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美元、欧元深受债务困扰之际,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在埋头前行。9月6日,尼日利亚央行行长萨努西宣布将把人民币作为其储备货币,时隔3天,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访问英国之时公开表态,中国将支持伦敦成为人民币离岸中心。
人民币加快升值似乎也在印证人民币国际化加速这一事实。8月以来,人民币升值步伐加快,9月13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为6.3982,人民币年初以来升值3.4%,逐步逼近年初多家机构预测的全年人民币5%的升值幅度。
一国货币在世界上的地位总是相对的,人民币地位的提升必然意味着一些国家的货币地位相对下降。也就是说,当美元、欧元的吸引力下降的时候,必然也就是人民币加速国际化的一个好时机。
不过专家们对人民币国际化依然持谨慎态度,道路依然任重道远,尼日利亚之举不应太夸大,伦敦试水仍是漫漫长路,人民币国际化还应审慎推进,不宜操之过急。
为何是尼日利亚
继柬埔寨、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将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之后,由于看好中国经济和人民币的升值前景,尼日利亚央行行长表示,将把330亿美元外汇储备的5%-10%转换为人民币资产,有望成为非洲第一个将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的国家。
对此,中国央行研究局首席研究员邹平座向《证券市场周刊》记者表示,尼日利亚将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符合人民币国际化的战略布局要求。“但规模并不大,更多具有标志性意义,不宜看得太重。”
我们不禁要问,战略布局为何是尼日利亚,尼日利亚又为何倾情于人民币呢?
首先,将一国货币作为储备货币往往取决于两国经贸往来的密切程度。据CEIC数据显示,2001年1月,中尼两国贸易额仅为43亿美元,经过十多年发展,到2011年7月,两国贸易额已达1043亿美元。
尼日利亚是世界第十二大产油国和第八大石油出口国,尼日利亚是中国重要的石油进口国,2010年从尼日利亚进口原油约70亿美元。人民币作为尼日利亚储备货币将为中尼两国经贸往来提供更多便利。
其次,正如本杰明·J·科恩所说,储备货币的前景是政治经济学方面的问题,而并非仅仅是经济学问题。
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副部长徐洪才向本刊记者表示,中国历来支持非洲发展,中非关系向来较好,西方国家更加觊觎非洲资源产品,与非洲关系并不公平,尼日利亚选择人民币符合其自身利益。
尼日利亚资源丰富,但缺乏资金,在美元、欧元不稳定的情况下,将人民币作为其储备货币,中尼两国经济互补,也节省贸易成本。尼日利亚央行行长萨努西甚至明确表示,“如果时机成熟,还希望吸引中国的人民币直接投资。”
伦敦试水
英国近日表示,愿意把伦敦变成人民币离岸中心,而中国官方也持支持态度。作为全球三大金融中心之一,伦敦成为人民币离岸中心无疑将是人民币国际化迈出里程碑的重要一步。然而,香港人民币离岸中心发展到今天用了将近10年时间,而专家认为,伦敦不同于香港,要走的路更加漫长。
邹平座表示,要成为人民币离岸中心,需要有大量的人民币交易基础,包括金融资本交易、贸易量等,伦敦不同于香港,香港更多的参与者是中国央企,而伦敦则国际性更强。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韩秀云也认为,伦敦作为全球第二大金融中心,其货币交易全球第一,如果真正将伦敦作为人民币离岸中心,相对于香港较强的区域化、本土化,伦敦则更加国际化。
韩秀云补充称,“香港成为人民币离岸中心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但在具体操作经验上,由于香港曾是英国殖民地,仍有一些经验可以借鉴。但目前伦敦建立人民币离岸中心仍处在危机关头的示好阶段,并未实质落实,在技术上仍然存在多种问题,要建立伦敦人民币离岸中心将比香港时间更长。”
西南证券研发部总经理王剑辉也表达了类似观点,伦敦面向欧美市场,更多只是试水,需要解决很多问题,诸如:人民币如何达到伦敦等技术性问题。而伦敦并非中国境内,洽谈也非易事。
机不可失
在全球经济复苏遇阻,美元、欧元贬值压力明显的背景下,为减少冲击,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已经成为一些新兴市场国家外汇储备多元化战略选择之一。继9月6日,尼日利亚央行行长宣布将人民币作为其储备货币之后,9月8日,智利央行行长何塞·格雷戈里奥(Jose De Gregorio)在智利首都圣地亚哥表示,智利货币当局正在研究把人民币纳入其外汇储备的投资组合。
