萝卜的名堂

来源 :学生导报·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ting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公鸡、绿尾巴,一头扎进地底下。”这则谜语我们孩提时就耳熟能详,谜底是萝卜,是那种水灵灵、鲜艳艳的红萝卜。
  萝卜是我国古老的蔬菜之一,古名菲,又名芦菔、莱菔、土酥等,为十字花科一年或二年生草本植物。早在2500多年前的《诗经》里,已经有了萝卜鲜灵的身影,《邶风·谷风》有句:“采葑采菲,无以下体。”葑是菜名,菲便是萝卜。
  到了北魏,农学家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中已有萝卜栽培方法的记载。唐代药学家苏恭的《本草》、宋代药物学家苏颂的《图经本草》,皆提到莱菔在各地已普遍栽培。元代王祯在《农书》载:“萝卜一种而四名,春曰破地锥,夏曰夏生,秋曰蘿卜,冬曰土酥。”可见,一年四季,萝卜皆有产,且四时不同名亦不同。
  不仅普通百姓爱食萝卜这清脆鲜灵之物,文人士子也陶醉于它的美艳与清爽。唐代大诗人杜甫遇到了老友,虽然贫病交加,仍不忘以粗茶淡饭待客,他写诗记之:“遣人向市赊香粳,唤妇出房亲自馔。长安冬菹酸且绿,金城土酥静如练。”土酥指的是白萝卜,金城之地萝卜洁白如练的色气令人欣喜。北宋文学家苏轼被贬到惠州,向人租了半亩菜园,和儿子苏过种植萝卜青菜,一日三餐赖以充饥。有时半夜喝醉了,就到菜园里拔萝卜解酒消食。为此写下了这首小诗:“秋来霜露满东园,芦菔生儿芥有孙。我与何曾同一饱,不知何苦食鸡豚。”(《撷菜》),吃着这些带着泥土芬芳、濡含鲜灵之气的萝卜青菜,与那挥霍无度的西晋权臣何曾谁更幸福呢?
  萝卜是大众菜、平民菜,那种清素爽淡口味,脆甜舒惬之感,古代文人雅士们也是倾爱有加。宋代理学家刘子翚闲来种萝卜,最为欣赏的是白萝卜那份绿叶白质,“密壤深根蒂,风霜已饱经。如何纯白质,近蒂染微青。”(《园蔬十咏·萝卜》)南宋诗人方岳也爱白萝卜绿如波、白如玉的颜色,他吟道:“莱服根松缕冰玉,蒌蒿苗肥点寒绿。”南宋杨万里更是痴迷萝卜的清雅清爽清香滋味,每每食之,不由感叹:“雪白芦菔非芦菔,吃来自是辣底玉。花叶蔓菁非蔓菁,吃来自是甜底冰。”他写的应该是那种樱桃小萝卜,连苗带根皆可做肴。
  萝卜吃法多种多样,明代医学家李时珍总结说:“(萝卜)可生、可熟、可菹、可齑、可酱、可豉、可醋、可糖、可腊、可饭。”无论怎么吃,那种清素爽惬之味,消积顺气之妙,都让人品之不尽。大诗人也是大吃货陆游怎能放得下萝卜,他的吃法倒是很特别,把萝卜、白菜与山药、芋头放在一起混煮,做成一道甜羹,还赋诗云:“老住湖边一把茆,时沽村酒具山殽。年来传得甜羹法,更为吴酸作解嘲。”元代诗人许有壬对萝卜的食疗作用深有体会,他有诗赞曰:“熟食甘似芋,生荐脆如梨。老病消凝滞,奇功值品题。”清代“扬州八怪”代表人物郑板桥为官清廉,生活简朴,他写有一联:“青菜萝卜糙米饭,瓦壶天水菊花茶。”这也是他一生平平淡淡才是真的写照。
  来源《科技日报》,刊发时有删节
其他文献
当下,随着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城市发展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愈加紧迫。上海职业教育着眼专业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匹配,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的产业地图,加紧布局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集成电路、航空航天、汽车制造、船舶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先进制造业;家政、养老、护理、学前教育、酒店管理等民生和现代服务业专业。以下为沪上中职校部分热门专业,供同学和家长参考。  人工智能专业  据了解,
期刊
新学期来了位“狼老师”,当他初次迈着狼的步伐进教室的一刻,顿时死一样的寂静——狼来了!  這匹“狼”精瘦,皮肤黝黑,两只眼睛像探测出你在专心听讲吗。一句“没表情”,熊孩子们顿时变身“乖乖兔”。他习惯侧身写黑板,时刻保持警觉,下面有丁点声音,他都能迅速锁定。这位狼一般敏锐的老师,是我们的新任数学伊老师。  你一定会觉得这样的课堂让人窒息吧?错了,别看伊老师一脸严肃,他上课却精彩极了,总是讲着笑话来举
期刊
