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变迁

来源 :骏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heni123ab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第几次回到故乡,我已经记不清了。掐指算算,自打离开这儿四十多年,最少应该有十余次了。早些年,老母亲还在,平均每两三年总要回来一次,不为别,只为看看年迈的老母亲。尽管那个时候我定居在珠海,离家乡有几千公里的路程,而且那个时候的交通也没有现在这么方便;但我每年夏季还是要千里迢迢的赶回去住上一段时间,以宽慰老母亲那拳拳的思儿之心。
  我出生在内蒙古额尔古纳市,即我国版图“鸡冠子”的顶端、中俄界河——额尔古纳河畔一个小山村里。那里过去被人们称之为:兔子不拉屎的地方,闭塞得令人无法想象。于是,三十岁那年,我走出生我养我的那个深山沟,南下辽宁、珠海、北京。
  老母亲过世后,我也退休了。这十几年没了老母亲,我也没了牵挂,就很少回故里了。之前每一次回去,故乡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变化。此次回去,明显感觉故乡的变化太大了,可谓天翻地覆。
  这一是乡亲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可用“芝麻开花——节节高”来形容。记得当年我离开家乡那会儿,这里的吃粮还在实行统购统销,人们要按月去粮店领取那份属于自己的口粮,工种不同,标准也不一样。我那会儿在机关工作,每月的口粮是32斤,而且是给啥吃啥,没得选择。那时候,当地人的食粮以面粉为主,大米很少,每月只有几斤。粗粮如小米、小馇子、大豆之类的东西,一年也吃不上几口。而小米则更是稀罕物,只有女人坐月子时才能享受十斤八斤的优待。食用油也是如此,粮店是国营的,而且是“蝎子粑粑——独(毒)一份。”一色的大豆油,根本没有什么玉米油、葵花油、花生油、橄榄油这些高档油。而且要凭证、限量领取,要想多吃,就必须走后门。我那个时候工作在计量所,负责度量衡管理和维修业务,多数时间都与使用度量衡器较多的供销社、百货公司、粮店等部门打交道。说句不好听的话,计量所也是他们缺斤少两的克星。因此走后门多买点大米、豆油什么的,还不算困难;但我敢肯定的是,虽属多吃多占,但白吃白拿的事咱一次也没干过。
  还有,那个年代,当地人吃水果如同现在的登月球,或者说比登月球还难。记得,我爱人生大女儿那会儿,正是数九隆冬,月子里她就馋苹果。说实话,在那个兔子不拉屎的鬼地方,大夏天要想吃个苹果,都不是件容易事,就别说是数九隆冬了,那可是“墙上挂竹帘——没门!”我靠着老面子,几乎跑遍了整个小镇,也没能找到一个苹果。咳!可怜的夫人,还有我那大女儿,生不逢时哇!
  而今,这里想吃啥有啥。粗粮细粮,大豆油、花生油、玉米油、橄榄油应有尽有;不要说苹果、鸭梨了,就是南方的荔枝、葡萄、香蕉、菠萝、芒果、猕猴桃、哈密瓜也样样不少,而且都很便宜。更让人可喜可贺的是,现如今家乡人各个都有钱,家家都富裕了,除了那不断高涨的工资外,许多人都做起了小生意,养牛的、养羊的、养马的、养猪的、种粮的、种菜的;开杂货铺、木匠铺、铁艺铺、面包坊、豆腐坊的;开小吃店、洗澡堂、酒吧、超市甚至饭店、宾馆、家庭游的……可谓八仙过海,各显其能。人们兜里有钱了,盖新房、盖洋楼的,买摩托买轿车的大有人在。哇!说实话,乡亲们的日子真的是地覆天翻,好得让人高兴,让人羡慕也让人妒忌!这主要得益于党的政策好,得益于改革开放,得益于中俄經贸的开展。特别是这几年当地旅游业的蓬勃兴起,更是让家乡人受益匪浅,尤其是广大俄罗斯族人家,更是大展身手。他们中的许多人懂俄语,又有打列巴(即面包)、做俄罗斯大餐的手艺,于是许多人家办起了“家庭游”即“俄罗斯民族风情游”,不少人家因此而脱贫致富,也有人赚了大钱,过上了真正的小康生活。
  这二是交通条件和生存环境的改变,更让人叹为观止。记得六十多年前,家乡出山只有一条坑坑洼洼的自然路。就是这条路,每年到了春季跑桃花水季节和严冬大雪封山那段日子里,要想走出来也比登天还难。记得我7岁那年的初春,正是跑桃花水的时节,妹妹不慎被火烧伤,当时父亲在旗里工作。村里没有医生,母亲和乡亲们想把妹妹送去旗医院救治,可是桃花水已经阻断了出村的所有道路,要把妹妹送出去医治是不可能的。这可怎么办呀?母亲心急如焚,一夜间嘴上烧起了一串串黄豆粒般大小的火泡。
  “没有办法呀!”乡亲们都在摇头叹息。无奈,母亲只能用偏方给妹妹治伤。她将鸡蛋黄放在铁勺里烧烤后,取蛋黄油涂抹在妹妹的伤口处。几天后,妹妹的伤口感染了。十几天后,妹妹在无力的痛苦的呻吟中闭上了她那双美丽的大眼睛。那年她还不到5岁呀!
