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媒体引导主流舆论的创新

来源 :今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h1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6月30日,《嘉兴日报》在杭州举办“《嘉兴日报》评论记者工作机制研讨会”。浙江省委宣传副部长高海浩,省记协主席马雨农、副主席傅上伦,嘉兴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武亮靓,《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人民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浙江大学、《浙江日报》《杭州日报》《新闻战线》《新闻记者》等单位的30多名领导和专家学者出席了研讨会。与会领导和专家学者对《嘉兴日报》的这一创新做法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主流媒体强化舆论影响力的创新实践
  办好一张报纸必须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不断创新,《嘉兴日报》探索建立评论记者工作机制,就是主流媒体面对新形势、迎接新挑战,强化舆论影响力的一个创新。
  “《嘉兴日报》重视新闻评论工作机制及机构建设,体现了主流媒体特别是党报的历史责任感。”浙江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高海浩说,把新闻采访与评论写作结合起来,是对新闻评论工作机制的重要创新,代表着新闻界的一种超越,有效增强了报纸内容的思辨性,对发挥主流媒体的舆论影响力具有显著作用。
  浙江省记协主席马雨农说,《嘉兴日报》建立评论记者工作机制,这是明智的选择、创新的举措,可以说是有胆略、有气魄。抓住评论这一旗帜,强调主流语言,形成主导力量,有利于提高报纸的影响力。
  嘉兴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武亮靓说,嘉兴日报社积极探索将实地采访和评论写作结合起来的“评论记者”工作机制,是对当前报刊新闻评论工作的改革创新,是将有价值的新闻事实与有创见性的评论观点融为一体的尝试,是虚与实的结合,有形与无形的结合。
  杭州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赵晴认为,《嘉兴日报》的评论工作机制走在了全省地市党报的前列, 其在新闻评论工作机制、机构配置、版面设置和人才储备等方面的创新,值得大家学习借鉴。
  评论与采访紧密结合的有益尝试
  与会者认为,新闻、评论一实一虚,如同鸟之双翼,构成报纸的两大文体。但目前不少媒体往往只注重新闻,而忽视了评论,以致出现一头重一头轻的问题,《嘉兴日报》建立“评论记者”工作机制在实践中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高海浩说,当前采编队伍普遍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作风的贵族化、程式化;二是价值判断的一元化,或代表某一个利益集团,或代表某一边。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必须超越各种利益,这是媒体公信力的关键。从《嘉兴日报》的实践来看,我认为有利于解决这两个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涂光晋认为,《嘉兴日报》的尝试提出了一种新的竞争方式,不仅要有事实发现和事实判断,还有独家性的事实发现和媒体的独到判断。从事实信息独家性竞争过渡到观点信息独到性竞争,再过渡到今天的独家性加独到性竞争,使我国媒体言论竞争呈现了一种新的格局,《嘉兴日报》做了一个非常好的尝试,这个尝试本身有很强的创新性。
  《人民日报》评论部副主任林治波认为,强化评论是报纸的生命,是强化报纸生存空间的自觉追求。只有不断强化新闻评论,报纸才能拓展更宽更广的空间,《嘉兴日报》推行“评论记者”工作机制,把评论和采访结合起来非常好,这对提升《嘉兴日报》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大有好处。
  顺应媒体发展规律的竞争策略
  《嘉兴日报》建立良性的评论记者工作机制,将更加有利于“生产思想”。这是与会专家学者在研讨中提出的观点。
  省记协副主席傅上伦认为,《嘉兴日报》重视评论,致力于党报评论制度的改革和创新,为我们党报改革提供了新鲜经验。
  林治波说,在传媒竞争的新格局下,报纸如何立足,如何发挥优势?我认为,应该挖掘评论的潜力。在各种传媒里,电视和网络的传播速度很快,可以迅速告诉受众发生了什么,报纸相对而言比较慢。在这样的情况下,光解决新闻“是什么”已经没多大作用,必须要解决“为什么”。给读者解释为什么,这就是报纸的优势。《嘉兴日报》重视新闻评论的实践值得肯定。
  《新闻实践》总编辑胡冠平说,《嘉兴日报》走在全省尤其是地市报的前列,去年,《嘉兴日报》进行了版式改革,今年又进行新闻评论改革,专门建立了新的评论工作机制,又一次走在全省地级报的前列。
  《新闻记者》副主编刘鹏认为,《嘉兴日报》评论工作机制的改革是一个大手笔,顺应媒体竞争的发展趋势,是竞争策略的一次创新,是全国领先的改革举措。
  在不断探索中逐步完善工作机制
  实践出真知,实践出思想。要出真知、出思想,就要深入采访,深入思考,在深入采访中获得真知灼见。还要进一步完善“评论记者”工作机制,使其趋于完善和规范,这是与会专家学者的共同感受。
  浙江大学副教授易容认为,《嘉兴日报》推出的嘉兴时评和评论版有很多亮点,但也有很多不足之处。如评论版选题的宏观视角和中观、微观现象思考的比例问题;展开思辨议论的当地针对性与表态的全局立场、社会广泛影响结合;是思想精英的启蒙说教化的议论?还是观点争锋、参与讨论的互动意见性信息传播?
