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纵横(19篇)

来源 :理论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ddie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保持党的先进性是一个带根本性的重大课题
  贾淑萍 王宝中
  
  [中图分类号]D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07)05—179—01
  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至今,以经历了八十多年的风风雨雨。在这八十多年的奋斗历程中,我们党始终把先进性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和追求目标,力求永葆和发展自己的先进性,从而保证了中国共产党工人阶级先锋队作用的发挥。保证了党领导人民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并且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一、保持党的先进性是执政党的立党之本
  保持党的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和党的建设实践中的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早在马克思主义诞生时就被提出来了。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共产党人是工人阶级中最先进的,始终推动运动前进的部分。”列宁也指出,党是阶级觉悟的先进阶层,是阶级的先锋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建党之初就把中国共产党视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而且这个先锋队是由工人阶级中最优秀的先进分子组成。以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第三代领导集体对此也有重要的论述。党的十六大党章又进一步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胡锦涛总书记在进行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报告会上的讲话,不仅全面论述了党的先进性的重要性、必要性,而且还第一次提出了“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新思想、新论断,并把保持党的先进性作为党的建设的核心问题提出来。他在讲话中指出:“开展党的先进性建设,就是要推进党的思想建设、作风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使党的理论和路线政策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和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反映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和愿望。使各级组织不断提高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始终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使广大党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始终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使我们党保持与时俱进的品质,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完成执政使命。”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历来是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中一个带根本性的重大课题,特别是把“党的先进性建设”作为党的一项系统工程提出来,这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中还是第一次。我们只有抓住了党的先进性建设这个根本问题,并建立起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长效机制,才能保证党的兴旺发达,并且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二、保持党的先进性是党员领导干部的试金石
  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是党的骨干、人民的公仆。他们的表现和作用如何影响极大。因此,每个党员领导干部都必须始终牢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自觉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每个党员领导干部都应该好好想一想:当初加入党的队伍是为什么?现在当干部应该做什么?将来身后应该留什么?要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持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要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政绩观。这些都是党员干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方面,必须在这些方面努力做好。
  第一,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不断提高理论水平。胡锦涛同志在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报告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号召全党同志一定要有学习的紧迫感,抓紧学习、刻苦学习,善于学习、善于重新学习。对于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来说,能不能做到坚持勤奋学习,不仅是一个学习态度问题,而且是一个政治责任问题,它既关系到党员领导干部自身进步,更关系到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英国哲学家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读书可以增长才干,只有学识渊博的人才能通观全局,得以担当重任。”当今社会,由于信息传递方式的革命,知识更新频率加快,如果领导者不重视学习、不勤奋学习,就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就无法提高领导水平,势必会丧失领导的资格和能力。在当前就是要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握其精神实质;学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还要研究市场经济理论。这些都是胜任领导必备的理论和知识,必须学精、弄通。
  第二,加强党性修养和锻炼,不断提高反腐防变能力。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要时刻牢记胡锦涛同志的告诫: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自觉经受住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长期执政的考验。党性修养和锻炼,实质就是每个领导者都要严格执行党章,按照党章的要求,进行自觉的自我改造、自我陶冶、自我锻炼和自我培养,使自己的品质和道德水平有较大的提升。每个党员领导干部都要淡泊名利、地位金钱和远离美色,牢记党的宗旨,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千万别头脑发热,干出有损于党和国家以及家庭的事来。在这方面的教训是极其惨痛的。
  第三,努力专研业务,不断提高执政本领。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必须是本行业的佼佼者。如果领导者对本单位、本部门所分管的业务一窍不通,就很难令人信服,你想作出些成绩来,也是很难办到的。因此每个党员领导干部都要拿出一定的时间,学习与本职工作有关的理论知识,并亲自实践,在实践中增长才干,不断提高自己的领导水平和领导能力,争做一名优秀的领导者。
  
  三、保持党的先进性是每个共产党员的天职
  党的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基本特征,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是党的先进性的具体体现,主要内容就是党章对党员的具体要求。如果党员尽到了义务和履行了自己的权利,说明你是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保持了党的先进性。否则你就是不合格的党员,更谈不上什么先进性了。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经济和各项事业发展迅猛,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但与此同时,在党内也有一些人忘记了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理想信念淡薄,作用发挥得不好,还有极个别人走向了犯罪道路。这些问题的出现,既有组织上的原因,也有个人原因,而且个人原因是主要的。作为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不管风云如何变幻,世界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自己的理想信念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丢弃,更不能把自己混同于老百姓。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在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走在时代前列,无愧于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
  第一,要高扬科学理论的旗帜,坚定理想和信念。崇高的理想信念,始终是共产党人保持先进性的力量源泉和精神支柱。背弃了理想信念,共产党员的政治生命也就终止了;淡化理想信念,共产党员就会落后与时代前进的步伐。坚定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终生追求,需要付出一生的努力。每一个共产党员都应当永葆党的先进性,高扬科学理论的大旗,砥砺奋斗的精神,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努力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当前就是要努力学 习和实践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用先进的科学理论武装自己。特别要积极参加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对照党章找出不足,纠正缺点,改正错误,使自己成为合格的、优秀的共产党员。
  第二、立足本职岗位,创造一流业绩。一名共产党员,无论在重要的岗位,还是做平凡的工作,都要时刻牢记党在现阶段的奋斗目标和党的最终奋斗目标。党员的先进性体现在每一个岗位上、每一项工作中。因此,每个共产党员都要作到爱岗敬业,尽心尽责,努力在各自岗位上作出不平凡的贡献。要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无愧于人民的一流工作业绩,让党员的先进性在不同的岗位上熠熠生辉,为鲜红的党旗增添新的光彩。
  第三、牢记党的宗旨,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胡锦涛同志在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专题报告会上的讲话中提出:“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的科学论断,他揭示了我们党本质是来自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如果我们离开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就将一事无成,这已经被无数历史事实所证明。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忠实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核心内容。共产党员是群众的一员、社会的一员,更是服务群众、服务社会的先进分子。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主体和决定性力量。因此,每个共产党员都必须牢固树立情为民所系的群众观念,坚持走群众路线,尊重群众、深人群众、依靠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时刻关注人民群众需要什么、反对什么,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荣辱与共、水乳交融的血肉联系。不管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要正确对待群众,心里装着群众,向群众学习,为群众工作,坚持做到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变;坚信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坚持做到身离人民群众最近,心离群众最紧,忧民之苦,虑民之难,谋民之需,团结和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和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与师德建设
  陈 兰
  
  [中图分类号]G64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07)05—0180—01
  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说的是教师应该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境界高尚。然而,近几年来,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国人价值取向的改变和扩招带来的巨大教学压力,部分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偏离了应有的方向,出现“师德失范”问题。笔者认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滞后是重要因素之一。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在新形势下如何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增强实效性和针对性,以促进师德建设,全面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
  一、当前高校师德建设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评判标准不够量化,导致思想上重视不够。现在高校已是没有围墙的大学,社会上各种思潮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高校师生的思维。随着高校扩招,高校领导和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对纷繁复杂的新矛盾、新问题尚且措手不及,很难顾及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另一方面,我国高校在对一个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评价体系中,过于注重教师教学工作量的多少、发表论文多少(影响因子如何)、科研获奖情况等。而对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职业道德方面的评价指标“软”化。久而久之,思想道德教育在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心中被淡化,被错误地认为是多余的形式。
  (二)教育方法内容陈旧,实效性不强。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思想政治工作上的一些旧观念、旧思想理当被时代所淘汰。然而,目前部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却仍然因循守旧,内容理论脱离实际,工作不深入,不能融人人的灵魂深处,形式主义泛滥,师德教育在广大教师心中不仅没有产生积极影响,而成了劳民伤财的心理负担。
  (三)教育制度、机制不健全,教育力度不够。目前总体来说各校的思想政治工作组织管理者是校宣传、组织部门,执行者是各党总支和其下设党支部;主要形式是利用周四下午的政治学习时间,集中学习一些理论知识,没有师德建设的制度约束,没有师德建设激励机制作保障,致使师德建设只是流于形式,不够深入,不能落到实处。
  
