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在一定的选题背景下,分析了导致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从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最后,提出了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防范的主要措施,如股份制改革、加强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重塑银行经营机制、建立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预警机制等。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风险防范
中图分类号:F8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01-0181-01
一、引言
信用经济是现代经济的特性,商业银行作为信用的提供者,每提供一项授信业务,便承担了与之相应的信用风险。麦肯锡公司的研究表明,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面临的最主要的风险,以银行实际的风险资本配置为参考,信用风险占银行总体风险暴露的60%,而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则仅各占20%。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随着金融的全球化趋势及金融市场的波动性加剧,各国银行和投资者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信用风险的挑战。世界银行对全球银行业危机的研究表明,导致银行破产的主要原因就是信用风险。因此,信用风险的管理成为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重中之重。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存在的原因
1 政府干預过多
表现为银行在政府行政干预下资金错误投向而导致的资源错误配置,从而形成银行大量不良资产的产生,银行和政府之间的行政纽带还未完全割断,信贷资金还存在财政化的倾向,银行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着硬债务和软债权的经营困境。我国商业银行既要按银行的规则经营,但又不能完全按照银行规则办事这样一种模棱两可的状态构成了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
2 商业银行管理体制落后
公司治理结构是对商业银行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关系的一整套制度的安排,是商业银行内部组织结构和权力分配体系的具体体现形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管理体制基本上还沿袭着国营企业的治理结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商业银行制度并未真正建立,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的根本性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彻底解决。这就形成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没有明确的出资人代表,没有关于权力制衡的制度性安排,没有合理的管理人员激励机制等等,致使银行不能完全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运作,决策执行体系构造不合理;监督机构有效性不足内部监管缺位,各经济主体行为缺乏长期的发展动机,由此加大了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虽然现在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与中国工商银行已分别以各自的模式上市,管理体制已有所改革,但仍不完善。尤其与已具备成熟的现代企业管理体制的外资银行相比,仍显稚嫩。
3 信用风险管理手段和技术落后
具体表现为:
(1)风险管理工具和技术与国际同业相比有较大差距,与传统的信用风险管理主要依赖定性分析与主观判断截然不同,现代信用风险越来越注重定量分析,分类科学,量化准确,大量运用金融工程技术和数理统计模型。而我国商业银行在信用风险管理的模型应用和管理技术上还有待进一步的发展。
(2)风险控制手段落后,授信流程缺乏有效监督和制约,直接导致了在信贷扩张迅速进行的同时,产生了较为严重的不良资产严重侵蚀银行资本的现象。
(3)企业信用等级评级制度不够完善。评定企业信用等级是信用风险管理的基础,也是信用风险量化模型的输入参数之一,但国内对企业信用等级的评定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评定结果不够准确和稳定。
三、我国商业银行如何防范信用风险
1 加快股份制改革进程
长期以来国有商业银行有国家信誉的支持,可以获得大量低成本的资金来维持其低效率运转。股份制改革将改变它“国有独资”的身份,使其变成承担有限责任的股份制公司,从而使其有了从市场退出的机制,这就意味着其将失去国家信誉提供的信用担保,有可能导致存款人信心的丧失而造成支付危机,使流动性风险集中显化。因此,从产权结构的演变来看,股份形式的股权结构是建立现代商业银行管理制度、减少信用活动风险、提高资产流动性和收益性的较合理的制度选择。
2 加强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
可以从以下方面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
(1)建立和完善外部评级体系。目前,我国由于信用制度还不完善,信用评级市场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中介性的信用评级机构还较少,与西方发达国家美国相比,还存在着相当的距离。我国的《商业银行法》已做出要求,银行要把信用评级作为贷款审查的必要条件,企业发行债券的管理部门将资信评估机构的信用评级作为债券审批的重要依据。
(2)建立全国性的银行间数据库。尽管我国有些商业银行收集了一些公司财务报表、违约损失的数据,但是由于数据积累是一个长期过程,各家商业银行出于保护商业机密的原因而不愿意公开这些数据。因此,必须建立全国性的银行间数据库。
3 重塑银行经营机制
在推进产权制度改革的前提下,逐步完善商业银行的经营机制,才能有效地防范信用风险。具体到信贷管理而言,应当实施信贷资产的风险管理,树立风险观念,通过信贷资产业务的多样化,来分散风险,带动金融创新,促进银行业的发展,推动我国商业银行稳健经营。以资产质量的提高来保证风险的最小化,从而实现资金配置的最优化。简言之,重塑银行经营机制具体包括:风险防范机制、风险分散机制、风险转移机制、风险补偿机制等。
4 建立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预警机制
信贷风险预警机制是现代商业银行对出现影响信贷资产安全的风险信号,提前做出识别和判断,并提出防范和化解风险信号处理方法的一种机制。商业银行只有通过有效的、科学的风险管理技术,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机制,减少在信用发放过程中的相关风险才能实现利益最大化。有效的风险预警机制是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的必要前提,也是提高信贷资产质量的必要举措,更是商业银行持续经营的重要保障。如何建立有效的、长期的信贷风险预警机制更是现代商业银行管理探讨的核心内容之一。
四、总结
