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复议机关是共同被告制度研究

来源 :法制与社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jiay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2014年11月1日,全国人大的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修改决定,现行诉讼法修改的重大改变之一是实现了行政复议机关维持具体行政行为能够成为共同被告的制度转变。这一转变是基于复议司法实践中,行政复议机关存在大量为不当被告而维持原行政行为的怠政行为,致使行政复议制度形同虚设。将行政复议机关作为共同被告的制度能够促使复议机关积极履行职能,提升复议机关的公信力。本文以温岭法院行政诉讼的司法实践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司法复议机关作为被告的现行法律与行政复议相关数据研究,分析该制度具体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使该制度更为完善的配套规章制度,使制度价值得到彰显。
  关键词 行政复议 行政诉讼 被告
  作者简介:蔡未,温岭市人民法院行政庭。
  中图分类号:D9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5)09-037-02
  行政复议机关作为共同被告制度在激烈的争论后出现在新行政诉讼法中,根据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二十五条第二款:经复议的案件,复议机关决定维持原行政行为的,作出原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和复议机关是共同被告。这一条款赋予了行政复议机关维持原行政行为是共同被告制度的合法性。这一制度的确认促使复议机关提高复议责任心,积极履行复议职能,及时有效地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一、行政复议机关作为被告的现行规定及行政复议相关情况
  (一)行政复议机关作为被告的现行相关规定
  自2009年着手修改《行政诉讼法》以来,修改的重大焦点之一就是行政复议机关维持具体行政行为,能否充当被告问题。该问题出现是由于近年来,行政复议机关为了避免出现在被告席上,在复议决定中大量的采取了维持的决定,致使复议制度形同虚设。根据我国现行的法律规定,复议机关作为被告主要出现在《行政诉讼法》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以及《行政复议法》等条文中。
  (二)新《行政诉讼法》施行前,我国总体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相关情况
  根据中国法律年鉴统计,近几年行政复议案件的数量及维持率如下:2014年全国行政复议案件共123859件,其中行政复议机关作出维持决定的73985件,维持率为59.73%;2013年全国行政复议案件审结总共106419件,其中行政复议机关作出维持决定的59465件,维持率为55.84% ;2012年全国行政复议案件审结总共91974件,其中行政复议机关作出维持决定的53032件,维持率为57.66%; 2011年全国行政复议案件审结总共84387件,其中行政复议机关作出维持决定的49941 件,维持率为59.18%。
  根据法律统计年鉴统计,在近五年,行政诉讼中,作出维持的判决统计数据如下:2014年全国审理行政应诉案件共74288件,作出维持的16492件,维持率是22.20% ;2013年全国审理行政应诉案件共62198件,作出维持决定的13735件,维持率是22.01% ;2012年全国审理行政应诉案件共65550件,作出维持决定的13292件,维持率20.27%;2011年全国审理行政应诉案件共71478件,作出维持决定的16183件,维持率是22.64%;
  通过这两组数据的对比来看,近几年来,我国行政复议存在着高维持率,维持率高达55%以上,但是,我国的行政诉讼中的维持率仅仅20%左右,两者存在着鲜明的反差,这说明我国的行政复议存在一定的问题。
  (三)新《行政诉讼法》实施前后,温岭行政复议机关及行政诉讼数据分析
  根据温岭市人民政府法制办统计,近几年来,温岭行政复议案件的数量及维持率: 2011年温岭市共受理行政复议申请49件,其中维持原具体行为15件,占30.6%;2012年温岭市共受理行政复议申请74件,其中维持原具体行为27件,占36.5%;2013年温岭市共受理行政复议申请82件,其中维持原具体行为38件,占46.3%;2014年温岭市共受理行政复议申请67件,其中维持原具体行为33件,占49.3%;2015年温岭市共受理行政复议申请39件,其中维持原具体行为19件,占48.7%;
  根据温岭市人民法院行政庭统计,近五年,行政机关作为被告的案件中,作出维持的判决统计数据如下: 2011年和2012年,行政诉讼案件共102件,人民法院维持原具体行政行为的16件,占15.7%;2015年1-6月,温岭行政庭受理行政案件47起,人民法院判决维持6件,维持率19.35%。
  通过对两组数据的比较,行政诉讼的维持率远远低于行政复议的维持率,行政复议机关维持原具体行政行为会成为共同被告实施后,2015年行政复议机关的维持率有一定的下降,诉讼的维持率有了一定的提高。
  二、行政复议机关是共同被告制度的实施效果
  行政复议机关是共同被告制度的实施,促进了复议机关积极履行其职责,为当事人提供及时有效的救济,提升政府的公信力。当然,行政机关是共同被告的制度出台时间较短,相关的配套制度并不十分完善,在实际诉讼活动存在一些问题。
  (一)行政复议机关是共同被告制度实施的积极成效
