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中俄经贸关系战略升级

来源 :中国经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763057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中俄两国GDP的快速增长以及各自国内需求的迅速扩大,中俄双边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到2006年已连续8年保持了快速增长势头。当前,中俄经贸关系正处在历史上的最高水平,但该水平与两国的经济实力和合作潜力仍有差距。对中俄经贸关系的现状及其前景做出评估,将有助于认清和充分挖掘两国之间的合作潜力,推动两国在合作与互补中共同走向繁荣。
  
  商品结构与中俄经贸关系中的相互依赖性和互补性
  
  中俄贸易现状与商品结构的特点
  中俄两国一直是各自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两国经贸关系经历了大起大落的几个阶段后,逐步走上了稳定发展轨道,至今已连续8年持续增长。2000~2006年两国贸易额从80.03亿美元上升至333.9亿美元,总共增长了3.17倍,年均增长率达到52.8%。十多年来,中俄贸易商品结构一直未发生实质性变化:中国主要对俄出口纺织品、服装、鞋类、家电等日用消费品,自俄进口多是能源、钢材、化肥、原木以及有色金属等原材料商品。但是最近几年,中俄两国经济上的相互依赖性和互补性逐渐增强,行业内水平分工有所增加,主要表现是中俄两国贸易竞争力指数大于0.5的商品正在逐年增多。中国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04年与2003相比,贸易竞争力指数大于O.5的商品已从海关统计编码中的24章扩展到27章,占海关统计目录的28.42%。2006年,中国对俄机电产品出口额及其占比均呈快速增长态势,已跃居我对俄出口的第一大类商品,金额高达56亿美元,增长70.8%,占我对俄总出口的35.4%,比上年提高1O.6个百分点。我自俄进口仍以原材料和资源性产品为主,占我进口总量的90%以上,高新技术产品进口明显下降,机电产品进口及其占比继续下滑,只占我自俄总进口的1.4%,进口金额2.5亿美元。2006年我对俄贸易逆差为17.3亿美元,较上一年度下降了35.4%。
  中国对俄机电产品出口额的增加,与近年来中国机电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逐渐提高密不可分。根据中国海关统计,中俄在化工产品、塑料及其制品、金属及其制品以及機电产品等大类商品上,两国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均在0.5以上,这表明两国上述产品已具有相当的竞争力,双方已经形成了水平分工。但是,尽管两国产业的互补性正在进一步深化,中俄两国贸易仍处在以产业垂直分工为主、水平分工为辅的粗放型发展阶段,因此,两国间的贸易商品结构仍需进一步优化。根据国际经验,两国只有进入到产业水平分工阶段,贸易才能够产生出更高和更深层次的互补,贸易商品结构的质量也才能够升级。
  
  两国经济关系的依赖性和互补性是商品结构的基础
  
  根据赫克歇尔和俄林的国际贸易理论与要素禀赋学说,国与国之间开展贸易,是基于他们各自所具有的相对比较优势以及在自然禀赋上存在着互补性。中俄两国的经济结构各不相同。俄罗斯的经济结构严重失衡,其典型特征是能源行业“一条腿长”和加工工业“一条腿短”。俄GDP增长率中有2~3个百分点来自资源开发和出口。普京总统曾经雄心勃勃地提出过要改变经济严重依赖能源的畸形经济结构的庞大计划,但计划推行的实践反复证明,在当前日趋激烈的国际经济竞争中,俄在资本、技术、人力等方面均优势不足,惟一具有优势的就是以油气为代表的资源行业。俄加IT业一直处于“贫血”状态,其中60%~80%的设备有待更新。由于投资不足、技术工艺落后、缺乏竞争力、在国际国内市场上均遇到激烈竞争等原因,俄加工工业发展十分缓慢。在市场越加开放、卢布不断升值的压力下,俄加工工业的竞争力基本呈下降趋势。2006年12月中旬,俄联邦统计局公布了1~11月的俄工业发展统计数据,其结论是2006年11月,增长幅度下滑最严重的是加工工业,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率由10月份的7.5%降到11月份的2.9%o由于工业结构不合理,在投资的倾向性上俄资源开采和初加工工业占尽优势,这进一步抑制了俄加工业,尤其是机械设备制造业的发展。俄罗斯出口统计数据证实,尽管俄政府十分强调经济发展多样化,但事实上俄经济并未向多样化转化,加工制造业产品尤其缺乏竞争力。俄罗斯产业结构的特点决定了俄需要进口大量的消费品和工业制成品。
  中国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大量招商引资、不断消化吸收从西方进口的先进技术设备,在制造业领域已经具有了较大的优势,拥有了像纺织、服装、家电产品、笔记本电脑、信息技术产品以及大量消费品等一大批产业部门。特别是自2001年以来,中国已经形成了多个各具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有力地促进了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中国一方面自俄大量进口冻鱼、原木、化肥、有色金属、成品油、纸浆、原油等资源类产品,另一方面又是俄皮革制品、箱包和纺织服装类商品的最大供应国。近两年中国还扩大了对俄机电产品出口的规模,产品的出口质量明显提高。这种商品结构说明了中俄两国经济在某种程度上是相互依赖和相互补充的。贸易是经济的延伸。中俄两国经济结构的特点决定了两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不同,也决定了现阶段中俄双边贸易结构的形成是有一定合理性的。鉴于产业结构调整不可能一蹴而就,也鉴于当前两国尚不具备大规模开展水平分工的条件,因此,要想使两国的贸易关系升级,中俄有必要探讨除了一般贸易之外的其他经济合作方式,以使得双边贸易的发展势头得以继续。
  
