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长河中,璀璨的湖大明珠

来源 :求学·新高考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57482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麓山巍巍,湘水泱泱。宏开学府,济济沧沧。承朱张之绪,取欧美之长,华与实兮并茂,兰与芷兮齐芳。楚材蔚起,奋志安攘。振我民族,扬我国光。
  ——湖南大学校歌
  这首是每一个湖南大学(以下简称“湖大”)学子都能脱口而出的校歌,我们平时嘴巴闲了就唱一唱,脑袋放空想一想。对湖大新生来说,仿佛学唱了校歌才是真正地被湖大所接纳。从新生入学典礼第一次听、第一次学、第一次唱,到细细品味歌词中的内涵韵味,再到最后竟变成了像心灵之声般的存在。爱湖大,与有荣焉。
  千年学府里,有超级计算机中心?
  湖大坐落于历史文化名城长沙,前身是公元976年朱洞建立的岳麓书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更名为湖南大学,至今已有1044年,是名副其实的“千年学府”。可能是因为它位于岳麓山脚下吧,来到这里的人都觉得湖大吸取了自然灵气,既像一颗镶嵌在翡翠上的宝石,与岳麓山交相辉映;又像一杯酿制多年的美酒,与过往行人互诉衷肠。这里曾有大师学者亲临,如朱熹访院,与张栻讨论《中庸》之义,史称“朱张会讲”,这也是校歌中“承朱张之绪”的由来;这里也曾被战火波及,几经烧毁破坏,又几度修复重建,才有了今天我们见到的湖大。
  在听到湖大的“年龄”如此之大,文化内涵如此深厚之后,你是不是觉得她一定是一副“老气横秋”的样子?其实并不是,只要你见过麓山南路上颇具现代感的湖南大学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你一定会感叹湖大那将古今交融而散发出的魅力。除此之外,湖大还有一个特殊的学院,你一定想不到,那就是机器人学院,位于牌楼路边,桃子湖畔。在山水相伴的惬意环境中开展机器人研究工作,真是不可多得的有趣经历。
  湖大的建筑,带你穿越千年?
  作为湖大的学子,整天穿行在学校中的教学楼、办公楼中,对这些建筑应当早已见怪不怪,借一句诗来说就是:“你看,或者不看,它就在那里,不来不去。”但是作为一名湖大建筑学院的学生,我对于建筑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亲切感和熟悉感,走到哪里都会看看建筑和街道,已经逐渐形成了习惯。
  走在湖大,你可以看到三种不同风貌的建筑,从现代穿越千年回到北宋,感受湖湘文化。这里有中国传统书院建筑岳麓书院,也有湖大建筑学院创始人柳士英先生设计的近现代建筑群——大礼堂和老图书馆。中西结合,亦古亦今,红墙绿瓦相映成趣,完全颠覆“红配绿,赛狗屁”的刻板印象。还有不得不提的获得建筑创作大奖的湖大建筑群,由“建院男神”魏春雨院长设计,与岳麓书院各种空间形态衍生呼应。
  在麓山南路随便走走,会在不经意间听到路人发出这样的惊叹:“哇,这建筑也太酷了吧。”试问这时候哪个湖大学子不骄傲呢?想想平时自己学习的地方竟然好看到获奖,说给朋友听都倍儿有面子吧!
  这所大学,连校门和围墙都没有?
  “我知道一所大学没有校门和围墙!”“怎么可能,我才不相信。”
  如果我告诉你一所大学没有校门和围墙,一定会发生像上面一样的对话。其实在认识湖大之前,我也从来没有想过会有这样的学校。湖大之所以如此特别,是因为校园范围包括了岳麓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在节假日会有很多游客慕名而来,如果被湖大校门和围墙限制了人们看风景的脚步,那真是太可惜了。平时在上课、吃饭的路上,常常会遇到旅游团往岳麓山去,也会经常碰到热衷于把高校当作打卡地的年轻游客,他们一般会问:“同学,你知道湖大的校门在哪吗?”这时候我只能告诉他湖大没有校门,但是湖大的标志物是牌楼路边的两根柱子,那是湖大原图书馆的遗迹。
  除此之外,大家一定想不到会有地铁站正好在宿舍楼下吧?一点都不夸张地说,从湖大老留学生公寓走到湖大地铁站,只需要十步路而已,走到公交车站也不会超过三分钟,我想应该不会有比这交通还方便的学校了。
  在湖大的生活,实在太悠闲?
