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课堂教学设计中应具备的理念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yujie3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以语言知识为本、以“应试”为主要目的英语课堂中,教师围绕“语音、语法、词汇”等知识满堂讲解,学生被动听讲、疲于记忆;教师主要担当着一名英语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学生则成了被动的语言知识的接受者。这种单向传导式的、以注重语言知识传授而忽视语言能力和态度情景培养为特征的、封闭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极大地挫伤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课堂教学的转型需要教师把英语教学更多地视为一个学生主动进行言语实践活动的过程,因此英语教师应从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转变为英语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树立“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
  就英语教学而言,英语教学过程可以描述为英语教师通过言语活动促进学生主体对言语对象的内化,从而形成英语运用能力。能力是存在于主体内部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它的生成必须通过主体内部的活动,对操作对象进行内化,从而在主体内部形成一种牢固的神经联系。
  英语能力的这种内在性决定了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作用的重要性。换言之,学生主体观是能力目的论的必然推论,其内涵是,学生是言语活动的主体,也是言语能力发展的主体;促进学生主体的言语活动是开展英语教学的主要形式,也是实现英语教学目的的主要环节。
  二、确立“言语本位”的课程观
  在英语课中,“我们应当做的是教人们一种语言,而不是教给他们关于语言的知识。我们要培养的是使用语言的人而不是语言学家,是能‘用这种语言讲话’的人而不是‘谈论这种语言’的人”。英语教学的一个主要误区是把英语看作与历史、地理、物理、化学一样是一门知识课。而事实上,学习英语是学习语言运用,即言语。也就是说,英语课所涉及的,不是“语言”,而是“语言的运用”。没有注意到两者的区分,是当前英语教学的弊病之一。英语教学长期摆脱不了“耗时较多,收效较小”的局面,其原因就在于我们是在教语言而不是教言语,由此造成学生的学习往往只停留在对英语语言知识的掌握上。但是,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形成,主要不是靠掌握语言知识,而是靠语言实践,即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中,对英语语言进行感受→领悟→积累→运用。
  因此,英语教师必须确立言语本位的课程观:英语教学是以言语内容为中介使学生获得言语规律和技巧的教学活动;英语课的本质是通过开展言语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
  三、确立“基于实践”的教学观
  基于言语本位的课程观,英语课可被视为言语实践课。语言知识课中,学生获得的是语音、语法、词汇等知识信息;言语实践课中,学生通过听说读写等的言语实践活动获得英语能力。尽管英语语言知识与言语实践之间有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辨证关系,但不等于说,英语语言知识学好了,言语实践就自然进行了,英语能力就自然形成了。英语能力的形成依赖于言语实践。
  言语实践,是学生的实践,要求学生“事必躬亲”,教师是“讲”不出学生的能力来的。我国普遍存在脱离语言实践活动的、单纯的词汇和语法的教学,以致产生费时费力而效率低下的教学效果,这早已从反面证明了语言的实践活动对于语言教学的重要性。
  言语能力是“习性”的产物,从根本上来说,它是“习得”的,而不是“学得”的。“习得”是现代语言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个体通过言语活动学习言语的过程。“习得”强调的是言语主体的“亲历性”,这种“亲历性”决定了英语教学必须以言语实践为最基本的方法;英语教学必须有学生主体的操作实践,即通过丰富具体的语言感受和运用,才能最后实现英语教学的目的。在教学中,我们必须始终突出语言的实践性:强调学生的体验性和实践性,强调任务型学习、语言的输入量和真实语言实践的机会;强调课堂综合环境,教师要尽量使用英语教学,用好各种多媒体教学手段;强调开展多种课外活动,发展学生的语言学习兴趣;强调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广泛的教育资料,拓展学习渠道。
  四、构建“真实的”教学环境
  英语的学习,主要在于吸收、积累语言和习得、积淀语感,从而形成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积淀有两个心理学前提:一个是主体的亲历性,学生主体必须真实参与言语过程;一个是环境的“真实性”,即为主体的“真实的”言语活动提供同样“真实的”言语环境。因此,为了切实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效率,真正变讲授型课堂为交际型课堂,变知识型课堂为言语型课堂,就要在英语课堂中设法营造“真实的”“生活化”的言语环境。所谓“生活化”,不是要把英语课堂搬到社会,而是把生活中的某些要素“引入”课堂,从而实现课堂内与课堂外的沟通,变课堂为言语交际的场景和处所。
  “生活化”的教学环境设计,使英语课堂教学具有了真实的言语交际性质,其效果不仅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教学气氛,更主要的是它能够使学生产生真实的“言语体验”,这种“言语体验”是培养学生英语能力、塑造学生整体人格的切实途径。
  当进入课堂教学设计,我们需要考虑到以下几点:
  一是课堂教学设计要与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和内容紧密结合。二是课堂教学设计要具有趣味性和多样性。三是课堂教学设计要体现英语交际性原则。四是课堂教学设计应充分考虑现代教学手段。五是课堂教学设计要精心设疑提问。
