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梅兰芳是中国戏曲舞台电影的最早的自觉尝试者。他早期就意识到不是所有的戏曲剧目都适合拍成电影。最适合拍摄的一是身段表演比较多的剧目;二是舞蹈性较强的段落;三是场景比较固定的抒情剧目。毫无疑问,戏曲艺术和电影艺术毕竟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艺术样式,梅兰芳最初的触"电"尝试也必然遇到这两种艺术相互抵触的问题。最突出的一是电影的拼贴性和戏曲的连续性的矛盾;二是电影的求真性与戏曲的假定性的矛盾;三是电影的凝固性与戏曲的自由性的矛盾;四是电影的记录特性与戏曲的艺术特性的矛盾。在梅兰芳看来,他和费穆"带有冒险性的尝试"拍摄的戏曲彩色电影《生死恨》的失败,并不仅仅在于当时的电影技术的水平达不到,其关键问题乃是费穆对戏曲艺术的审美本质缺乏深入的理解,没有兑现他最初对梅兰芳所作的"遵守京戏的规律"的承诺,仍以牺牲戏曲艺术的审美特性来换取表面的电影特性,因而在是走圆场还是走直线、何为"表情"的"真"与"假"、是立体或是平面的问题、虚拟(假)的动作能与(真)景(石磨、织机)相相融等问题上严重偏离了戏曲电影的戏曲艺术主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