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7年,美国《新闻周刊》中一对普通夫妇因为生了七胞胎而登上杂志的封面,杂志出刊后,与《时代周刊》的封面照片不幸“撞衫”;两本杂志摆在一起,人们发现,妈妈参差不齐的牙齿被《新闻周刊》给修整齐了。
问学生对这一事件的看法,有人说,这么做不对,因为这张封面照片不是模特,而是新闻人物,换言之,如果那是一个明星—这个修改就可以理解了。看样子,读者们已经默认了媒体中的大美人儿们都使用了PS美容术的事实。
我有些替这位妈妈叫屈,为什么作普通人就不能享受数字美容的特别待遇?
其实,关于廉价的PS美容术,大家在民间早已迫不及待地展开应用:
“谁能帮我把结婚当天的照片搞漂亮点,实在是胖的不行啊!要求人物整体消瘦,特别是脸,但不要变形。我有个小虎牙所以麻烦将牙齿修整齐。眼影有点太重给修淡点。由于衣服有点肥,有点褶,所以拍出来有点缺陷,给帮忙把衣服修理好。男士眼边有点眼角纹什么的,给麻烦修好。”
这是贴在一家社交网站里的任务招标书,仿佛一个虚拟的交易大厅,各种家长里短的活计都在这里招募专业好手,其中“照片美化”任务占重要比例,一个个小广告都情真意切地呼唤PS高手的出现。一家报纸曾经对这里的“PS婚纱照”现象专门做了报道,因为它着实冲击了现实生活中的婚纱摄影经济,不少年轻人把普通生活合影发布在这里,然后招募好手将之PS成华丽的婚纱照,所需费用不会超过一千元。
新郎新娘们五花八门的要求,让我不禁对PS高手产生了几分崇拜,他们仿佛是有超级魔法的神仙,什么要求都可以满足,什么错误都能够弥补:“请使用一些唯美的图片,比如教堂、大海、阿凡达里面梦幻图片做背景”; “照相时有一只眼睛的睫毛没照好,需要修一下”;“我的婚纱照影楼修的不太理想,想请专业人员修一下,不是单纯的磨皮、修胖瘦,主要是色调希望能修得唯美漂亮点”。“把照片上的黑点、胡子、什么的,全部美化”……
添加背景和对照片里的一些容貌缺陷的美化,还只是人们对PS魔法师所提的基本要求,请允许我再实录几个任务招标书:
“合成一张以平房为背景的全家福,效果越真越好,在线等,急用(某人回复: 这张成不?把你弟弟和妈妈稍微向上移了点 )。”
“把两张一寸照PS成一张照片。新照片和两个人都要像,具有两个人的特征综合,即和两张的都不一样,是一个新的照片;又都像这两个人。”
“实景人物照片,现需要用于画册及网站宣传,请各位PS高手,将照片改为更具美感,更大气,修改之后使人物更具有领袖风范。”
“做平面插图用,因照片中的本人不愿意,所以得修改一下五官,让人认不出,最好是几人五官的组合最安全,人物修改后给人的感觉是:权威的、真实的、儒雅的。”
这些语气没有丝毫犹豫,言语颇为镇定的要求让我大跌眼镜—当专业领域内的人们还在严肃认真地讨论如何谨小慎微地使用PS工具时,普通群众已经毫无保留地拥抱了PS工具给他们带来的第二人生。
不少视觉文化研究者将我们所处的时代谓之“后摄影时代”,其典型特征是影像和现实之间关系的断裂,这个有些抽象的论说其实就是对上面这些PS任务的总结,在互联网空间漂流的这些照片,它们代表现实出场,指向的却是人们头脑中的现实,并非现实的现实。
这即是像素星球的逻辑,现实只是一种参照,因为人和人之间完全能够实现隔空说话,交流并不需要肉身出席,最终使得形象的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而数字易容术便成了平民的福音,当明星们去注射昂贵的肉毒杆菌的时候,你找个PS高手鼓捣两下也可以解决问题—忘记说了,那家网站的很多PS任务,一张照片的劳动报酬可以低到两块钱,和装修工人贴马赛克砖块的价码差不多。
PS高手就是像素装修工,今天的照片不再以张为单位,而是以像素为单位,普通人都知道这个道理,像素可以添加也能减少,能组成新的马赛克拼图。视觉文化研究者尼古拉斯·米尔佐夫著指出:“数字化图像的每一个像素都能在色彩、明暗和聚焦上加以控制……随着电脑图像的兴起和处理照片的数字技术的产生,我们可以说摄影已经死亡。当然,这并非意味着摄影的消失,相反,摄影将继续在日常生活中大量使用,但它不再能宣称自己是现实的真实反映了。摄影再现真实的宣称已经破灭了。”
我们面临 “真实危机”,但我们是否要时刻站在一个高高在上的“真实逻辑”中说事儿? 你还会看到这样的故事:一位新郎请求大家给自己制作一张不可能存在的婚纱照,因为新娘已经不在人世;一个孙女想让大家带着外公的照片旅行,拍下照片传回来,这样外公就可以在弥留之际周游世界。这些虚拟的第二人生反倒让现实生活充满温情。
必须承认,这个星球已经有点儿不一样了。
前两天,和一个朋友去吃饭,指着菜谱上的一张照片点菜,服务员满脸严肃地正告我们:“菜和这个照片不一样。”奇怪的是,我的第一反应并不是“为什么不一样”,而是很诧异这位服务员的天真—难道那道菜有可能和照片上的一模一样么?