  妹妹去了,在外地工作的父亲收到消息后,徒步一百多公里赶了回来。他不能忍受这一噩耗的打击,发疯地咒骂扭打母亲没有尽到看护的责任。瞧那架势,如果不是乡亲们拦着,父亲非把母亲活活打死不可。这也难怪,当时我们兄妹四个,只有妹妹一个女孩,她可是父亲的掌上明珠哟。她的不幸离去,让父亲悲痛欲绝,也给母亲留下了终身的遗憾。
  事情虽然已经过去几十年了,可每当提起这件事来,我依然禁不住泪流满面。乡亲们都说:“如果换到现在,你妹妹那点伤根本不是问题。”是啊,如今村村都通了乡级公路,乡所在地通了柏油路,每天都有往返的大巴,出入十分方便,与从前相比真是天壤之别呀!而且,家家都安了电话,有了微信,人人都有手机,有什么事发个微信,打个电话,非常方便。
  公路为家乡人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许多人家因此买了汽车,跑起了运输。我的几个侄子、侄女女婿就在其列,他们也因此脱贫致富。
  路通了,外面的各类物质包括前面说的那些南方的水果和各种名烟名酒、冰箱彩电,统统运了进来。随之而来的还有“俄罗斯民族风情游”,城里人、南方人以及港澳游客,都络绎不绝的来到这里,品味俄罗斯民族的风俗民情。如果有机会,你不妨到那里体验一下,看一看现如今我家乡那一幢幢崭新的“木刻楞”(俄罗斯民族独具特色的住房),和俄罗斯民族独具魅力的婚俗表演以及热情奔放的俄罗斯民族的民间舞蹈,“奥吉诺其卡”(俄式单人舞)、“巴达果纳”(俄式双人舞)、“瓦里茨”(交谊舞三步)……听一听那优美动人的《喀秋莎》《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山楂树》《红梅花儿开》这些耳熟能详的俄罗斯民歌;尝一尝那独具风味的俄罗斯民族大餐和那酸甜适中的列巴(俄语,即面包)和各种果酱、酸黄瓜、稀米丹(稀奶油)、苏波汤、俄式煎丸子等美味佳肴;领略一下俄罗斯民族豪爽奔放热情大方的性格和那一边吃、一边喝、一边唱、一边跳的热烈场面。但见酒意朦胧,彩裙飞旋,笑声朗朗,舞步翩跹,不分男女老少,各个能唱,人人会跳,伴着优美的手风琴、三角琴的旋律,人们翩翩起舞,一曲接一曲,令人眼花缭乱,乐不思蜀哇!
  现如今的故乡人,没了贫穷,没了愁苦,没了饥饿,也没了失学,没了脏乱差。到处是一片欣欣向荣、繁花似锦的景象,人人穿新衣,家家住新房,买了冰箱彩电、摩托车、小汽车;内地人有的,城里人有的,什么医保、养老保险、免费教育,咱这里也都有了。人们工作干得起劲,日子也过得舒心,就连玩也玩得痛快,玩得淋漓尽致。
  啊,故乡,我可爱的故乡,你是我的摇篮,我的生命,我永远的牵挂与眷恋!
