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卢氏:搬进兴贤里

来源 :人民画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ngduiyue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4000多个山头,2400多条河流涧溪,在卢氏县这个河南省深度贫困的山区县,曾流传这样一句话,“一沟十八岔,岔岔有人家,多则三五户,少则一两家。”2016年初,卢氏县有贫困人口19645户63134人,贫困发生率高达18.9%。吃水难、出行难、上学难、看病难、就业难等问题成了很多贫困户致贫的根源。要想彻底拔穷根,搬出深山可以说是一个最好的解决方案。
  如今在距离县城4公里的兴贤里社区,可以看到一幢幢依山而建的六层小楼,近3000个贫困家庭告别了世代居住的大山,在这里安下新家。
  兴贤里社区是卢氏县55个搬迁安置点中的一个,2018年9月,兴贤里建成且达到入住标准,全县安置总量近三分之一的贫困群众搬迁入住。“全河南省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这里搬迁来的贫困户生活如何?社区配套设施是否齐全?就业问题怎么解决?记者带着这样的问题,走进这个被称为创造了易地扶贫搬迁“卢氏传奇”的社区。
  “做梦都不敢想能住进这么好的房子。”这是搬到兴贤里社区很多人的感受。因疾病导致行动不便的何彩方分到了一套一层的房子,“房子都是装修好的,添置些家具就能住,比在老家好太多了。”不需要花太多的钱就能住进新房子,这对于贫困户来说解决了易地搬迁的一个大问题。
  背依岗台山面向洛河的兴贤里社区占地468亩,是卢氏县从寸土寸金的山缝里挤出的一片地方。易地搬迁后就业跟不上是搬迁社区很容易存在的问题,没有产业,贫困群众很难留下来。通过简单培训即可上岗的工作对于没有什么工作经验的贫困群众来说是最容易上手的。从毛绒玩具厂到超市、银行再到餐厅、商铺,仅仅在社区内便有300余个就业岗位,再加上2公里内的食用菌产业基地、不到10公里的服装加工厂……围绕兴贤里社区而增设的就业岗位,可以为很多因需要照看老人、孩子无法外出务工的人提供就业机会,解决了就业问题,很大程度上让搬迁户在这里住的更稳了。
  家就住在社区便民超市后面的刘娟入住第二天便在超市开始上班。2016年,刘娟一家被认定为贫困户,因为家人身体状况不好,长期需要有人照顾,无法外出务工。通过社区技能培训班掌握了计算机操作技能,现在她可以在超市做收银的工作。因为工作地点离家距离近,现在她既可以照顾家里人,也可以有一份自己的工作。
卢氏县兴贤里易地搬迁社区。社区距离县城中心区域4公里,共有83栋住宅楼,占地面积468亩,共安置贫困户2749户,2018年9月建成后搬迁入住。是卢氏县“十三五”期间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也是目前全三门峡市乃至全河南省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 摄影 王蕴聪/人民画报

  通过抓产业发展,抓就业创业,让贫困群众通过易地扶贫搬迁,不仅能住上好房子,还能过上好日子,逐步从根本上解决了搬迁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和后续发展问题。
  在兴贤里社区的搬迁贫困户中,有很多人是因病丧失劳动力致贫,而这些人即使搬到社区里面,生活依然有很多不便和困难,一些家庭的留守老人、病人、小孩儿的生活迫切需要有人帮着料理和关照。为此,2019年初社区志愿者服务队应运而生,陈淑霞便是其中一位志愿者。
  因为丈夫在外打工,娘家就是卢氏的陈淑霞结婚后留在了本地。两个孩子在社区配套的学校上学,她也在社区找了份保洁的工作。而陈淑霞也切实感受到易地搬迁政策带来的好处,从衣食住行到家庭经济条件比之前有很大的提高。志愿者服务队成立之初,陈淑霞便加入其中,“我希望能帮助更多的人。”她说。
钱璐(左二)在兴贤里社区附近经营一家早餐店。今年32岁的钱璐曾在北京、上海等地多年从事中央空调的安装工作。2018年10月钱璐一家入住社区后,看到家里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同时家里老人孩子也需要照顾,2019年5月他决定回到老家发展。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再加上曾经有过经营早餐店的经验,10月钱璐在社区不远处租下了一个门面房,夫妻二人一同创业。钱璐表示,现在的收益还不错,顾客大多是回头客,每天人流量能有200多人,毛利润一天能有1300元左右。 摄影 郭莎莎/人民画报
