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东南飞》刘兰芝、焦仲卿人物形象以及焦母厌恶刘兰芝的原因

来源 :丝路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z1233211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汉民族最长的记叙诗,记叙了刘兰芝和焦仲卿的悲剧爱情故事,被誉为“乐府双璧”之一,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本篇本章将围绕 “刘兰芝、焦仲卿的形象”“焦母厌恶刘兰芝的原因”展开论述,希望对读者产生帮助。
  关键词:刘兰芝;焦仲卿;焦母;人物形象
  一、刘兰芝的人物形象
  (一)多才多艺的女子
  刘兰芝是一个多才多艺的女子。诗中刘兰芝自述“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后面当刘兰芝被焦母遣回刘家时,刘母也说了类似的话,这说明刘兰芝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女子。古代的女子,要讲究“四德”,即 “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妇功”一般指妇女纺纱、刺绣、缝纫、织布等能力,并没有要求女子精通“箜篌”“诗书”,而刘兰芝除了掌握其他女子应有的技能之外,还能熟练地弹奏箜篌,诵读诗书,可见她是一个多才多艺的女子。
  (二)美丽的女子
  诗中描写刘兰芝美貌的诗句很多,比如“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由此可见刘兰芝是一个外表出众的女子,她既天生丽质,纤纤玉指,体态优美,又会装扮,诗中说她“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每一件衣服都要穿戴四五遍,这说明刘兰芝不仅天生丽质,而且精于装扮。
  (三)勤劳、心灵手巧的女子
  刘兰芝是一个勤劳的女子,这毫无疑问,诗中说她“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每天天还不亮,刘兰芝便开始了她一天的劳动,每三天织五匹布,古代的织布设备很落后,三天织五匹,只能依靠织布人的心灵手巧和勤劳能干。关于刘兰芝的心灵手巧,后面也有提到,当刘兰芝同意嫁给太守的五公子在母亲的催促下准备嫁衣时,写到她“左手持刀尺,右手执绫罗。朝成绣夹裙,晚成单罗衫。”在短短一天内就可以做出一套非常精美的嫁衣,这又进一步说明了刘兰芝的心灵手巧。
  (四)坚贞不屈的女子
  刘兰芝坚贞不屈,媒人提到县令家的三公子时,她不为所动,后来县丞提到太守家的五公子,她依然坚持如故,坚守和丈夫的诺言,坚守他们的爱情。太守,大致相当于现在的省长,其社会地位远高于焦仲卿,财产也只能让焦家望其项背,而且太守一家是真心求娶,如果刘兰芝嫁到太守家可谓是享不尽的荣华富贵,但她依旧对自己的爱情和自己的丈夫坚贞不屈。
  (五)勇敢的女子
  刘兰芝被焦母遣送至娘家,理应对她的兄长言听计从,不敢有半点的违抗,毕竟“长兄如父”,可是刘兰芝却违抗了哥哥的命令,后来在哥哥的逼迫之下,表面上答应了这门婚事,实际上已经做好了殉情的准备,这是刘兰芝勇敢的一面。
  二、焦仲卿的人物形象
  关于焦仲卿的人物形象,历来有不同的观点,50代的研究者普遍认为“刘刚焦弱”。80年代焦仲卿在研究者的心里变得坚强起来,吴常鑫认为:“他们(刘兰芝、焦仲卿)反抗的性质和目的却是相同的,反抗的意志同样是坚强的。所以说焦仲卿的性格是软弱的,是不合情理的”。在这里,我们将从以下几方面分析焦仲卿的人物形象。
  焦仲卿是一个信守承诺,重情重义,孝顺母亲,疼爱妻子,工作认真的人。
  他信守承诺,自己向妻子承诺过会去刘家接她,不会抛弃自己所爱,他做到了,向妻子做出殉情的承诺,他也做到了;母亲让他抛弃妻子,为他求娶美丽的秦罗敷以及“东家贤女”,但是他始终没有见异思迁,没有朝三暮四,没有对妻子变心,说明他重情重义;他深爱妻子,“誓不相隔卿”但是却也无法违背母亲的想法,诗中,我们没有看到焦父,说明很有可能是焦母一人将他和妹妹抚养成人,所以他更不敢也不能违背母亲的意志,后来他要自尽,但想到母亲以后孤苦伶仃,他也内心煎熬,久久不能释怀,这都说明他是一个孝顺母亲的人;母亲不喜妻子,他能够为了妻子和母亲辩诉,甚至提出“终身不复娶”,听到妻子出了事情,他立马放下官府事务,来到刘家,最后,他在母亲与妻子之间选择了妻子,这都说明,他是用生命在爱自己的妻子;他又是一个工作认真的人,母亲与妻子发生矛盾,他为了官府的事務,只能先回去办公,这说明了他尽职尽责,工作认真。