  二、倡导思想政治工作方式创新。促进师德建设
  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就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与时俱进。要根据新形势、新问题,创造性的开展工作。
  (一)更新观念,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首先表现在教师本身要自尊、自爱、自重、自律,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但教师在塑造自身高尚品格与情操的同时,也应受到国家和社会的关爱。新时期的师德建设不只是高校的事,也不只是靠高校教师自身努力就能完成的,更需要社会公众的支持,包括得到合理的报酬,以补偿其能耗,使教师能保持旺盛的精力和健全的体魄从事教育教学活动。同时,教师还应有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自觉意识,做师德建设的积极践行者。因此,高校教师既要有崇高的境界,严于律己,为人师表;社会也要保证高校教师的生活和工作水平达到一定标准。这是以人为本与师德建设的辩证关系。
  (二)讲求实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目前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内容陈旧,形式单一。这种模式不仅达不到建设师德的作用,反而由于其低效性,不能有效地树立风气,形成良好的主流价值观,而让人以为师德建设不过是走过场,甚至出现“师德无用论”等轻视师德建设的思想,给师德建设带来负面效应。因此我们政治思想工作者必须丢弃固有的工作方法,着手于师德建设的内容和形式创新,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有针对性的开展师德建设工作,力求实效,赢得广大教师的认同,并积极参与到师德建设中来。
  (三)加强制度建设,促进师德建设规范化。良好师德风尚的形成,除要靠正确教育引导之外,更要靠制度作保证。通过建立科学、规范的制度使高校教师都以“制度”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使柔性的师德要求具有刚性的约束力。高校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建立和完善师德建设工作体系和评估体系。一要逐步完善教师管理工作体系,将师德建设纳入学校整体规划。学校和各部门负责人亲自抓,学校有关职能部门抓落实,抓督促,抓效果。切实改变现行的教师培训制度,将师德培养纳入教育培养计划,将师德教育培训纳入学校师资管理工作体系,长远规划,分段安排,做细做实。二要切实改进现行的教师师德评价体系。必须建立科学的、可操作的师德评估指标体系,并在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的系统内以及干部、学生等相关人员中对照指标体系对教师进行定性和定量考查测评。三是建立公正合理的政策导向机制。要把师德作为一项重要指标来衡量教师,将教师师德评价结果真正与教师的职称评定、职务晋升、评奖评优挂钩,实行师德标准“一票否决”制度。只有这种样,才能真正改变师德建设工作现在所处的这种弱势地位。   
  体育新闻的动态美
  周 正
  
  [中图分类号]J41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07)05—0181一01
  按动静状态划分,美可以分为动态美与静态美。动态美是审美客体在运动状态中的一种美。与静态美相比,动态美具有高度的韵律、节奏和秩序,因此更集中、更典型、更鲜明。动态美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表现多种多样,其中,体育赛场上的激烈竞技无疑是一道充满了动态美的亮丽的风景线。动态美是体育运动的主旋律,在体育赛场上,原本属于“异态”的“动态”,成为“常态”,那些如罗丹所说的有待于“发现”的美的事物、美的瞬间,扑面而来,夺人眼目,令人目不暇接,产生美不胜收的感叹!体育运动是一座美的矿藏,蕴含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动态美。
  随着北京奥运会的日益临近,体育新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体育新闻因为体育的竞技的本质,以及由此所决定的对人类极限的不断挑战,对“更快、更高、更强”的不懈追求,完全有理由成为“色香味”呼之欲出的可读性强的报道。但纵观时下的体育新闻,概念化、公式化的报道还大行其道,人们整体上对体育报道的满意度不高。具体说来,人们“对体育新闻真实性的满意度指数为51.25,时间性的满意度是40.25,专业性是33.25,精彩度是38.25。”有关体育新闻的真实性、时间性和专业性等问题,我们暂且不谈。很明显,体育新闻的“精彩度”,远未达到体育运动、尤其是体育比赛本身那壮怀激烈的精彩程度。导致“精彩度”远未达标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笔者以为,对体育运动“动态美”资源的开发、挖掘、表现不力,是其中最为主要的原因之一。
  体育新闻要彰显动态美,这是由体育运动和新闻报道本身的属性所决定的。在体育运动中,人既是主体,又是对象;既是目的,又是手段;既是表现内容,又是表现形式。人体形态的千变万化是体育运动美的基础。在不同的运动项目中,如田径、球类、体操等,人体形态的千变万化,无一例外体现为时间的延续性和空间的延展性。时间的延续性是说,动态具有节奏、旋律的变化,具有前后相随、连续更替的海浪汹涌一般的态势。空间的延展性是说,形体姿态呈现为变化无穷的线与形的运行轨迹。体育运动的过程就是展示力与美的过程,而越是重大的赛事,越是紧张激烈的对抗,这种力与美的展示就越充分。再结合新闻报道的属性去理解,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是新近事实变动的信息。“变动产生新闻,变动是新闻之母。”而变动根源于事物内部的矛盾运动,动态则是事物变动的具体的外显的形式。新闻作为“社会雷达”,它所监测的或者说所聚焦的正是世界的最新变动。新闻是偏离了常态的异态,是脱轨而出的信息。没有变动也就没有新闻,真正意义上的新闻无不是反映了生活的某种变动。在重大的体育赛事期间,前去采访的新闻记者。数量上常常超过运动员;黑马爆冷、阴沟翻船,又常常成为赛事中最抢眼的新闻。这是因为体育运动、尤其是体育比赛充满了变数,而黑马爆冷、阴沟翻船,则是更为剧烈的变动,是变动中的变动,新闻中的新闻。体育比赛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新闻报道聚焦于最新的变动、最剧烈的变动、最反常怪异的变动,二者在变动性上,达到了共通共融。此外,新闻报道具有求真、向善、致美的品性,优秀新闻是真善美相统一的新闻。其中,“真”是探求本质,强调新闻报道与客观实际相符合;“善”是价值取向,突出新闻的有益、有用;“美”是形式表现上的追求,它以真、善为基础,是进一步追求有趣。也可以说,优秀新闻在告之以事的同时,还要晓之以理、示之以利,动之以情;优秀新闻是具有易读性、可读性和必读性的新闻,是具有亲和力的、令人喜闻乐见的新闻。现代体育与上世纪70年代乒乓外交时期所尊崇的“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竞技宗旨相区别,与80年代由女排五连冠所点燃的“振兴中华”、“为国争光”的政治热情高涨相区别,除了激烈的竞争,越来越多地渗透了商业社会的消费元素,体育越来越远离政治化的崇高而趋向于游戏和娱乐。“大众传媒作为社会交往的工具,不仅是消息纸、节目单和公众讲坛,而且也应该是大众剧场和游乐园等等。”“大众传媒所具备的娱乐功能使其成为公众休闲的重要手段。”与体育竞技和传播理念的这种变化相适应,体育报道模式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开放与多元的态势。这报道模式的主要变化之一,就是逐渐走出单一的宏大叙事,而偏重于个性化的、多样化的私人叙事。宏大叙事视点高,视野广,它以群体抽象为基础,全景式地展现时代、社会的风云变幻,彰显着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而私人化叙事,则是变、仰视角为低视角、平视角,它以个体经验为基础,聚焦于个性化的感性体验。在私人叙事搭建的舞台上,“老百姓讲述着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在私人叙事拓展的空间里,体育新闻内容上的娱乐性和趣味性以及表现形式上的亲和性、可读性,找到了安身立命之所。内容上的娱乐性和趣味性以及形式方面的亲和性和可读性,正是体育新闻美学追求的着力点。当然,体育竞技中的不断挑战和超越的斗志、尽管失败却顽强拼搏永不服输的精神,始终是体育运动美学中的华彩乐章,是体育报道中的洪钟大吕。这里只是结合叙事模式的变化,强调:不能只注重华彩乐章而忽略跳动的音符,不能只注重洪钟大吕,而忽略浅吟低唱。体育乐章之美,美在和声。体育报道之美,也是美在交响和共鸣。总之,变动、美,既是体育的关键词,也是新闻的关键词,更是体育新闻的关键词。而能够组合、贯穿这些关键词的,是体育新闻的动态美。在这个意义上说,动态美是体育新闻的灵魂、体育新闻的个性。失去动态美,体育新闻就成了大而全、长而空的工作式报道、总结式报道、文件摘抄式报道;失去动态美,体育新闻就失去了“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神采和神韵,而成为了无生气的泥塑木雕或者是眼珠“间或一轮”的祥林嫂。在一般情况下,受众视听新闻,是积极主动的选取,而不是消极被动的接受灌输,是享受一种知晓的权利,而不是硬着头皮完成指定的任务。在生活节奏日渐加快的今天,那种耗时费力的解读,是新闻受众避之犹恐不及的。而没有受众接受的传播,充其量是半传播,是传而不通;新闻的有效传播有赖于受众的喜闻乐见。在体育新闻报道中,受众的喜闻乐见除了聚焦于最新的变动,还包括恰如其分地开发、挖掘、表现动态美。动态美是克服“八股调、说教味、宣传腔”,“既让民众知晓了社会变动的信息,又实现了审美享受和休闲消费”的重要手段。
  体育新闻的动态美,对体育新闻报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动态的捕捉来自于现场的机敏的观察。新闻记者深入现场,不仅要“身入”,而且还要“心入”;不仅要“观察”,还要“心察”。《人民日报》原总编辑范敬宜曾说“激情,是新闻记者的宝贵品质。失去了激情,就失去了记者的生命。”体育竞技本身澎湃着生命的激情,如果缺乏对这种激情的体验和感受,而只是隔岸观火,则难免与具有动态美的瞬间失 之于交臂;其次,要着眼于“过程”,而不仅仅是比赛的“结果”。满足于“终端报道”的盖棺论定,精彩激烈的比赛就被简化为枯燥的比分或胜负的简讯。新闻报道“最忌讳的做法是,仅仅把最后的结论告诉读者,而对报道结论的产生过程或者忽略,或者过度浓缩,而使读者觉得不好懂。”在体育报道中,仅仅告诉比赛的结果,而忽略了动态过程,还不光是“不好懂”,更主要的是“不好看”。舍弃了过程,也便舍弃了体育比赛的观赏性。再次,要学习、掌握表现动态美的方法、技巧。一般说来,动态美的表现方法主要有以静写动、化静为动、动静结合等等。应该结合体育运动的美学特性和新闻传播的特殊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创造性地运用动态美的表现方法,不断提高新闻的可读性。
  