在社区经营电器店的苗青春。2018年5月,在深圳打工的他为了更好地照顾家人回到老家。2018年10月,苗青春一家入住社区后,他便开始想在社区里创业,12月租下了店铺,销售一些家用电器,并为搬迁户办理话费、宽带等业务,现在一年下来可以挣到3万元,同时他还是社区的一名楼长,为搬迁户解决一些生活困难,发布招聘信息。 摄影 郭莎莎/人民画报
在興贤里社区河南卢氏农村商业银行分理处担任大堂经理工作的孙远远。搬进社区后,孙远远参加了社区组织的计算机技能培训班后,在银行找到了一份她自己很满意的工作,在她看来,这份工作既稳定还离家近,可以方便地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孩子。她在银行内的主要工作是帮助顾客取号、填单子、操作ATM机、办理社保卡,她也在工作期间不断学习金融知识,以能承担更多工作。 摄影 郭莎莎/人民画报
在浩洋国际服装厂车间工作的部分易地搬迁员工。服装厂的员工来自卢氏县城区和周边乡镇,有86户贫困户。开展脱贫攻坚以来,卢氏县推进就业扶贫工作,同时结合易地搬迁,为搬迁群众提供就业机会,打造就业扶贫新模式。 摄影 郭莎莎/人民画报
過年前夕,在社区外可以看到很多售卖年货的商户。随着兴贤里社区的建成,社区附近的便民配套设施逐渐完善。 摄影 王蕴聪/人民画报
清晨,居住在兴贤里社区的刘娟在超市内整理蔬菜。刘娟入住社区后的第二天便在超市找到了一份工作,因为父母的健康问题,需要有人照顾,她无法外出务工。通过社区技能培训班掌握了计算机相关技能,在超市承担收银的工作。因为工作地点离家距离近,现在她既可以照顾家里老人,也可以有一份自己的工作。 摄影 郭莎莎/人民画报
兴贤里社区志愿者在陈留万家为两位老人包饺子。陈留万(右二)是退役军人,两位老人靠自己的力量带大了已经上高三的孙女,孙女在县城上学,高三学业紧张,很少回家。 摄影 郭莎莎/人民画报

记者手记 曹梦玥


  走进三门峡市卢氏县兴贤里搬迁社区,“新”是我们最直观的感受。新的楼房,新的道路,新的广场,还有人们脸上焕发着的新气象……
  在兴贤里社区里,我们见到了一位返乡创业的早餐店老板,在外奔波打工八九年的他讶异地发现,家乡早就发生了大改变,让他相信在家门口照样能把日子过得好;我们见到了一位“大龄”单身居民,在新社区里担任就业联络员的经历不仅帮助了邻里,还收获了珍贵的爱情;我们见到了一位接受技能培训后成功上岗的月嫂,日渐提高的收入让她的小家越来越富裕,也提高了她在家中的话语权;我们见到了一位朴素的服装厂女工,正是建设在家门口的产业,让她既能安心照顾家里,又能赚钱贴补家用,还能买自己想买的东西;我们还见到了一对失独的老夫妇拉扯大准备高考的孙女,在社区志愿者包好的饺子散发的氤氲热气里,老人悄悄抹去了眼角的泪水……
  在兴贤里采访的这几天,我们为他们的简单、质朴而感动。说起搬进社区生活发生的变化,每个人说的都是最简单、最质朴的,而这也是他们最真实的感受。
  在这个搬迁社区里听到了许多平凡人讲述他们不平凡故事,这些故事让我们感动,同时也让我们感到振奋。而这些故事,也正是卢氏县消除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万千故事的缩影。相信在脱贫攻坚的各项举措下,这些动人的故事,还将继续上演下去,在更多家庭中得到不同的演绎。
其他文献
面对疫情,我选择留在中国  Nathan Bennett  人民画报社美国籍雇员,语言顾问、记者  中国和世界都知道该如何应对疫情,而且他们正在努力应对。面对这次危机,我选择留在中国。  今年春节,中国发生了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我决定不回美国,更不访友,每天基本都在北京的家,尽量减少外出。以前在春节期间,我会去庙会凑热闹或是找个地方放鞭炮,但今年,大部分时间用来看书和观看网络视频。  为了控制新冠肺
期刊
2月23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病房内,医护人员看到记者,比出胜利的手势。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同济医院是集医疗、教学、科研、培训为一体的大型现代化综合性医院,是湖北省乃至中南地区的医疗诊治中心,在这场战“疫”中,发挥重大作用。 摄影 徐讯/人民画报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新闻中,华中科技大学(下称“华中大”)成了一个高频词。  1月20日
期刊
