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行无咎 都付流年碎影

来源 :瞭望东方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zawxsecd8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月2日,10时。北京八宝山殡仪馆竹厅。空气仿佛凝滞,时间有如停止。
  低沉而幽远的哀乐,在大厅里回响,每个人都黯然神伤。正中的灵床上,躺着一位老人,神态平和而安详。四周的花圈与挽幛,堆成了一片花的海洋。
  张中行先生的遗像,悬在墙壁中央,他慈祥而恬然的目光,凝望着远方。
  2月24日的寒夜,张中行先生在北京辞世,享年98岁。
  近日里连篇累牍的报道,才让不少人知晓,其实每个人的少年时期,都曾深受过张先生的教益一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张中行参与了多套中学语文教材的编写与审读工作,无数学子从中受惠。
  张中行的成就,又不仅仅在于编辑。他并无教职,却仍被燕园学子奉为“四老”之一;他写的《负喧》系列,被誉为“当代《世说》”;他涉猎广泛,治学遍及文史、哲学、佛学、书法、金石等诸多领域,著作凡数百万言,是名副其实的“杂家”。
  在这一个“老陈凋谢,晨星寥落”的时代,张中行的逝世,再次让人叹惋不已。这些苍凉的背影,定格成一个黯淡的黄昏,没有什么能够挽留。
  
  都市柴门
  
  2月27日下午4点。北京德胜门外祁家豁子某小区。
  门口的保安见到记者抱着的花篮,连忙上来指引:“张老的家从这里走!”保安是个壮实的小伙子,很热情地说,“来吊唁的人很多,一会儿就一拨儿。”
  这个兼作灵堂的门厅实在逼仄,不到10平米,大半已被花篮占据。略施粉刷的白色墙壁,已经显出颓败的灰色。普通的水泥地面,早已磨出亮色。西边的墙壁上斜靠着张中行的遗像,张先生的长女张静说,这张照片拍摄于1992年。
  遗照就摆放在著作之上,宛如一个隐喻——张中行的学问人生,都在这些著作里了。最醒目的三册是《禅外说禅》、《流年碎影》与《顺生论》。这是张先生一生最看重的三部书,放在其他的单行本与集子之上。
  络绎不绝的吊唁者,让张文和张静两个人几乎忙不过来。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领导下午刚刚来过,和他们商量了遗体告别仪式的事宜。随后,人教社又着人送来了打印好的讣告和悼词,姐妹俩要把这些装在信封里,立刻邮寄出去。
  后来的吊唁者,甚至很难在灵堂里找出一处合适的地方来放花篮。遗像的左侧是冰箱,右边是个柜子,遗像正对的就是茶几和沙发,找个落脚的地方都难。吊唁者也很少说话,放下花篮,鞠躬之后,就握手道别。很多人,张文姐妹都不认识。茶几上一个素面的签名本,写满了吊唁者的哀思。
  很难想像这是一个大学者的家。这处房子是1994年分到的,此前张中行一直与次女张文住在北大11号公寓。搬家后,张中行给这处房子起了个斋号:都市柴门。这时候,张中行已经86岁,很少再写文章,他的大部分文章都是在北大居住时所写。
  张中行的书斋不大,10多个平米,倚墙而立的是一排从底到顶的大书架。张文介绍说,“最里面的两只架子,基本上都是父亲自己的著作。外面这个架子,都是别人的赠书。”张文说,父亲很少买书,他是把书都读通了的,“很多书,看了就送人了,他不喜欢藏书。”
  