  社会弱势群体权利保护与救济机制的构建
  李 波 周 莉
  
  [中图分类号]D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07)05—0182—0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其中,关注弱势群体是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之一。目前我国弱势群体的规模已达到1.4—1.8亿人,约占总人口的1l%一14%。一个如此庞大的弱势群体的存在是我们党在领导全国人民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关注和解决的一个现实而迫切的重大问题。关注弱势群体,应调动全社会的力量,依靠法律来实现弱势群体的合法权利和依法进行救济。
  
  一、社会弱势群体的特征及权利状况
  社会弱势群体是相对强势群体而言的,是指在经济、文化、体能、智能、处境等方面以及在社会权利与利益分配中处于不利地位的一群人。社会弱势群体分为两类:即生理性弱势群体和社会性弱势群体。前者沦为弱势群体,有着明显的生理原因,后者则基本上是社会原因。社会弱势群体由于生理、心理等原因而造成的弱势对于他们的社会地位并非具有根本性,由于制度的因素导致的弱势才是问题之源。
  社会弱势群体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权利分配的非主宰性;权利的易受侵犯性;权利实现的低层次性;权利救济的脆弱性。
  当前,我国社会弱势群体由于处于社会底层,微薄的收入使他们脆弱得经不起生老病死的折磨,也无力支付子女的教育费用,他们的权利得不到切实的实现。在当前的社会条件下,主要表现在基本的社会经济权利得不到实现,尤其是生存权、平等权、子女的受教育权等问题比较突出。
  二、弱势群体的权利保护和救济机制的构建
  我国处于特殊的社会转型期,制定相应的救济和保障机制应与当前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相一致。既要考虑到权利的抽象性,又要考虑到机制的可操作性;既要考虑到实体权利,也要考虑到程序性权利;既要考虑到保障性机制,也要考虑到刺激性机制;既要考虑到财产性权利机制.也要考虑到人身性权利机制等。
  1.健全智力性保障机制
  智力性保障机制是指国家考虑到弱势群体的实际困难,在弱势群体的教育、就业培训等方面给予特别的照顾政策。这种机制主要有:教育保障和就业培训保障。教育保障是指国家根据弱势群体的实际困难,对弱势群体享受教育时给予减免学费、提供助学贷款和奖学金等多种形式的特别保障,使每一个弱势群体不因为交不起学费和生活费而辍学;就业培训保障是指国家和社会根据实际需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免费给弱势群体作就业培训和指导,帮助他们至少学会一种自下而上技能。这一机制的实行,必将提高广大弱势群体的综合素质,从自身条件上根本改变其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2.健全社会福利性保障机制
  社会福利性保障机制是指国家考虑到弱势群体的具体困难,在社会福利方面给予弱势群体特别的帮助和照顾,保障他们能够维持最基本的生产生活。这类措施主要有:社会保险、住房保障、医疗保障等。国家在这些领域应该采取政策性倾斜,保障弱势群体维持基本的生产生活。在社会保险方面,采取国家强制保险或优待弱势群体个人保险相结合的原则。在住房保障方面,同样可以采取多种措施保证每位弱势群体个体有房屋居住,保证其享有弱势群体参与医疗保险,对于生活困难而没有保险的弱势群体,在适当的时候,国家应当采取各种途径和手段保证他们治病。
  3.健全生产性保障机制
  生产性保障机制是指国家采取多种形式,保障弱势群体进行生产劳动,使他们依靠自己的劳动创造社会财富来维持其生产生活。生产性保障机制有两种形式:一是帮助他们就业、再就业;二是帮助他们自己创业。就业意味着国家和社会组织或者团体尽可能多地创造就业机会,使他们能够领到基本的工资,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的需要;下岗之后的再就业使弱势群体增强了自己的信心,重新认识自己的价值;自己创业可以采取弱势群体联合创业或独立创业等形式,国家给予优惠政策鼓励他们创业,目的还是保障他们能够维持基本生活需要。生产性保障机制的实施,实现了弱势群体从依靠国家保障到依靠自己生存的转变,是一种激励和刺激的手段,这样,弱势群体在各种情况下都能够依靠自己的能力解决经济上的各种困难,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国家的负担。
  4.健全监督性保障机制
  监督性保障机制是指国家机关应该从机制上完善弱势群体的监督保障,使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组织和个人各司其职,保障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当弱势群体权益受到侵害时,人民法院在处理有关的案件时,应该多考虑弱势群体的困难,保证案件的审判公正。监督性保障机制的建立和健全,使得弱势群体的利益能够得到保证,给弱势群体以精神上的慰藉,使他们在精神上相信社会和政府。最终克服困难,改变其弱势状态。
  现阶段中国的弱势群体的规模不断扩大,数量不断增多,弱势群体的存在是我们党在领导全国人民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关注和解决的一个现实而迫切的重大问题。建立完备的社会弱势群体权利的保护和救济机制,需要全社会的努力。为此,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关注弱势群体共同保护弱势群体,给他们以自尊,给他们以信心,让他们与强者共生存,与社会共进步,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社会主义法律的社会公平。
  
  刑事案件中律师阅卷权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
  范桂兰
  
  [中图分类号]D92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07)05—0183—01
  
  一、律师阅卷中存在的问题
  1.律师的阅卷圈过窄
  律师在审查起诉阶段只能看到诉讼文和技术性的鉴定材料,而其他有关犯罪事实的物证、书证、证人证言、被害人的陈述和辩解则不允许律师查阅。在司法实践中,连法律规定的阅卷范围都达不到,检察机关只向律师提供能反映涉嫌罪名的拘留证、逮捕证、搜查证等采取强制措施的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文书,至于立案决定书、批准逮捕证书、起诉 意见书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案件情况的诉讼文书,办案机关一般不向律师提供。到了审判阶段律师的阅卷范围更窄得可怜,《刑事诉讼法》第36条第2款规定“辩护律师自人民法院受理案件之日起,可以查阅、摘抄、复制本案所指控的犯罪事实的材料。”这里的“本案所指控犯罪事实材料”被理解为《刑事诉讼法》第150条规定的“指控犯罪事实的起诉书、相关证据目录、证人名单和主要证据复印件或者照片等”。也就是说,律师无论是在审查起诉阶段还是在审判阶段都只能看到部分案卷,不能看到指控犯罪事实的全部的材料,而且基本是对被告人不利的案卷材料,对于被告人有利的案卷材料,一般很难看到。
  2.律师阅卷的时候缺乏保障
  对于一些重大、复杂、集团犯罪、共同犯罪的案件,卷宗往往就有几十甚至上百卷,有些案件的案卷摞起来有一人多高,如此多的案卷,必须需要律师花费很长时间去阅读。而实践中其阅卷时间很难保证。
  3.法院给律师阅卷能够提供的场地和技术支持等十分有限
  律师可在以法院阅卷,但是法院往往不能提供场地给律师阅卷。律师为了能够充分阅卷,最好的办法就是将案卷复印。法院的复印费用往往高出市场价格数倍。在一些受理案件较多的法院,往往十几名律师排着长队等候复印。
  
  二、对律师阅卷权的完善
  1.扩大阅卷的范围
  《刑事诉讼法》第36条第2款规定的“所指控的犯罪事实材料”,不应当狭义地理解为仅指“人民检察院移送到法院的案件材料”,而应广义地理解为与案件有关的全部材料。有关法律并未规定,律师在审判阶段必须到法院阅卷,因此,律师应当有权利在审判阶段到检察院查阅全部的案件材料,包括检察院准备在法庭中出示的材料和不准备在法庭上出示的材料,即那些对被告人有利的证据。
  2.赋予律师侦查阶段的阅卷权
  目前多数国家刑诉规定,律师在提起公诉后可以阅卷,只有少数国家在侦查阶段就允许律师查阅案卷,如德国、俄罗斯。但笔者认为律师在侦查阶段具有辩护人的身份,则应在侦查阶段就享受阅卷权及调查取证权。侦查阶段允许律师阅卷符合联合国刑事辩护司法准则关于“有充分时间”的要求。德国特别规定在侦查程序中,辩护人有权阅览卷宗。是否准许查阅案卷,侦查期间由检察院决定。拒绝其检阅卷宗只有在例外的情况下,即有危害调查目的之虞时。例如突发性地扣押措施或逮捕,即可能因透露了卷宗的内容而告失败,或如“为了防止私人身份数据被揭露时。但是如果是担心被告人会利用获悉情况掩盖事实真相,不能成为拒绝阅卷的理由。德国对刑事警察所收集编制的线索档案,其内有时包含上千的指纹、汽车牌照或有关国民的各类数据,对此类数据应否具有检阅权,只要这类数据被检察机关编集收列在调查文件中,则依刑诉法第147条规定,该类资料亦得被检阅。不过这类数据被认定为不重要而仍留置在警察机关或归还警察机关时,则此即不属调查文件。如果辩护人申请检阅此类有关线索的档案数据,则依刑诉法第147条,法院并不义务提供此类数据。在实施电话监听措施时,亦需在审判程序中告知辩护人,如是,则方可在检阅卷宗时亦获悉该监听所获之调查结果,而将此结果亦运用在辩护之进行上。虽然法院可能对此项监听结果并不认为对裁判之形成有重大影响,但基于公平审判原则,辩护人有此权利。新《俄罗斯联邦刑事诉讼法典》规定,辩护人自参加刑事诉讼时起可以了解拘捕笔录、适用强制处分的裁决、有犯罪嫌疑人、刑事被告人参加的侦查行为的笔录、以及其他向犯罪嫌疑人、刑事被告人出示或应该向犯罪嫌疑人、刑事被告人出示的其他文书;在侦查终结时辩护人有权了解刑事案件的所有材料,从案卷中摘抄材料的任何部分,复制(包括使用技术手段)刑事案件的任何材料。这两个国家都赋予了侦查阶段律师的阅卷权,而且对律师阅卷的范围也做了十分详细的规定。
  3.有关机关应该尽可能地为律师阅卷提供充足的时间和必要的条件予以配合和支持。首先,律师在任何一个阶段都可以随时查阅案卷材料,有关机关不得无故地拖延,不得在程序上设置关卡,只要律师出具了律师执业证、提交了授权委托书和律师事务所出具的介绍信便可阅卷。其次,不应限制律师阅卷的时间与次数;再有提供便利让律师阅卷,包括场所的便利与复制的便利。
  4.建立律师阅卷的程序保障机制
  《人民检察院保障律师执业的规定》第20条规定,律师在办理刑事案件的过程中,发现人民检察院办案部门和办案人员违反法律和本规定的,可以向承办案件的人民检察院或者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投诉。但该责任追究机制带有行政色彩。律师虽然可以采用“投诉”的方式反映检察人员的违法行为。而投诉的机关仍然是承办案件的人民检察院或者上一级人民检察院,选不利于更彻底的监督和制约检察人员的违法行为。因此,应规定律师向中立的机关即人民法院申诉,人民法院责令责任人员予以相应的处分。
  