信用风险在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中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只有在合理界定信用风险,并进行原因分析,通过股份制改革加强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建立信用风险预警机制来降低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保证金融运行稳定高效、推动金融深化。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风险防范
中图分类号:F8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01-0181-01
一、引言
信用经济是现代经济的特性,商业银行作为信用的提供者,每提供一项授信业务,便承担了与之相应的信用风险。麦肯锡公司的研究表明,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面临的最主要的风险,以银行实际的风险资本配置为参考,信用风险占银行总体风险暴露的60%,而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则仅各占20%。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随着金融的全球化趋势及金融市场的波动性加剧,各国银行和投资者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信用风险的挑战。世界银行对全球银行业危机的研究表明,导致银行破产的主要原因就是信用风险。因此,信用风险的管理成为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重中之重。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存在的原因
1 政府干預过多
表现为银行在政府行政干预下资金错误投向而导致的资源错误配置,从而形成银行大量不良资产的产生,银行和政府之间的行政纽带还未完全割断,信贷资金还存在财政化的倾向,银行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着硬债务和软债权的经营困境。我国商业银行既要按银行的规则经营,但又不能完全按照银行规则办事这样一种模棱两可的状态构成了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
2 商业银行管理体制落后
公司治理结构是对商业银行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关系的一整套制度的安排,是商业银行内部组织结构和权力分配体系的具体体现形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管理体制基本上还沿袭着国营企业的治理结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商业银行制度并未真正建立,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的根本性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彻底解决。这就形成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没有明确的出资人代表,没有关于权力制衡的制度性安排,没有合理的管理人员激励机制等等,致使银行不能完全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运作,决策执行体系构造不合理;监督机构有效性不足内部监管缺位,各经济主体行为缺乏长期的发展动机,由此加大了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虽然现在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与中国工商银行已分别以各自的模式上市,管理体制已有所改革,但仍不完善。尤其与已具备成熟的现代企业管理体制的外资银行相比,仍显稚嫩。
3 信用风险管理手段和技术落后
具体表现为:
(1)风险管理工具和技术与国际同业相比有较大差距,与传统的信用风险管理主要依赖定性分析与主观判断截然不同,现代信用风险越来越注重定量分析,分类科学,量化准确,大量运用金融工程技术和数理统计模型。而我国商业银行在信用风险管理的模型应用和管理技术上还有待进一步的发展。
(2)风险控制手段落后,授信流程缺乏有效监督和制约,直接导致了在信贷扩张迅速进行的同时,产生了较为严重的不良资产严重侵蚀银行资本的现象。
(3)企业信用等级评级制度不够完善。评定企业信用等级是信用风险管理的基础,也是信用风险量化模型的输入参数之一,但国内对企业信用等级的评定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评定结果不够准确和稳定。
三、我国商业银行如何防范信用风险
1 加快股份制改革进程
长期以来国有商业银行有国家信誉的支持,可以获得大量低成本的资金来维持其低效率运转。股份制改革将改变它“国有独资”的身份,使其变成承担有限责任的股份制公司,从而使其有了从市场退出的机制,这就意味着其将失去国家信誉提供的信用担保,有可能导致存款人信心的丧失而造成支付危机,使流动性风险集中显化。因此,从产权结构的演变来看,股份形式的股权结构是建立现代商业银行管理制度、减少信用活动风险、提高资产流动性和收益性的较合理的制度选择。
2 加强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
可以从以下方面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
(1)建立和完善外部评级体系。目前,我国由于信用制度还不完善,信用评级市场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中介性的信用评级机构还较少,与西方发达国家美国相比,还存在着相当的距离。我国的《商业银行法》已做出要求,银行要把信用评级作为贷款审查的必要条件,企业发行债券的管理部门将资信评估机构的信用评级作为债券审批的重要依据。
(2)建立全国性的银行间数据库。尽管我国有些商业银行收集了一些公司财务报表、违约损失的数据,但是由于数据积累是一个长期过程,各家商业银行出于保护商业机密的原因而不愿意公开这些数据。因此,必须建立全国性的银行间数据库。
3 重塑银行经营机制
在推进产权制度改革的前提下,逐步完善商业银行的经营机制,才能有效地防范信用风险。具体到信贷管理而言,应当实施信贷资产的风险管理,树立风险观念,通过信贷资产业务的多样化,来分散风险,带动金融创新,促进银行业的发展,推动我国商业银行稳健经营。以资产质量的提高来保证风险的最小化,从而实现资金配置的最优化。简言之,重塑银行经营机制具体包括:风险防范机制、风险分散机制、风险转移机制、风险补偿机制等。
4 建立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预警机制
信贷风险预警机制是现代商业银行对出现影响信贷资产安全的风险信号,提前做出识别和判断,并提出防范和化解风险信号处理方法的一种机制。商业银行只有通过有效的、科学的风险管理技术,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机制,减少在信用发放过程中的相关风险才能实现利益最大化。有效的风险预警机制是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的必要前提,也是提高信贷资产质量的必要举措,更是商业银行持续经营的重要保障。如何建立有效的、长期的信贷风险预警机制更是现代商业银行管理探讨的核心内容之一。
四、总结
信用风险在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中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只有在合理界定信用风险,并进行原因分析,通过股份制改革加强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建立信用风险预警机制来降低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保证金融运行稳定高效、推动金融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