  三、焦母厌恶刘兰芝的原因
  前面我们已经分析过刘兰芝的人物形象,可以说,刘兰芝基本上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完美的媳妇,为什么焦母会如此的讨厌她呢?诗中只提到“此女无礼节,举动专自由”,那么诗中提到的焦母厌恶刘兰芝的理由是真的吗?显然诗中给的交代不够全面,我们不妨从以下角度探求。
  (一)刘兰芝一开始就不是焦母的理想儿媳妇
  诗中提到焦母对刘兰芝厌恶到了极点,而焦仲卿却是对妻子疼爱到了极点,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们知道,刘兰芝17岁嫁给了焦仲卿,19岁到20岁之间被刘母所遣,这期间短短的2、3年,刘母为什么会对媳妇如此不满呢?我们可以做出大胆的假设,刘兰芝一开始就不是焦母的理想媳妇。萧涤非在《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中说:“‘贵’谓大家子,宦台阁;贱谓妇也。贵贱相悬,遣妇不为薄情也”。焦母一直认为自己家的门第要比刘兰芝家高,所以认为把刘兰芝遣回家是合理的。但是从诗中可以得知,刘兰芝的家庭状况要比焦仲卿家好,按照常理说焦家娶到这样一个媳妇应该十分珍惜而不应该不满。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焦母表面强势,实际上内心比较自卑,觉得儿媳妇家世好,会看不起自己,所以便摆出一副威严的样子,处处为难甚至刁难媳妇,增加自己的存在感;二是刘兰芝和焦仲卿在成婚之前很有可能已经“海誓山盟”这样说不是没有依据的,诗中说焦仲卿在外做小吏,一年也很少回家,为何在短短的2、3年中爱妻子爱到了可以为之殉情的地步,答案很可能是二人早已相识,并且“私定终身”,这也是导致婆媳不和的一个重要原因,焦母一人抚养儿子成长,但是儿子却听从了他自己的意愿娶了刘兰芝,而没有听从她这个老母亲,所以焦母觉得自己受到了轻视,觉得儿子不重视她,但是她不会把这些错误归结到儿子身上,因为她没有丈夫,只能依靠儿子,所以只能把所有的怨气都归结到刘兰芝身上。后面出现的人物——秦罗敷,东家贤女很有可能才是焦母一开始理想的儿媳人选。
  (二)刘兰芝没有子嗣
  赵新尉认为:“她们在婚后的这么长时间里,兰芝却没有生育一个孩子”,他认为这是婆媳矛盾的关键。支持这一观点的还有田禾、郭利群,许兵等。我们知道,焦母有一个女儿,一个儿子,家中子嗣单薄,她当然希望可以尽早成为祖母,含饴弄孙,但是刘兰芝进门两年无所出,所以焦母对儿媳更加的厌恶。虽然我们都知道,焦仲卿长期不在家,刘兰芝当然很难生育子女。甚至,当焦母想让儿子娶别的女子时被焦仲卿所拒,焦母可能依旧将所有的过错都归结到儿媳的身上,这更深一步加剧了婆媳之间的矛盾。
  (三)刘兰芝和丈夫、小姑的感情好
  五六十年代的《孔雀东南飞》研究者诗文从爱情的角度出发,他认为刘兰芝和焦母的主要矛盾就是焦仲卿维护既得的爱情生活与破坏他们这种生活的封建家长之间的矛盾。“爱情实质上是封建婚姻制度的对立物”,吴惠娟曾这样写到。汤斌提出:“焦母对焦仲卿有强烈的母爱,而这种母爱是排他的,包括自己的儿媳妇”。焦仲卿深爱妻子让焦母觉得自己这个母亲变得可有可无,所以才会处处挑儿媳的错处,另外,我们在诗中可以看到这样的句子“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可见刘兰芝和小姑的关系不错,刘兰芝和丈夫以及小姑的关系好,让焦母觉得自己的地位被威胁了,所以才会想尽办法“即时相遣归”。
  以上是对刘兰芝、焦仲卿人物形象以及焦母厌恶刘兰芝原因的分析,由于笔者所知有限,不足之处欢迎各位指正。
  参考文献:
  [1]余冠英选注.乐府诗选[M].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
  [2]李因笃 陈祚明等编.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孔雀东南飞[M].北京:中华书局,1987.
  [3]吴常鑫.刘兰芝被遣和焦仲卿性格质疑[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1987.
