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熊能移民到南极洲吗?

来源 :百科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ndamc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极熊生活在北极地区严寒的冰雪环境中,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北极熊的生存受到了极大的威胁。于是有人突发奇想:那就将北极熊迁移到南极洲吧!这听起来似乎是一种合理的做法,因为毕竟都是极地地区,气候条件有一定的相似之处。那么,这个想法真的能实现吗?
  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
  野生动物的栖息地是指能够维持野生动物的生存和繁衍所必需的条件的地方,例如海洋、河流、森林、草原和荒漠等。每一种野生动物都在身体结构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对它的栖息地具有特殊的适应,由此可见栖息地对于野生动物的重要性。
  人类经济活动的迅猛发展对野生动物造成最大的影响之一,就是不断蚕食着它们的栖息地,毁坏了它们的栖息环境。栖息地的恶化将使野生动物的实际分布区缩小,导致物种濒危甚至灭绝。因此,野生动物保护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保护它们的栖息地,即就地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就是就地保护的有效措施之一。
  对于一些数量特别稀少、仅仅依靠就地保护已经不足以保证该物种延续的、处境非常危险的野生动物,则需要进行迁地保护。在有条件的地区,如动物园、研究所、濒危动物驯养繁殖中心等,利用良好的设备和先进的技术,进行笼养条件下的人工饲养繁殖,建立起中心种群和谱系簿,使之达到繁衍和发展,把种群保存下来并加以扩大。当这个物种的迁地保护成功,繁殖到足够多的数量之后,可以逐步将它们释放到原产地,即“再引入”。
  “再引入”是指把一个在原分布范围内已经消失的物种重新放归原产地,并努力恢复其自然种群的行动,是保护濒危物种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迁地保护的最终目标。我国麋鹿的“再引入”工作是其中的一个典型范例。
  “再引入”的成功范例
  麋鹿俗称“四不像”,在我国曾经广泛分布,但野生种群在明、清时代灭绝,仅有200~300只被饲养在当时的北京南海子皇家猎苑里。麋鹿野生种群灭绝的原因除了被大量猎捕外,更主要的是由于近代南北各地许多沼泽或近海低洼荒地均被开垦成农田,使得只适于在沼泽地带栖息的麋鹿没有了容身之地,成为平原地区最早的生态灾难的牺牲者。
  1894年北京浑河(永定河)发大水,冲垮了皇家猎苑的围栏,多数麋鹿逃散。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猎苑中的麋鹿全部在战乱中消失。幸运的是,在1865~1894年间,有一些麋鹿被陆续盗运到欧洲,被饲养在各地的动物园或饲养场中,后来在世界范围内发展到数千只,已经从濒危物种红皮书的名单中划掉。
  1985年8月24日,20只麋鹿(5只雄兽,15只雌兽)从英国返回它们的祖辈曾经生活过的地方,被散放在北京南海子麋鹿苑内。将一个物种如此准确地引入它的原产地,在世界“再引入”工作中也是独一无二的,很有历史意义。此外,我国还在江苏大丰、湖北天鹅洲等更为广大的湿地环境中先后建立了麋鹿种群,这些地方也都是麋鹿曾经生活过的地方。现在,重返家园的麋鹿已经重新适应了当地的气候和生态环境。
  在我国,与麋鹿迁地保护的故事类似的还有普氏野马、高鼻羚羊等。而国外的野生动物迁地保护起步更早,成果更为显著。例如,欧洲野牛曾分布于欧洲中部、西部和南部的广大地区,后来范围逐渐缩小,在野外生存的最后一头于1921年2月9日被猎杀,后来通过利用全世界动物园中饲养的56只欧洲野牛进行再引入工作,终于使其免于灭绝之灾。美洲野牛的命运也与此类似。
  指猴是马达加斯加岛上的著名特产动物之一,由于人类的杀戮和森林的消失,指猴在很长时间内已经绝迹,直到后来在该岛的东岸重新发现了一些成年个体。1966年,科学家将收集到的9只个体放养到马岛东北部林木较为茂盛的曼戈比岛上。通过数十年艰苦的努力,这种世界上最濒危的灵长类动物的生存出现了转机。
  在鸟类中,迁地保护的例子也有很多,例如菲津宾保护食猿雕的计划、巴基斯坦对彩雉的再引入、德国对普通松鸡的再引入等等。
  除了濒危野生动物的迁地保护之外,人类也曾为了维持当地的生态平衡而引入新的物种。例如美国的黄石国家公园,在狼群被人类的猎捕而消失后,草食性动物由于缺乏食肉动物的制约而大肆繁殖起来,尤其是马鹿的数量已经失控。这一后果直接导致了黄石国家公园里的很多幼树因被植食性动物的大量啃食而难以生存。
  为了使国家公园内的生态恢复到从前的自然平衡状态,黄石公园实施了狼的引入计划。1995年,黄石公园从加拿大引入了14匹狼,一年以后,又有17匹狼来到这里,后来繁衍到200匹左右,成为世界上狼数量最多的地区之一。当地的林木也再现了生机。黄石公园“引狼”计划的成功也引起了美国其他各州的关注,后来有十几个州都在考虑推行狼的引入和恢复计划。
  富有争议的援助迁移
  上述的例子基本上都是将原来在一个地方消失的物种重新引入到该物种曾经生活过的地区。那么,有没有这样的例子,即一些动物是原来一个地区所没有的,但被人为引入到这个新环境后,能完全融入而不破坏当地的生态呢?