  采编过程要全程维护新闻真实性
  冯维军 周晓晖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07)05—0184一01
  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维护新闻的真实性是我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之一。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在思想上树立强烈的敬业精神和责任感是勿庸质疑的,否则是做不好新闻工作的,当然也不能维护好新闻真实性。这点不作讨论。笔者仅从实践操作层面探讨新闻真实性如何来维护新闻真实性也就是如何从采编排校全过程来维护。
  第一,要从采访、写作上来维护新闻真实性
  采访是新闻实践的第一步,也是维护新闻真实性的第一关,是基础和最主要的一道关口。采访中出现的差错是最难排除的。在采写中维护新闻真实性,可从以下“三多”人手:
  1.多问。提问是贯穿采访始终的。要了解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第一条途径就是问,而且要多问——不仅要纵向多问,而且要横向多问,才能对新闻事件了解得更全面、更仔细,尽量少留疑问。多问还有一层重要的含义是多方访问,特别是矛盾冲突的正反两方面都要问。我们报社经常接受各种各样的来访,诉说矛盾冲突的缘由和后果。来访或来电者总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说对自己有利的话,有的甚至歪曲事实来为自己“辩护”,扰乱视听。这时,记者必须从正反两方面,以及相关权威部门了解情况,了解事件真相,以正视听。比如有这么一件事情,来电者是一个小区的住户,称他家楼前有一家饭店排放油污,把下水道堵塞,致楼梯口粪水横流。听上去全是饭店的错。我到现场了解情况后,又到饭店向店主了解了情况。结果并不像那位住户说的那样全是饭店的错。一是那位店主刚接手店面不久,其中很大的责任在店面的前任店主,把责任强加于新店主有失公正;二是这名新店主为了减少与邻居的矛盾,已经有所作为,他出钱叫管道工来通过两次。三是新店主并与邻居商量重铺管道,以绝后患,但没得到同意,而且住户不但不感谢 他,还一味指责他,让他感觉很委屈。最后也就不管了,以致矛盾升级。我在现场一边采访一边做调解工作,还请来了城管人员,最后双方协商同意分摊费用,先通管道以解燃眉之急,再重铺管道以绝后患。经过多方了解,我掌握了事件的真相,同时解决了矛盾,报道也如实反映,社会反响不错。
  2.多看。“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人是有主观意识的,人的行动都会受到主观意识影响。因此,很多采访对象都会从自己的主观判断和目的出发,“顺杆爬”或有意隐瞒一些事实、强化一些事实。这样听来的材料很可能是有失偏颇的。为此,采访时还要注意多看,要“眼观六路”,用眼睛收集更多、更准确的材料。有一次,有人报料说,一钓鱼者从葫芦岛的河里打捞上来一大堆车锁,因为这几年我市自行车失窃现象较为普遍,所以河里捞上来一大堆车锁是有点价值的。结果,记者前往一看,与报料的相差甚远,捞上来的车锁只有几把而已。新闻价值可想而知。如果不去现场看,仅凭听就写成报道的话,不就成了假新闻?所以,“多看”比“多听”更重要,看的能力记者更要注重培养、掌握。
  3.多想。想是一个由表入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逻辑思维过程。有时我们看到的和听到的一些现象,表面看会和其本质有所不同,甚至大相径庭。因此,需要多想以去伪存真。
  第二,要在编辑中维护新闻真实性
  编辑是报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岗位,对新闻的把关工作大部分是由编辑完成的,当然包括真实性的把关。为了维护新闻真实性,作为编辑在工作中也要注意“三多”:
  1.多积累。编辑要多积累知识、常识和各种资料,以便在看稿时随时“取用”对照,排除失实成分。去年11月份,某报社一位编辑在编辑一篇稿件,这篇稿件有这样一段话:“我市现在运作的热网每年节约原煤66万吨,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硫排放1万吨、二氧化碳排放近200万吨,减少烟尘244吨。”这就是说,如果这66万吨原煤不节约、烧掉的话,总共将排放出l万吨二氧化硫、近200万吨二氧化碳和244吨烟尘,即平均每烧1吨煤将放出3吨多废气、烟尘。这样问题就来了——即使煤在整个燃烧过程中全部转化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碳和烟尘,也不敢想象烧1吨煤能产生3吨多东西,还没算大家都知道的煤燃烧所放出的“煤气”(一氧化碳)呢。常识告诉这位编辑这不太可能,会不会搞错?一个数据的失实也就得以排除。
  2.多质疑。怀疑不是一种好品质,但做编辑的却应多质疑,多问一个为什么。因为要维护新闻真实性,编辑必须广撒网,才能把不知躲在哪个角落的失真成分过滤掉。就像公安民警布网抓在逃犯一样,一开始网总是撒得很大的,慢慢收拢,才能有“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3.多核实。光提出质疑只是维护新闻真实性的一半工作,还要多核实,以求准确。有的新闻中质疑的地方,向记者核实还不够,还要多方核实或向权威部门核实,才能真正维护新闻真实性。
  第三,要在排版、校对中维护新闻真实性
  排版、校对相对采编来说是新闻生产的后道工序,维护新闻真实性对排校人员来说是否有责任,一般认为没责任。我认为,排校人员可以从岗位职责出发,多提醒、多沟通、多查资料来为维护新闻真实性。作为媒体的一员,排、校工作也是一道重要的关口,把好新闻新实性的关口也是有责任的。
  维护新闻真实性是一项持久、过细的工作,如果没有坚决维护新闻真实性的意识和追求,是很容易产生马虎情绪,不会经常性地花几倍于正常工作的时间和精力去排除失实内容的。因为其中很多一部分时间和精力可能是没有成效的——对那些原本就正确的内容,多问、多看、多想,多积累、多质疑、多核实,多提醒、多查资料,从结果看,这些“多”的有与无是没有区别的。但是,办报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常备维护新闻真实之心,是媒体人的最起码的要求,也是全体媒体人的神圣职责。
  
