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缘何简写晏子?

来源 :读写月报(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t7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司马迁非常景仰晏子,他说:“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如果晏子活在世上,只要能够追随晏子,司马迁愿意为他拿着鞭子赶马!
  但如果看过《晏子春秋》,再读《史记·管晏列传》,会发现司马迁写晏子时用笔非常简省,这是为什么呢?
  在《史记·管晏列传》中,司马迁对此有一段解释:
  “吾读管氏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及晏子春秋,详哉其言之也。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至其书,世多有之,是以不论,论其轶事。”
  因为司马迁是将管仲与晏子放在一起写的,所以“至其书,世多有之,是以不论,论其轶事”这句话的意思有一点模糊,司马迁的重点是写管仲与晏子的轶事,管仲的轶事,还是晏子的轶事?
  认真对比《管子》《晏子春秋》与《史记·管晏列传》,可以发现,其实《管晏列传》中有关晏子的事迹在《晏子春秋》中都可以找到,而《管晏列传》中有关管仲的事迹在《管子》中则看不到,因此,司马迁在《管晏列传》中主要写了管仲的轶事,这说明他有强烈的“存史”意识。
  再來看,《晏子春秋》中晏子的事迹非常丰富,晏子的形象也极其饱满。但是司马迁在《史记·管晏列传》中只写了两个细节和两件事:
  一个细节是“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另一个细节是“晏子伏庄公尸哭之,成礼然后去”。都是一笔带过,没有浓墨重彩展开来写。
  前者表现了晏子的节俭,在《齐太公世家》中,司马迁写道:“景公好治宫室,聚狗马,奢侈,厚赋重刑。”“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可以看成是晏子对景公一种无言的劝说,以及作为相国对官员风气的一种表率。(司马迁在此是否也想对好大喜功的汉武帝有所劝诫?)哭庄公则突显了晏子的勇气。
  司马迁较为详细地记载了晏子的两件事,一是晏子发现并解救了身在缧绁的越石父,礼遇且厚待之,将其延为上客。二是晏子发现了自己车夫神态的变化,将其荐为大夫。
  在《晏子春秋》中,晏子令人钦佩的行为,令人折服的言辞,不胜枚举,例如晏子使楚,晏子抚疡,二桃杀三士,还如晏子“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也是值得司马迁大书特书的。
  孔子对晏子“事齐灵公、庄公、景公”非常鄙视,《晏子春秋》中,记载了孔子对此的多次批评,如孔子说“吾闻晏子事三君而顺焉,吾疑其为人”,“晏子事三君而得顺焉,是有三心”,“晏子细人也”。对于这些质疑和讽刺,晏子都有精彩的回应,如他最有力的回答“(齐灵公、庄公、景公等)三君为一心故,三君皆欲其以之安,是以婴得顺也”,但是司马迁都没有在《史记》中叙述。晏子对于齐景公有特别多或巧妙或忠直的谏言,司马迁也没有重述。
  这或许是出于四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司马迁看到《晏子春秋》已有记载,“晏子春秋,详哉其言”,认为没有必要重复;二是他将晏子的一部分事迹放到了《史记·齐太公世家》中;三是避免将晏子写成一个徒逞舌锋的人,那样的人他写入的是《滑稽列传》;四是他要重点写晏子最让他心动之处。
  “晏子伏庄公尸哭之,成礼然后去”,这需要弥天大勇,需要视死如归。当时,崔杼杀死了庄公,晏子却不逃跑,而是主动去悼念庄公,“枕尸股而哭,兴,三踊而岀”。这是冒着生命危险的,崔杼敢于杀死君主,难道就不会杀相国吗?晏子是庄公信赖和倚重的近臣,崔杼如果要斩草除根,晏子去悼念庄公无异于自投罗网。确实有人劝说崔杼杀掉晏子,只是被崔杼拒绝了。
  这方面司马迁和晏子有类似之处,他之所以遭受宫刑,就因不避风险为李陵辩护,当时“(李)陵败书闻,主上为之食不甘味,听朝不怡。大臣忧惧,不知所出”。只有司马迁大胆仗义执言。因此,他对于晏子敢于哀悼庄公,一定是心有戚戚的。
  鲁迅说:“中国一向就……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少有敢抚哭叛徒的吊客;见胜兆则纷纷聚集,见败兆则纷纷逃亡。”晏子和司马迁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两个敢于“抚哭叛徒的吊客”。
  司马迁为什么要重点写晏子发现并举荐越石父和自己的车夫呢?
  其实,这两个人有共同的特点,就是身处卑贱,越石父“在缧绁中”,是一个奴隶或罪犯,是晏子用一匹马赎出来的。一个是为晏子赶马车的马车夫,也是社会地位极其低下的。
  司马迁写晏子对他们的赏识举荐,固然有表现晏子慧眼识人、为国纳贤的成分,但是考虑到司马迁自己的遭遇,也表现出期待别人拔擢自己的想法。
  司马迁遭受宫刑后,境遇凄惨,诚如他所言“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为乡党所笑”,颇有“英俊沉下僚”之感,他是多么希望有人像晏子发现越石父和马车夫一样,让自己得到相国等朝廷重臣的认可,重获皇帝的青睐啊!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史记·管晏列传》中司马迁写下那句“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就更有深意了。做晏子的马车夫至少还有逆袭的机会!
  司马迁在因为李陵而受审时,多么希望有人像晏子赎出越石父一样向他伸出援手啊,那样他就不会遭受宫刑了!那时,他没有足够的钱赎刑,也没有人为他说情,“家贫,货赂不足以自赎,交游莫救,左右亲近不为一言。身非木石,独与法吏为伍,深幽囹圄之中,谁可告愬者!”回忆及此,他还是忍不住痛心疾首。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受审时的司马迁比越石父还要无助!