  事实上,这样的情况也是屡见不鲜的,例如雉鸡(也叫环颈雉、山鸡、野鸡等)。它的原产地就在中国,除西藏的大部分地区和海南岛外,雉鸡的踪迹遍布中国各地,而且数量相当多。自1300年起,雉鸡陆续由它的原产地中国以及俄罗斯东部和朝鲜等,被引入到世界各地,现在已广泛分布于亚洲、欧洲、北美洲、大洋洲和太平洋群岛等地,成为当地生态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
  著名的水鸟——鸳鸯主要在中国北方以及俄罗斯东部、日本和朝鲜等地繁殖,越冬时到中国南方,偶尔也到达缅甸和印度东北部一带,而在英国和北欧一带也有成功引入的种群,成为当地的留鸟。
  原产于欧洲、非洲、亚洲等地的原鸽,已经被引入到北美洲和中美洲各地。而原产于非洲、南美洲、澳大利亚等地的多种鹦鹉,在中国香港等南方地区就曾因为笼养的个体不断逃逸到野外,逐渐形成了野生种群。
  通过这些例子,有一些科学家想到,能否将那些面临威胁的物种迁移到更适宜的地方,包括迁到该物种正常栖息范围之外的生态系统中去呢?这个尝试将一个物种重新安排到一个新的栖息地的做法被称为“援助迁移”或者“有组织的迁移”。这是一项富有争议的策略,有些人认为,这种做法有些狂妄自大;也有人认为,对于确保某些物种的生存机会而言,这很有必要。目前,一些植物和无脊椎动物已经成为了这种有组织迁移的首批试验品。因为有的科学家认为,相比高等动物而言,它们似乎更容易被迁移与管理。
  “香榧守护者”是迄今为止最成功的一个“援助迁移“项目。美洲榧是一种高度可达到18米的常绿植物,目前正从其原产地美国佛罗里达州迅速消失。科学家为了拯救这个濒危物种,已经将十几棵美洲榧成功地从佛罗里达州迁移到了被认为气候适宜的北卡罗莱纳州。
  另外,在一个小规模实验中,科学家将两种蝴蝶从英格兰南部转移到了采用气候模型预测出的适宜栖息的北部地区。10年之后的结果显示,这些新来的昆虫移民“人丁兴旺”,生活状况不亚于它们那些生活在南部地区的“兄弟姐妹”。
  但是,即使有这些初步成功的例子,迁移一个物种也不是一项容易的任务,它在政治、社会、经济、科学、生态和伦理等各个层面上都具有很复杂的因素。目前,人类在这方面的研究能力还属于初级阶段。当人们认为,这里就是适合某个物种栖息的地方,这里的气候是我们未来所期望的……但实际上,除了气候以外,还有很多其他因素也很重要。在我们能够充分理解一个物种是留在原地好,还是有迁走的必要之前,还有一大堆基础科学方面的问题需要解决。
  物种入侵的前车之鉴
  事实上,援助迁移最大的隐忧不仅是一个物种能否成功地适应新环境,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它会不会适应能力太强,反而成为一个入侵物种,也就是一个被引入到非原产地的地方后,形成自我繁殖能力并给当地生态系统造成损害的物种。发生在澳大利亚的“人兔之战”就是一个最好的反面例证。
  1788年以前,澳大利亚根本没有野兔。20多只欧洲野兔搭乘英国皇家海军第一舰队的舰船,从英格兰来到了这片肥沃的土地上。其中的13只野兔逃逸到了野外,它们在自然界迅速繁殖,一场可怕的生态灾难爆发了!为了抑制野兔的扩散和繁殖,澳大利亚人绞尽脑汁,从最原始的猎杀、布网、堵洞、挖沟、烟熏、投毒、设夹子和驱狗追杀,到运用化学武器、开展“生化战”,再到效仿长城修建总长度超过3000千米的篱笆来防御野兔。
  这场“人兔之战”被称为人类历史上损失最为惨重的外来物种入侵事件。同样的事情在世界其他地区也在不时地上演。英伦三岛本来是红松鼠的家园,但自从19世纪末北美洲的灰松鼠被引进后,红松鼠的噩梦就开始了。灰松鼠的个头比红松鼠大,且身体强壮,在森林中没过多久就“反客为主”,使英国本地的红松鼠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数量锐减。此外,在灰松鼠的身上还带有一种它们自己已经免疫,却对红松鼠致命的疱疹病毒。灰松鼠还给英国的林业造成了巨大损失。每年一到夏天,大量正处在交配期的雄松鼠就疯狂地撕咬树皮,试图靠这个动作吸引雌松鼠的注意,最后虽然它可如愿“抱美人而归”,却留下许多被啃掉树皮的树木慢慢枯死。
  当前,在世界各地,外来物种入侵的现象已经愈演愈烈。这些入侵性的动植物侵害本土野生生物的方式包括:吃掉本土生物;产卵;毁坏它们的栖息地;散播疾病或在生态系统的同一个小生态环境与本土生物竞争等等。由于在新的环境中没有天敌,许多入侵物种都大获成功。