  新闻策划与现场采访的互动
  赵 龙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07)05—0185—01
  策划在新闻报道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但是策划并不能独立存在,只有与记者的现场采访相结合,才能达到预定的报道目的。在一定程度上,能否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甚至胜过单方面的强调策划或强调采写。缺少策划或策划不到位的采写没有连续性,不能形成风格和特色;但是把握不好策划的“度”,处理不好与现场采访的关系,也往往会事倍功半,收不到预期的效果。笔者认为,在处理策划与采访的关系上,有四点应引起注意。
  第一,策划不能一锤定音,要全程跟进,即时调整。
  策划的依据和思路来源于三个方面:中央精神和主管部门的指示任务、编辑部工作部署、社会太环境和报道领域的实践反馈。策划是某一阶段、针对某一情况制定的带有导向性质的报道计划。策划是报道的开始或准备,策划的实现靠记者现场采访,因为受实践的约束和限制,所以不能闭门造车任意杜撰。这就存在着策划与实践能否吻合,即主观与客观能否统一的问题。现实是变动的,所以策划应是动态的、变化的,才能适应多变的现实。从一些产生了较大影响的报道看,几乎没有最初的策划与后来采访完全合拍的情况。现实是复杂、流动和变化的,正是因为这种复杂、流动和变化,才使生活丰富多彩,才使报道新意迭出。熟谙这一点,策划就不能一锤定音、一劳永逸,要在记者的采写过程中全程跟进,不断调整采访思路和采访要点。
  第二,策划不宜过细,既要重点框定,也要激发记者开阔采访思路。策划的作用在于确定主旨、规定范围、规划采访行动,属于宏观调控。无论一次性报道,还是持续时间较长的系列报道,都应该在策划上下大气力。但是策划不能过细,不能越位,不能把记者手脚捆得太死,使记者像学生考试填空一样去完成策划者圈定的题目,这样便扼杀了记者的主观能动性,只是机械地完成规定的计划,而忽视实践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注意去发掘采访过程中新的触发点,而这些往往是报道成功的关键所在。有一些编辑部下大力气策划的重点报道,结果不如人意,达不到预想的效果,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策划越位,越俎代庖,捆住了记者的手脚。策划的重点是要确定的,要使记者明确主要任务,但是在确定重点的同时要提出多种思路和方案,考虑到与主题有关的可能出现的其它方面,打开记者的思维之门,使其以积极的探索思维面对所接触的现实,这样有利于调动记者的能动性,写出精品佳作。
  第三,强调现场应变,创造性地与策划初衷相结合。
  2005年,由于吉林石化公司发生严重爆炸事故,几乎污染了整个松花江流域。按领导的要求和事先的策划,本来笔者只需报道污染水团对齐齐哈尔水域的污染情况以及可能对本地区的生产生活造成的影响。然而,尼尔基水利枢纽紧急开闸放水这一事件倒是引起了笔者的注意。因为,尼尔基水利枢纽工程毕竟还没有最后完工。一旦采取非常措施进行放水,不但对工程的质量及安全提出了严峻考验,而 且,公司自身还要遭受很大损失。于是,笔者及时调整了报道方向,采写了《尼尔基紧急提闸放水》现场短新闻,并获得了当年全省广播电视好新闻二等奖。
  从这次报道看,实际情况与策划初衷有相当大的距离,如果仅按照计划采访,恐怕写成的稿子连发表的水平也达不到。只有思路开放,灵活处理策划与实际的差距,将策划与实际创造性地结合起来,才能避免失败。
  第四,允许突破策划设想,写出与策划初衷不同的好稿件。
  策划通常由部门领导做出,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因为编辑部领导和资深编辑都有丰富的采访实践经验,他们是从采访第一线成长起来的,所以策划确定的选题往往带有全局性或指导性。在策划中,往往不只是确定选题,而且要确定采访对象、采访路线、采访方式,以及各路采访之间的协调等等,以保证整个采访计划的成功实施。这对被派出的记者压力很大,时间紧、任务重,有时竭尽全力也难以圆满完成。在这种情况下,虽然对采访对象而言,采写活动是主动的,但是对于编辑部策划而言,则基本上是被动的。只要采访对象与预先想象的不一样,就会发生新的情况,原先的计划就难以进行。记者在设法完成任务的同时,还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
  有时采访结果会与策划初衷不同。当发现这种情况时,不要轻易放弃,要继续追踪,争取有新的发现。在这种情况下写出来的报道,往往有出其不意的效果。当然不能因此否定当初的策划,因为这时策划仍然是起作用的,只不过是反向的刺激作用。一些这方面的采访实例表明,如果没有当初的策划,可能对采访中遇到的相反情形还不会那么敏感,不会引起注意,是当初的策划激活了思维点,使之对新发现的情况特别敏感。
  策划与现场采访是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由此构成向预定采访目标的对立统一的运动,削弱哪一个方面都不利于报道质量的提高。目前有一种过分夸大策划作用的倾向,甚至策划出选题后,记者坐在办公室里找找材料、打打电话就行了。更有令人难解的一种说法叫作“新闻是做出来的”,意思是每天发生那么多事,你说哪是新闻哪就是新闻,你做什么什么就是新闻。把策划与炒作等同起来,只会给新闻事业带来损害。
  
  关于对克山县古北乡新农村建设情况的调查
  李琳娜 徐凤学
  
  [中圈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07)05—0186—01
  古北乡位于克山县城北9公里处,全乡共有7个行政村,52个自然屯,共有6300户,22,800口人,耕地148,800亩,劳动力13,553人。古北乡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切实发挥农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导作用,突出生产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这一主题。他们认为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在于发展生产,增加收入。没有这个经济基础,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导的乡镇企业就难以发展,更难以形成区域性的主导产业;没有这个经济基础,地方财政和广大农民就没有投入能力;没有这个经济基础就没有一个区域的和谐与稳定。基于这种认识,他们坚持因地制宜,一切从实际出发,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在发展生产和增加收入上狠下功夫,取得了初步效果。
  
  一、主要做法
  (一)向结构调整要效益。古北乡党委、乡政府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一是大力发展围城沿路特色经济。2006年初,古北乡以深入开展“走千家万户,解新农村建设难题”活动为契机,在全乡召开了“增科技意识,抢土地效益”经济介绍大会,种植能手和种植大户将种植经验向与会的农民传授。龙泉村李洪文对粘玉米复种秋白菜进行专题种植辅导。在广泛宣传发动,典型引导带动下,使全乡蔬菜种植面积扩大到5000亩,并在克山县城建起了古北乡地产蔬菜批发市场。仅龙泉村就有320户搞蔬菜种植粘玉米复种秋白菜,小毛葱复种秋香菜,亩效益可达1500元以上,比每亩大豆增收1000元以上。同时,东北村有1200户种植粘玉米效益也十分可观,亩效益达450元以上,比种植大豆多收100元。二是扩大亚麻、覆膜大豆种植面积。全乡落实亚麻面积两年都在万亩以上,并且在龙泉村建起亚麻良种繁育基地2000亩,从而拉动了亚麻经济的发展。同时,以更好村农机合作社为依托,加强了更好村1200亩大豆行间覆膜示范区建设,比直播大豆亩增产60斤,亩可增收150元以上,初步形成了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发展格局。
  (二)向畜牧要效益。一是坚持实施主辅换位战略,推进畜牧业加快发展。以双鑫肉类冷冻加工厂为依托,在东胜村蒲洪生奶牛养殖协会和龙泉村高大印黄牛育肥协会带动下,奶黄牛饲养量、普养量逐年上升。全乡奶牛饲养量达1,080头,黄牛饲养量达9,600头,生猪8,600头,羊15,100只,禽260,000只,畜牧业产值实现2700万元。二是抓住基层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实施的契机,加快建设和完善乡村畜牧综合服务站,突出抓好防疫灭病,使禽流感、口蹄疫免疫率达100%,生猪、山绵羊常规免疫率达98%以上,确保畜产品和产业安全。三是扩大舍养规模,拉动玉米、饲草种植,促进种植业结构调整。2006年全乡玉米面积增加5000亩,饲革面积增加300亩。
  (三)向劳转要效益。一是加强基地建设,在信息网络上做文章。在完善劳动力转移“五项机制”,构建劳动力“四个平台”的基础上,全乡共投入20万元建起了乡、村、屯劳动力就业信息网,实现劳动力网上的有效对接。二是加大乡村劳动力培训力度,进一步提高择业、就业技能,深入实施“阳光工程”和百万农民工培训工程项目。对应往届毕业生培训,采取市场动作方式,订单式培训,实现培训与输出的良性互动,使应往届毕业生培训一个输出一个,实现了“新农村没有新农民”的劳务经济工作目标,全乡共转移劳动力9500人,实现劳务收入4000万元。
  (四)向二、三产业要效益。一是依托三个农机作业合作社,加快土地流转,全乡共流转土地110,600亩,占耕地总面积的70%以上,更好村西南屯整屯流转78户,2100亩,常年全乡在本县内从事二、三产业的人数达3500人以上。二是依靠距县城较近的地缘优势,大搞废品收购、小马车运输、米面油酒加工、贩运大豆、建筑等,全乡初步形成了龙泉村夹荒屯小马车专业屯,龙泉四队干豆腐屯,更好村两个大型建筑队,同结三社挖自来水、拆扒房屋专业队,乡直大豆一条街等一大批二、三产业。
  (五)向企业要效益。一是通过亲情招商、友情招商、同学招商和出台本乡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大搞招商引资,共招商引资1040万元。其中引进210万元建成克山县古北乡兴隆机械榨油厂,220万元成立克山县城北卫生所,220万元建成双鑫肉类冷冻加工厂,200万元建成保安、龙泉农机作业合作社,150万元建成克山县优质大豆实验基地及品种生产基地。二是继续扶持老企业。培植和扶持兴盛亚麻原料厂,协调乡信用社为龙泉笨鸡基地贷款10万元,解决了资 金周转难题。现在该企业效益十分可观,全力打造了“龙泉笨鸡、龙泉笨鸡蛋”特色品牌。
  (六)向公益建设要效益。一是解决人畜饮水难,大力实施农村人畜饮水工程,全乡共打人畜饮水井5眼,自来水入户率达75%,新农村建设试点村达100%。二是解决行路难。乡直南北、东西主大街及试点村更好村东西主大街全部硬化。其他环乡、环村、环屯全部砂石化。三是解决就学难,加强农村“普九教育”、“职成教育”,整合教育资源,改善办学条件,试点村D级危房已改造完毕,试点村小学生学杂费已全部免除。四是解决看病难。积极推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全乡参合人数达16,893人,参合率达91%。同时建立了大病救助制度,农民因病返贫、因病致贫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五是解决低保难。逐步建立了农村生活最低保障制度,实现了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弱有所助、贫有所济。
  (七)向政策投入要效益。一是积极争取国家土壤改良项目。目前已向国家环保总局争取资金150万元,用于以更好村为中心村的土壤污染治理,总治理面积5859公顷。其中农产品基地4662公顷,重点污染区1197公顷;属农药化肥残留污染4662公顷,白色污染1197公顷。通过项目治理,年可增产粮食2000吨,增收400万元,人均增收175元。二是积极争取国家加大防洪除涝工程的支持。全年完成土方9万立方米,防洪除涝1500亩,梯田240亩,治沟89条420亩,造林520亩,改垄1120亩,清排水沟6条。同时,投资7万元治理同结北沟防洪坝1处,修排水沟2处,保家北沟、龙泉西南沟各一处堤坝。
  (八)向服务要效益。一是通过乡村组三级干部服务促进农民增收,变过去“要我服务”为“我要服务”。在乡党委、乡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乡直ll家大豆收购点进行改建、扩建,有四家收购点投入扩建资金在80万元以上。上50吨大台称,选豆传送带,占地面积都在3000平方米以上,建库房面积都在700平方米以上。成为远近闻名的乡直大豆收购一条街,年吞吐大豆55,000吨,彻底解决了农产品的销售问题。二是深入开展了“走千家万户,解新农村建设难题”活动,除了解决吃水、打井、修路、栽树、治沟问题以外,加强了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为395户贫困户解决了种地难的问题。三是通过乡劳转办和村屯信息点及时发送有价值的信息,使农民工不走弯路,实现农民工到哪里都可以挣到钱。四是通过参观县示范区和乡示范园区的技术引导,来帮助农民调整种植结构走特色产业之路。通过各村屯中心户现身说法,召开洽谈会、讨论会、效果分析会、现场观摩会等多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引导带动,使农民能看得见跟着干,收入大幅度提高。五是加大乡村两级干部培训力度努力提高自身素质,采取请来专家培训,走出去学习经验,用身边的人教育身边的人、用身边的人带动身边的人、用身边的能人扶持身边的贫困户,在全乡上下形成一人带一邻,一邻带一屯,一屯带一村,一村带全乡的新农村建设良好发展氛围。
  
