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WebGIS的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评价系统设计与实现

来源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ngjilin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与修复的力度,修复过程监管和效果评价成为重要的研究内容。针对当前存在的修复过程监管困难、修复效果评价因素多样等问题,本文选取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应用物联网技术、克里金空间插值方法和3D WebGIS开发技术,设计开发了一种在线的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评价系统,该系统实现了修复工程管理、数据在线采集与管理、修复效果评价和三维可视化表达等功能,并在实际土壤修复工程中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提高了修复过程监管的效率和修复效果评价的准确性。
其他文献
针对全球各国超高频(ultra high frequency,UHF)射频识别技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系统许可频段不同问题以及圆极化特性天线需求,提出了一种覆盖全球UHF频段(840~960 MHz)的通用型RFID读写器天线。该天线以传统微带单极子天线为理论基础,采用一个V形边沿接地板和一个微带线偏心馈电的非对称多边形辐射贴片,实现了天线的圆
针对目前BDS-3的定位性能,本文分析了BDS-2、BDS-3以及BDS-2/BDS-3组合下的数据质量以及伪距单点定位精度。研究发现,BDS-3卫星数据质量较优,相比于BDS-2卫星数据质量有了提升,BDS-3卫星的加入有效地提升了BDS卫星可见数,改善了卫星空间分布结构; BDS-2、BDS-3单频伪距与双频伪距单点定位精度相当,二者结合的伪距单点定位精度相比于单一系统有了较大提升。
应急避难场所是城市居民躲避各种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安全区域,在城市建设发展中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通过GIS空间分析方法,构建应急避难场所的评级指标,并以福州市区为例进行了评价分析。研究表明,福州市现有的应急避难场所整体服务效能较好,但是数量上过少,空间分布上不均衡;部分应急避难场所交通可达性不理想,距离城市主干道距离较远;服务效能受到限制。
利用FME对地理空间数据的几何和属性处理功能,设计与实现了一种针对天地图水系数据显示级别合理性的检查方法。该方法可对水系线、水系面及二者之间显示级别的合理性进行快速检查,实际生产表明,该方法提高了水系数据融合更新的生产效率和质量。
地质灾害预防关系民生安全,综合运用大数据物联网平台技术、GIS三维空间技术及GNSS等先进技术方法,建设自动化预警平台,实现对地质灾害隐患点的远程高精度监测,分析地质灾害发展趋势,为有效避险提供了科学依据,最大限度地减轻或避免地质灾害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影响。本文结合实际建设应用,主要从系统建设关键因素、系统总体设计、系统功能设计与实现等方面进行了介绍,该系统已用于某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中,取
依托天府机场某暗渠基坑沉降监测数据,运用R语言中的ARIMA时间序列模型对该暗渠基坑的沉降监测数据进行建模分析,对暗渠基坑的沉降变化趋势进行预测和验证,以监测暗渠基坑的动态,对于提高工程施工安全具有重要实际意义。
利用地理信息、大数据和物联网等信息化新技术,通过整合应急相关管理部门13类127项应急数据资源,对接各部门10多个信息系统,初步形成应急数据资源池,建成海南全省应急一张图平台,实现了自然灾害监测预警、资源管理和指挥调度的"大应急"模式,为跨部门互联互通、数据共享、业务协同打好基础。
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给测绘科技发展和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业务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本文首先梳理总结了人工智能与自然资源调查监测结合的研究进展,并剖析了当前形势下人工智能应用所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发展和提升自然资源智能化水平的建议。
以《地图见证发展历程——江苏改革开放40年专题地图集》为例,首先介绍了图集在结构编排方面的创新成果,然后介绍了专题图表构建的主要方法及程序实现,最后以图集中几个典型的专题图为例详细阐述了专题要素的展示与表达效果。
在光学遥感卫星图像中,云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它严重降低了图像的质量,因此,去云处理就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步骤。深度神经网络在许多图像处理任务中取得了成功,但是利用该方法针对遥感图像的去云研究较少。本文采用GAN来解决遥感图像去云问题,首先训练生成模型生成无云影像,同时训练判别模型使生成的模型更加真实和清晰,最终达到从被云覆盖的卫星图像中恢复并增强这些区域的信息,生成质量更好的无云图像的目的。基于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