  杏坛元老
  
  张中行早年求学北大,毕业后一直在中学、大学任教。1951年起,在人民教育出版社任编辑。他先后参与了《语文》、《汉语》、《文学》、《古代散文选》等多套教材的编写与审读。
  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悼词称:“晚年退休后,作为特约编审,他审读了多种教材及课外读物,特别是对文言作品的选注、解读,严格把关,一丝不苟,表现出老一代编辑家严谨的治学作风,受到社内外同仁的高度赞誉。”
  教育专家、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商友敬说,“张先生的专著中,《文言和白话》、《文言津逮》、《诗词读写丛话》、《作文杂谈》等都是关于语文教育的,另外有一本《談文论语集》比较少见,收集了他关于语文的零星文章。我以为,张先生对文言文教学有极为精辟的见解。他编的《文言读本续编》(与吕叔湘合编),尤其是三本《文言文选读》,最适合教师的教学。”
  张中行在人教社不仅编辑了一批很有成就的普及语文的好书,而且还撰写了一些水平极高的著作。
  著名学者、出版家钟叔河说,“比如在普及古典诗词的书里,他写的《诗词读写丛话》我认为是最好的,比王力的《诗词格律》还要好,王力的书是很成功,但讲的是诗的格律,而《诗词读写丛话》则涵盖了诗的基本要求,包括格律,以及对诗的欣赏与写作,进行了很切实的指示。他对古典诗词很有理解,他读得多,而且上心,文字也好得多。”
  “当然这本书在人教出版,张先生不仅仅是一个出版人,他还是位文化学者,散文大家。现在来说,一般的人随随便便都能是‘大家名家’,但我真心地认为,他是属于‘大家’的行列。”钟叔河说。
  60岁以下的中国人,几乎都是读着张中行编写的课本度过了中学时代。他和每个人的联系只有眼睛到书本那么近。
  
  文坛耆宿
  
  真正让张中行赢得文坛声名的是1986年出版的《负喧琐话》以及陆续出版的《负喧续话》、《负喧三话》(合称负喧三话)。负喧三话中,张中行以冲淡平和的笔触,写人记事,怀旧伤远,别具一格,令世人为之瞩目。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解释说,20世纪90年代后的学术转型,使得张中行的书大受欢迎。“他的贡献在于,让我们现代的读者明白,那些曾经存在过的东西,比如老北大的人物和生活,使人们对老北大的风气有所了解。当代文学史上,是绕不开他的著作的。”
  张中行青年时期在北大求学,国文教授是周作人。他受之影响极大。陈平原认为,“张中行的文章是上承周作人的,把负喧三话与周作人《知堂回想录》做对比,发现张的文章风格明显受周作人的影响——博学多才,饱经沧桑,非常感人。但令人遗憾的是,他毕竟年纪大了,负喧三话越写越下去了。”
  当年,因为张中行曾经在周作人主持的“北京大学”文学院任教,解放后,在60岁的时候,张中行离开工作岗位,在社内扫厕所,干零活。随后又被下放到五七干校,直至“文革”结束后才得以正常生活。
  “从张的身上,能看到知识分子的命运跌宕,他确实是很典型的形象。但不管如何,在当代散文里很少有这样令人神清气爽的文章。张中行在离开北大后,文字有点罗嗦。很多人都喜欢他谈老北大的文章,不止是北大的人,我相信对于很多中国人,都愿意去理解老北大。会欣赏这样的风格和这样的讲述。”陈平原说。
  