  二、几点启示
  1.新农村建设是党和国家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各级组织必须提高认识,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充分利用国家大环境,加快发展当地经济。
  2.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远的历史任务,各级组织要充分认识到这一任务的长期性、艰巨性,要有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克服畏难和厌战的情绪,立足长远,着眼当前。
  3.新农村建设必须突出经济发展这一主题,发展经济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和保证,没有经济上的又好又快的发展,一切都将无从谈起,要始终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牢牢抓住经济发展这条主线。
  4.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以改善提高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水平为根本目的。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只有充分调动和切实激发农民的积极性,新农村建设才能真正得以实现,所以要切实提高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水平,感受到新农村建设的益处,帮助农民提高素质,以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使之真正发挥其主体作用。
  5.新农村建设必须在用好活上级政策的基础上,坚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立足乡情,突出特色,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牧则牧,一心一意谋发展,千方百计找出路,“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切忌盲目攀比,照搬照套。
  
  发展文化产业的若干思考
  杨洪飞
  
  [中图分类号]G1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07)05—0188—01
  积极发展文化产业,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动文化建设的一项战略任务。如何从中国和各地的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努力走中国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道路,是摆在我们每一个文化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化部门,相对于物质生产部门和行业.大部分是被当作“事业”对待的,没有产业经营的概念。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我国的文化产业开始蓬勃兴起,经过艰难初创、起步发展和急剧扩张三个阶段,现在已经初具规模。文艺演出、影视制作发行,文化娱乐、书刊音像出版发行、电子游艺、互联网服务、艺术品销售、文化艺术培训、体育健身服务、民间工艺生产甚至旅游等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林林总总,丰富多彩,遍及城乡。我们通常就把这些从事文化产品与服务的生产和经营活动的行业,称作“文化产业”。
  发展文化产业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和经济意义。第一,发展文化产业是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需要。西方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形成早,产业化程度高.渗透力强。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国外的文化产品文化资本更为迅猛地进入我国市场参与竞争,我国的文化产业,作为振兴和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力量,正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我们只有加快发展和壮大本国的文化产业,创造出更多更强的中国民族文化产业的品牌,占领更广泛更重要的思想文化制高点,才能捍卫自己的战略利益,才能在竞争中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第二,发展文化产业能够极大地丰富社会文化生活,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方面、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产业生产的文化产品和提供的文化服务,作为市场经济和现代科技的产物,以其通俗性、娱乐性、商业性占据了社会公众的大量生活空间,赢得了社会大众和市场的认同。可以说,没有逐步兴起的文化产业和日渐成熟的文化市场,我们的生活就不会有今天这样的精彩和绚丽。第三,发展文化产业具有重要的经济功能。文化产业通过满足人们的文化消费需求,能够创造十分可观的经济价值,起到增加就业、刺激消费、涵养税源等重要作用。在西方发达国家,人们的文化消费占其总收入的30%左右,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支柱产业,达到GDP的5%左右。美国400家最富有的公司中,就有72家属于文化产业.如时代华纳、迪斯尼等。我国发达地区的城市,已经把大力发展文化经济列为当地发展经济规划的重要部分,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拉 动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第四,从文化自身的规律来看,发展文化产业也必将使文化充满生机和活力。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文化的主体部分一直是国办国养,自身机制不活,国家也不堪重负。特别是进人市场经济时代,专业艺术表演、电影发行放映等文化部门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不仅难以发展,连生存也成了问题。事实证明,只有发挥文化的产业功能,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和产业运作方式促进自身发展,才能走出困境,闯出生路。
  为此,对加快发展黑龙江省文化产业提出以下建议。
  当前黑龙江省文化产业虽然出现快速发展的好势头,但同我国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这些差距包括人的思想观念上的,市场成熟程度和产业发展水平上的,也有政策和环境方面的。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发展文化产业,首先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大势所趋,是搞好文化建设、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要突破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传统观念的束缚,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如果思想观念仍然停留在依赖政府办文化的基础上,墨守成规,维护现状,害怕改革,发展文化产业就是一句空话。
  发展文化产业应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在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的同时,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尽可能少走弯路或不走弯路。把发展的速度和改革的力度与保持队伍的相对稳定有机地结合起来。特别是文化事业单位的改革,要积极争取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依法改革。事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尤其是配套政策和改革成本的准备。文化单位的联合、重组、兼并应当做好调查研究考虑各种因素,不能依靠行政命令和纯行政手段整合,避免一哄而起,大起大落。如果急功近利,脱离实际,单纯依靠行政手段去推行文化产业发展,也要受到经济规律的惩罚。
  要制定和完善文化产业政策。要建立一套较完善的政策支撑体系,运用财税、金融等多种手段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当前尤其要加强对民办文化产业的宏观管理和政策扶持,把民办文化企业纳入文化产业发展的统一规划,与国办企业一视同仁。要扩大对埠外、境外的文化开放,吸纳和引进外部资金,提高我省文化产业的经营档次和服务水平。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要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服务意识,提高办事效率。要压缩行政性项目的审批,减少环节,简化手续,减轻负担。
  要对文化产业进行宏观调控和结构调整,体现先进文化的导向意识。扶持和鼓励更多的文化经营者从事健康向上有益无害的文化经营活动;对社会效益利弊参半、经济效益丰厚的项目要严加控制,提高市场准入条件,对高雅艺术产品等社会效益好但不容易取得市场回报的经营活动则应积极扶持使其具有竞争力;对诸如网络文化、音像制售产业的发展等要加强宏观调控,控制总量,合理布局,优化结构。在流通模式上,要积极探索大型超市、全国连锁、品牌代理、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形式,使我省化产业和文化市场发展方式从数量增长型、粗放经营型向规模扩大型和集约经营型转变。
  文化产业单位和文化经营者也应积极转变营销观念,不断提高管理水平,提高自身素质,建立与现代化企业制度相适应的管理模式,树立正确的经营理念,掌握科学的经营方法,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把产业做大做强。
  总之,我们要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指引下,从各地的实际情况出发,不断解决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新问题,积极探索我省新形势下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律,逐步走出一条适合自身实际的有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之路,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新的贡献。
  
