翩然一对翻飞燕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AQS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七点多被电话唤醒,是到了一件快递。真是快,昨天晚间才发出,今日清晨就到了,好像特意要赶二月的第一天。
  拆开包装,一只非常漂亮的帽筒出现在眼前。
  浅绛彩瓷玩到极致,追求的就是三大家了。所谓程、金、王者,程门是浅绛彩瓷的开山人,擅山水。金品卿与王少维,则被称为御窑厂的两只笔,金擅花鸟,王擅人物。他们的作品,现在都是极抢手的硬通货。
  请原谅我将古玩说成通货,因为在很多人眼里,它们就只是钱而已。
  我从未想到过能够拥有哪怕是一件他们的作品,那是一件很奢华的事,我力有未逮,便不敢做这样的梦。看到别人的,馋是馋的,但也有一句话可以安慰自己,那亦是一位玩家很无奈的自我安慰,他说:这世界上没有非要不可的东西。
  仅仅说古玩,他这句话成立。因为这世上还有很多非要不可的东西,比如阳光,空气,水,粮食,当然,还有爱情。
  让人起鸡皮疙瘩吧。但是,在人生的某个时间段,有些东西的确是非要不可的。
  画师的名字,似乎也关乎他的艺术风格。程王的山水人物,好是极好,可就不像金的花鸟,透着一点清丽与婀娜,却又并不女性化。品卿这样的名字,真不是白叫的。
  三大家的东西我都喜欢,又以金的花鸟为最。
  二月一日得到的帽筒,就是金的花鸟。
  帽筒上是一对燕子,翻飞在红桃绿柳之间,活的一般,极其生动。不仅画得好,胎、釉、彩也无一不是上品。它甫一露面,我以前珍之爱之的那些瓷器,便一下子黯然失色。我也就明白,为什么有些高手会骄傲,会不屑,会漠然。有两句被用得太俗的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还真是说出了一点真理。
  第一次发表作品,第一次被我喜欢的女人喜欢,都曾经快乐得身轻如燕。类似的快乐感觉,现在只有在得到一件心仪的瓷器时才会产生了,而且是反复产生,持续的时间也比较长。
  能够快乐真是人生幸事。
  能够沉浸更是人生幸事。沉浸在某种情境里,某个事物中,外面的事绝不与闻,亦不关心外人的目光、议论、评判、臧否。俗世再嘈杂,在我眼里终不过是个无声世界,完全可以忽略。种种作秀,以前觉得可笑,现在连可笑都不觉得,连不屑都没有,都是不相干的,由他去。
  有时候,恍惚觉得我的世界就只有品卿的这一对燕子,也挺好的。
  这样翻飞的燕子,通常是在求偶,是在达成爱的契约之前的嬉戏,尤其动人。
  荷塘三宝
  瓷碟很小,只有一只醋碟大,上绘一截藕,三只莲蓬,一粒菱角,是典型的中国画意。拿在手中,清气扑面而来,如闻荷香。“松石”款,小印出红,让画面更美。松石姓程,为晚清浅绛彩瓷画师,画走清新一路,屡有其瓷上佳构发现。也是我喜爱的画师之一。
  一个多月之前的某个周六,逛地摊一无所得,正在沮丧,我的一个朋友走过来,说他捡了一个好东西。问东西在哪里,他将握着的手掌心摊开,一团青绿便出现在眼前,就是这只小碟。极喜欢,也极遗憾,为什么我没碰到呢?原来朋友逛摊比我细,我看到满是低仿的摊子,会扭过头去,决不多看一眼,他却能很耐心地蹲下来,一件件细审,从中发现可藏可玩的真品——卖假货的,偶尔也会捡到点真东西杂在假货里出售。人家刚得到的宝贝,也不贵,几十元,我不好开口要,只留了一句:以后玩得不想玩了,让给我,贵点也不要紧。朋友知道我喜欢,也竟将这话记到心里去了。
  后来我在店家买了一只许达生的山水小罐。小罐虽小,画得雅致,朋友也喜欢了,加钱要我让给他。我同意让,但觉得本来拿得价高,再加钱就太贵,坚持只收原价。朋友不好意思,说要请我吃饭,我也坚辞。后来取罐的时候,他不说吃饭的话了,拿出这只小碟,一定要送给我。我推辞是推辞了的,但很不坚决,因为实在太喜欢它了,于是它就留在了我这里,成了我的心爱之物。
  小碟的好,看图一目了然,不必多形容了。但这样的好并非人人都能领略。也有人认为它随意潦草,太不精细,意思不大。其实,它的精微,是很多工描细写的作品不可比拟的,它的好是妙趣天成的好,随意挥洒之间,透着灵性与诗意,只可意会。
  后来又有人从我手中看到它,想买去,我自然是不肯的。我不知道该如何为它定价。一个醋碟价?一个存世百年的醋碟价?几十元吧,最多一百元,也许它就值这么多。可在我心中,它的价值甚至要超过我让与朋友的小罐。但即使有人肯出小罐的价钱,我还是不会让的,一叠红红的票子,哪里抵得过这青绿的小碟。红红的票子满世界都是,而这小碟可能就是这个世界的唯一,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实在是无价的。
  小碟上有清风,可以清凉我,亦可以愉悦我。荷塘一岁一荣枯,而我的案头,因这小碟,却将四季有莲,真好。
  有一道菜,叫荷塘三宝,正是由藕丁、莲子、菱角三样东西清炒而成,味道极妙。(责编:雨岚)
其他文献
品牌是国人的信心,下一个世纪将是中国品牌的世纪    2009年8月上旬,为期3天的第三届中国品牌节在青岛圆满落幕,今年的品牌节特别突出了“打造中国品牌”这个概念。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化竞争,对中国企业而言,如何制定战略打造本土品牌,如何提升品牌附加值已经越来越重要。为此,《经济》杂志专访了品牌战略专家李光斗先生。  《经济》:您的著作《插位》中重点提到“插位战略”,这对于中国品牌建设具有哪些现实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