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方言词典本字补苴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nkooq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江苏几部影响较大的方言词典(方言志)为确定方言本字付出了很大努力,并取得了公认的成绩,不过由于时间限制等原因,仍有一批方言词未能确定本字,而用同音借用字加以记录。本文在广泛寻检传世字书、韵书的基础上,考证出若干方言字,以期对上述辞书加以补苴。
  关键词:江苏 方言词典 本字 字书 韵书 补苴
  
  方言本字的确认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必须寻检大量的字书、韵书或其它传世文献,并与方言实际读音反复比勘验对,才能加以确认。1996年12月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几部影响较大的方言词典(方言志),在江苏方言本字的确认方面付出了很大努力并取得了公认的骄人成绩。这些辞书是:《南京方言词典》《扬州方言词典》《徐州方言词典》以及《苏州方言志》。然而由于出版时间限制,加之确认方言本字之不易,在上列辞书中仍有一批方言词尚未确定本字,只好用同音借用字加以记录,未免留下一些缺憾。本文在广泛寻检传世字书、韵辞书的基础上,通过反复比勘验证,提出了一批方言本字,以对上述辞书加以补苴,请教于方家。
  1.蹱(chòng)《南京方言词典》:“,上身向前倾斜。‘他坐到我边上,过来跟我讲了句话。’”[1](P297)词典认为“”是方言本字。依据是《篇海》去声宋韵醜用切:“,斜也。”
  我们以为材料似嫌不足。据《广韵》去声用韵丑用切:“蹱,躘蹱,行不正也。”宋赵叔向《肯綮录》卷二十四:“行不正曰躘蹱。”躘蹱又指“小儿行貌”(《集韵》去声用韵),也指“老人行貌”(《篇海类编·身体类·足部》)。“小儿行”与“老人行”,因步履不稳,有些跌跌撞撞,这正是“行不正”,也包含“身体向前倾斜”的姿态在内。《初刻拍案惊奇》卷十四:“杨化骑一步,蹱一蹱,几番要攧下来。”这正是“蹱”表示身体本能地向前倾斜的例证。总之,“蹱”为本字,表义较“”更为明确。
  2.垡(fá)《南京方言词典》:“土发子=发子头。农田里的土块。”[1](P33)
  按:“发”为同音记音字。表示“翻耕过的土块”,本字应是“垡”。《广韵》入声月韵:“垡,耕土。”《集韵》入声月韵:“垡,耕起土也。”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大豆》:“逆垡掷豆,然后劳之。”《徐州十三韵》捌牙韵:“垡,耕起土曰垡子。”
  3.(wǔ)《南京方言词典》:“乌,炉灶或油灯、电灯等熄灭。”[1](P43)
  按:表示火、灯、光等熄灭,本字当为“”。《字汇补·火部》平声模韵乌古切:“,火熄也。”此字又见《五音篇海》。
  4.牙(yá)《南京方言词典》:“亚,量词,用于剖成块的西瓜水果等。”[1](P70)《扬州方言词典》:“丫,量词,计量某些切开或分开的小块东西。”[2](P84)