  群众文化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李同波
  
  [中图分类号]G2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07)05—0189—0l
  先进文化是我们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是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种作为观念形态的精神文化、精神动力、精神支柱。而先进群众文化则具备了在全体人民中弘扬正气、凝聚人心、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增长知识、提高素质、舒缓压力、娱乐身心、沟通感情、增进融会等多种功能,对人际社会的和谐共存发挥着积极的不可代替的作用。这里。笔者拟就先进群众文化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这个问题做一番探讨,并提出一些粗浅看法、思路和对策。
  一、繁荣群众文艺创作和演出,创新群众文化活动的载体和手段,提高群众文化品位和影响力,倡导先进的文化价值观,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丰盛“文化大餐”。要进一步提高精品意识和积累意识,引导和激励广大群众文艺工作者树立大文化理念,在进一步开展文艺理论研究同时。注重深入了解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情感,通过对生活和时代的深刻感悟与理解,创作一批既有乡土气息,又有时代气息并且群众喜闻乐见的具有感人力量的优秀作品,从不同角度,在不同层次上反映人民最深切的心灵呼唤和社会最迫切的前进要求。要通过生产健康向上精神文化产品来营造有益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思想文化环境,倡导先进的文化价值观,提升优秀群众文化的传播活力,更好服务人民,服务社会。同时,要积极鼓励文艺创新。在创新中增强活力,打造精品、提高品位、形成品牌,走向经典。要不断创新文艺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打造民间文化活动的品牌,要保护和扶持优秀传统群众艺术,盘活民间文化艺术资源。
  二、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群众文化的综合实力,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为构建和谐社会注入人文关怀和文化资源。要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增加投入,对公益性文化单位的数量、布局、种类进行统筹规划,建立以广大人民群众为服务对象,以政府提供服务为主导方式,以公共文化服务机制、服务设施、服务机构和队伍建设为核心,逐步形成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营高效、服务优质的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抓住重点扶持同时搞好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的机遇,落实各级配套资金,同时鼓励民间资源进入文化领域,支持群众自办文化大院、文化中心户、文化室、图书室、书社等,加大公共文化设施的社会投入,尽快改变基层文化设施特别是乡镇(街道)文化站建设滞后的局面;要加快推进重点文化设施建设,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硬件基础。通过争取上级资金支持等办法,积极推进重点文化设施的配套建设和基层文化设施的建设,以健全的设施网络为依托,以丰富的活动为载体,以文化的力量提高公民综合素质,培养公民的文明行为,加快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特别是市级分中心和基层中心的建设,推动共享工程在我市全面开展;以点带面,扶持和培育农村电影市场;抓好文化艺术上山下乡、进社区、进校园工作;抓好民间文化保护工程、送书下乡工程等文化工程,进一步扩大“联合图书馆”、“流动博物馆”、文化广场、文化夜市等服务,不断提高公共文化设施服务质量和水平。从而全面提高人 的素质和精神面貌,把“经济人”提升为“文化人”,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
  三、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大力发展文化经济,为构建和谐社会注入经济活力。文化是生产力和竞争力,文化如果发展不起来,经济和社会发展将会缺乏竞争力,缺乏后劲。要在加快文化事业发展步伐同时,努力发展壮大文化产业。建立文化产业新格局,要以体制创新为重点,完善产业政策,培育市场主体,创新理念,创新机制.创新服务,鼓励群众参与,兴办农民书社、电影放映队、民间职业剧团和农村业余剧团等,开发文化产业的地方特色,发展特色的群众文化产业,做强做大文化产业,使文化企业不断增强微观活力,壮大经济实力,不断上规模上台阶。同时发挥文化产业各协会在行业自律、维护会员合法权益和促进良性竞争等方面的作用,推动文化行业自治自强。
  
  四、保护文化遗产,守住精神家园,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不竭的精神力量。我们东北地区拥有优越的地理条件,人杰地灵,群众文化源远流长.有自己的东北方言、地方戏曲、东北民俗等特色,它是东北人民在长期的社会生产生活中创造出来的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东北地区群众文化秉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强调对一切真善美的向往与追求。东北地区群众文化凝聚着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并引领着人民群众树立先进文化的历史使命。在我们的群众文化中,历史悠久、光彩迷人的东北二人转,千姿百态、精巧秀丽的剪纸,经久不衰、乐趣无穷的灯谜。东北大秧歌等一批有影响、文化品味较高的群众文化项目正在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影响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和社会的价值观念、乡土情感。文化遗产是我们的母亲文化.是我们的根。东北地区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载体,是广大劳动人民文明与智慧的结晶,是历史文化发展的见证.是人类文明的瑰宝,蕴含着东北人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创造能力。我们要站在更高的高度,充分认识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感,采取积极有力的措施,共同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
  五、加强对优秀群众文化的传播和舆论引导,为构建和谐社会注入昂扬向上的文化魂魄和提供有力舆论支持。群众文化是活的生命,只有发展,才有持久的生命力;只有媒体的传播和舆论的引导,才有影响力;只有影响力,文化的发展和创新才有强大的后劲和持续的力量。因此,要重视媒体舆论传播和引导作用,宣传群众文化中优秀的道德文化。道德文化作为一种优势文化、时代文化和核心文化而具有先进文化的鲜明特征,要通过舆论引导,在群众中形成自觉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道德观。形成自觉弘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道德观,形成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的道德观和追求真善美,抵制假恶丑,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道德观。以群众的良好道德文化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这对振奋国家的目标感、凝聚国民共有的文化价值观,将有着深远的意义。
  六、贯彻“人才兴文”战略,为构建和谐社会注入生机勃勃的文化竞争力。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对文化工作来说,一方面,文化就是人的外化,文化的发展就是人的发展;失去文化的支撑,人的发展必定是残缺的。另一方面,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满足人的文化需求是文化工作的天职。要把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和促进入的全面发展作为文化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努力提供优质高效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让群众享受到实实在在的文化实惠。“人才兴文”是一个带有根本性的战略问题。要进一步提高对“人才兴文”战略意义的认识,把文化人才队伍纳入人才强国战略和文化发展的总体布局,在政府文化部门和群众文化团体以及文化产业生产单位中大力倡导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氛围,为各类文化人才的个性创造和百舸竞逐的艺术流派的涌现提供导向正确又宽松和谐的环境,真正吸引人才,凝聚人才,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和谐文化人才队伍,大大提高文化的竞争力,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生力军作用。
  综上所述,我们群众文化工作要时刻保持先进性,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试论县级文化馆的改革方向
  高 丽
  
  [中图分类号]G2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 2234(2007)05—0190—0l
  县级文化馆究竟如何改革?《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已明确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原则要求和目标任务,我们的任务是迅速行动起来,认真贯彻落实。总的要求应该是: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遵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以创造更多更好适应人民群众需求的精神文化产品为目标,深入推进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出新贡献。具体地说,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于县级文化馆的改革。
  第一、明确界定县级文化馆的主要任务和业务范围,这是县级文化馆改革的前提。为人民群众提供最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努力构建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普及文化知识,传播先进文化,提供精神食粮,体现人文关怀,不断满足全社会最广大人民群众最基本的文化需求。因此文化馆的改革要贯彻“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的方针,切实提高服务群众的自身能力和水平,最大限度地发挥公益性社会文化事业作用,提高社会效益。这是最值得注意的,就是一定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文化工作、文化产品意识形态属性和商品属性的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文化工作,文化产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不能因为文化馆的绝大多数文化产品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属性这一特殊性而从根本上否定其商品属性,更不能因为文化馆的一些产品也具有商品属性这一一般性而忽视或无视其意识形态属性的特殊性,而是任何时候都必须把文化馆的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至于文化馆的具体工作任务,前已有述。
  第二、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文化馆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这是县级文化馆改革的基础。文化馆的体制问题和机制问题,是困扰文化馆深化改革的一个关键问题。而这又恰恰是文化馆实施改革的重要基础条件。所以文化馆的改革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通过体制和机制的创新,形成有利于多出精品、多出人才、充分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富有生机和活力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从外部条件看,要深入研究政府部门对县级文化馆的管理方式,是多一个层次好,还是减少一个层次好?可不可以像档案馆(也是全额拨款事业单位)那样,一个机构两块牌子?如果这样,可以减少中间环节,有利于县政府的直接垂直管理,因此更有利于领导力度的加强。从内部环境看,内部机构怎样设置才能体现最优的原则。现在的 情况是,大型活动一把抓,具体工作再分家。虽然内部分工也较为明确,但易于受到大型活动的冲击,也不利于工作人员自身专业水平的发挥和提高。所以,内设机构应该明确职责,明确业务范围,明确分工,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内设各部门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也才促进各项工作齐头并进的发展。
  第三、引入竞争机制,从领导到工作人员,一律实行聘任制,这是县级文化馆改革的重点。大锅饭传统体制的弊端危害以为人所共知。因此,县级文化馆运行机制的改革必须首先以打破大锅饭为标志,完全、彻底、真正地实行聘任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在一段较长的时间里,文化馆往往成为人事上的小仓库,成为各种人物汇集在一起的杂家聚集之地。近些年,虽然在形式上实行了聘任制,但那往往不过是一种掩盖,一种形式,一种现象,实质上至多不过是旧体制的翻版或别名。谁都清楚,不彻底打破大锅饭,所谓改革就是徒有空名。所以县级文化馆实行聘任制,要动真格的。要制订一整套标准,做到能者上、庸者下、非此圈中的人走。一定要从管理者做起,不留情面,不讲关系,不开口子,不搞特殊,狠下一条心,使文化馆的工作人员、包括各层次的领导,都是竞聘上岗的优胜者。只有做到这一点,文化馆的种种改革才能算“破了题”。
  第四、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不断加大投入力度,这是市场经济体制对县级文化馆改革的必然要求。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迅速增长,呈现出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的显著特点,在为文化发展注入新的动力的同时,也对县级文化馆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广大人民群众要求大力发展作为县级的标志性机构文化馆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全县社会提供更加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以进一步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另一方面,文化自身的强劲发展也迫切要求冲破传统体制的束缚,使目前还很有限的文化资源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然而,我们不能不遗憾地指出,目前在县一级,公共文化设施严重不足,尤其是文化馆严重落后,设备陈旧,不但难以满足广大群众的现实需要,也严重制约文化馆自身的改革和发展。这就需要县政府在当前尚很有限的财力中,统筹安排,逐步加大对文化馆的财力投入和物质支持,以加快文化馆的改革和发展。按照中央要求,县级文化馆的改革大势已是不可逆转。“敢问路在何方?”电视连续剧《西游记》的主题歌已经给出了明晰而准确答案,就是“路在脚下”。只要我们严格按照中央的要求去做,县级文化馆的改革就一定有着光明的未来。
  