  在湖大,清晨伴着汽车鸣笛声醒来,夜晚被虫鸣鸟叫哄着入睡。天气好的时候,傍晚时分还可以在宿舍楼下看到岳麓山躲进云彩里,像一幅油画。跟其他大学不同,在湖大的生活从来都不是“三点一线”。你可以在图书馆学习,高等数学、线性代数一定会让你陷入沉思,还可以去听专家讲座,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学累了,你可以去麓山南路觅食,因为湖大拥有风景区,所以这里的美食多种多样,有像糖油粑粑、臭豆腐这样的特色小吃,也有像烤肉、火锅一类的热门美食,保证挑得你眼花缭乱!
  当然了,对岳麓山也是盛情难却,我常常会在需要锻炼和放松的时候选择去爬爬岳麓山,感觉能跟山里的小精灵对话,一扫生活中遇到的不快,是解压的优选方案。如果你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那么岳麓书院一定是你最喜欢去的地方,平时没事去岳麓书院喂喂鱼,穿上喜欢的汉服去拍拍照,不失为一种休闲的方式。
  青春很美好,但当你走过高三,成为大学生的时候,常常意味着要离开家乡亲人,独自到一个陌生环境生活。像小猫咪到了新环境会产生应激反应一样,刚开始我也很不适应,是湖大提供的环境让我逐渐平静下来。不过,学校最基本的作用肯定还是提供学习资源,湖大给予你悠闲舒适的生活,你一定也不能辜负她对你的期待。无论是搞学习、做实验,还是入社团、进部门,都需要你拿出百分百的努力和百分百的热爱,这样才能成为自己人生航线中的“掌舵人”,找到自己的方向。
  我常常想,湖大是如何在经历了这么多兴衰更迭之后,还能依旧保持着原生信念?也许是因为“实事求是,敢为人先”的校训,也许是因为东方红广场上的毛主席雕像时刻提醒着我们,也许是岳麓山和湘江水亘古不变的存在。可能这个问题还需要花很长很长的时间才能得到答案,我相信如果你来到湖大,一定能得到不一样的答案!
  ·美食·
  湖大地處岳麓山风景名胜区,美食小吃众多,其中最出名的就是麓山南路上的天马牛肉饼。每次经过那儿,店门口肯定是排着长长的队伍,不等上十分钟是没办法吃上香喷喷的刚出锅的牛肉饼的,让人不禁好奇:这味道真的有那么好吗?
  ·活动·
  提起湖大的活动,真是数都不数不完,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当属湖大举办的“约跑岳麓”活动了。跟自己的好伙伴们组队奔跑在湖大校园里,在休闲娱乐的同时又可以强身健体,优胜者还能获得丰厚的奖励,真是想想都心动呢!
  ·比赛·
  湖大作为一所“985” “211”“双一流”高校,培养出的学生在多类学科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如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中国机器人大赛一等奖等,能够让你学有所长,学有所用。
  ·社团·
  每个大学都拥有很多自己的特色社团,湖大也不例外。学生社团联合会将社团分为文艺类、文化类、体育类、公益类等,其中湖大读者协会让人收获满满,作为图书馆与读者之间沟通的桥梁,其帮助读者科学利用图书馆,还会开展读书沙龙、作家讲座以及图书漂流等活动,丰富了每一个社团成员的大学生活。
其他文献
在不足二十载的成长历程中,身处清华园中的我从未如此强烈地感受到自己的“平凡”与“普通”。  高中时占据制高点睥睨一切的独特张扬不再,我似乎成了众人中毫无特点的一个。早在报到之前,我便已略略听闻“八字班”是一个藏龙卧虎的所在:来自“超级中学”的顶尖学霸、自学五六门外语的语言怪才、有的同学甚至已经拥有了个人百度百科词条……  与出类拔萃的同学们相比,初来乍到的我,没有精湛纯熟的才艺特长,有的只是研究国
期刊
“信息茧房”和“回声室效应”固然有一定的危害,但仍然是可破解、可避免的。其破解的核心,还是要靠个人积极主动地行动起来,放弃一些过去的习惯。虽然这可能会让人脱离自己的舒适区,让人感觉不太愉快,但是,比起获得的益处,这种轻微的牺牲是十分值得的。  互联网与大数据的发展,进一步将个人近期的喜好作为推送信息的依据,让我们更多地关注到自己曾经选择、喜爱的信息内容,而非我们不曾涉猎的应该知道的信息,从而禁锢了
期刊