照片仅供参考,这句印在每个菜谱上的说明,恐怕就是今后我们对待照片的一种理所应当的态度。
问学生对这一事件的看法,有人说,这么做不对,因为这张封面照片不是模特,而是新闻人物,换言之,如果那是一个明星—这个修改就可以理解了。看样子,读者们已经默认了媒体中的大美人儿们都使用了PS美容术的事实。
我有些替这位妈妈叫屈,为什么作普通人就不能享受数字美容的特别待遇?
其实,关于廉价的PS美容术,大家在民间早已迫不及待地展开应用:
“谁能帮我把结婚当天的照片搞漂亮点,实在是胖的不行啊!要求人物整体消瘦,特别是脸,但不要变形。我有个小虎牙所以麻烦将牙齿修整齐。眼影有点太重给修淡点。由于衣服有点肥,有点褶,所以拍出来有点缺陷,给帮忙把衣服修理好。男士眼边有点眼角纹什么的,给麻烦修好。”
这是贴在一家社交网站里的任务招标书,仿佛一个虚拟的交易大厅,各种家长里短的活计都在这里招募专业好手,其中“照片美化”任务占重要比例,一个个小广告都情真意切地呼唤PS高手的出现。一家报纸曾经对这里的“PS婚纱照”现象专门做了报道,因为它着实冲击了现实生活中的婚纱摄影经济,不少年轻人把普通生活合影发布在这里,然后招募好手将之PS成华丽的婚纱照,所需费用不会超过一千元。
新郎新娘们五花八门的要求,让我不禁对PS高手产生了几分崇拜,他们仿佛是有超级魔法的神仙,什么要求都可以满足,什么错误都能够弥补:“请使用一些唯美的图片,比如教堂、大海、阿凡达里面梦幻图片做背景”; “照相时有一只眼睛的睫毛没照好,需要修一下”;“我的婚纱照影楼修的不太理想,想请专业人员修一下,不是单纯的磨皮、修胖瘦,主要是色调希望能修得唯美漂亮点”。“把照片上的黑点、胡子、什么的,全部美化”……
添加背景和对照片里的一些容貌缺陷的美化,还只是人们对PS魔法师所提的基本要求,请允许我再实录几个任务招标书:
“合成一张以平房为背景的全家福,效果越真越好,在线等,急用(某人回复: 这张成不?把你弟弟和妈妈稍微向上移了点 )。”
“把两张一寸照PS成一张照片。新照片和两个人都要像,具有两个人的特征综合,即和两张的都不一样,是一个新的照片;又都像这两个人。”
“实景人物照片,现需要用于画册及网站宣传,请各位PS高手,将照片改为更具美感,更大气,修改之后使人物更具有领袖风范。”
“做平面插图用,因照片中的本人不愿意,所以得修改一下五官,让人认不出,最好是几人五官的组合最安全,人物修改后给人的感觉是:权威的、真实的、儒雅的。”
这些语气没有丝毫犹豫,言语颇为镇定的要求让我大跌眼镜—当专业领域内的人们还在严肃认真地讨论如何谨小慎微地使用PS工具时,普通群众已经毫无保留地拥抱了PS工具给他们带来的第二人生。
不少视觉文化研究者将我们所处的时代谓之“后摄影时代”,其典型特征是影像和现实之间关系的断裂,这个有些抽象的论说其实就是对上面这些PS任务的总结,在互联网空间漂流的这些照片,它们代表现实出场,指向的却是人们头脑中的现实,并非现实的现实。
这即是像素星球的逻辑,现实只是一种参照,因为人和人之间完全能够实现隔空说话,交流并不需要肉身出席,最终使得形象的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而数字易容术便成了平民的福音,当明星们去注射昂贵的肉毒杆菌的时候,你找个PS高手鼓捣两下也可以解决问题—忘记说了,那家网站的很多PS任务,一张照片的劳动报酬可以低到两块钱,和装修工人贴马赛克砖块的价码差不多。
PS高手就是像素装修工,今天的照片不再以张为单位,而是以像素为单位,普通人都知道这个道理,像素可以添加也能减少,能组成新的马赛克拼图。视觉文化研究者尼古拉斯·米尔佐夫著指出:“数字化图像的每一个像素都能在色彩、明暗和聚焦上加以控制……随着电脑图像的兴起和处理照片的数字技术的产生,我们可以说摄影已经死亡。当然,这并非意味着摄影的消失,相反,摄影将继续在日常生活中大量使用,但它不再能宣称自己是现实的真实反映了。摄影再现真实的宣称已经破灭了。”
我们面临 “真实危机”,但我们是否要时刻站在一个高高在上的“真实逻辑”中说事儿? 你还会看到这样的故事:一位新郎请求大家给自己制作一张不可能存在的婚纱照,因为新娘已经不在人世;一个孙女想让大家带着外公的照片旅行,拍下照片传回来,这样外公就可以在弥留之际周游世界。这些虚拟的第二人生反倒让现实生活充满温情。
必须承认,这个星球已经有点儿不一样了。
前两天,和一个朋友去吃饭,指着菜谱上的一张照片点菜,服务员满脸严肃地正告我们:“菜和这个照片不一样。”奇怪的是,我的第一反应并不是“为什么不一样”,而是很诧异这位服务员的天真—难道那道菜有可能和照片上的一模一样么?
照片仅供参考,这句印在每个菜谱上的说明,恐怕就是今后我们对待照片的一种理所应当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