其他文献
城中之国梵蒂冈  在罗马的游览从城中之国梵蒂冈开始。这是个教皇国,世界天主教的中心。是个政教合一的国家。它位于罗马西北部的台地上,原是一片坟地,是东罗马帝国的君士坦丁大帝下令在圣彼得堡墓地兴建梵蒂冈的。现在它是个幅员仅0.44平方千米,人口仅一千多人的小国,然而也是最富有的国家。它是弹丸之国,可是它的宗教影响却是世界范围的。到目前为止,梵蒂冈与我国既无外交关系,也无宗教往来。  到罗马的第二天早上
期刊
立春  春,一个发生体,春雨如油,大地回暖,万物蠢蠢欲动。从《诗经》出发,在唐诗里蔓延,“泥暖草芽生,沙虚泉脉散。晴芳冒苔岛,宿润侵蒲岸。”葳蕤悠然,一声春的呼喊,叫醒泥土,从山麓到村庄,传遍篱落。小河中,绒绒小鸭感知到了春的抵临,雀跃,欢叫。  春,娇柔,敏感。一声惊雷,沉睡的虫子不老实了,探头探脑地钻出泥土。一场雨,草儿们已冒出了新芽,新绿嫩软。一阵风动,千丝万柳随风舞动,缭乱缤纷,缥缈如烟。
期刊
一大片白桦林,出现了。这是一群高大的植物,用美丽来形容也许并不过分。人们漫步其中,抚摸,仰望,赞叹,流连……植物和大地,芬芳的气息一时洗去世俗的尘埃。   其中,有两个瞬间感动了我。   记得很清楚,鲍尔吉·原野在一棵倒下的古树前停下来。一路上,他有时幽默,有时沉默,像是有用不完的智慧。人們都兴冲冲走进林子。应该就是在这片白桦林前,那棵被当作标本的大树横卧在路边。他落在了后面,停下了。他是抚住
期刊
芦苇是瘦下的河床里再次丰盈的水  左一浪右一浪,把风荡漾开去  若你遇到了风,请说些顺耳的话  否则,逆行的话语会白了芦苇的头  如果从云里穿行可以带走一片洁白  与水为邻,一定能学会比水更柔软的低垂  假如你也是一株芦苇  请让出一点距离  确保每株芦苇更加接近大地  下雪天做一次母亲  冬天是一尊送子观音  派雪花给大地馈赠儿女  一切事物开始受孕  石头的肚皮日渐隆起  炊烟是风的胎动,在风
期刊
1  正是隆冬季节,林业局这些木制品加工、建筑安装等单位开始改制了,将国有资产通过购买的形式变成私营股份制,原来单位的林业局职工可以通过置换身份入股留在原单位,也可以回到林业局重新分配工作。云飞扬没有参与身份置换,就被林业局分配到山上一线的木材生产小工队,现在的身份也从天之骄子变成了务林人,从此被烙上了“产业工人”的印记。  已近五十岁的云飞扬,工队采伐、拖拉机集材这种重体力活干脆干不了,队长就让
期刊
冬夜我睡去了  暖气片的身体依偎着我的梦  灯光下的蓝格纸上泊着我的诗  怀里的女人有些陌生  爱情呀你何时醒来  天黑透的时候  雪花飘累了  儿子痛饮酸奶与作业之后  敛起了飞翔了一天的翅膀  我们是互相的暖流  这会让我想起春天的游子  或者是一首思乡的二胡曲  这样的一根脐带  将我和冬夜连续到了一起  匆忙了一天的影子  这时可以完全松驰了下来  灵魂的飘带就有我的脑后飘着  我要远足 
期刊
桌上的笔记本电脑光驱在急速地飞转,扬声器中传出悠扬的歌声。我仰靠在宽大的沙发里,闭目聆听,细细的欣赏着一曲曲具有古老的额尔古纳地域风采、特色、韵味的美妙歌曲,心绪深深地陷入遐想之中……  这本由中共额尔古纳宣传部出品,内蒙古文化音像出版社、内蒙古星空国际传媒公司承制,且装帧精美制作考究的歌曲光碟我已多次欣赏了,可见对其非常钟爱。本碟共收有原创歌曲十二首,是额尔古纳广电局副局长李广群先生,二十多年来
期刊
午夜在一個叫心坎的地方  你走下笔端  在一枚素笺上播种  女人在幽梦里提水  浸润一粒种子  植根何处 省略纠结  安暖的臂弯 厚实的肩膀  亦可大漠长空 清风怨月  接地气的土壤 还需和一把锄头商榷  男人的鼾声里碾出麦场  聆听石磙子的咿呀呓语  稻谷玉米高粱织就了青色的网  笼不拄星光的轻吟浅唱  和着马蹄哒哒唱响丰收的诗语  此时我最需要那只土碗  盛满爱恋的眼神  那味道 像你的秀发一
期刊
一次采风之行,偶然间在上库力农场一队旅游点后面的山上发现一处敖包。晨雾浩淼如烟笼罩着半山,山水相映,敖包上挂着的艳丽丝带迎风飘扬,阳光冲破晨雾洒向山腰,更显得这敖包圣洁端庄,又好像在喃喃诉说着什么。我心驰神往地朝敖包走去,像个虔诚的信徒一样从左至右绕了敖包三圈。这时,看到远处有一位放羊的老爷爷赶着羊群过来了,我想向他打听一下,这里为什么会有一个单独的敖包。我快步下山向老爷爷的羊群跑去。相机和背包在
期刊
第一只狗  它来的时候还是个婴儿。我也是。父亲将我从睡梦中摇醒,父亲将它递到我面前说,这是你的狗。我很诧异,我不记得我曾经有过一只狗。父亲说,这是给你要的狗,它刚出生没几天,以后它就是你的了。父亲说你们握握手吧,我伸手接住了它毛茸茸的大爪子。  它是我人生的第一个责任。  我没有能力照顾它。我需要在一个长长的梦里将我的前世今生做个了断。我蜷缩在一具幼小而孱弱的身体里,重新轮回到这个人世耗尽了我所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