  第一,促使行政复议机关积极履行复议职能,提升行政复议的质量,促使行政复议发挥作用。在该条文出现以前,行政复议机关往往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倾向于作出维持原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复议结果,导致行政复议形同虚设。根据近几年温岭市法制办的数据统计,行政复议机关的行政复议维持率较高且逐年递增,在该条文的施行后,维持率开始下降。再根据温岭人民法院2015年上半年行政庭的相关统计,行政诉讼案件的维持率有了明显的上升,达到了19.35%,是近年来的高峰。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行政复议案件的质量明显提高,行政复议机关的责任心有了提高。   第二,保障当事人及时有效的行使救济权利,促使行政复议法立法宗旨的实现。该条文实施后,行政复议机关积极有效的履行相关职责,使行政复议发挥其应有的功效。由于复议机关具有较强的专业性,通过其及时有效的行政复议,可以公平、公正、专业地作出行政复议结果,使得当事人的救济权利及时有效行使,其合法权益能够得到妥善维护,也有利于当事人节约诉讼时间,减少诉讼负累,降低整个救济成本。根据《行政复议法》第一条规定:“为了防止和纠正违法的或者不正当的具体行政行为,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保障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可见,行政复议法具有司法救济功能,其立法宗旨通过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审查监督,促进对当事人合法权益的保护。行政复议机关是共同被告的制度促使行政复议机关积极有效地对行政具体行为进行审查,使行政复议机关的审查监督功能落到实处,切实有效地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实现行政复议法立法宗旨。
  第三,推动依法行政进程,增强复议结果的公信力。在推动依法行政方面,行政复议机关成为被告的范围得到了扩大,行政复议机关成为共同被告有法可依,解决行政复议现实问题,细化行政诉讼法的相关规定,使整部行政诉讼法更加完善、贴合实际,为推动依法行政增添动力,为整个法治建设添砖加瓦。在增强复议结果的公信力方面,在以往的行政复议案件中,行政复议机关倾向于做出维持的行政复议决定,给当事人造成“官官相护”的印象,使行政结果的公正性得到质疑,复议结果的公信力受到冲击,导致信访案件激增,我国每年的信访案件高达400万件到600万件,使整个社会上逐渐形成了“信访不信法”的畸形现象,各种上访、闹访层出不穷,浪费大量司法资源,不理智的闹访严重影响社会稳定。通过对该条文的修改,促使行政复议机关及时对原具体行政行为作出复议,增强公众对行政复议结果的公信力,将有效的减少信访数量,促使民众更多地选择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纠纷。
  (二)行政复议机关是共同被告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立法条文过少,配套规定不够细致。现行法律对于行政复议机关是共同被告的相关司法解释较为粗糙。行政复议的法条较少,显得过于单薄。在司法实践中,行政复议机关是共同被告的案件的诉讼实践中, 庭审的具体开庭顺序等细节处理都存在规范空白的情况,单纯靠各个法庭自我探索,造成实际审判规范性不足。从长远来看,目前简单的相关规定不适应复杂的诉讼实践。
  第二,诉讼程序未进行相应的变化,诉讼程序较为繁琐。行政复议机关成为共同被告,按照传统的行政诉讼法的流程,举证材料证等材料要进行送达,但这些材料在复议期间已送达给复议机关,按照现有的程序,可能会造成行政司法资源浪费,影响司法效率。
  三、完善行政复议机关是共同被告的建议
  行政复议机关是共同被告能够督促行政复议机关积极履行其职能,体现行政复议的价值,提高复议结果的公信力。然而,在司法实践中,该制度是否按照预先在原先设想的“轨道”上安然行驶,仍有待实践证明以及相关的规章制度“保驾护航”。
  (一)调整行政诉讼程序,完善法律配套机制
  行政复议机关是共同被告作为新的诉讼制度,需要一系列配套司法解释或者相关的法律条文对其进行规定,让法律条文之间得到相互印证支持,使新条文能够在司法实践中适应复杂的诉讼情况,使各项行政案件有法可依。同时,为了优化司法资源配置,合理使用司法资源,提高司法效率。在出台该条文之后,应当出台相应的实施细则,对于法院是否向行政复议机关送达证据材料,如何送达,各种材料如何送达都应当作相应的修改,提高诉讼效率,使整个诉讼程序合理合法、及时高效。
  (二)发挥行政复议机关内部考评制度协同效应
  相比于法院审查,行政复议机关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审查,更具专业性,其做出的结论更具有准确性、科学性,故行政复议机关的行政复议结论至关重要。为促进行政复议工作正常进行,实现行政复议的目的,减少行政诉讼,减少行政复议机关成为共同被告,推动行政复议机关内部考评制度改革,通过对考评制度、考评指标、考评流程等方面的设计,优化内部考评制度,提高其对机关工作人员的约束力,从而提高复议工作人员的责任心,达到行政复议的目的。通过内部行政机关考评的约束,配合行政复议机关是共同被告制度,发挥两者的协同效应,共同促进行政复议机关积极履行复议职能,及时高效地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依法行政。
其他文献
摘 要 是否存在借款事实是认定诈骗犯罪的必要条件,借款条本身的真实性以及借款事实是否真实存在,不仅涉及民事法律行为的认定,同时与刑事法律密切相关。  关键词 借款条 民事责任 刑事犯罪  作者简介:乔维刚,河北天捷律师事务所邯郸分所主任,律师。  中图分类号:D9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5)10-098-03  案情简介:2006年10月18日王某为洪某出据一