  投资合作是深化中俄经贸关系的有效途径
  
  十多年来的实践表明,在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内,中俄经贸合作中商品货物贸易的拓展空间相对有限。因此,如果不提高双边贸易质量,改善贸易商品结构,培育新的贸易增长点,中俄贸易的发展势必会后劲不足,贸易规模将难有大的突破。为了使两国贸易的发展势头得以继续,目前,中俄两国政府都在实施鼓励机电产品出口的政策,同时还鼓励本国企业积极开展投资合作,因为只有加大相互投资,以投资促贸易,未来两国的贸易规模才有可能进一步扩大。
  近几年,随着中俄两国国内改革进程的加快和双边关系发展的提速,中俄两国扩大投资合作的政治气候渐趋成熟,制度环境日益改善。从2004年起,中俄两国政府总理和国家元首就曾反复强调,双方要拓宽和深化合作领域:不仅发展商品生产,而且发展投资合作;不仅发展货物贸易,而且发展服务贸易;不仅开展一般工业合作,而且发展高科技领域合作。应该说,中俄两国加大投资合作力度的时机已经到来。
  
  良好的国家关系为发展投资合作提供了政治保障
  
  中俄两国在2001年签署了关于睦邻、友好、合作的相关文件之后,双方的战略伙伴关系得到了确认。目前,中俄关系正处于历史上的最好时期。俄罗斯总统普京在2007年2月1日克里姆林宫的年度记者招待会上,在谈到中俄关系时指出,2006年中国的“俄罗斯年”活动和2007年的俄罗斯“中国年”活动增进了两国人民间的相互信任,消除了日常交往 中产生的障碍。俄中在投资、服务、民用技术和军事技术领域的合作前景广阔。“我们在很多生产领域具有互补性。这(种互补性)今后仍将继续。俄中经济相互吸引。”中俄两国睦邻友好、互为战略协作伙伴,以及在许多领域已建立起高效的合作机制,为两国开展投资合作奠定了良好的政治基础和机制保障。
  
  两国相互投资的经济实力逐步增强
  
  当前,中国对外投资的能力日益提高。纵向看,中国正处在历史上发展最快的时期,2006年中国进出口总额已达到17606.9亿美元,与欧、美、日前三大贸易伙伴的贸易额均超过2000亿美元。横向看,中国的发展变化正在对世界产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第一,在世界贸易格局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中国货物进出口额、出口额和进口额均排名世界第三:第二,中国已连续数年成为吸收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是全球对外国直接投资最具吸引力的国家之一;第三,中国已成为对外直接投资的新兴国家,而且有着成为对外投资大国的潜力。联合国贸发会议的最新调查表明,许多国家都将中国看作未来FDI的最大来源国。根据国际经验和“十五”期间中国对外投资的发展走势判断,未来五年中国对外投资总量将呈现持续快速增长的势头,增长速度将超过历史任何时期。著名经济学家邓宁的对外直接投资发展阶段理论是当经济发展处在人均GDP400美元以下时,FDI流入和流出均处在低水平:400~2000美元时,FDI流入增加,流出水平低;2000~4750美元时,流入和流出双增加,4750美元以上时,流入下降,流出增加。当前,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了可以快速发展“走出去”的时期。2005年中国人均GDP超过1700美元,2006年预计达到2000美元,东部沿海很多城市人均超过了4000美元。按照邓宁的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理论和世界经验,这正是国内产业升级动力最为强劲的时期。中国的很多产业,如纺织、家电、轻工等技术非常成熟,管理水平先进,营销网络发达,完全可以走向俄罗斯市场。
  得益于良好的国际能源市场行情,俄罗斯经济已连续多年保持快速增长。根据俄经济发展和贸易部的最新预测报告,2008年至2010年俄GDP仍将保持6%左右的增长。据俄海关统计,2006年俄外贸总额4396亿美元,外贸顺差1644亿美元。截至2007年1月1日俄外汇及黄金储备已达到3037.3亿美元。目前俄正经历着历史上最蓬勃的外国投资热潮。同时俄罗斯本身也已具备了一定的对外投资能力,一些实力雄厚的企业完全可以将资金投向具有发展前景的中国市场。
  
  俄罗斯是中国“十一五”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市场之一
  
  “十一五”期间,中国对外经贸就是要进一步树立全球战略意识,大力推动实施“走出去”战略,在新的起点上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在投资区域的选择上,中国将根据中央提出的“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的外交战略,来布局我对外直接投资的区域和市场:在国别的选择上将遵循的原则是:周边友好国家、资源和市场与中国互补性强的国家、中国主要贸易伙伴、与中国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国家、世界主要区域性经济组织成员;在投资产业的导向上,能源开发利用、工业制造业和加工工业、新技术开发和研究以及服务业等,均是中国开展对外投资和其他跨国经营活动的主要领域。不难看出,无论是从投资区域方向上,还是国别选择以及产业导向上,俄罗斯都是中国重要的投资市场之一。
  