  按:“亚”“丫”均为同音借用字。这个意义本字当为“牙”。《汉语大字典》:“牙,量词,绺。”《水浒全传》第五十七回:“众人看徐宁时,果是一表好人物:六尺五六长身体,团团的一个白脸,三牙细黑髭髯,十分腰细膀阔。”《汉语大词典》释义与《水浒全传》例句相同。“牙”的这个意义是通过人的联想与想象得以产生的。其一,人的牙齿一颗颗排列,正似一绺一绺形状。其二,牙是长形的,古代用象牙制作一些器物往往也是长形的,如“牙筹”,象牙制的筹码;“牙签”,象牙制的图书标签;“牙牌”,象牙制的牌子;“牙符”,象牙制的奖牌等,都呈长条形,给人以一绺一绺的感觉。又新月也叫“月牙”,多见于金元人诗作,取义也是相同的。
  5.仰尘(yǎ chén)《扬州方言词典》:“天花板,室内的天棚。旧时称仰承。”[2](P246)
  按:“仰承”应作“仰尘”,又作“承尘”。本指张设在座位上方承接尘土的小帐,后指天花板。宋王巩《闻见近录》:“文公起,视其仰尘,曰:‘相公坐处幕漫天。’”《醒世姻缘传》第七回,“连夜传裱背匠,糊仰尘,糊窗户。”而据《汉语大词典》“仰承”表示:①敬受、承受,多用于下对上。②犹“奉承、迎合”。并无“天花板”义。
  6.过节(guò jié)《扬州方言词典》:“过结:久有的积怨。”[2](P193)
  按:“过结”当为“过节”。《汉语大词典》:“过节:⑥嫌隙。邓友梅《烟壶》四‘大奶奶和刘妈妈有什么过节,且不说他。’”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汉语词典》(原名《国语辞典》):“③嫌隙,如‘某甲与某乙有过节儿。’”张喆生《古方言词语例释》:“过节,比喻嫌隙。”[5](P106)
  7.橛(jué)《扬州方言词典》:“屎决子,粪团。”[2](P10)
  按:“决”是个同音借用字,本字当为“橛”。粪团通常的形状是圆而长,一截一截的,其与木条在外形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集韵》入声月韵:“橛,《篇海》:车鉤心木也,又击鼓槌也。”《汉语大字典》:“⑦小段的木头。也指被分割开的一部分事物。”举例有“烂木一橛”,“棒橛”,故事可分为“两橛”等。据此,可以推定“橛”为口语中“屎jué”的本字。
  8.镘(màn)《扬州方言词典》:“幕[mo˧]:硬币上铸花纹的一面。”[2](P184);《徐州方言词典》:“囗儿[mər]:制钱、铜钱等无字的一面。”[3](P170)。
  按:表示“钱币无字的一面”,本字当为“镘”。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五:“今人目钱有文处为字,背为镘。”元李文蔚《燕青博鱼》第二折:“这钱昏,字镘不好。”明杨慎《丹铅杂录》卷五:“今按京师呼钱背曰镘儿。”古典文学作品中俗字常用“漫、幕、慢”等[5](P180)
  9.敹(liáo)《扬州方言词典》:“缭:随便地缝。如:衣裳钩通脱了,请你代我缭几针。”[2](P172)
  按:“缝纫”义本字应是“敹”字。《尚书·费誓》:“善敹乃甲胄。”孔颖达疏引郑玄曰:“敹,谓穿彻之;谓甲绳有断绝,当使敹理穿治之。”《新唐书·藩镇淄青横海传》:“敹甲训兵”清翟灏《通俗编·杂字》:“按今谓粗略治衣曰敹一针。”章炳麟《新方言·释器》:“凡非绽裂而粗率缝之亦曰敹。”
  10.(gòng)《扬州方言词典》:“躬[koɳ˧]:钻(进),如‘他吓得躬到桌头(桌子底下)去了。’”[2](P346)
  按:《汉语大字典》:“,方言。用头钻入。”此义与扬州方言例吻合。顾学王学奇《元曲释词》:“:用头钻入曰,又作,同字异体。”元关汉卿《调风月》第三折:“我便似墙贼,蝎蜇噤声。”
  11.䠷(tiáo)《徐州方言词典》:“条子,指身材(多用于少女或青年女子)。如:她脸盘不错,条子也细巧。”[3](P232)