  物种迁移的奇思妙想
  尽管如此,有些人仍然相信,通过总结过去的教训,科学家预测一个引入物种是否会成为入侵物种的能力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例如,被隔离的环境,如湖泊或者海洋中的岛屿,可能更易受入侵物种的攻击;动物迁移的距离远近或许也是因素之一,将一个物种从一个大陆迁往另一个大陆似乎比在同一个大陆的临近地区之间迁移的风险更大。
  目前,科学家已经可以利用生态数据和计算机模型预测一个新的地点在几十年后是否适宜某个物种生存,从而能够降低援助迁移的风险。当然,在决定进行援助迁移之前,政策制定者应该对被迁移物种所能获得的利益、迁移给新的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迁移行动的可行性以及迁移决定的社会接受度进行评估和平衡。对于可能是拯救某些物种的唯一机会,他们需要认真考虑将那些受到严重威胁的物种迁移到其他具有广泛生物多样性的地区。
  自从“援助迁移”的概念提出之后,各种关于物种迁移的奇思妙想层出不穷,例如将猎豹引入北美洲、将科莫多巨蜥搬到澳大利亚、让野马入驻美国大平原……。不过,大多数科学家对援助迁移的态度仍然没那么乐观。他们认为,要预测一个物种是否会成为入侵物种,依赖目前的技术和模型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强制的迁移工作具有高度的风险。因此,如果我们把物种到处迁移,我们制造的问题很可能和我们解决的问题一样多。
  回到是否能够将北极熊迁移到南极洲的问题,虽然北极和南极都是极地地区,但二者的环境条件和生态系统还是有着很大的不同。南极是一个被大洋环绕的大陆,而北极却是一个被大陆围绕的海洋盆地;南极和北极都很寒冷,但是南极的气候却要比北极恶劣得多:南极的年平均气温为-50℃,最低温度为-89.2℃,而北极的年平均气温为-18℃,最低温度为-68℃。南极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冰盖,这巨大的冰盖终日散发着寒气,迅速冷却着空气,使它享有“世界冷极”、“世界风极”和“世界旱极”的极端称号。
  在生态环境方面,南极圈内没有草更没有树木,仅仅生有苔藓类低等植物;而北极圈内则不然,有些地方不但有草原,而且还有茂密的森林。南极和北极生活的陆地和海洋动物的物种也有很大差异。南极洲不存在大型陆地捕食动物,而生活着多种憨态可掬的企鹅。如果将北极熊迁到南极洲,它们将主要以企鹅为食,这种毫无防御能力的猎物可能在不久之后就会数量锐减,北极熊也会因为缺乏食物而逐渐走向消亡。
   【责任编辑】庞 云
其他文献
弥勒是中国民间普遍信仰、崇奉的一尊佛。在多数佛寺中都建有他的塑像或雕像,供大众礼拜。他那笑口常开、大肚能容的形象深入人心,在受大众崇敬的同时,也深受人们的喜爱和亲近。  弥勒渊源  弥勒,梵文Maitreva,音译“梅旦利耶菩萨”、“弥帝礼菩萨”,意译“慈氏”。汉译佛经有六部经典专门讲述弥勒出身、修行、成道、转法轮等事项,所谓弥勒六部经,即《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观弥勒菩萨下生经》、《弥勒大
古代的交通极不发达,各地人员往来极为不便,自秦汉时期,中央政府就建立了相应的沿途接待制度,由地方官府设立“驿站”,负责过往官员的接待服务。到了唐代,公务往来日益频繁,这项制度也目臻完善,形成了数量众多的“驿馆”。这既为官员因公出差这种日常的行政管理活动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也是对官员的优待,进而演变为一种特权。宋元时期大致延续了唐代的政策。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颁布法令对某些特权者进行了限制。他命令
斯德哥尔摩时间10月7日11时30分,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宣布,将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耶鲁大学教授詹姆斯-E·罗斯曼、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兰迪-W·谢克曼和德国生物化学家托马斯-C·苏德霍夫,因为他们发现了细胞内囊泡运输调控机制,也即发现了细胞内主要运输系统的机理。  细胞内的物流  人体内有无数各种各样的细胞,尽管它们非常微小,却如同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无数个企业或组织,会生产很
