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基于注意力与学习效率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提出了注意力的集中能够使学习效率得到有效提高这一观点,并从教师的教学方法入手,论述了在不同情况下几种有效保持学生注意力的方法。
关键词:注意力;英语课堂;学习效率;教学方法
一、引言
小学生年龄小,注意力往往不集中,缺乏自制力。注意力不集中会影响听课效率,也会对教师预定的教学目标的实现造成一定的困难。为了保持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教师要学会有效地利用各种教学方法组织课堂教学,吸引学生的眼球。只有解决了学生的注意力问题,学习效率低下的问题才会迎刃而解。
二、注意力与学习效率的关系
1.注意力的概念。注意力是生理学、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在《注意力经济》中,全球商业大师达文波特给其下的定义是:“注意力是对于某条特定信息的精神集中。当各种信息进入我们的意识范围,我们关注其中特定的一条,然后再决定是否采取行动。”他认为,注意力其实是一个过程,它包括“探索”与“决策”两个阶段。在前一个阶段,人们对从周围摄入的大量知觉进行筛选;在后一个阶段,决定是否对吸引自己注意力的信息采取行动。两个阶段缺一不可,否则不存在注意力。他特别强调“行动”在注意力概念中的重要位置——只有做出行动与否的决策考虑,才能说明自己给予了某个问题一定程度的注意。
2.注意力与学习效率的关系。注意力是所有学习活动必须具备的条件,而注意力不集中则是所有学习效率低下和学习困难的共同表现。锻炼和提高注意力是有效利用学习时间,使学习活动有效果的重要保障。如果教师能够掌握和运用一些技巧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就会充分有效地利用好有限的学习时间,最大程度地缓解学习效率低下这一问题。
三、保持学生注意力的有效方法
1.体态语言。体态语言要求教师深入挖掘自己的表演才能。平淡的教学会使学生感到厌倦与疲劳,因此,教师要把自己当成是一名演员,运用夸张又贴切的表演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效率。教师的表演能力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的表演技巧,如课堂教学中恰到好处的表情、姿态、手势、语气、语调、眼神的配合等;二是教师的教育机智,表现为教育教学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教师要随时注意学生的反馈信息,从学生的活动和表情中了解他们是否专心听课、积极思维、对所讲内容是否理解等,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处理,调节好教育教学的秩序、气氛,确保教育教学的顺利进行。
2.教师口令。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的口令是帮助维持课堂秩序的主要方法之一,同时也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教师在组织活动时,学生会因为激动引起混乱,为了达到预想的教学效果,教师就必须控制學生的情绪,以确保活动有效、顺利地进行。
3.交际化、活动化的教学方法。小学生的学习主要是以兴趣为动力的,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够根据学生的爱好、愿望、能力以及学习内容适当地进行交际化、活动化的教学,既能丰富教学内容,又能让学生在乐中学,学中乐。因此,我们可以在小学英语教学中采用对子活动、小组活动等形式,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相互交流。这样动态的环境能保证学生的长时注意,取得完美的教学效果。
4.巧用课堂教学中的“变化”。变化是一种教学行为,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变化教态,变化师生交流的方式,变化信息传输的渠道、教学媒体及变化教学辅助材料、课堂内容结构等方法,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学习兴趣,减轻学生的疲劳,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应掌握各种变化技能,并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运用,使课堂活动多种多样,并最终提高教学质量。如:在课堂中,教师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在领读单词时声音可有轻重缓急的变化;在书写板书时,可有字体色彩的变化;当学生对某一知识点理解不充分或某种能力训练不足时,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或临时补充一些训练;除了口头传授,教师还可应用网络、多媒体等教学辅助材料让学生通过听、看、说、练的方法获取更多的知识。有时,教师为了不打断教学,也可通过眼神交流的方式给予学生提醒,使他们集中注意力,促进教学顺利进行。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适当地运用“变化”,能够激活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大脑中枢形成一个接一个的兴奋点,引导学生围绕学习目标愉快地学习,活跃地思考,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
四、结语
总之,要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能力,包括教师对课堂结构的设计、对教学内容的编排、对课堂节奏的把握能力等。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提高自身的能力,去营造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参考文献:
[1]耿二耿.体态语概论[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8.
[2]卢焕玲.小诗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4,(01).
[3]钭继慧.课堂体态语言的性别差异研究[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4,(04).
[4]邱婉丽.浅谈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变化[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4,(05).