  一世无咎
  
  张中行的“中行”出自他的字。张中行原名张璿,字仲衡。1935年,27岁的张仲衡从北大毕业,仍用仲衡,但去人去鱼,改名为中行,语出《论语·子路》:“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狷狂乎。”他自己还刻过一枚“中行无咎”的闲章。
  钟叔河说,“张先生对生活和人生 的态度,和他作为一个学者是不能分开的,他博知群书,光是读书不够,因为他一生就是书的生活。”
  “他认为自己首先是思想家,因为他一生清醒、不糊涂、不盲从,或者说,就是不信,凡事都存疑,就不容易受骗。他曾告诫年轻人要多读书。”张文说。
  1991年,钟叔河笺释的《儿童杂事诗》出版后,张中行很喜欢,并且写文章夸这本书。当时钟叔河去北京,张中行居然要去看望他。“他没见过我,就写了鼓励我的文章,”钟叔河回忆道,“我说,你年纪大了,走动不方便,还是我去看你吧。我去人教社看他,在旁边的一个小馆子吃了饭。”
  那次饭后,张中行又写了一篇题为《钟叔河》的文章,收入《负喧三话》。后来钟叔河编辑的《周作人文选》出版,张中行乐而序之。“他讲了我很多好话,其实我的书张先生都是自己买的。”钟叔河说。
  “我说一件小事,‘民国’时期《北京晨报》的副刊一直刊载周作人的文章,后来这个报纸改成了《新晨报》,但是很难找。我要去北图查这个报纸上的文章,当时任继愈是馆长,他是张先生的同学,任就派人去找晨报,张先生就把资料的复印件都寄给我了。他的书出版之后,要赠给我,他说:你要什么书,我就送什么书给你。我知道张先生是搭公共汽车的,他去寄书是很累的事情。张先生去世,我心里非常难过。这样的人,走一个就没有了。”
  电话那头的钟叔河明显有些哽咽,并且开始抽泣了,“张先生一直很看重我。对我过分的奖掖,我没有办法向他表示感激。现在郑重通过贵刊,表达我对张先生深深的怀念。我年纪大了,写文章太动感情,‘老陈凋谢,晨星寥落’,这些老辈人不可能再有了,使我非常感伤。”
  