大型强子对撞机目前的主要工作就是寻找“上帝粒子”。它是由英国人彼得·希格斯等物理学家在上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种基本粒子,在粒子物理学界被称为“希格斯粒子”,因为它被认为是物质的质量之源,所以被称为“上帝粒子”。寻找“上帝粒子”目前已成为整个物理学界研究的中心。科学家为什么要一直寻找它?它的发现对人类有何意义?    为什么要寻找“上帝粒子”?    世界上一切物质都是有质量的,我们认为这是理所当然
所谓祭鬼,即祭祀已故的先人,古人认为人死而灵魂不死,它离开人体后,进入到另一个世界继续存在。由于阴魂是看不见的,所以人们想象它们一定生活在漆黑一团的世界中,即所谓的阴间。“祭鬼”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祭祀活动,它体现了后人对先人的崇敬、缅怀和思念的情感。  古人的“祭鬼”,主要是祭祀已故的亲朋好友和名扬千古的历史人物。祭祀祖先的场所主要是宗庙,亦称“家庙”“祖庙”“祠堂”,帝王的家庙称为“太庙”。“
北京、上海、广州等大都市的儿童人均年消费早在几年前就已高达10700元,而2008年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15781元。有人很形象地说,如果把花在孩子身上的钱用一百元钞票码起来,孩子有多高,钱就能码多高。  上海社科院的调查表明,从养儿成本与家庭的年平均收入比来看,上海的养儿成本为年平均收入的30倍,台湾为14倍,香港为12倍,英国为13倍,美国为6倍。近年来中国儿童消费在家庭支出中的比例持
从中国的历史传统来看,都城的选址更多的是考虑到对国内的政治辐射力和对外的防御功能。凡强盛的王朝,一般多建都于北方,遂成就了西安、洛阳和北京的盛世辉煌。地处江南的南京则是一个例外,其钟灵毓秀的自然形胜,古时就被称为“储王气,藏英灵”的“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在中国著名古都中占有一席重要之地。  定都之争  孙中山和蒋介石选择南京作为建都地,主要取决于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辛亥革命以后,确定新的政
日本处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交界地带,是个地震多发的国家,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大规模地震。其中,20世纪20年代给东京等地带来毁灭性打击的关东大地震至今还常常被人们提及。    巨大的天灾    关东大地震发生在1923年9月1日上午11点58分~12点03分。震中位于东京附近的相模湾内,震级为里氏7.9级。大震后,不断有余震发生,由地震引发的火灾、海啸和泥石流等次生灾害也接踵而至。东京、神奈川、千
6月中旬,第三届海峡论坛 台湾特色庙会在福建厦门举办,地点就选在了厦门知名老街中山路。中山路是厦门最老牌的商业街,人流旺,商品多,名气大,不论往昔还是如今,人们一提及厦门,必言中山路,它好似纽约的曼哈顿、东京的银座、香港的中环、北京的王府井、上海的南京路。  到厦门,中山路是不能不去的,因为它代表了厦门的繁华、富有和时代韵律。说不尽的闽南风情,看不完的琳琅满目,最有意味的是,这条老街历经近百年而
在2011年开发者大会上,微软公司透露了与Windows 8相关的很多信息。我们终于首次详细了解了Windows系列操作系统10多年来出现的最大变化。  在硬件需求方面,Windows 8与Windows 7大致相同,同时微软对其进行了性能、安全、隐私、系统可靠性等方面的改进。归功于一种新的内存管理器和优化方面的大量工作,预测试版Windows 8实际上占用的资源比Windows 7还少,系统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