徐洪才表示,“9·11之后的十年,美国没有抓紧时机调整经济结构,失去了发展机遇。而近两年人民币贸易结算发展很快,目前人民币推进储备货币时机已经成熟,在欧元、美元波动的情况下,人民币的稳定性优势就充分体现出来了。”
尽管作为储备货币,收益率并非唯一目标,但也不可完全不予考虑。“当然也要考虑回报”,尼日利亚央行行长萨努西曾对媒体表示。
尼日利亚用人民币作储备货币之后收益率应该会提高。以330亿美元外汇储备,假设10%替换为人民币,10年期美国债收益率约2%,10年期人民币国债收益率以3.5%计算,再加上人民币每年升值5%左右,收益率相对于美国国债要高出6%以上。
人民币国际化五大难题
面对人民币升值加速以及美国推出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预期增强,中国尽早实现人民币国际化被视为抗衡美国变相滥发货币的有效途径之一。然而,据《华尔街日报》9月9日报道,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表示,目前尚未对实现人民币完全可自由兑换制定任何时间表,人民币可自由兑换将是一个漫长且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国没有“特别着急”让人民币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特别提款权(SDR)。
一国货币的国际化是一国经济实力和经济管理能力的货币表现。不论是超前还是滞后于本国经济的实际影响力,都将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在战略过渡期内,人民币并不具备完全的国际化并成为国际主要储备货币的条件。
中国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夏斌在《中国金融战略2020》一书中从五方面说明,中国并不具备人民币迅速国际化的充分条件。
一是,选择本币作为计价和计算货币,需要企业在对外经济交往过程中有一定的话语权,但中国企业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并不高。
二是,中国对外贸易中,加工贸易低附加值产品居多,且人民币存在升值预期,在这种格局下,企业选择人民币作为计价货币意愿并不强烈。
三是,中国资本项目未实现完全自由可兑换,人民币在相当长时间内仍需参考美元来确定。
四是,作为国际货币是本国金融市场在国际市场上的延伸,中国国内金融市场深度、广度不够会直接限制海外居民持有人民币的积极性。
五是,中国并非经济强国,仍有诸多问题没有解决,宏观政策可预见性不足,直接影响了海外市场主体对人民币的长期信任。
人民币国际化应以国内为基础,因此国际化的中心是国内。要增强国内生产力,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不能太过仓促,应以国内结构调整和提高价值水平为依托。国际化不可能一蹴而就。
人民币加快升值似乎也在印证人民币国际化加速这一事实。8月以来,人民币升值步伐加快,9月13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为6.3982,人民币年初以来升值3.4%,逐步逼近年初多家机构预测的全年人民币5%的升值幅度。
一国货币在世界上的地位总是相对的,人民币地位的提升必然意味着一些国家的货币地位相对下降。也就是说,当美元、欧元的吸引力下降的时候,必然也就是人民币加速国际化的一个好时机。
不过专家们对人民币国际化依然持谨慎态度,道路依然任重道远,尼日利亚之举不应太夸大,伦敦试水仍是漫漫长路,人民币国际化还应审慎推进,不宜操之过急。
为何是尼日利亚
继柬埔寨、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将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之后,由于看好中国经济和人民币的升值前景,尼日利亚央行行长表示,将把330亿美元外汇储备的5%-10%转换为人民币资产,有望成为非洲第一个将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的国家。
对此,中国央行研究局首席研究员邹平座向《证券市场周刊》记者表示,尼日利亚将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符合人民币国际化的战略布局要求。“但规模并不大,更多具有标志性意义,不宜看得太重。”
我们不禁要问,战略布局为何是尼日利亚,尼日利亚又为何倾情于人民币呢?