  综上所述,为了担当好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英语教师必须对“什么是理想的英语课堂教学”有一个清晰、完整的把握:它以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为目的,以获取言语经验为主要途径,以学生主体的言语交际活动为主要构成成分,以学生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充分激发为前提,以学生对言语的亲身体验为基本要求,以真实的人际交往为表现特征,以学生认知、思维、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的全面和谐发展为最终效果。
其他文献
近来看电视剧,无意间发现一件有趣的事:《木府风云》与《武则天秘史》中,有一段台词非常相近,大致意思是“对待部下,我们应该恩威并施!”在电视剧《节振国传奇》中,连日本人都清楚“(中国)自古圣人治国,重在恩威并施”。笔者以为,“恩威并施”虽是权谋者惯用的政治手腕,但若从哲学的角度视之,却也包含着矛盾的对立与统一的原理。虽然教育有其矛盾的特殊性,但我们在对待学生的问题上,不也应该恩威并施吗?  纵观目前
期刊
作文,是学生最具个性的体现,是学生思想自由表达的平台。但是,农村学生写的作文,缺少鲜明的个性,千人一面、众口一词、大同小异。在作文中,写父母大多是“冒雨送我上医院看病”、写老师几乎都是“夜深了还在批改作业”、写同学就是“帮助生病的我补习”……事例虚假、张冠李戴,甚至是照搬全抄,毫无个性可言。农村学生与城镇学生在习作水平上的差距是不容争辩的事实。究其原因,农村学生相较于城镇学生而言,他们生活中可感知
期刊
初中地理新课程涉及三个层面:课程内涵的丰富,课程理念的演进和课程制度的变迁。为确立新的课程理念,全面认识课程标准,深入进行教学改革,我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感悟到:生命在于运动,教育离不开活动,必须把握好新课程教学中的“四动”。  一、适时把握教师的指导活动  (一)教学理念的薰陶指导  一个没有理性思考的老师绝对不是一个好老师,教师缺少的是理念的思考和理念的升华与提高,因此教师必须加强理论学习,转变观
期刊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完善,语文教学也随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特别是在阅读教学中,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新课程标准与新修改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对阅读教学的要求:要对阅读有浓厚的兴趣,阅读程度适合的文章,能理解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的一些方法,积累语文材料。需要学生充分的阅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可是,在我们的教学中,一直备受传
期刊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数学教学要强调开放性、交互性、灵活性,个体之间的交互功能,包括师生之间、师师之间、生生之间的互相交流与合作。数学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师生共同参与相互配合的一个双边的脑力劳动过程,力求互动,才可能提高教学效率,获取最佳教学效益。教师知道怎样教,学生在
期刊
从初中升入高中,高一新生普遍感觉学习数学困难。不少初中数学成绩佼佼者,进入高中后成绩会大幅度下降,甚至会不及格。普通学生,基础能力相对较低的学生,学习高一数学更是困难重重。这是因为高中数学与初中相比是一个质的飞跃,主要表现在所学内容更多、难度更大、思维要求更高。如何搞好高初中数学教学的衔接,如何帮助学生尽快适应高中数学教学特点和学习特点,跨过“高台阶”,就成为高一数学师的首要任务。高一新生如何适应
期刊
学校管理是一项很重要的基础工作,要管理出效益,要管理出水平。而加强学校管理工作的关键是学校领导,充分发挥学校领导的作用,搞好学校内部管理的改革,建立一整套科学管理的制度,使之形成良好的校风校貌。教师是教学工作的主力军,要贯彻执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必须处理好学校领导与老师的关系。  一、学校领导要和教师团结一致,通力合作  教师劳动的对象是学生,而劳动成果则是个人
期刊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倡导,数学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联系生活实际,创设各种生动有趣游戏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游戏活动掌握数学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数学的愿望。我根据这一主体思想,结合人教版数学教材的特点和低年级儿童心理特征,进行了课堂教学改革的尝试和探究。现将一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找规律》这一案例进行案例分析。  一、创设情
期刊
提起写作文,许多学生唉声叹气,视作文为畏途,不会写,不爱写。特别是三年级小学生,刚刚接触“正式”作文,比较陌生。不少学生对作文有“老虎吃天,无处下嘴”的感觉。 作文课上,急得脸红耳赤,抓耳挠腮。写出的作文,常常是颠三倒四,前言不搭后语。三年级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阶段 ,要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半独立性写作实践,引导其摸索写作的一般规律,我认为可以从下几方面入手。  一、养成积累的习惯,丰富写作素材 
期刊
随着高考改革的深入,语文越来越受到重视,语文的有效教学、优质教学成为众多一线教师和专家探讨的热点。我认为课堂的有效教学尤为重要,有效课堂的要素是读、品、练,我以《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为例,谈谈有效课堂的要素。  一、读——高效课堂的基础  读是语文有效课堂的基础,读是学生感受语言,进入文本的最佳途径,诵读要注意两点,一是教师的范读,可以起到润物无声、雕琢无痕的功效,二是学生自由诵读,少提要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