  中专政治课教师必须树立新观念
  于海燕
  
  [中图分类号]G63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07)0S一0191—0l
  中专政治课教学正面临一系列全新的挑战。经济信息化、全球化的发展、高新技术、多元文化的冲击,以及世界各国纷纷开展的现代教育改革,都为政治课教学和教师提出了新课题和新要求。教育改革已经成为世界性的潮流。中专政治教师应尽快树立新的信息观、课程观和教学观,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调整我们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以推动政治课教学为素质教育服务。
  
  一、信息化时代要求政治课教师必须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
  教育理论改革的新信息,使我们意识到学习新思想、新技术、新知识、新信息的紧迫感。
  过去我们备课多是参考书籍、报刊、去图书馆查阅资料;讲课也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很少用多媒体课件。如果说以前教师还可以有一段时间不看电视、不用计算机、不上网、但是现在像“9.Il”之类的事件一发生,我们的政治课教师如果不及时看电视、上网,第二天进教室就会遇到学生的挑战。迅速到来的信息化时代,已经开始并且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
  过去教师掌握的知识可以是一桶水.而给学生的是一杯水;如今不少学生拥有的各种信息几乎是一桶水。甚至是一条流动的河。学生完全可以通过互联网随时了解多变的经济政治资讯。作为一名政治教师如果不能尽快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并引入教学,就会加大与学生思想实际的距离。不管我们承认与否,伴随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文化、网络道德必然会渗透到中专政治课教学之中。政治课教师要主动向学生提供捕捉信息的信息,获取知识的知识,同时还要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使用信息、分析信息的思想政治立场、观点和方法。
  信息化、网络化、国际化时代的到来,为每一位中专政治教师提出了比其他学科教师更高的信息素养和信息要求。
  
  二、培养适应未来创新人才需要新的教育内容
  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颁布之后,参加新课程实验的学科不仅编出了新教材,而且还编辑出版了相配套的教学辅助课件。这对注重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科技发展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发挥了积极作用。
  西方著名学校道德教育家科尔伯格认为,“道德教育决不是背记道德条例或强迫纪律。而是促进道德认知水平的发展”,有效的方法是通过道德两难冲突讨论促进道德认知水平的。依据《纲要》提出的“加强思想品质和道德教育”,“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的精神和现代道德教育理论重视学生道德冲突讨论、重视探究性学习的观点。当前中专政治课正在遇到国内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发展潮流的强烈冲击,为此中专政治教师应该树立新的课程观,不仅要对原有政治课进行改革,而且还要增加关注学生兴趣、适应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融入新的教育内容。
  
  三、现代化的挑战需要倡导教师的个性化教学和创新教学
  皮亚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既不是客观的东西,也不是主观的东西,而是个体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建构的结果。”研究性学习的倡导者施瓦布指出,教师“不是一团知识的明了化教案,而在于鼓舞和指导学生的发现过程。我们政治教师应该借鉴现代建构主义的教学理念,在呆板、抽象的经济、哲学和政治常识的教学中,尽可能多设计些典型的只有现实意义的情境或案例,将习惯于被动地接受知识变成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中还应该积极倡导研究性学习。让学生有自主选择政治课教学中的内容和某些专项活动的自由,教师成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辅导者。
  现代的政治课教学活动,一定要把呆板、生硬的记忆性传统教学变成生动活泼、富有成效的受学生欢迎的教学形式。同时倡导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尝试让学生自主学习或让学生自己参与讲课;教师还可以学习、使用一系列新的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也提倡教师参与编写并实验校本课程,注意发挥教师集体备课、观摩教学等方式的有效作用。
  总之,新时代对中等专业学校政治课的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作为政治教师必须意识到学习新思想、新技术、新知识、新信息的紧迫感。
其他文献
10年之后。  44分22秒,5首歌,3首器乐曲,1张整轨专辑,23位录音乐手和更多幕后工作人员。  2020年末,万能青年旅店乐队发布新专辑《冀西南林路行》,有网友留言“就像是一艘消失了10年的巨轮,突然浮出了海面”。  事实上,他们从未消失,只是除了演出,极少公开露面。天长日久,被当成了隐士。多年来,万青极力避免成为符号,却难以摆脱被寄予期待、负荷和当成精神慰藉的事实。  几年前一次河北往西北
内容摘要:公元7世纪,随着藏传佛教的兴起,藏传佛教使用的法器逐渐形成和发展。藏传佛教的大多数法器都用来使用佛陀,庄严的道场和修行佛法。该经轮是藏传佛教的祈祷之一。嘛呢经轮随着藏传佛教的产生而出现,它有着独特的文化魅力、宗教内涵和巨大的生命力,并随着藏传佛教的传播发展而流传。转嘛呢经轮(也可称转发轮)是西藏的民间习俗,这是西藏地区僧侣和民间习俗祷告采用的一种祷告方法,围绕转嘛呢经轮转一周是必须要有虔
2012年5月12日,常·藏·场:焦兴涛个展在798白盒子艺术馆开幕,展出了他最新创作的雕塑作品。  焦兴涛所关注这些废弃物品,其实处在消费社会的最低端。它们因为曾经满足过人们的消费需要而完成了它们的物理生命;但它们一旦被抛弃,它们的猥琐、肮脏和不堪足以让人们掩鼻侧目。将它们堂而皇之地拿来作为雕塑的对象,是对传统雕塑对象180度的逆转。这几乎就是雕塑的绝地,然而,对象尽管奇险和荒诞,但是它们终于没
一到雕塑艺术总是觉得是高、大、上,在我看来它是人类文明、精神思想形象化,空间化的延伸。 “艺术来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高于生活的部分才算是艺术。  有人说,艺术是盛水的杯子,里面的水是自我修养,溢出来的才是风格。原本我对艺术创作所谓“风格” 一事不屑一顾不觉所谓,但是成熟的艺术家都有独到的艺术风格,于是我也在想我的创作应该是什么风格方式哪,便思来想去上下求索苦寻不得其法门。但是随着创作经历的增加,
内容摘要:神秘的丝路重镇“敦煌”,文艺慧融,贯通西中成为佛教艺术的博物馆。彩塑和壁画艺术,题材丰富,精美绝伦令人叹为观止。敦煌彩塑塑绘结合,完美大气至今放射着绮丽的光芒。尤以254窟中的佛造像和壁画,透着强烈的宗教色彩和飘逸洒脱的艺术特色,体现出融合美,成为北魏石窟艺术的代表之一。以后通过消化、吸收和改造,逐渐走向中国化。窟中无论是中心塔柱式结构还是佛造像和辅壁画的中心式构图都是西中交融后的特殊形
走进长沙湘江新区,你就会发现一座13m高的雕塑,熠熠生辉地矗立在岳银广场之中,这是国内首例灯光互动雕塑《升华星城》。夜幕降临,华灯齐放,雕塑发出的绮丽灯光,引发出孩子们嬉闹的尖叫声和公众的欢声笑语,使雕塑释放出更多的艺术魅力。这座以抽象艺术语言表达的雕塑,真实体现了先导区政府在公共空间向公众营造的一种艺术福利,它不仅提升了广场的艺术品质,丰富了长沙星城的文化内涵,也升华了湖湘文化的精神。  作为深
[中图分类号]G2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234(2008)02-0172-01    随着现代化传播媒介迅速的发展,众多节目主持人离观众越来越近,同时观众对节目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不再是过去只有那么几套节目,好歹都得看,现在一般地方的广播电视都能收到几十个频道的节目,完全是“买方市场”。这样就要求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以个体行为出现,却代表着群体观念,用有声语言形态来运
内容摘要:手有其独特的结构,且极具灵活性和多变的“象形”能力;若以手为视觉表达的元素,其不同的肢体语言往往蕴含着丰富的语义,给人以诸多遐想。本文结合中外雕塑史上以“手”为造型元素的创作案例,探析“手物语”系列雕塑的形式与意义。通过实践加深对“手的雕塑”和“雕塑中的手”的关系的理解,进而总结自己的创作感悟。  关键词:手物语、创作、具象、形式语言、感悟  手是人类肢体的重要部分,其丰富多变的造型可转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注:“The Ecological Marxism”最早由本·阿格尔(1979)所使用,国内有多种译法:“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王谨译,1986)、“生态学的马克思主义”(俞吾金、陈学明译,2002)、“生态马克思主义”(段忠桥译,2005)。本文中所有的说法在内容和意义上没有任何差别。)和生态学社会主义关系研究述评    [摘 要]随着西方社会生态运动的兴起和蓬勃发展,生态学马克
编者按  亲爱的读者朋友们:我刊从2021年4月刊开始增设一个全新的栏目:编读大讨论。每期选择一个人物、事件或者话题,与读者朋友们展开互动,如果您对这个人物、事件或者话题有自己独特的见解、看法或者有更详实、准确的资料,欢迎来稿。稿件一经采用,我们将给予相应的稿酬。  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投稿信箱:847486955@qq.com  善终者?晚节不保者?  颠倒反复的韩国政坛,大大小小政客的声音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