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川端康成文学作品《伊豆的舞女》中悲与美的诠释

来源 :北方文学·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y20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川端康成是一位非常重量级的日本作家,曾经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而其文学作品《伊豆的舞女》更是文学作文品的典范,本文侧重于解析《伊豆的舞女》中的悲情与美感,首先从寓情于景的角度来解析景色描写的悲与美,然后从女主人公薰子的角度解读悲与美。
  关键词:川端康成;悲与美;《伊豆的舞女》;景色;主人公
  在阅读川端康成的作品时常常感受到一种悲凉,这主要和川端康成作者本身的经历有关。川端康成作为一名作家是非常敏感的,当看到生活中的一些变故往往悲从中来,无论是亲人去世或是世事多变都在川端康成的笔记下变现出一种淡淡悲情的基调,但又不止于此,《伊豆的舞女》中女主人公的善良和纯真也看出作者对美的不懈追求。因此《伊豆的舞女》中对悲与美的诠释是非常特别的,也是值得研究的。
  一、景色的悲与美
  在阅读《伊豆的舞女》时,常常会被作者描绘的自然景色所折服,很多场景被作者描写地历历在目,在这样环境中很容易将读者带入到“我”与薰子的相识相知的故事当中,景色描写不仅详细而且真实,还渲染了全文的悲情色彩,但是也表现出了一种独特的美感。
  在故事的开头“我”本身的情绪状态非常不好,可以说是非常悲伤的,但是在伊豆的各种所见却又是非常美丽的,不仅有非常清澈的流水还有树林,可以说伊豆的自然风光非常的美丽,但是这样的美丽与我的悲伤形成了非常强烈的对比效果,反而显得“我”更加地悲凉[1]。
  在《伊豆的舞女》中对雨的运用是非常灵活的,仅仅通过雨就让读者感受到一些主人公的内心状况。在一开始突然下起的急雨时,“我”非常着急地寻找避雨的场所,这个过程中展现出“我”内心和这淅淅沥沥的雨水一样非常着急,但是这场雨却也让“我”遇到了薰子。当俩人在屋檐下避雨的时候,画面美轮美奂,引发人的想象和情感上的触动,随后“我”在追寻薰子的时候,穿越过隧道,外面的雨仍在下着,而我在奔跑着穿越隧道的时候,渐渐迎来了光明,在这个过程当中对“我”的情感描述是非常详细而细腻的,读者随着“我”而情感激动起来,也显示着故事即将开始。
  后来在“我”追随着他们来到别处之后,雨仍然在下,但是“我”已经渐渐开始关注薰子了。当“我”看不见薰子的时候,雨水的声音被非常详细地展现,表现着“我”的心情,但是当“我”看见薰子在表演的时候,雨水已经仿佛不再是问题,雨水敲打着“我”头,实际上也在表现“我”的认真和专注。无论是在俩人相识的阶段,还是渐渐随着认识的深入不断相知,对山、树和雨等等这些环境描写都是非常重要的细节衬托。
  在《伊豆的舞女》中会发现,川端康成并不仅仅是在描绘山或是雨,虽然看似只是环境描写,但又不仅仅是环境上的描写,将这样的环境描写与主人公的情感相融合,使文章和谐一体[2]。
  二、女主人公薰子的悲与美
  在《伊豆的舞女》中,薰子是纯洁和美丽的化身,当“我”第一次与薰子相遇的时候,就被薰子本身这种美所吸引,但是随着故事的不断展开,薰子并不单单是美丽而已,还有一种悲伤的感受,这样的悲与美同时展现在薰子身上,让人感受到中国古代瓷器一般的脆弱和和谐,因此也让薰子这个人物形象更加具体。
  (一)单纯的美
  在文章开始部分“我”遇到薰子的时候,就展现出了薰子的美丽,这种美并不是漂亮而已,而是薰子本身的纯真和善良。虽然薰子本身只是一个卖艺为生的小女孩,但是本身的美丽却是非常动人的,在和“我”的接触中可以发现,她一直都是非常真挚的[3]。
  因为薰子还只是17岁的少女,因此本身带有一种少女的动人美丽,无论是作者在描写薰子的笑容让人心动的时候,还是在描绘薰子卸妆但是没有完全卸掉时也有一种美丽的时候,对于薰子的眼睛,川端康成也是着墨甚多,眼睛是一个人内心的代表,薰子的眼中是一种真诚和善良,让人看了为之动容。
  在“我”和薰子的交谈过程中,非常容易看出薰子的稚嫩和清纯,薰子的娇羞是让“我”非常喜欢的一方面,因为薰子的少女气质和不加掩饰的真挚。在“我”和薰子聊天的时候,说起来了一些人在游泳的事,薰子说完“冬天也有人游泳”之后,非常害羞,连忙用手捂住自己的脸,而双颊因为害羞而绯红,在这一段的描写当中,相信会让不少读者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人们会对薰子这个可爱的小女孩产生很多的好感,因為她的真挚和纯洁,真正让读者感受到她的魅力。
  在后来“我”与薰子的交往过程中,“我”因为薰子的单纯和善良渐渐喜欢上她,而薰子也渐渐对“我”表现出好感,而薰子在面对这样的情感时,虽然也会非常的害羞和紧张。比如,在描写一段薰子倒茶的过程中,可以看出薰子对“我”也渐渐产生好感,但是薰子并没有躲闪,而是非常勇敢地追随自己的感受,一些薰子细节上的处理都表现出对爱情的正面相对,在处理两者临别的场面时,薰子则不再那么有活力,而显得非常的伤感[4]。
  (二)悲凉
  虽然薰子本身非常的单纯美丽,但是最终的结局却让人感受悲伤,一方面是因为“我”的离去,两个人的爱情渐渐走向的尾声,另一方面薰子的命运也让人感受到非常的悲伤。由于薰子本身的地位很卑微,因此“我”和薰子的结局注定是悲剧,这是社会的大环境下的必然结果。在薰子表演的时候有客人对她进行挑逗,这也是一种暗示和铺垫,即使薰子本身单纯善良,但是长此以往在这个行业中生存,也会渐渐失去原本的纯真和美好。
  川端康长笔下的薰子单纯善良,情感真挚,惹人疼惜,但是往往因为命运的捉弄逃离不了悲凉的结局,但正是这样悲与美的结合才让薰子如此的真实动人,也让人们感受到作者对底层劳动女性的同情和怜爱[5]。
  三、总结
  本文首先介绍了在《伊豆的舞女》中景色描写的悲与美,然后介绍了主人公薰子的悲与美,川端康成将悲与美这两种情感结合得淋漓尽致,让读者既心痛又欣喜。
  参考文献:
  [1]李娇.论川端康成文学作品中的悲与美——以《伊豆的舞女》为例[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1:12-16.