  按:“条”为通用俗字,如身条、条子。本字当为“䠷”。《广韵》上声筱韵土了切:“䠷,身长貌。”明焦竑《俗书刊误·俗用杂字》:“长身曰䠷。”
  12.铺陈(pū chén)《徐州方言词典》:“铺产:碎的布头或旧布,做补钉或袼褙用。”[3](P52)
  按:“铺产”是“铺陈”的音转。“铺陈”古代有“被褥卧具”义。元人施惠《幽闺记·皇华悲遇》:“昨日爹到得晚了,驿丞不曾准备得铺陈,把自睡的铺卧拿出来了”。“铺陈:指被褥等床上用品。”[5](P221)“用作补丁等的碎布头或旧布”义当由此引申而来,在河南、山东等地方言中广泛使用。
  13.堸(féng)《徐州方言词典》:“缝[fəɳ],蛀蚀。如:衣服叫虫子缝了。”[3](P373)
  按:“缝”为同音借字,“虫子蛀蚀”义,本字当为“堸”。《广韵》平声东韵:“堸,虫室。”《集韵》平声东韵符风切:“虫室曰堸。”虫室当即虫蛀蚀之处。今徐州方言变读为去声。
  14.叨(dāo)《徐州方言词典》:“叨[tɔ]吃,劝人搛菜吃(含客气意味);叨[tɔ]菜,搛菜。”[3](P210)
  按:词典“叨”下加圈,按记音字处理。其实“叨”即“搛菜”的本字。《汉语大字典》“叨,食。”唐玄应《一切经音义》卷十四:“叨,食也。”明佚名《精忠记·辞母》:“水宿风叨,跋涉旅程,今喜到鄂州道。”其意义切合《汉语大字典》和《一切经音义》。
  15.剌癶(lá bō)《徐州方言词典》:“囗巴[la·pa](或pu):①(两腿)分开;②走路时两腿向外弯曲。”[3](P106)
  按:走路时两腿向外分开,行走不顺,此义本字可见《说文·癶部》:“癶,足剌癶也。”徐锴《说文系传》:“两足相背不顺,故剌癶也。”后人又写“剌八”。《金瓶梅词话》第十九回:“那蒋竹山,打得那两只腿剌八着,走到家哭哭啼啼。”
  16.和(huò)《徐州方言词典》:“货[xuə]:量词,衣物、食物过一遍水叫‘洗一货’。”[3](P160)
  按:本字当为“和”。《汉语大字典》:“和:量词,用于洗东西或煎中药换水,相当于‘次’、‘道’。如:衣裳已洗三和;头和药。”元无名氏《神奴儿》三折:“[孤诗云]官人清似水,外郎百似面。水面打一和,糊塗成一片。”《红楼梦》第二十回:“一时杂使的婆子端上二和药来。”
  17.埑、蜇(zhé)《徐州方言词典》:“囗[tsə](地面等)缓慢下陷:地囗了个大坷熥(坑)。”[3](P124)
  按:“(房屋、地面等)下陷”义本字当为“埑”,又作“蜇”。《说文·土部》:“埑,下也。”《汉书·王莽传》:“武功中水乡民三舍埑为池。”颜师古注:“埑,陷也。”丁惟汾《俚语证古》:“屋倾欹谓之曳歇,曳歇合音为蜇。”《集韵》入声帖韵:“埑,地下。”张喆生认为“埑假借为蜇。”可备一说[5](P353)。汉扬雄《方言》卷六:“㘿,埑,下也。凡柱而下曰㘿,屋而下曰埑。”埑,《广韵》都念切,今音diàn。埑,《汉语大字典》:“④崩塌。”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中:“苏州重元寺阁,一角忽蜇。”《儿女英雄传》二回:“沿河碎石坦坡一段被水冲刷,上岸蜇陷。”蜇,《广韵》直立切,今音zhé。但埑、蜇二字均从“执”声,古音相近。从文献用例看,“埑”应为本字,“蜇”为通假字。
  18.折(zhé)《徐州方言词典》:“蜇②向面团里加进面粉,揉而使搀和在一起。”[3](P124)