[5]王惠东.英语课堂教学的活动化和交际化[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4,(05).
[6]陈霞,杨素英.现代教师指导[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94.
关键词:注意力;英语课堂;学习效率;教学方法
一、引言
小学生年龄小,注意力往往不集中,缺乏自制力。注意力不集中会影响听课效率,也会对教师预定的教学目标的实现造成一定的困难。为了保持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教师要学会有效地利用各种教学方法组织课堂教学,吸引学生的眼球。只有解决了学生的注意力问题,学习效率低下的问题才会迎刃而解。
二、注意力与学习效率的关系
1.注意力的概念。注意力是生理学、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在《注意力经济》中,全球商业大师达文波特给其下的定义是:“注意力是对于某条特定信息的精神集中。当各种信息进入我们的意识范围,我们关注其中特定的一条,然后再决定是否采取行动。”他认为,注意力其实是一个过程,它包括“探索”与“决策”两个阶段。在前一个阶段,人们对从周围摄入的大量知觉进行筛选;在后一个阶段,决定是否对吸引自己注意力的信息采取行动。两个阶段缺一不可,否则不存在注意力。他特别强调“行动”在注意力概念中的重要位置——只有做出行动与否的决策考虑,才能说明自己给予了某个问题一定程度的注意。
2.注意力与学习效率的关系。注意力是所有学习活动必须具备的条件,而注意力不集中则是所有学习效率低下和学习困难的共同表现。锻炼和提高注意力是有效利用学习时间,使学习活动有效果的重要保障。如果教师能够掌握和运用一些技巧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就会充分有效地利用好有限的学习时间,最大程度地缓解学习效率低下这一问题。
三、保持学生注意力的有效方法
1.体态语言。体态语言要求教师深入挖掘自己的表演才能。平淡的教学会使学生感到厌倦与疲劳,因此,教师要把自己当成是一名演员,运用夸张又贴切的表演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效率。教师的表演能力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的表演技巧,如课堂教学中恰到好处的表情、姿态、手势、语气、语调、眼神的配合等;二是教师的教育机智,表现为教育教学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教师要随时注意学生的反馈信息,从学生的活动和表情中了解他们是否专心听课、积极思维、对所讲内容是否理解等,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处理,调节好教育教学的秩序、气氛,确保教育教学的顺利进行。
2.教师口令。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的口令是帮助维持课堂秩序的主要方法之一,同时也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教师在组织活动时,学生会因为激动引起混乱,为了达到预想的教学效果,教师就必须控制學生的情绪,以确保活动有效、顺利地进行。
3.交际化、活动化的教学方法。小学生的学习主要是以兴趣为动力的,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够根据学生的爱好、愿望、能力以及学习内容适当地进行交际化、活动化的教学,既能丰富教学内容,又能让学生在乐中学,学中乐。因此,我们可以在小学英语教学中采用对子活动、小组活动等形式,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相互交流。这样动态的环境能保证学生的长时注意,取得完美的教学效果。
4.巧用课堂教学中的“变化”。变化是一种教学行为,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变化教态,变化师生交流的方式,变化信息传输的渠道、教学媒体及变化教学辅助材料、课堂内容结构等方法,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学习兴趣,减轻学生的疲劳,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应掌握各种变化技能,并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运用,使课堂活动多种多样,并最终提高教学质量。如:在课堂中,教师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在领读单词时声音可有轻重缓急的变化;在书写板书时,可有字体色彩的变化;当学生对某一知识点理解不充分或某种能力训练不足时,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或临时补充一些训练;除了口头传授,教师还可应用网络、多媒体等教学辅助材料让学生通过听、看、说、练的方法获取更多的知识。有时,教师为了不打断教学,也可通过眼神交流的方式给予学生提醒,使他们集中注意力,促进教学顺利进行。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适当地运用“变化”,能够激活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大脑中枢形成一个接一个的兴奋点,引导学生围绕学习目标愉快地学习,活跃地思考,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
四、结语
总之,要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能力,包括教师对课堂结构的设计、对教学内容的编排、对课堂节奏的把握能力等。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提高自身的能力,去营造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参考文献:
[1]耿二耿.体态语概论[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8.
[2]卢焕玲.小诗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4,(01).
[3]钭继慧.课堂体态语言的性别差异研究[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4,(04).
[4]邱婉丽.浅谈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变化[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4,(05).
[5]王惠东.英语课堂教学的活动化和交际化[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4,(05).
[6]陈霞,杨素英.现代教师指导[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