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传统民间艺术元素在现代广告中的应用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w9755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通过分析现代广告中传统民间艺术元素运用的基本形态,归纳并总结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广告的发展现状,并对其中的传统民间艺术元素进行梳理,指出现代广告运用传统民间艺术元素的积极意义,即广告诉求效果与传统民间艺术形式的传承与推广兼顾,从而更好的解决继承与创新的现实问题。
  关键词:现代广告 民间艺术 传统
  中图分类号:G254 文献标识码:A
  
  现代广告的“触角”已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打开电视,翻开报纸,阅读杂志,登录互联网,行走在繁华的街市中……只要是生活在这个信息流变的时代,就会有各种各样的广告信息向你扑面而来。
  广告是科学,同时,广告又是艺术。广告创作是一门综合的艺术。现代广告普遍呈现出与其他学科相融合、相交叉的发展特点,除具有真实性、审美感和绝妙的创意,同时还往往具有区域性文化表征。好的广告创意蕴含的文化信息常常令人拍案叫绝,其创意的灵感源泉既来自于自然,也来自于生活,更来自于地域文化和商品销售本身的定位指向。
  
  一 民间传统艺术的表现形式
  
  我国的民间传统艺术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民众利用最简单的工具、运用最朴素的思想创造了中国独有的民间文化。民间艺术的源泉大体分为两路,一路是以精神为主导,另一路是以物质因素为驱动。前者主要是满足精神上的需要,如年画、窗花、花灯等等,祝愿吉祥、驱鬼辟邪,表达并满足人们的理想、愿望,是有关于心灵关照的外在体现。后者主要是满足物质上的需求,如坛坛罐罐、杯碗茶盘、竹席草编等生活用品。但在这些日常家用中,也多有各种图案纹饰跃然其上,以兼顾使用者的精神寄托。千百年来,无论是精神的或是物质的,都全面的渗透着生活的方方面面心理映像,映照出中国文化史的踪迹。
  民间传统艺术“形”的衍生,是民众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对自然万物的充分反应和提取。人们在万物有灵的哲学思想影响下,为了对世间万物养人之功的崇尚,逐步产生了各种视觉图形,如凤纹、云气纹、鱼形纹、涡旋纹等。这种“形”的延伸是对原始母体的继承与延续,也是对其外在形式的衍生与拓展。
  民间艺术的诞生并非是单纯为了美,而是与生活或民俗上各种使用目的、精神神韵相结合的。如结婚时新娘陪嫁物品上的鱼、莲、猴、石榴等形象都是对婚后多子的企盼。不论是剪纸上稚拙的鸟纹和蛙纹、鱼盘上的洒脱的鱼形,还是面花上质朴圆润的虎形,都以其特有的魅力神韵体现出民众美好的愿望。这一切对设计师们也同样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极大丰富了设计师的创意源泉。而这种神韵的自然承传,是源于中国民众古老的哲学观念和审美情趣,是对“形”和“意”的延伸。
  
  二 现代广告与传统民间艺术元素
  
  目前,在我国所看到的形形色色的广告,无论是在广告的创意、制作、文化品味层面仍然缺少一种非常鲜明的、中国文化属性的传播力量,舶来品的影子仍然较为普遍的存在。这就需要在现代广告的设计创意中,巧妙融合我国民间艺术的精华,从而提升广告艺术的表现力和区域民众的吸引力。
  广告创意广泛汲取民间艺术元素的营养,有利于强化广告的亲和力,使广告能够更真切的接近和打动消费者。传统民间的艺术元素、形象是国人非常熟悉和喜闻乐见的。例如一些报纸上刊载的祝贺类广告,采用了在广告作品左右两个上角设置宫灯的方式。对于宫灯,中国人是非常熟悉的,是古中国特有的照明方式和吉庆诉求方式之一。所以,国人一看到宫灯和宫灯图案自然而然会产生一种亲切感。
  广告利用民间艺术元素,还有利于传达特定的信息。例如广告中经常使用“喜”字、倒“福”字、“寿”字等,虽是一个个简单的符号,但却传达了十分丰富、重要的内容。更重要的是这些内容符合了国人心底的固有观念,十分易于公众接受。
  广告运用民间艺术的方式,较为常用的通常有以下两种:一是运用民间艺术形象或题材;二是运用民间文艺常用的表现手法。无论是平面广告还是电视或者网络广告,从其表现手法对民间艺术元素的运用来看,写作和绘画表现手法是其常用的表现方式。像谚语、对联、顺口溜等都是广告文案写作常用的手法。
  在博大精深的汉字中,中国人最喜欢的文字莫过于“福”字,贴“福”字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寄托了人们对福的向往和追求。比如说春节期间,中国移动推出了剪纸风格、倒贴“福”字的平面和影视广告。此广告一经推出,与老百姓心目中那种过年求“福”的心情产生共鸣,更加烘托了过年的那种红火的氛围,达到了良好的广告诉求效果。
  广告运用民间艺术元素的题材、形式、手法,一定要考虑到特定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和消费习惯。举例来说,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地域的人们,对民间艺术元素的认同会有一些差异。例如做儿童广告,小孩子未必会对“年年有鱼”、“三羊开泰”有深切的感受,对这些形象一般可能还不很理解。有的民间文艺形式,农村的人们能理解的多些,而城市人能够理解的可能就不多;年长者可能认可的多些,年轻人相对而言理解的少些。这就促使我们在广告设计创作中要合理的运用传统民间艺术元素,从而达到广告的最大诉求效果。
  
  三 结语
  
  传统民间艺术元素应用在现代广告设计中,极大丰富和扩展了现代广告设计的艺术容量和审美内涵,促成了现代广告设计在审美情趣和情感追求上的深度和广度,为现代广告艺术的多元性表现开辟了广阔的前景,极大深化了设计传达信息的功能和审美价值,增进了民间艺术与现代广告创意设计的相互沟通与交流,为中国广告业的发展,乃至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郑应杰、王曼、滕忠顺:《现代设计美学——广告设计美学》,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年。
   [2] 杨智沧:《报纸广告与中国民间文艺——报刊之友》,《报刊之友》,2003年。
  
   作者简介:张芳芳,女,1984—,河南人,大连工业大学研究生学院2007级在读硕士,研究方向:设计管理。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