  中俄开展投资合作的领域十分广阔
  
  未来几年,围绕实施中国能源战略和对外贸易战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最为集中的领域将是资源开发、制造业、分销和新技术研究与开发领域。中国在开发利用海外资源的策略上,投资和贸易必将呈现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以顺应国际市场运行的基本规律。中俄两国可以合作的领域十分广泛:林木深加工;矿产资源勘查开发;能源领域;基础设施领域:机电、汽车、纺织等领域;农业、渔业领域;以及服务、民用技术和军事技术领域等等,都可以成为今后两国相互投资的重点领域。目前,中俄两国企业在上述领域均有一些生产性的投资合作项目,如两国林业合作正在越来越多地从采伐向深加工发展,两国企业在铁矿、有色金属等矿产领域的合作取得了积极进展,能源合作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中国企业参与俄方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在莫斯科投资建中国商务中心、参与萨哈林州南萨哈林市城市综合设施项目建设,中国企业在鞑靼斯坦共和国建设汽车组装厂,在圣彼德堡建设浮法玻璃厂,以及两国企业合作进行农产品生产、加工和渔产品捕捞及加工,等等。
  
  合作前景预测
  
  中俄经贸合作的列车正在提速,一系列利好因素为两国经贸关系的升级提供了前提条件。
  首先,经济发展带动贸易增长。在中俄两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带动下,中方自俄原材料商品的进口以及俄自中国的轻纺产品进口都将会保持强劲增长态势,两国间的进出口商品结构也将会有所升级,其中中国自俄进口的能源、矿产品和某些有色金属产品可能会有较大幅度增加,俄方除对中国传统进口商品仍保持一定的需求外,对消费类电子产品、通信设备产品的需求也将会有所增加。
  其次,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将成为中俄贸易新的增长点。目前,两国间的机电产品贸易规模与两国各自机电产品进出口的状况相距甚远,反映出在这一领域还存在着很大的发展潜力。未来几年,随着俄罗斯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俄国内市场对汽车、家电、通信设备、机床及加工设备、农用机械、食品和包装设备的需求将会有较大幅度增加,而中国在上述产品领域均具有一定的国际比较优势,因此扩大对俄出口是可能的。中国则对俄罗斯的能源、动力机械、核电站设备、航空航天设备、运输机械、船舶、矿山采掘设备、机床及金属加工设备、仪器及电子产品等会有一定的需求。随着两国经济的发展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的逐步到位,两国间产业内的水平分工与合作也将会有所加强。
  第三,“入世”将带来一系列积极变化。中国已于2001年底入世,俄罗斯也将于2007年入世。入世后五年来,中国对外贸易高速发展,已成为世界公认的开放度最高的国家之一。为了入世,俄罗斯也在积极向WTO的规则靠拢。中俄两国未来的经贸合作将会在一个规范的市场规则下进行,如果出现贸易纠纷,两国可以在WTO的框架内解决。入世带来的贸易环境的改善和贸易秩序的建立,无疑可以大大降低两国企业的贸易成本,提高企业相互投资和开展贸易的积极性。
  总之,随着中俄两国战略合作的进一步升级以及两国互办“国家年”,两国间的经贸合作越来越务实。中俄均已认识到在现有条件下仅靠发展货物贸易,两国的贸易规模不会有大的突破。因此,两国都在积极寻求新的合作方式,以推動两国贸易向前发展。当前,中俄两国经济都处在快速发展时期,两国在许多领域具有互补性,这是双方开展投资合作的基础和机遇之所在。中俄双方正在努力采取包括建立中俄投资促进会议机制等在内的多种合作方式。相信随着两国投资规模的增加和投资领域的扩大,中俄经贸关系一定会迎来又一个合作高潮。
其他文献
糖尿病是慢性终身性疾病,患者一旦确诊为糖尿病,只能控制,不能根治,需要终生的治疗和自我防护,就诊于我院门诊的糖尿病患者中,大部分是老年糖尿病患者(>60岁),对这些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往
在应用有效抗结核药物的作用下,肺结核病的治疗常能取得满意的疗效.主要表现在患者的自觉症状改善,痰菌阴转,X线上的病灶吸收、好转、稳定等.但也有少数患者在化疗中出现病灶
自1995年3月~2002年8月共收治真菌性外耳道炎178例,现将诊治体会报告如下.
在这次由次债危机所引发的金融危机在全球愈演愈烈,使得世界各国对金融稳定的关注也不断地增强,本文通过回顾金融稳定问题的研究历程,总结了距今为止学术或实务界对金融稳定的定
从伪冀东政府对警团武装的拼凑、伪警团武装制度及其与日伪势力的矛盾等角度,对伪冀东政府的警团武装进行了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