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状RNA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的研究进展

来源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c2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环状RNA(circRNA)是一类以共价键连接形成闭合环形结构的内源性非编码RNA,它广泛、较稳定地存在于真核细胞中,可通过直接或充当微RNA海绵等方式间接调节靶基因表达,在肿瘤、心血管疾病、自身免疫病等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研究发现多种circRNA在SLE中呈现异常表达,同时参与了SLE的致病过程。本文阐述了circRNA在SLE的先天性免疫、适应性免疫反应及LN中的最新研究进展。

其他文献
目的应用Shizukuishi评分法比较腮腺与颌下腺核素显像对SS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SS 124例,对照组91例,分别进行腮腺和颌下腺核素显像检查,以排泄率为标准对每个腺体核素显像结果评分,每个腺体0~3分,应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比较腮腺及颌下腺核素显像对SS的诊断准确性。结果腮腺核素显像评分0~6分,以2分为截断值,诊断SS的敏感度为76.9%,特异度为72.6%,曲线下面积(AUC
皮病性淋巴结炎是一种罕见的局部淋巴结反应增生性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有痛性或无痛性淋巴结肿大,剧烈瘙痒。本文报道1例以多关节炎为首发表现的皮病性淋巴结炎。
目的探讨白塞病患者外周血中淋巴细胞亚群的特征及辅助性T细胞17(Th17)/调节性T细胞免疫失衡与细胞因子的相关性。方法收集资料完整的2018年1月至2019年11月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风湿免疫科门诊及住院的白塞病患者82例,依据白塞病近期活动性量表评分(BDCAF)评估病情活动,并选取年龄、性别匹配的66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白塞病患者和健康对照组的外周血中淋巴细胞亚群以及辅助性
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为代表的肿瘤免疫治疗显著改善了多种肿瘤的临床预后,但ICIs在激活免疫系统抗肿瘤的同时也可能引发免疫相关不良反应(irAE)。目前国内细胞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抑制剂已经上市,并且已有文献报道PD-1抑制剂引起的甲状腺毒症、白癜风和重症肌无力等irAE,但尚未见风湿性irAE的相关报道。现报告1例RA患者因出现结肠癌全身多发转移使用PD-1抑制剂帕博利珠单抗后发
目的探讨住院死亡特发性炎性肌病(IIM)患者的临床特点并分析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至2019年2月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住院多发性肌炎(PM)、典型皮肌炎(CDM)和临床无肌病性皮肌炎(CADM)患者的病例资料,按住院期间或出院后2周内是否死亡将患者分为住院死亡组和住院存活组,2组患者按性别年龄匹配。分析比较2组患者临床特点,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
目的初探BCAR1、PDE1C、OPRD1以及NRXN1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的改变与原发性痛风及高尿酸血症的相关性。方法在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华美医院门诊及体检中心同期随机选取原发性痛风患者50例、高尿酸血症患者30例和健康对照体检者50名,提取脱氧核糖核酸(DNA),经甲基化转化后对3组受试者BCAR1、PDE1C、NRXN1以及OPRD1 4个基因启动子区的目标序列进行焦磷酸测序,得到其甲基化
卵泡刺激素(FSH)是一种由垂体前叶分泌的促性腺激素,在调控女性卵泡发育和雌激素释放,以及男性生精方面起重要作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FSH具有性腺外的作用,FSH经由其高亲和力卵泡刺激素受体(FSHR)起作用,FSHR被发现存在于破骨细胞、脂肪组织、肿瘤组织、及免疫细胞等,可能与年龄相关的骨质疏松、脂质代谢紊乱、自身免疫病和肿瘤等疾病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本文就近年来FSH性腺外作用的研究进
化脓性关节炎、坏疽性脓皮病和痤疮综合征(PAPA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自身炎症性疾病,通常表现为儿童时期反复发作性无菌性关节炎。进入青春期后,皮肤病变特征发展,关节炎症状逐渐消退。本文描述PAPA综合征病理、临床表现及治疗方面相关研究进展,进一步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为该罕见疾病能够得到早期诊断和有效治疗提供帮助。
目的探讨抗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自身抗体(AT1-AA)与LN患病风险的关系。方法通过分别收集本院36名健康对照、32例LN患者的血清后,ELISA法检测AT1-AA,分析并比较2组间AT1-AA分子表达的吸光度(A)值,并进行血糖、血脂、血清肌酐、CRP的检测;进一步对LN患者血清胱抑素C、ESR以及补体C3、C4、ANA及抗dsDNA抗体等检测,通过肾穿刺活检苏木精-伊红(HE)及过碘酸雪夫(P
SLE是一种免疫细胞异常活化,导致多种自身抗体产生和多器官系统损害的系统性自身免疫病。目前治疗以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为主,但相当一部分患者治疗效果不佳或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近年来,针对SLE发病机制中各种不同靶点的药物层出不穷,但由于SLE疾病复杂、异质性强,同时缺乏良好的评价疾病活动度和治疗反应的标准,各种药物进入临床试验的进展举步维艰。在过去60年间,也仅有贝利尤单抗一种新药获批上市。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