古寨村贫困户黄怀敏在地里修剪猕猴桃枝。摄影 郭莎莎/人民画报  隆冬时节,位于豫陕两省交界的卢氏县瓦窑沟乡古寨村雪花纷飞,这个距县城80余公里的村子是卢氏县的深山区贫困村。  “这种天气是剪枝最好的时候。现在猕猴桃的老枝上水分最少,剪枝对果树影响最小,效果最好。”古寨村村民黄怀敏一边修剪果树的枝条一边对记者说。  交通闭塞、基础设施薄弱、产业不强……过去,古寨村因为诸多原因造成贫困人口多,而这也是
期刊
中央美術学院研究生时宜与史美英的雕塑作品《我们歌唱友谊》,这个作品是中国青年给第五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的献礼。《人民画报》1955年7月刊封面  2020年的中国高考在疫情的特殊背景下落幕了,又一批高三学生度过了他们学生时光的难忘阶段,完成了人生的一次考验。少年强则国强。我们刊登一组《人民画报》封面中的新中国青少年,献给努力拼搏的年轻人。北京青少年业余体育学校的学员们。《人民画报》196
期刊
从左至右:阿牧嘎查驻村工作队队长兼第一书记郭晓磊、工作队队员哈斯穆仁和宿国瑜。他们身后就是工作队办公所在地,也是嘎查活动室。这里有60平方米达标卫生室,医生王建彪常年坐诊,满足了牧民就近就医需求,实现了小病不出村,慢病有药送,大病有建议;有面积30平方米的文化室,图书500余册。 摄影 秦斌/人民画报工作队来到贫苦户夏成家,由于夏成患有肺气肿,丧失劳动能力,他的老伴贾巧生出门迎接。 摄影 秦斌/人
期刊
2020年6月以来,南方多地持续强降雨,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贵州等地遭受严重洪涝灾害,防汛抗洪形势复杂严峻。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7月17日召开会议,研究部署防汛救灾工作。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这是继6月28日、7月12日之后,习近平再次对防汛救灾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习近平强调,防汛救灾关系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关系粮食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国家安全。今年是决
期刊
“神农溪11号”,船龄27年,全长约27米,在20世纪90年代是当地不可多见的客运“庞然大物”。  在1月15日我们第一次登上“神农溪11号”之前,它已经在三峡神农溪上航行了17年。它帮助许许多多湖北巴东人完成了出行与回家的“最后一公里”。  这个全部船体都透出金属材质的班轮,在乘客步伐的所到之处都发出与金属碰撞的“咚咚声”。船有两层,每层都有门,但常开,所以即使坐在船舱依然会有冷风阵阵。发动机舱
期刊
2020年2月14日,中国康复医学会向武汉市3所新冠肺炎定点收治医院紧急支援医疗设备,捐赠的医疗设备由学会会员单位西贝寰球健康科技有限公司无偿提供。  一直以来,中国科协科技社团党委扎实推进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带领全国学会党员科技工作者和学会党组织在国家发展中发挥先锋作用,聚力凝心,激励全国学会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热忱。  在这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阻击战中,各学会发挥专长,
期刊
女拖拉机手梁军(左)和她的助手 《人民画报》1950年8月刊封面  在《人民画报》近900期的封面中,女性形象封面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迁,呈现不同的面貌。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中国女性以“能顶半边天”的干劲儿活跃在各行各业中。1950年8月刊,新中国第一位女拖拉机手梁军与助手登上了《人民画报》封面。自此到20世纪70年代,画报封面中的女性多以这类新时代劳动女性为主。如1960年第20期(半月刊)
期刊
南岗村 摄于2006年  粤北连南瑶族自治县位于广东省西北部,是独具特色的瑶族聚居县,也是当地贫困人口相对集中和脱贫的重点难点地区之一。2004年,身为医务工作者的梁厚祥到粤北连南瑶族自治县参加扶贫工作,对瑶寨的医疗卫生事业进行帮扶。  第一次来到连南瑶寨。当热爱摄影的他来看到连南瑶族独特的生活景象和人文传统后,产生了以“原生态”影像为这片土地留下 “可见”历史的想法。  从此,去连南,拍瑶寨,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