其他文献
摘 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清朝李绿园所著的《歧路灯》是中国第一部以教育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作者围绕着主人公“误入歧途、不可自拔——倾尽家产、潦倒窘迫——浪子回头、功成名就的人生经历”,指出了父母、师长、朋友等在青年教育中的重要性,并着重对其教育思想的当代性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浪子回头;人物形象;教育思想;当代性  《歧路灯》的作者是河南的李绿园,成书大致与《儒林外史》和《红楼梦》同时,是以正统
期刊
摘 要:在柳永创作的词中,热情地歌颂下层女子对于爱情的追求和对幸福生活的渴望,也热情地歌颂肉体的欲望,他的大胆直率被时人和后来的道学家一致认为是“薄于操行”。而在今天看来,柳永对烟花女子的爱情描写,无疑是他身上最有光彩的地方。  关键词:柳永;词人与歌妓;女性关怀  柳永出生于官宦之家,从小便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其自身也是才华横溢,本该入仕享禄,顺心遂意。却因流连于青楼娼妓之间,落得“薄于操行”(严
期刊
摘 要:青绿山水画色彩的问题,当下其发展陷入了传统与创新对立的困境。其主要原因有:一、认为传统的青绿山水色彩只存在于过去,并不适用于当下艺术创作。二、对随类赋彩观念存在误读,把它当作一个程式化的色彩模式。三、国外艺术思潮冲击,把西方的色彩理念作为参照。使得青绿山水画色彩已然失去其优势,其艺术特色更是被曲解,同化甚至异化。为此,深入的研究青绿山水画的色彩问题,对重拾青绿山水画色彩的创新,具有重要的价
期刊
四个不同的人生,串联起中华民族风雨飘摇的一段宏大历史。  但这不是我想讲述的。想来奇怪,两个多小时的漫长时光中,无视震撼人心的镜头,无数令人痛彻心扉的故事令我热泪盈眶。但提笔时,浮现眼前的只是一个一晃而过的镜头:  西南之隅恰逢大雨不止,雨点敲打在联大简陋的校舍的铁皮顶上,嘈嘈切切正如散珠落玉盘。镜头略过泥巴和起的土墙,教室内原本正襟危坐的学子嘈杂而焦躁起来,交头接耳询问教授被暴雨湮没的讲课声。身
期刊
摘 要:音乐是在不同的社会以及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所产生的,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地理环境,会对各个地方的音乐产生不同的影响。此外,我们每个人都会对音乐也有不同的感受,这主要是由于我们每个人的受教育程度,以及家庭背景都是不同的。从而导致了我们对音乐的理解也不一样。通过文化将音乐诠释出来,可以更好地增强我们每个人对音乐的理解,本文在研究过程中,着重讨论了音乐和文化的联系。  关键词:音乐与文化;关系探究
期刊
摘 要:民法总则第二章十三条规定:自然人从出生时起到死亡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自然人从出生时起到死亡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从法律规定来看,自然人的权利是终于死亡的,但是民法总则第一百八十五条规定:侵害英雄烈士等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从这一规定,可以看出,虽然立法目的是从保护民族精神和国家利
期刊
摘 要:语言是具有能指和所指两个方面的符号系统,它们之间的错位背离构成文本张力,从而形成了文学作品的内涵。而余华的《活着》便是通过语言符号中二者的三层关系,以一种看似单纯却充满象征、隐喻的手法来寄托对现实的思考,向读者诠释了何为活着的意义。  关键词:余华;符号学;隐喻  一、能指和所指的内涵  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在其著作《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提出语言符号概念,即能指和所指。他认为语言意义来源于能指
期刊
摘 要:老舍因其作品中大量聚焦底层社会与揭露社会现实的内容而被誉为现实主义作家,历来学者们都较为关注其作品的这一特质,《写实主义小说的虚构》对老舍写实主义作品的研究中,其将焦点聚集在老舍作品中所具有的喜剧才能和形式上的结构,认为老舍的作品以闹剧和煽情悲喜剧的手法揭露社会之不公的特质是区别于其他五四作家的最大的因素。  关键词:老舍;喜剧才能;闹剧;煽情悲喜剧;极端的修辞法  一、老舍写实主义的传统
期刊
摘 要:《大唐西域记》中的《烈士池及传说》是“烈士池”故事的本源。李复言的《杜子春》以及芥川龙之介的“翻案”版《杜子春》是“烈士池”故事传承发展过程中颇具代表性的两部作品,二者均对《烈士池及传说》中浓厚的佛教思想有所继承和发展。虽然这三部作品分别产生自不同的历史时代和文化背景中,但却传承和发展了相似的旨趣。从“梦中度世”、“离欲断爱”、“死生之苦”三个典型的佛教角度来分别考察三者会发现,三者对佛教
期刊
摘 要:我校学生,大多数都来自农村,他们入学之前对乐器是陌生的,入学之后,从零基础开始学习乐器,对于学习的目标、标准、进度、技能,没有认知,教师在督促学生学习时,只做了记录性质的要求,没有建立对活动课程训练相关的评定标准,随着我校第二课堂的不断的完善,各活动组发展为活动乐团;活动的形式也由原来的独奏、齐奏形式,逐渐向器乐合奏形式过度,各团队只针对管理方面制定了一些适合自己团队的管理要求,一直没有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