摘 要 2013年1月1日起修订后的《刑事诉讼法》正式实施,其中对证人出庭作证作出了一定修改,增加了对特定案件的证人应当采取特别保护措施的规定,这些制度的出台对解决证人“出庭难”问题,强化程序正义,保障实体正义,从而实现新刑诉法确定的“尊重和保障人权”等的立法宗旨无疑有着积极的意义,但是新修改的刑诉法能否一劳永逸的彻底解决证人出庭难的问题并实现刑诉法确定的证人作证的目标?显然是不现实的,本文认为,
摘 要 司法三段论,作为过去、现在、将来的一段时间内法官判决的思维技术,其存在价值是不可磨灭的,但是在司法实践的过程中,法官判决的思维过程并不如逻辑形式那般简化,是经过法官一系列的价值判断最终通过逻辑形式展现出来的。因此,将定罪思维假想为司法三段论的简化模式是不理智的,法官的价值判断是不容忽视的。  关键词 司法三段论 逻辑形式 价值判断 价值考量  作者简介:张依可,吉林大学法学院。  中图分类
摘 要 公权与私权的冲突与协调向来是我国立法所关注的焦点之一。而征收则是公法对公民所有权作出限制的典型。本文以我国《物权法》为研究中心,分析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对不动产征收行为的法律规制,并立足于当代中国司法实务现状,提出进一步完善相关立法的构想,同时结合国外立法实况进行比较论述。  关键词 征收 冲突 限制 协调  作者简介:丘兆杰,华南师范大学法学院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D923.2 文献标识码
摘 要 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须经发包方同意,构成了对转让的实质性限制。将这一限制置于《土地承包法》的立法目的之下观察,得出该制度既限制了农民转让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自主权,不能适应农村土地的保障功能弱化的形势,又不能审查受让方的农业经营能力,保证农村土地的农业用途,不符合《土地承包法》的立法目的,故应取消这一限制。  关键词 土地承包经营权 转让 发包方同意  作者简介:陈鸿权,安徽大学法学院。  中图
摘 要 债权人代位权制度作为债的保全方式的一种,旨在保障债权人的利益,然而我国合同法及其解释对于代位权构成要件的规定,较之其他国家及我国台湾地区要严格的多,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国对代位权客体的范围界定太窄,这种严格的限制不利于债权人利益的保护。本文试通过对代位权的客体范围进行重新界定,重建我国代位权的构成要件。  关键词 代位权 客体 构成要件  作者简介:张灵姗,四川大学法学院民商法专业研究生,研究
摘 要 滑稽模仿作为人们表达思想和进行艺术创作的一种方式,原则上受宪法和著作权法保护,在西方国家也通常享受合理使用抗辩。滑稽模仿进入中国公民视野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已过去八年,可我国至今未针对其立法。为了避免今后在涉滑稽模仿侵权案件起诉、审判、执行上再遇困境,中国应当将其明确纳入著作权权利限制体系加以规范。  关键词 著作权 滑稽模仿 合理使用  作者简介:李晓婷、黄小珊,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
摘 要 西部地区是多个少数民族聚居地,是黄河、长江两大流域的发源地和主要流经之地,西部生态环境是全国重要的生态屏障。退耕还林作为较早实施的生态补偿制度,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以宁夏地区退耕还林制度为例对西部民族地区生态补偿制度进行探讨。  关键词 生态补偿 退耕还林 参与主体 法律化  中图分类号:D92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3
摘 要 工业化转型阶段,石化资源广泛使用、粗放的发展模式、对GDP的过度追求,导致中国大气污染严重,同时大气污染也带来了经济损失,超越了环境承载能力,部分地区已经影响到人类的生存环境质量。在本文看来,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和谐与协调是我们的必然选择,也是完全有可能做到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形成敏感的环境意识,强化环境法制建设及执行力度,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关键词 大气污
摘 要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作为一个客观现象对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产生影响,尤其民族地区剩余劳动力转移对社会稳定的影响较大。稳定关系到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处理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是促进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 剩余劳动力 民族地区 社会稳定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在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国家法、习惯法和宗教法的关系及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