  《都市快报》首席评论员徐迅雷认为,评论记者做得好,采访要扎实,现在评论记者写的评论对本地新闻的叙述是比较简单,就那么几句话,没有感觉到是深入的采访了。同时要重视“评论记者”对自己的“采访”。“评论记者”要有比较深厚的功底,要有许多新鲜的东西可以挖掘,自己储存的东西不多,就不可能有独到的判断,这个问题需要引起重视。
  (作者均系《嘉兴日报》评论记者)
其他文献
2007年中国大地处处洋溢着慈善的暖风,媒体充分发挥了其舆论宣传引导的作用,不仅为慈善事业鼓与呼,甚至还积极地参与其中。2007年是广东电视台建台48周年,他们以资助建设“母亲水窖”的方式,为庆祝建台48周年增添了有意义的一笔。    一、以参与慈善事业为建台48周年献礼    2007年9月16日,由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广东电视台和广东人民广播电台共同主办的“大爱无疆·珠江儿女续写‘母亲水窖’”
期刊
科学发展是时代的主题,也是大河发行网络各项工作的主题。今年正逢大河发行网络建立十年,在举国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的热潮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考过去、规划未来,对于实现大河发行网络在新阶段的新跨越,具有重要意义。    一、追求和实现发展是大河发行网络十年历程的缩影    大河发行网络是在《大河报》自办发行基础上诞生的。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大河发行网络紧紧抓住都市报崛起的历史机遇,率先突破报
期刊
孙际铁,中国媒体实战专家、中国媒体投融资专家,湖南澧县人,1996年毕业于中山大学,曾任职《南方都市报》、湖南卫视等,著有《中国传媒—当代最具影响的传媒人访谈录》,曾应湖南省广电局局长、党组书记魏文彬,湖南省广电局副局长欧阳常林邀请,出任湖南卫视广告部副主任、台长助理,为湖南卫视近三年来经营收入的突破性增长立下了功勋。  孙际铁现任天从媒体咨询顾问机构董事长,主攻中国媒体突破性增长咨询以及新媒体投
期刊
2008年1月,网络舆论异常活跃。绥德事件、西丰事件、天门事件经网络舆论传播放大,造成广泛社会影响,有关专家认为这等同于新型公共安全危机(《瞭望》语)。网民对事件的关注与反响令当地政府部门震惊不已,政府部门承受着巨大的舆论压力。在互联网媒体兴起时期,如何应对互联网舆论,已经成为政府部门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这三件事加上华南虎事件,近期被人民网、新华网、五柳村等网站作为中国进入互联网政治时代的经典案例
期刊
2007年年末,《咬文嚼字》杂志社隆重发布《2007年十大语文差错》。据报载,该刊编辑部负责人指出,“这十大差错出现的范围广、频率高,持续时间长,而且经过多次纠正仍然反复出现”。读过之后,觉得有重点、分阶段地提醒国人关注社会语言生活中出现的语文差错,确实是一件具有重要意义的事。同时觉得有个别措辞、说法、主张还略显草率,似有可商榷之处。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法定由国务院语言文字部门负责规划指导、
期刊
编者按:  采编、发行和广告是当代媒介经营的“三驾马车”,但发行历来不受重视,理论研究也相对薄弱。本刊开设的“报刊发行”专栏,将把媒介发行作为一个重点关注的话题,希望能为国内百万发行人搭建一座相互交流的平台,营造一个精神家园。本栏目坚持“写发行人的话,为发行人说话”,致力于提供实用的发行资讯,传播发行前沿理念,推介发行界的经典案例。这里的文章要求贴近发行实际、贴近发行生活、贴近发行人员心理。同时,
期刊
提起笔来,感慨万千。在《光明日报》宁夏记者站工作22年的经历,一幕幕又浮现在眼前。曾经有过的激动、欣喜、烦恼、愤怒、焦虑、尴尬、忧愁,曾经是那样铭心刻骨,但如今都已成为往事,我的心情也归于平静。也许,北宋文学家苏轼在《定风波》词中的两句词:“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能够表达我此时的心情。  前些天,偶然翻看1989年出版的、由邓小平题写书名的《光明日报四十年》,看见那书上列出的19
期刊
奥林匹克营销是指国际奥运会等奥林匹克组织为了获得用于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的各种资源,利用奥运会及奥林匹克标志所进行的各种商业活动。其核心部分是奥运会营销,包括奥运会的所有权人及其组织者对奥运会这一体育产品的营销(其核心:奥林匹克这一品牌及其主导产品——奥运会),又包括奥运会参与者利用奥运会进行的非体育产品的营销,如企业奥运赞助(其核心:通过与奥林匹克品牌建立某种联系,提高自身产品、服务、技术的附加值)
期刊
2007年是中国网络舆论继续活跃的一年。以重庆征地拆迁“钉子户”事件和山西“黑砖窑”事件为代表,网民对突发事件和社会事务踊跃发表意见,形成了若干轮较大规模、较强力度的网络舆论,对事件的解决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2007年也是中国政府对互联网舆情的引导工作趋于稳健和有序的一年。中央政府要求加强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不少地方政府开始重视互联网反映出的社情民意,在网络舆情的应对中积累了不少经验教
期刊
《嘉兴日报》建立新闻评论工作机制的创举    编者按:  在传播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新闻媒体优先获得独家新闻日益困难,而发表有影响的有新锐思想的独家言论却成为可能。为了适应形势的发展需要,浙江《嘉兴日报》积极探索建立“评论记者”工作机制。今年1月,该报开出10万元年薪面向全国招聘评论记者;今年3月5日,正式推出“嘉兴时评”。半年多来,评论运行取得的成果比较显著。由嘉兴日报社、《新闻战线》编辑部和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