打开网络,网上的各种媒体会不断向你推送消息,这对于想要获取信息的人来说,确实是件好事。可在接收信息时,往往会被归类,很容易被划入所谓的“圈子”里。这样一来,“入圈”与“出圈”之间就有了一道隐形的墙。  为了吸引新时代年轻人的关注,网络媒体往往会针对他们的兴趣特点来提供相应的信息,这对于强化个人原有的喜好来说,确实有利。比如,喜爱天文的,就能源源不断地看到天文信息;擅长文学创作的,可以看到许多写作圈
期刊
你有没有发现自己只愿意跟自己所处社群的人聊天;只看自己喜欢类型的书;面对海量的信息,只选择查看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我们的眼睛、耳朵正在被大数据和算法推荐过来的最“适合”的内容充斥着。  没错,我们与世界“隔绝”了,但是我们自己却全然不知。  小心,你的世界在缩小!  在刷抖音的时候,一旦你给某个类型的短视频点赞了,比如说萌宠类的视频,于是接下来的好几条短视频都是各种萌宠,而你沉浸在这类短视频里,无
期刊
与朋友出游时,因路途遥远,我便刷了下手機。“噢,都是娱乐圈和篮球的内容。”朋友凑过来,瞧了一眼我的手机说道,“你也入群了?”听他这一说,我觉得诧异。见我不解,他跟我说:“平时你关注什么,平台也会多推送什么,这就是入群了。”  入群了,是入哪个“群”了?忽然间,我有种不协调的感觉。虽然他说得在理,但我并不认同,毕竟自认是博览群书、对知识多捞多得的那种人,怎么就突然成了“群员”了?关键是自己并不想被归
期刊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高三伊始我郑重其事地在笔记本首页写下这句话,像一剂镇静剂,仿佛这样便能让所有的焦躁不安和迷茫无措有所遁形,也使自己在“前程”二字上死磕却寻不到落脚点而开始信马由缰的内心重新安定下来。  难由易就,大由细成  我的高三带着一个说差不差,说好也不好的成绩开始,可谓极“中”,极“庸”。我记得郎平教练说过:“人生不是一定会赢,而是要努力去赢。”可当时的我却错误又偏执地以为“只要努力
期刊
那年深秋,仍是火辣辣的太阳。我拖着疲乏却内心坚定的身体走在偌大的大學校园里,痴痴地看着手中在阳光下格外刺眼的退学申请表。我意识到是真的要退学复读了,我没有退路了。  辅导员问我退学原因,我说:“复读可能会失败,但是不复读我肯定会后悔一辈子。”所以为了这“灼人”的遗憾,很快,次日我就搭上了从头再来的末班车。  破釜沉舟,背水一战  以复读生的身份回到高中母校,体验可谓是百感交集。前一天还在大学吹着空
期刊
都说“学海无涯苦作舟”“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在求学求知的道路上,可光有吃苦的精神,远远不够,还要有正确的“方法论”指引。否则,付出的努力一点没少,但收效甚微。在备战高考时更是如此,大家都希望在有限的时间里创造最大化的成绩,所以老师同学们各显其招,各有各的宝典秘籍,我亦然。而我的宝典不仅陪我度过了高考,还伴随我之后大大小小的每一场考试。  现在,我把我的“修炼”经历分享给大家。  “死记硬背”
期刊
《活着》——“活着什么也不为,就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  《活着》是余华的代表作之一。据说余华偶然听到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这位老黑奴命运多舛,亲人相继离去,但他仍然能够乐观地对待这个世界。余华受其启发,写下了《活着》。  小说主人公福贵,少时顽劣不羁、嗜赌成性,把自己家的100多亩地和大房子给赌输了。他的生活因此一下子由云端跌落到泥潭:家变成了茅草屋,他从少爷变成了农民,搬家前父亲不小心
期刊
“第一,到浙大来做什么?第二,将来毕业后要做什么样的人?”竺可桢老校长的两问还犹在耳畔,“求是创新”的校训亦牢记心间。转眼间,浙江大学(以下简称“浙大”)已经度过了百廿春秋。无数浙大学子怀揣梦想,服务社会,汇成了新中国历史上那些灿若晨星的名字:李政道、叶笃正、谷超豪、程开甲、林俊德……  国有成均,在浙之滨  浙大坐落于美丽的“人间天堂”——杭州,曾被英国学者李约瑟誉为“东方剑桥”,但是如果你觉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