  按:“蜇”为同音借用字,本字当为“折”。向面团里加进面粉,目的是使二者掺和在一起。张喆生《古方言词语例释》:“折,倾倒在一起。”[5](P352),应当说抓住了动作行为的特点。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煮》:“米以二升,小器中沸汤渍之,折米煮为饭。”元郑德辉《王粲登楼》四折:“大缸家酿下酒,钵盂里折的你也吃不了。”《红楼梦》九一回:“只管把果子折在一个碟子里,端着就走。”三例中“折”均表示把两样东西倾倒在一起。
  19.卯(máo)《徐州方言词典》:“卯子:钱。有时也可特指工资、薪金等。”[3](P209)
  按:词典“卯”字下加圈,表示是记音字,其实“卯”是本字。《汉语大字典》:“古代造币厂所开铸之期称卯”,“又指每期铸钱币的数额。”《清史稿·食货五·钱法》:“二千串为一卯。”可见“卯”与钱币有直接意义联系。张喆生《古方言词语例释》:“卯,一种小孩游戏中的头钱。”[5](P182)明刘侗《市末景物略·春场》:“是月小儿以钱泥夹穿而干之,剔钱,泥片片钱状,字幕备具,曰泥钱。画为方城,儿置一泥钱城中曰卯。”亦以“卯”指钱。今徐州地区戏称领工资为“捏卯儿”。
  20.塇(xuān)《徐州方言词典》:“暄,松软而有弹性。如:这块地那么暄;馒头蒸得才暄。”[3](P314)张喆生《古方言词语例释》表“松软”义,列出了“轩(揎、宣、暄)”等汉字[5](P316)。
  按:“松软”义本字当为“塇”。《汉语大字典》:“塇,方言。松软。”土质松散是传统农耕社会人们熟知的概念,代表性较强。轩从车,揎从手,暄从日,本义都与“松软”义距离较远,均系借字。
  21.抐(nè)《苏州方言志》:“[nio˧]:粉。”[4](P425),表“揉捏”之义。
  按:“揉捏”义本字似非字。《汉语大字典》:“,缩,本指农历月初月处日后,引申为退缩。”《集韵》入声屋韵:“,摍,不申。”这些定义与“揉捏”义距离较远。我们认为“揉捏”义的本字当为“抐”字。《广雅·释诂四》:“抐,擩也。”《集韵》入声没韵:“抐,揾抐,擩也。”擩,《广韵》上声虞韵:“手进物也。”这标明“抐”是手中持物,引申应有“揉捏”之义。
  22.(qiāo)《苏州方言志》:“超:调羹。”[4](P378)
  按:“超”是一个记音字。张喆生《古方言词语例释》作“抄”,亦记音字。“调羹”的本字是“”。《广韵》平声宵韵七遥切:“,抄饭匙也。”《集韵》平声宵韵:“,匕也。”匕,《说文·匕部》:“匕,亦所以用比取饭。一名柶。”段玉裁注:“即今之饭匙也。”
  23.餩(è)《苏州方言志》:“囗[ge]:打饱嗝儿。”[4](P427)一般辞书通用“嗝”字。
  按:“饱嗝”义本字当为“餩”字。《广雅·释言》:“餩,也。”王念孙疏证:“噎与同。”《玉篇·食部》:“餩,噎也。”《广韵》平声咍韵古哀切:“餩,通食气也。”入声德韵:“餩,噎声。”清翟灏《通俗篇·声音》引唐元稹诗:“醉眼渐纷纷,酒声频餩餩。”
  24.㳽(mǐ)《苏州方言志》:“迷[mi˧]:浅尝。”[4](P43)
  按:“浅尝”即“小口地饮”一类动作,本字当为“㳽”。《广韵》上声纸韵绵婢切:“㳽,水貌。”《说文·水部》:“㳽,饮也。”吴子慧《释绍兴方言》:“㳽,小口地喝。”[6](P271)
  25.佮(gé)《苏州方言志》:“合[kəʔ],如:两个人合一顶伞。”[4](P428)
  按:“相合、聚合”义本字是“佮”《说文·人部》:“佮,合也。”王筠《说文释例》:“是合佮义同音异。通力合作,合药及俗语合夥,皆佮之音义也,今无复用佮者。”[7]《玉篇·人部》:“佮,合取也。”《广韵》入声合韵:“佮,倂佮,聚也。”
  
  注释:
  [1]李荣主编,刘丹青纂.南京方言词典[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6.