  中道而行
  
  张中行是他那一代“五四”学人的代表。他用“自由与容忍”来形容“五四”传统和北大传统。他举例说:“蔡元培先生写《石头记索隐》,胡适等人不同意,胡适用《红楼梦考证》反驳之。蔡先生至少没有口服,怎么办呢?他并未发动别人围攻胡适,而是容忍,照例给胡适研究的空间。”
  张中行的逝世,人们又一次开始关注起杨沫与《青春之歌》。张中行在“《青春之歌》事件”中,他的反应,正是贯彻自己“自由与容忍”的精神的。别人以“余永泽”来指责他时,他从未反驳过。
  “余永泽这个小说形象对他造成的伤害,使得他在当时获得关注。但当时人们关注的是政治的北大,现在则对学术的北大和文化的北大感兴趣,因而后来他受到大家的欣赏。小说中的余永泽和张中行是有距离的,余的缺点不能套用过来。”陈平原说。
  钟叔河评论道,“他的一生就是读书的一生,他的修养和境界都是因为读书,所以他写的《顺生论》,受到很深的佛学影响,因为编过佛学刊物,读过很多佛学书籍,这些都是读书和思考的成就。”
  陈平原则认为,对于逝世的老人,尽量说好话,但是不要说得过头。什么大师啊大家啊,其实张中行非常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缺陷,他的姿态是比较准确的。
  “最近几年来,‘五四’學人陆续去世,这是自然规律。上世纪30年代的老先生,健在的还有林庚与季羡林。他们继续在做一种文化符号,老学者,我用俗话说,就是有味道,能体会,能品尝,不是急就章。他们的学问人生是养成的,是用文火烹调出来的,经过了长期的熏陶。”
其他文献
内需之所以不足,并不完全是因为中国人不愿意享受物质生活,都愿意把钱存起来,而是钱太少、东西不好且太贵。钱太少,是因为在总收入的分配当中利润和工资的分配比例出了问题,越来越大比例的钱形成了利润,受少数人支配,绝大多数的低收入劳动者手中的钱在总收入中的比例越来越少  中国经济是否已经开始了短期内的反弹?一系列看似矛盾的数据和消息让这个判断存在分歧。  赞成经济反弹的数据和消息不少,其中包括进入2009
真正能够完全有效地监控银行资金流向并非易事  从办公室到街头、地铁、茶馆饭桌,人们讨论的热点,从前两年的楼市,转移到股市。谁也不愿意与财富擦肩而过,胆子大而手上又没有闲钱的,甚至到银行办屋抵押贷款,或者典当出来炒股,还有的通过信用卡透支,借钱炒股。    130%的回报    林荣时,上海道帮投资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上海道帮房产销售有限公司董事。《瞭望东方周刊》记者第一次见到他,是在2005年房地
作为国家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一部分,志愿服务的推进与发展也不可能脱离中国国情    一般认为,中国第一个社区志愿者组织在80年代末成立于天津和平区新兴街道朝阳里。根据中国社会工作协会的,数字,在21年后的今天,全中国的注册社区志愿者已超过2600万人。  中国的志愿服务其实从社区开端,志愿者在社区服务的基础上,逐渐开始参与大型活动、救灾抗灾等。到今天,社区志愿服务已经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  
520万张选票,投给的是疲惫生活中的英雄梦想    名叫尚雯婕的24岁上海女孩,在一周时间内得到了近520万张的骇人选票。  9月末的湖南卫视“超级女声”决战之夜,一路磕磕绊绊、只会呆呆地站在舞台上歌唱的尚雯婕最终夺冠,她得到的公众短信投票数量,要去年“超女”冠亚军李宇春和周笔畅所得票数相加,才能勉强追平。  这个从上海闸北区石库门老弄堂里走出来的女孩,离大多数人想象中一个“超女冠军”应有的色艺俱
保安业这种关系到国家安全和百姓安危的特殊行业,不可能无限制开放    对于诞生22年的保安业,明年春天可望出炉首部专门法规。  据媒体公布的数据,年产值已达400亿元的保安业,已有从业人员近400万。对于这样一支总人数远远超过警察的大军,正在审慎进行的立法,意味着即将到来的大规模“整编”。  在2005年12月国新办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公安部治安管理局副局长马维亚宣布,中国将从2006年起放开保安
北京报道铁路司法系统改制,大方向已定。  7月23日,国家公务员局官方网站上一则工作动态称:国家公务员局、铁道部在京联合召开铁路公安民警公务员过渡工作会议,对铁路公安民警公务员过渡工作进行全面部署。  转制后,铁路公安部门的主管单位,将由铁道部变为公安部,为中央直属单位,垂直管理,对外称公安部十局。  尽管铁道部、最高人民法院对此事仍持低调审慎态度,但众多专家学者和业内人士已达成共识:铁路公检法系
如此高端的采访保证了《中国30年》的独特性,这是其他撰述者很难做到的。比如写银行改革,库恩采访了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刘明康;基于对国家宗教事务局局长叶小文的采访,库恩将敏感的中国宗教问题单列出一章;而在写中国的政治未来时,库恩的采访对象则是中央组织部部长李源潮……  库恩希望通过这些核心人士的表述,来揭示中国改革的故事和内在的逻辑。那么,这些受访的中国高官都告诉了库恩什么?  国务院新闻办
实际上,我对“三反五反”、“反右”、“三年自然灾害”、“上山下乡”、“批林批孔”的先后顺序是半个“脑残”,也搞不清大字报和红卫兵究竟是好是歹,读到《七十年代》里的一些作者嘲讽红卫兵,另一些又大大方方地承认自己当过红卫兵时,总会发懵。  这群知识分子应该代表了“40后”、“50后”那两代人中的精英了——至少是文化和记忆的精英,在写文章的时候也不顾及后辈的知识疲弱,将当时的《人民日报》社论、广播、标语
从悉尼奥运会的“水中点火”到北京奥运会的大脚印、活字模,再到著名的“鲨鱼皮”泳衣,现代竞技体育已不仅仅是体力与技巧的争锋,更是科技实力的全面展现。  备受关注的20lO年广州亚运会开幕在即,在这个舞台上,中国体育健儿们将再度展现自身的风采。作为2008北京奥运会中国击剑队专用电脑合作伙伴,华硕电脑中国业务总部副总经理郑威女士表示:“华硕始终高度关注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期望用自身的科技产品积极助力我
“志愿精神是为了让人们通过公益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个性和偏好。”    “小白菜”、“黄马甲”、“红袖章”、“蓝精灵”,不同的名称,却都代表着同一个含义:上海世博志愿者。  进入中国不到20年的“志愿者行动”,在上海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被动员起来。200万名世博志愿者,几乎占了这座特大型城市人口的十分之一,其规模甚至超过北京奥运会。  一个志愿者网络体系,早在世博会之前就已遍布整个上海。上至上海市文明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