己的独特工厂。
  晚上临睡前,在新式购物网站上看好一双鞋,下载材料和尺寸数据,然后轻点电脑屏幕上的“打印”按钮,一份数字文件便被传递到一台“加大版”的喷墨打印机上。第二天一早,打开打印机,一双崭新的鞋就呈现在你面前,穿上它就可以上班了。
  这不是科幻小说的情节,事实上,这种神奇的打印机已经出现在世界各地数十万家企业的工作问,甚至还进入了一些“3D打印发烧友”的书房。是的,3D打印(或称三维打印)技术正在风靡全球。
  重型设备、蓝领工人、装配线、大工业……这些都已是工业时代的“明日黄花”。“如果有数百万的人可以在自己家中或企业中更廉价、更快捷地同时生产一批或单独一个产品,而生产出来的产品可以与世界上最先进的工厂的产品相媲美,那会是怎样的图景?”
  美国华盛顿特区经济趋势基金会主席杰里米·里夫金在其新著《第三次工业革命》中宣告,一个新兴的数字生产革命正在到来,在这一新兴革命中,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产品制造专家,拥有自己的独特工厂。
  生产成本只有传统制造方式的十分之一
  一个完整的3D打印过程大约是这样:首先,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补充文字链接)的帮助,3D打印机的软件可以对产品进行扫描分析,生成一系列数字切片,并将这些切片的信息传送到3D打印机上。
  根据切片处理的截面轮廓,在计算机控制下,相应的成型头(根据设备的不同,分别为激光头或喷头等)进行扫描,在工作台上一层一层地堆积材料,然后将各层粘结(根据工艺的不同,有各自的物理或者化学过程),最终得到原型产品。
  理论上,几乎所有的产品,无论是珠宝还是手机,抑或是汽车或飞机的部件,还是医疗移植物,乃至电池,都可以通过这种立体的堆叠方式“打印”出来。
  3D打印,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兴起于美国的快速成型技术之一。快速成型(Rapid prototyping,RP)(补充图片链接)是一种快速生成模型或者零件的制造技术。依靠此技术,可以生成非常复杂的实体,而且成型的过程中无需模具的辅助。
  对于快速成型技术的研究始于1970年代,但是直到1980年代末才逐渐出现了成熟的制造设备。美国3M公司的Alan J.Herbert(1978年)、日本名古屋市工业研究所的小玉秀男(1980年)、美国UVP公司的Charles W.Hull(1982年)、日本大阪工业技术研究所的丸谷洋二(1993年),各自独立地提出了快速成型的技术设想。
  这种“添加制造”模式不同于传统制造的“减成法”,后者是对原材料进行剪裁、拼接然后连接而成。工业分析家预计,今后数年,将有成百上千万的消费者会通过网络下载3D的日用品,并在家里或单位将其打印出来。
  3D企业家们对这种添加制造法极具信心,这种生产方式所需要的原材料只有传统生产方式的十分之一,能源消耗也远低于传统的工厂式生产,大大降低了成本。
  大规模应用将改变产业版图
  目前,中国的快速成型技术已经具备产业化发展能力。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有学者从国外引进了快速成型技术,并以高校为依托进行研发。目前,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以及西安交通大学已经成功地将该技术投入产业化生产。
  “快速成型技术能够帮助企业快速将创新的想法付诸实践,并通过最短的周期让新产品上线。”武汉滨湖机电技术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蔡道生说。
  蔡道生管理的这家企业,是国内最早一批投入快速成型技术研究的企业,现在已经为国内200多家企业、研究单位提供快速成型机。
  “玉柴集团在运用快速成型技术研发新的发动机之前,制造一个尚在调试中的试验产品需要至少五个月,而现在,半个月就可以完成了。”蔡道生告诉本刊记者。
  快速成型产业具有一定的市场门槛,仅以激光粉末成型为例,就需要激光、机电、材料、化学、控制等各学科的人才,它是一种交叉学科的应用。蔡道生认为,在一定的时间内,快速成型技术必然以高校为主导,而相关制造业的研发中心也会向人才中心地带聚集。
  不过,由于快速成型技术尚不适用于大规模的产品制造,另一方面,中国传统制造业的劳动力成本相对优势还将持续较长一段时间,这都成为阻碍企业追求技术革新的因素。
  制造业企业缺乏创新,其市场将会逐渐流失,虽然规模制造型企业的地位仍然无法取代,但随着制造业数字化进程的加速,不具备创新能力的企业势必将被淘汰。
  如今,科学家们正在利用3D打印机制造诸如皮肤、肌肉和血管片段等简单的活体组织,很有可能有一天我们能够制造出像肾脏、肝脏甚至心脏这样大型的人体器官。
  同样,人们还将大规模“打印”食品。康奈尔大学的科学家已经成功打印出了杯形蛋糕。几乎业界的所有人都相信,食品界的杀手级应用讲师能够打印巧克力的机器。
其他文献
按照联结陇东南、融入大关中的思路,甘肃省天水市积极推动关中一天水经济区建设,力争打造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新的增长极,重塑丝绸之路繁华景象。  引资396.39亿元!前不久结束的中国兰州投资贸易洽谈会上,甘肃省天水市收获颇丰,这一数字比去年增长了近两倍。  天水有着“陇上小江南”的美誉,自古还是丝绸之路必经之地。但提到“丝绸新路”,绕不开的是关中一天水经济区。  融入“大关中”  一部《闯关东》,让国人