首先,将一国货币作为储备货币往往取决于两国经贸往来的密切程度。据CEIC数据显示,2001年1月,中尼两国贸易额仅为43亿美元,经过十多年发展,到2011年7月,两国贸易额已达1043亿美元。
尼日利亚是世界第十二大产油国和第八大石油出口国,尼日利亚是中国重要的石油进口国,2010年从尼日利亚进口原油约70亿美元。人民币作为尼日利亚储备货币将为中尼两国经贸往来提供更多便利。
其次,正如本杰明·J·科恩所说,储备货币的前景是政治经济学方面的问题,而并非仅仅是经济学问题。
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副部长徐洪才向本刊记者表示,中国历来支持非洲发展,中非关系向来较好,西方国家更加觊觎非洲资源产品,与非洲关系并不公平,尼日利亚选择人民币符合其自身利益。
尼日利亚资源丰富,但缺乏资金,在美元、欧元不稳定的情况下,将人民币作为其储备货币,中尼两国经济互补,也节省贸易成本。尼日利亚央行行长萨努西甚至明确表示,“如果时机成熟,还希望吸引中国的人民币直接投资。”
伦敦试水
英国近日表示,愿意把伦敦变成人民币离岸中心,而中国官方也持支持态度。作为全球三大金融中心之一,伦敦成为人民币离岸中心无疑将是人民币国际化迈出里程碑的重要一步。然而,香港人民币离岸中心发展到今天用了将近10年时间,而专家认为,伦敦不同于香港,要走的路更加漫长。
邹平座表示,要成为人民币离岸中心,需要有大量的人民币交易基础,包括金融资本交易、贸易量等,伦敦不同于香港,香港更多的参与者是中国央企,而伦敦则国际性更强。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韩秀云也认为,伦敦作为全球第二大金融中心,其货币交易全球第一,如果真正将伦敦作为人民币离岸中心,相对于香港较强的区域化、本土化,伦敦则更加国际化。
韩秀云补充称,“香港成为人民币离岸中心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但在具体操作经验上,由于香港曾是英国殖民地,仍有一些经验可以借鉴。但目前伦敦建立人民币离岸中心仍处在危机关头的示好阶段,并未实质落实,在技术上仍然存在多种问题,要建立伦敦人民币离岸中心将比香港时间更长。”
西南证券研发部总经理王剑辉也表达了类似观点,伦敦面向欧美市场,更多只是试水,需要解决很多问题,诸如:人民币如何达到伦敦等技术性问题。而伦敦并非中国境内,洽谈也非易事。
机不可失
在全球经济复苏遇阻,美元、欧元贬值压力明显的背景下,为减少冲击,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已经成为一些新兴市场国家外汇储备多元化战略选择之一。继9月6日,尼日利亚央行行长宣布将人民币作为其储备货币之后,9月8日,智利央行行长何塞·格雷戈里奥(Jose De Gregorio)在智利首都圣地亚哥表示,智利货币当局正在研究把人民币纳入其外汇储备的投资组合。
徐洪才表示,“9·11之后的十年,美国没有抓紧时机调整经济结构,失去了发展机遇。而近两年人民币贸易结算发展很快,目前人民币推进储备货币时机已经成熟,在欧元、美元波动的情况下,人民币的稳定性优势就充分体现出来了。”
尽管作为储备货币,收益率并非唯一目标,但也不可完全不予考虑。“当然也要考虑回报”,尼日利亚央行行长萨努西曾对媒体表示。
尼日利亚用人民币作储备货币之后收益率应该会提高。以330亿美元外汇储备,假设10%替换为人民币,10年期美国债收益率约2%,10年期人民币国债收益率以3.5%计算,再加上人民币每年升值5%左右,收益率相对于美国国债要高出6%以上。
人民币国际化五大难题
面对人民币升值加速以及美国推出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预期增强,中国尽早实现人民币国际化被视为抗衡美国变相滥发货币的有效途径之一。然而,据《华尔街日报》9月9日报道,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表示,目前尚未对实现人民币完全可自由兑换制定任何时间表,人民币可自由兑换将是一个漫长且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国没有“特别着急”让人民币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特别提款权(SDR)。
一国货币的国际化是一国经济实力和经济管理能力的货币表现。不论是超前还是滞后于本国经济的实际影响力,都将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在战略过渡期内,人民币并不具备完全的国际化并成为国际主要储备货币的条件。
中国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夏斌在《中国金融战略2020》一书中从五方面说明,中国并不具备人民币迅速国际化的充分条件。
一是,选择本币作为计价和计算货币,需要企业在对外经济交往过程中有一定的话语权,但中国企业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并不高。
二是,中国对外贸易中,加工贸易低附加值产品居多,且人民币存在升值预期,在这种格局下,企业选择人民币作为计价货币意愿并不强烈。
三是,中国资本项目未实现完全自由可兑换,人民币在相当长时间内仍需参考美元来确定。
四是,作为国际货币是本国金融市场在国际市场上的延伸,中国国内金融市场深度、广度不够会直接限制海外居民持有人民币的积极性。
五是,中国并非经济强国,仍有诸多问题没有解决,宏观政策可预见性不足,直接影响了海外市场主体对人民币的长期信任。
人民币国际化应以国内为基础,因此国际化的中心是国内。要增强国内生产力,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不能太过仓促,应以国内结构调整和提高价值水平为依托。国际化不可能一蹴而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