题记:世界上没有比友谊更美好、更令人愉快的东西了!没有友谊,世界仿佛失去了太阳。  ——西塞罗  一旦你覺得自己懂得了什么,就必须换一种角度来看,我终于读懂了你。  你不是一个话多的人,在班里也没什么存在感,但你成绩一直都还不错,所以老师对你期望值好像很高。班中很多事务也会请你来做,成绩好,老师喜欢,在很多人看来算是赢家了,我不懂你为什么每天都独来独往,不懂你为什么所有事都自己一个人解决,也不懂你
期刊
创客小达人档案  创客:刘佳钰  创客格言:把握精彩人生、探索AI奥秘  现就读学校:上海市民办尚德实验学校  指导教师:鲍若凡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如天上群星般闪耀灿烂,而中医中药无疑是其中一抹不能被忽视的星辉。从神农尝百草、李时珍撰《本草纲目》,再到屠呦呦提取青蒿素,中医与中药书写出了一篇篇展现了人类智慧的篇章。而当中药遇上人工智能,又会擦出怎样的灿烂火花呢?今天创客故事的主人公,来自上海市
期刊
2020年11月30日至12月6日是第三个全国“宪法宣传周”以及上海市第三十二届宪法宣传周,同济大学附属七一中学以“弘扬宪法精神,做守法小公民”为主题,开展了学宪法、演宪法、比宪法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切实增强了师生的宪法意识,营造了尊重宪法、学习宪法、遵守宪法的良好校园氛围。  一场宪法微讲座拉开了系列活动的序幕。知名律师张玉霞走进七一校园,为初中部的同学讲解了我国的根本大法《宪法》。张律师以生动的
期刊
从我记事开始,外公总爱在我耳边唠叨,要感恩社會,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要学好本领,成为祖国的有用之才。我一直觉得外公特别啰嗦,直到慢慢长大,听到外公讲述他的经历,我才渐渐明白外公为何会有这么多的感叹和感激。  外公高中毕业那年面临两个选择,一个是保送进清华大学,另一个是保送去西北工业大学鱼雷系,那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为强大海军而设立的学科,当时还有个神秘的代号,叫做3系。当年的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鱼雷
期刊
上海育才与世纪同行,是中国近现代教育发展的一个缩影。1950年教育家段力佩先生出任育才校长后曾三次掀起教育改革高潮,他的“紧扣教材、边讲边练、新旧联系、因材施教”十六字经验和“读读、议议、练练、讲讲”八字教学法及“自治自理、自学自创、自觉体锻”三自培养目标等教改经验,影响海内外。这样的育人理念一直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育才教师。  今日的育才课堂呈现怎样的新貌?保证课堂质量有什么奥秘?如何让学生有收获
期刊
汇师小学是上海市开埠以来校史最长的学校之一,也是我国最早接受“西学东渐”浸润的学校之一。在汇师的校史陈列馆,记录了学校兴学建校以来的发展轨迹,彰显着百年老校的深厚底蕴。这所成立于1870年的学校,历经类思小学、汇师小学、徐汇师范附属小学、徐汇区蒲西路小学、徐汇区中心小学、徐汇区第二中心小学等阶段,至今已走过了150个春秋。“严谨治校、各科并重、中西交融”是汇师小学传承百年的优良传统,而如中国近代雕
期刊
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获悉,中、美古生物学者最近在福建漳浦发现一种1500万年前的南酸枣化石。就像人们熟知的木乃伊,这些干枯、脱水的化石将远古南酸枣的形态结构立体保存了下来。  南酸枣是一种生活在热带、亚热带的乔木,在我国浙江、福建、云南等地有分布。考古证据显示,早在8000多年前,古人就已经开始食用南酸枣,并且将其果实大量储存起来。  此次,研究团队共发现7枚“木乃伊”南酸枣果实化石,
期刊
课文节选:  生物从小到大,本来是天天长的,不过夏天的长是飞快的长,跳跃的长,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你在豆棚瓜架上看绿蔓,一天可以长出几寸;你到竹子林、高粱地里听声音,在叭叭的声响里,一夜可以多出半节。昨天是苞蕾,今天是鲜花,明天就变成了小果实。一块白石头,几天不见,就长满了苔藓;一片黄泥土,几天不见,就变成了草坪菜畦。邻家的小猫小狗小鸡小鸭,个把月不过来,再见面,它已经有了妈妈的一半大。  在这段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