  [2]李荣主编,王世华、黄继林纂.扬州方言词典[M].南京:江苏教
  育出版社,1996.
  [3]李荣主编,苏晓青、占永卫纂.徐州方言词典[M].南京:江苏教
  育出版社,1996.
  [4]叶祥苓.苏州方言志[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
  [5]张喆生.古方言词语例释[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
  [6]吴子慧.吴越文化视野中的绍兴方言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
  版社,2007.
  [7][清]王筠.说文释例(影音)[M].武汉:武汉古籍书店,1983.
  
  
  (王瑞英 高俊杰南昌 江西教育学院中文系330029)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及内科治疗效果.方法:170例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行急诊胃镜,确定出血原因,并予内科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170例患者中食道或胃底静
摘 要:在各种语言中,歧义是一种比较普遍的语言现象,常常影响着人们对语言的准确理解。歧义结构中的各种不同意义在语言运用中的频率有高低之分,有已被人们普遍理解的,有尚未被发掘的;出现这些不同意义的语境也有经常、偶然或还没出现之分。可见,在语言学层面上普遍存在显在和潜在两种现象。本文将围绕歧义结构中的潜性特征以及产生潜义的原因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歧义结构 语境 潜义    在各种语言中,歧义是一
北方大气环境的持续恶化,对人民的生活造成的严重的影响,排放到大气中的污染中NOx对人的危害极大.由于汽车是NOx排放的主要源头之一,本文就目前汽车在控制NOx方面的技术进行
“首长”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政府各部门中的高级领导人或部队中较高级的领导人”;“头目”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某些集团中为首的人(多含贬义)”。“首”和“头”都是“人身最上部或动物最前部长着口、鼻、眼等器官的部分”,它们的语义是完全一样的。那么为什么由“首”构成的“首长”是褒扬的,而由“头”构成的“头目”却是贬低的呢?这还得从文言词与白话词的自身色彩和构词特点谈起。  现代汉语中存
语篇连贯概念一直是语言学相关领域研究的焦点。影响语篇连贯的因素多而杂,学界至今争议颇大。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语篇的连贯定义为一种心理行为,将其影响因素分为隐性和
"黄发""鲐背""耇"都是上古汉语中常见的表示年老或年老之人的词语。为何"黄发""鲐背""耇"可以代指年老,各种辞书和著作对此作出的解释不尽相同。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别对这
合成了一种新颖的对羟基苯甲酸-水分子为主体晶格的[1,6-二(三甲胺)己烷]2价阳离子氢键包合物[((CH3)3N+-(CH2)6-N+(CH3)3)0.5.(p-HOC6H4COOH).(p-HOC6H4COO-).H2O],并进行了X射线晶体结构分
采用熔融盐法合成了2种不同Li/Mn摩尔比的尖晶石型锰酸锂.在水溶液中用稀盐酸、(NH4)S2O8介质对其进行处理,旨在观察这2种化合物中的Li^+离子抽出行为.结果表明对于Li^+来说,2种酸溶液
对中国市场上乘用及轻型商用柴油车匹配的BOSCH公司CRS2-16系统进行油路分析,得出了匹配的一体式柴油滤清器的工况特点,提出了进入HPCR喷嘴的燃油清洁度水平要求,给出了柴油
【本刊综合报道】2016年12月28日下午,中国印刷技术协会2016年年会暨绿色印刷总结表扬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阎晓宏,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印刷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