期刊
事件  近几个月里,中国的战略新兴产业成为跨国企业的投资新宠,西门子、富士、丰田、摩托罗拉、福特、日立、索尼、佳能、三菱商事、爱普生、艾默生等100多家跨国公司负责人纷纷空降中西部地区,考察布局战略新兴产业的项目投资。  与之相呼应的,是近期密集出台的区域规划,无论是已经批复的《中原经济区规划》、《广西西江经济带发展总体规划》、《中国东北地区面向东北亚区域开放规划纲要》、《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
期刊
事件  8月6日至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在河南省郑州市组织召开《中原经济区规划》编制工作启动会。来自河南、安徽、山东、河北、山西五省政府和发展改革委的官员参加了会议。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杜鹰在接受河南当地媒体采访时强调,作为经济区域的概念,中原经济区编制规划的基本原则就是要打破行政界限。此次公布的中原经济区版图中,除了作为主体的河南全域以外,与河南毗邻的晋东南、鲁西南、冀南、皖北部分区域亦被纳入
期刊
中三角起飞的关键是尊重企业家,对企业家有吸引力,留得住企业家,在优质软环境中出思想,出感情,出项目,出生产力,出效率。  为治理沙尘暴发源地内蒙古阿拉善地区的生态问题,他和国内百位企业家深入茫茫沙漠,自发形成“阿拉善SEE生态协会”,筹集亿元资金,减缓或遏制沙尘暴的发生。  他领导的北京首创集团(以下简称首创),在全国企业500强中排名第175位(国家统计局排名),业务涉及房地产、金融等六大领域,
期刊
“2+1”模式  锦江地处核心城区,是国务院确定的“商贸繁华区”,工业用地十分匮乏。于是,在服装行业如火如荼发展之际,与金堂县达成合作。锦江出资金,金堂出土地,组建飞地工业园,同时,九龙公司整合众多商户入驻园区。  这种2+1(锦江、金堂和九龙)的模式,在当时很受推崇。2007年1月,三方签订共建飞地园区的协议。整个项目规划用地1100多亩,第一期启动近400亩。年底建成后,建筑用地4万平方米,含
期刊
武汉正在发生的变化,实际上是中国城市巨变的一个缩影。  当前,武汉建不建国家中心城市,不应成为问题。问题是建设什么样的国家中心城市,武汉的核心价值是什么?在本刊专访中,政商学界知名人士回答了本刊记者的提问。  武汉的底气从何来?  《支点》: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做中国、世界的大武汉。武汉底气从何而来?  蔡颖恒:武汉具备得天独厚的“天时、地利、人和”。  天时,武汉现在有很好的发展机遇。适逢沿海产业
期刊
20年前,印度放开经济管制,实施一系列改革举措,国家迅速向市场经济转型,并成为世界上增长第二快的经济体。这些年来,印度实现了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迅速扩张、出口骤增,出现了规模可观的中产阶层,被西方赞为“南亚神话”。  不过,同世界上大多数新兴市场经济体一样,这一“神话”也有代价。在印度沿海的都市街区,尽管充斥着富裕阶层的奢华与新兴资产阶级的梦想,而不远处也汇集着数以亿计的城市贫民,他们从更贫困的远郊落
期刊
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风驰电掣,势不可挡。然而,2012年的寒冬令GDP增速的放缓,让高速列车上的乘客忧心忡忡,不知路在何方。此时此刻,作为经济快速复兴的典范,德国无疑是最值得中国尊敬和学习的标杆。  1871年德意志帝国统一之前,在先后崛起的欧洲诸强面前,欧洲中部讲德语的大片地区仍是一盘散沙,动乱时成为群雄逐鹿的战场,和平时又是大国博弈的棋盘。如果你能理解德意志几个世纪所经受的屈辱和离乱,就能明白
期刊
美国提振全球增长需要包括欧洲和中国在内的各方协助。作为全球活动的参与者,欧洲和中国都面临着各自的挑战,它们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也正经受考验。这些经济体是否会像美国经济一样充满弹性和活力吗?美国是否能重回持续以生产为驱动的经济模式?这些答案取决于全球经济未来的走向。  一个多月前,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发布的经济形势调查报告说,今年6月到7月初,美国经济总体以“缓慢到温和”的步调增长。在这份被称为“褐皮书”
期刊
面积4万平方公里,人口仅1670万,而就是这样一个欧洲小国却是个农业“大国”。十几年来,在世界农产品净出口额排行上荷兰总是榜上有名。2011年,荷兰农业出口总额达728亿欧元,同比增长9%。仅次于美国,排名世界第二。  荷兰的农业奇迹首先得益于荷兰政府对农业及农民的教育和科技的投入。2004年荷兰全国教育和研究经费占国家总预算的19%,遥遥领先于其他部门,荷兰农业部在与农业相关的科研、推广和教育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