  司马迁写晏子哭庄公时,一定想到了为李陵辩护时的自己。司马迁写越石父和晏子的马车夫,就是在写自己。
  (作者单位:中国民主促进会湖南省委)
其他文献
1.内容简介  这是第一部描述我国东北少数民族鄂温克人生存现状及百年沧桑的长篇小说。它似一壁饱得天地之灵气,令人惊叹却难得其解的神奇岩画;又似一卷时而安恬、时而激越,向世人诉说人生挚爱与心灵悲苦的民族史诗。  著名女作家迟子建,以一位年届九旬,这一弱小民族最后一个酋长的女人的自述,向我们娓娓道来——  在中俄边界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居住着一支数百年前自贝加尔湖畔迁徙而至,与驯鹿相依为命的鄂温克人。他
期刊
自然界的事物是循圆周运动的,人为的事物则沿直线行进。孩子的圆眼睛象征天真,女人卖弄风情时眯缝成一条线的眼睛就说明矫揉造作。  在大城市里,本性丧失得最快。大城市的街道和建筑的直线,法律和社会风俗的拘泥古板,人行道的循规蹈矩,城市生活方式的严格、冷酷和沉默,毫不通融的规则——这一切都冷漠而鄙夷地对自然界的弧线表示轻蔑。  这个数学气十足的引子揭示了肯塔基州两个家族之间的世仇的前因后果。  这个世仇是
期刊
下雨了,空气里透着一股刺骨的寒意。刚亮起的路灯看上去阴森森的,对面屋子里的灯光也是阴森森的。路人躲在讨厌的雨伞下,匆匆走过。罗斯玛丽感到一阵莫名的惆怅。也许应该马上回家去,吃一顿特备的茶点。正想到这里,一个又黑又瘦的年轻姑娘,幽灵般出现在她身旁。  “我可以跟您说句话吗,夫人?”姑娘说。  罗斯玛丽转过身来,看到一个衣衫褴褛的小女人,长着大大的眼睛,和自己的年龄相仿,正用通红的双手捂着衣领,哆嗦着
期刊
有一本书,叫《如何让你爱的人爱上你》。這本书不是表面上看起来的那样,像是一本恋爱指导书。其实,它是一本社交指导书,说白了就是教你怎么受欢迎。举个例子。你想结识一个陌生的异性,那最自然的方式是什么呢?不是上去要电话,也不是简单地示好,而是求对方帮个忙。但是帮什么忙呢?这就有讲究了。比如,你说:“小姐姐,你背的这个包很好看,请问在哪儿买的?我想给我的妹妹也买一个。”  你看,短短的一句话其实包含了三层
期刊
只要是老天不下雨不落雪,每晚八点,满头华发的耿星河,就必须到楼顶的露台去眺望星空。  他家住在这栋20层楼的顶层,只有顶层才有一个宽大的露台,只有宽大的露台才好安置一台体量不小的远程望远镜,只有远程望远镜才能让他看清那些动和不动的星。  耿星河供职的单位在大西北,代号为“望星空”。60岁本该退休,他和领导软磨硬缠,又干了五年。朔地雪冷风寒,过早地染白了他的头发,刻皱了他的脸。  领导和同事祝贺他:
期刊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25分)  【原文】  赴约  路遥  开门的是个男青年。  少平一惊:这张脸太像晓霞了!  不过,他很快明白,这是晓霞她哥田晓晨。  “你是少平吧?”晓晨在客厅里问他。  他点了点头。  “我父亲在里边等你。”晓晨指了指敞着门的卧室,便垂头不再言语了。  孙少平通过客厅,向里间那个门走去。  他在门口立住了。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小桌上那个带黑边的相框。晓霞头稍稍歪
期刊
1.张定宇:宇定光自发  【颁奖辞】步履蹒跚与时间赛跑,只想为患者多赢一秒;身患绝症与新冠周旋,顾不上亲人已经沦陷。这一战,你矗立在死神和患者之间;那一晚,歌声飘荡在城市上空,我们用血肉筑成新的长城。  【技巧点拨】这段颁奖辞运用对偶、对比、引用等修辞手法及指示代词“这一战”“那一晚”,精练地概括了身患绝症坚守抗疫一线的“人民英雄”张定宇的事迹,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张定宇心中那份责任与担当、职责和使命
期刊
(一)  终南山  〔唐〕王维  太乙①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注:①太乙,终南山的别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运用夸张的手法勾画了终南山的总轮廓。“近天都”极写其高大雄伟;而诗人急于进山一游的心理也跃然纸上。  B.颔联写近景。诗人走出茫茫云海,又遇茫茫“青霭”。“青霭”
期刊
不知道自己的无知,乃是双倍的无知。“达克效应”揭示了无知给人类带来的诅咒,并告诉我们:对自己无知这件事本身的无知,会给我们带来灾难性的后果。而互联网的发展,让“达克效应”越来越放大……  威廉·庞德斯通剖析了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为什么以及如何变得越来越无知,怎样跌进了“达克效应”的陷阱;其次,通过覆盖全美的调查和研究,以大数据的形式揭示了知识与收入之间的关系,告诉大家学习哪些知识可以让自己更富有
期刊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收录了两首散文诗,一首是泰戈尔的《金色花》,一首是冰心的《荷叶·母亲》,虽偏散文体,但实际上文章的线索一点都不散。通过搭建学习支架,梳理全文的思路、内容、情感和人物特质,可以帮助我们掌握文章的大体内容。  《金色花》以时间为线索串起全文,在每个时间节点可分析“妈妈”和“我”所做的事、事件背后体现的人物特质及母子之间的互动,这是第一张图表;《荷叶·母亲》则以作者的心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