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如发自内心的呼叫”:一个局内人对艾伦·洛马克斯思想缘起及学术遗产的回顾和展望(二)

来源 :音乐文化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329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带领我们开始一场旅行,走进艾伦·洛马克斯(1915-2002)与[美国人类学家]康拉德·阿伦斯伯格(Conrad Arensberg,1910-1997)、[作曲家、音乐学家]维克多·格劳尔(Victor Grauer)、[舞蹈学家]福雷斯蒂娜·宝莱(Forrestine Paulay)、[语言神经学家]伊迪丝·特拉格(Edith Trager)、[心理学家]诺曼·马克尔(Norman Markel)等人的合作中,[探讨他们]所进行的关于表演风格(expressive style)的歌唱测量体系(Cantometrics)和其他跨学科研究的缘起.本文使用档案资料来追踪作为一种知识的积累、观察和思想的汇聚,这些工作的理论发展、影响、方法论和结果.记录了洛马克斯与广泛权威机构和合作者的谈话轨迹,同时坦率地描述了洛马克斯(我父亲)及其工作、合作和修辞风格的关系.
其他文献
闽台音乐是我国福建和台湾地区的流行和传承的音乐,拥有着一个悠久的发展历史,在海峡两岸的文化信息交流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闽台音乐也是连接两岸的重要桥梁。闽台音乐是海峡两岸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在大力倡导和保护闽台音乐的继承和发展。多种音乐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近些年来,由于全球科技与文化的飞速发展,传统的闽台音乐发展面临着新的形式,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与挑战。因此本文在分析海峡两岸音乐现状及
期刊
“旋”与“幹”,是指甬钟钟甬上的两个不同构件的名称,首见于《周礼·冬官·考工记》。关于其名实问题,从古至今一直聚讼不已。在对以往研究成果全面梳理的基础上,使用文献学、音乐考古学的研究方法,对“旋”“幹”的名实进行了考辨。厘清这一问题,对许多一线考古工作者正确采录甬钟的形制与数据资料具有较为重要的实践价值,同时对涉及甬钟的学术研究、考古教学以及相关课题的数据化建设,亦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
一、研究现状和研究意义rn小剧场歌剧中的“歌剧”指的是西方传统歌剧,小剧场歌剧具有演出模式小、场地小、演员人数少、门票价格低等特点,更受中国百姓的喜爱.rn随着中国近
期刊
一、回眸纪实主叙rn2005年金秋,第11届东京国际留学生音乐节隆重举行.可不要小看了这个名号平平称作“留学生音乐节”的文化艺术交流活动,更不可根据平凡的名称误判音乐节的
期刊
法国遣使会士古伯察是中国“五口通商”后最早进入西藏地区的来华西人之一。其流传极广的著述中对宁夏、甘肃、青海、西康地区宗教信仰、历史文化、民风习俗、自然状况等的记述在海外影响甚广。以古伯察在19世纪中期首版的《鞑靼西藏旅行记》为聚焦点,检索古伯察对我国西藏和康藏等地藏族仪式及世俗音乐活动的描述。这些描述虽然不以音乐为主,更谈不上是民族音乐学意义上的有关藏民音乐活动的专门研究,但可弥补目前藏族音乐研究目击者记录不足之缺憾。此外,古伯察作为目击者的描述也提供了一个从西人的域界看近代西藏音乐文化的视角,有助学界了
乾隆年间宫廷演出机构南府曾下设弦索学这一部门,其主要职司是演奏弦索套曲和满蒙及各民族音乐,偶尔演奏民间俗乐。嘉庆、道光以降,弦索学的独立地位渐渐受到冲击,随着宫廷演剧机构的调整,该学渐渐被并入十番学、中和乐等部门,造成清代中期以后宫廷弦索套曲演奏由中和乐承担。同时,由于所用乐器和所奏乐曲方面的相似性,什榜处或曰蒙古音律处以及部分内廷近侍同样掌握着弦索套曲的演奏技能,上述两类人群成为弦索套曲在北京民间和满洲贵族中传播的渠道。也就是说,弦索学以纯器乐演奏为主,而不是为曲艺和戏曲演出伴奏的乐队。虽然“弦索学”与
“苗疆走廊”作为一种“线性文化景观”,不但是以“路”为文化传播纽带的一种整体性、关系性、流动性的历史存在,而且也是汉族与西南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涵化的一种重要的历史通道。从学科意义来讲,民族音乐学从传统定点的村落或社区进行的参与式、居住式的田野,发展到移动的、线索的、多点之间对音乐与音乐之间的本体形态特征、历史人文叙事、音乐的族性构建等等之间的互证、互释研究。这种地理文化空间不但是线性的或者“多点连成一线”的历史学的思维维度,同时还具有立体的、流动的特点,或者称为音乐文化的跨区域、跨文化、跨族群之间的文化传播
我国黔东南地区是以侗族、苗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居住区。长期以来,各民族的生活和劳作造就了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多种音乐文化。新媒体传播方式的不断出现为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播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从新媒体传播的角度出发,探讨贵州省黔东南地区的侗族、苗族少数民族音乐传播现状,发现问题并提出建议,希望为少数民族音乐传播提供创新发展的思路。
新疆维吾尔族达卜是该地区代表性的打击乐器,被广泛运用于歌舞、器乐、木卡姆等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形态特征。一方面,维吾尔族达卜司鼓手法多样,风格奔放、灵活随性,在与歌、舞的密切互动中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节奏语言,且常常在表演过程中兼具指挥与统率的功能;另一方面,极富民族特色的歌、舞以及木卡姆等表演形式与风格特点,又对达卜节奏的各种功能、特征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或决定作用。从达卜的演奏特点、音色、节拍、结构等不同侧面分析其相关节奏的形态特征,以期从它与歌、舞、木卡姆等不同艺术形式的关系分析这些特征形成的原因。
宝卷,即是俗化的佛教经卷,与明清时期民间秘密教派有着密切关系。“宣卷”,乃宣唱宝卷之简称,其约始于宋元,定型在明清,是在继承唐代佛教讲经、说法(变文)基础之上产生的一种新型民间说唱音乐艺术形式。明清时期,宝卷音乐深受永乐皇帝钦赐佛教《诸佛世尊如来菩萨尊者名称歌曲》影响,具有鲜明的官方用乐特点。另外,宝卷音乐是佛教音乐下移至民间的重要渠道之一,其与民间音乐会社承载的笙管乐种亦存在密切联系。从“发生学”视角出发,以京津冀地区宝卷音乐(宣卷)为切入点,对宝卷音乐呈现的官方—宗教—民间多重属性进行考辨,例证我国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