  [2]乔娜.从接受美学看译者的文学翻译[D].中国海洋大学,2014.
  [3]南屏秀.中国川端康成研究史—以比较文学角度为中心[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3.
  [4]王丹晨(Wang Danchen).论川端康成作品中的物哀及其对于中日文化交流的意义[D].兰州大学,2012.
  [5]胡家琼.冷艳、凄美的旋律——论川端康成部分作品中的悲与美[J].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05:22-25.
其他文献
摘要:江恂在《蔗畦诗稾》中所提到的交往唱和人物,皆是以扬州为中心的广陵诗坛上的重要作家,这些人物中有儒商、学人、政客、布衣、僧道;他们的诗歌活动显示出了广陵诗坛作家多元化面貌,故有必要对他们的生平作一简要考述。  关键词:江恂;蔗畦诗稾;交游考  江恂,字于九,一字禹九,号蔗畦;生于雍正二年(1724)甲辰,卒于乾隆五十年(1785)。[1]乾隆十八年(1753)癸酉拔贡,以知县用,累迁至徽州府知
王子龄,中国国画之乡安徽萧县人,自幼受画乡熏陶,酷爱绘画艺术,1989年拜安徽省画院著名山水画家葛庆友先生为师,从其研习山水.rn1994年进中央美术学学院山水画系深造,受教于
企业效能监察作为企业内部一项重要的监督工作,从企业效能的角度开展监察,它发挥的再监督、再管理作用是其他监督、管理方法不可替代的。正确认识企业效能监察的作用将有利于企业效能监察的理论与实践发展企业开展效能监察,可以监督监察对象正确执行上级有关部门的法律、法规;努力完成计划、指标、定额、标准、预算、合同等要求;充分合理利用主客观因素为企业创造较好的效益;有效防止企业腐败行为的发生。  一、企业开展效能
主要阐释了数字化时代教育根本性变化的动因、雇主与社会对学习者技能上的要求、高等教育机构所面临着的外部压力、教育技术如何从边缘走向中心、引领在线教学的新趋势和新发
我国目前的刑罚体系,从总体上讲,是较科学的、合理的。但随着经济全球化、加入WTO等社会的急剧变迁,传统观念受到革命性冲击。就刑罚理论领域而言,要改变“乱世用重典”、仅仅用
1841年,埃德加·爱伦·坡(Edgar Allan Poe)发表了《莫格街谋杀案》,从无到有地创造出了文学史上的第一部侦探小说,也创造了侦探小说这一文学体裁。侦探小说自诞生以来就以其
展示生命、歌颂生命,是沈从文湘西小说的灵魂。牧歌式的文体则是沈从文最擅长的文体,《边城》是其中最为完善的作品之一。本文从《边城》中所体现出的牧歌情调、人与自然的和
摘要:现代评论家刘西渭对废名有过这样的评价:“有的比他通俗的、伟大的、生动的、新颖而且时髦的,然而很少一位像他更是自己的。”本文旨在通过文本细读,从《桥》中描绘的人物、叙述的角度以及表现手法三个独具作者特色的方面叙述废名笔下个人化的世界,将作者运用奇特的比喻手法和远距离叙述角度的隐匿在世外桃源下的悲剧却永恒的宁静生活与风景真实呈现。  关键词:废名;桥;个人化  一、天堂与地狱:隐藏的眼泪  废名
镇平县电业局党建工作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尤其是“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向县电业局延伸,对党建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这就要求基层党组织必须发扬“努力超越、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践行“诚信、责任、创新、奉献”的企业价值观,对党建工作进行深入的探索研究,创新党建工作理念、工作机制、工作方法等,以党建工作的创新推进企业的创新,促进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坚持与时俱进 创新党建工作理念  树立继承创
目的:探究高位多间隙肛周脓肿患者实施腔内置管负压引流术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8月-2017年8月期间在本院进行治疗的100例高位多间隙肛周脓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