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引领传播 技术助推传播

来源 :对外传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slo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年1月27日,首届世界媒体峰会全球新闻奖颁奖仪式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来自世界各地的嘉宾和获奖者济济一堂。新华社社长蔡名照、美联社高级副总裁戴茜薇在仪式上致辞,今日俄罗斯国际新闻通讯社社长基谢廖夫、印度教徒报公司董事会主席兼发行人拉姆、半岛媒体集团副总裁萨拉赫丁和南非米瑞德集团、路透社、共同社、特纳集团等有关媒体负责人出席颁奖仪式。
  作为世界性新闻赛事获得海内外业界肯定
  整整五个月前,经过来自世界十余家顶级媒体机构的数十位专家、负责人组成的两级评委多轮评选,全球新闻奖评选结果于2014年10月27日在北京揭晓。从来自138个国家和地区450多个新闻机构、500多名新闻从业人员的1424件参赛作品中,评委会为峰会公益、媒体创新和新媒体报道3大类别4个奖项(其中,峰会公益奖包括发展中国家优秀新闻团队奖和发展中国家优秀新闻从业人员奖)共选取产生4个获奖者和19个提名奖获得者。
  其中,半岛媒体集团英文频道“东方101”节目组获发展中国家优秀新闻团队奖,《印度教徒报》记者帕拉古米·塞纳斯获发展中国家优秀新闻从业人员奖,《今日美国报》作品《大屠杀的背后:美国群死群伤恶性凶杀案件之鲜为人知的故事》获媒体创新奖,美国《环球邮报》网站作品《变革中的缅甸》获新媒体报道奖。
  这些参赛者、团队或作品,其来源范围、题材体裁、数量质量均超过评委、嘉宾,甚至组织者的预期。路透社原总编辑史进德说,全球新闻奖创设第一年,就吸引到如此多高质量参赛作品,令人印象深刻。评委会成员来自世界很多国家,保证了评选结果的全球性。所有获奖作品都传递了公正、美好和创新等愿望。美联社高级副总裁戴茜薇说,此次获奖的不少作品都有很强的新闻性和创新性,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亚洲的声音在新闻奖评选过程中得到了倾听。
  事实上,全球新闻奖作为世界媒体峰会创设的首个涵盖多种媒体业态、覆盖全球的综合性新闻赛事,从创意到实施只有短短一年时间;从筹备工作正式启动到面向全球征集作品,仅有不到半年时间。而且,由于世界媒体峰会秘书处及全球新闻奖评选办公室设立在新华社,这个奖项也成为主要由中国媒体机构承办的全球性赛事,其复杂、紧迫、曲折同样超乎预想。
  全球新闻奖顺利举办后,其在国际新闻界造成的反响同样出乎意料。经初步统计,对于这样一个由中国官方通讯社承办的世界性新闻赛事,海内外重要媒体,包括美国之音等几乎没有负面评价,绝大部分都是正面、积极的肯定。其中也有《联合早报》《中时电子报》等外媒认为,该赛事体现了新华社和中国媒体对于国际话语权的重视,甚至是要与普利策奖“互别苗头”。
  热潮退去,作为新闻奖组织评选的亲历者之一,笔者也不时反思,成功的因素在哪里?又还有哪些遗憾有待改进?个人认为,从格局上,本届新闻奖的成功因素在于擎起了价值观的大旗,以“公益”融通中外、规避矛盾,促成了中西方媒体、从业人员对这一赛事的广泛认可;从技术上,充分运用互联网、人际网和商业网,以现代手段推广介绍,为赛事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保障。
  “公益”理念融通全球
  本届新闻奖最大的特点和优势,就是从设计之初即确定了以“公益”理念主导。这一理念不仅符合世界媒体峰会鼓励全球媒体平等合作、履行社会责任的精神,也顺应国际社会关注公益、关注发展的潮流,更体现承办方勇于担当、精准定位的魄力和能力。在前期调研中,我们也注意到,虽然世界上各种新闻赛事不少,但是由主流新闻媒体机构主动发起,将公益理念和专业水准融合评比,而且不限参赛范围、不限作品形态的,基本还是空白。
  突出“公益”这一价值观,来自不同国家地区、不同意识形态、不同社会架构的峰会主席团成员机构,才能最大限度减少顾虑,积极参与到赛事的筹备和开展当中。这一倡议甫一提出,便得到了美联社、半岛媒体集团、共同社等峰会主席团成员的广泛肯定。各方也积极为此提出各种建议,但核心都是如何更加突出公益理念。最终综合各方意见,此次赛事设立峰会公益奖这一类别,其中包括发展中国家优秀新闻团队奖和发展中国家优秀新闻从业人员奖两个奖项。
  从最终的参赛和评选情况看,公益理念也成为本届赛事最大特色和亮点。在公益奖项的参赛者和团队中,有的长期致力于报道莫桑比克健康、教育情况,有的采写了揭示卢旺达战乱地区“娃娃兵”境遇的深度报道,有的以组合报道描绘了斯里兰卡农民、渔民及社会经济状况,有的从日常生活的角度展示了巴勒斯坦人民在乱世中的精神风貌。
  很多评委在评选期间都表示,虽然此次赛事突出公益理念,但并不仅看参赛者的口号,还要综合评比其新闻作品质量以及对公益事业的贡献。从收到的作品看,很多都达到或超出了他们的预期,这不仅提升了评选的水准,也形成了此次比赛的突出特色。特别是一些来自发达国家的评委表示,完全没有想到来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作品质量如此之高,他们本人在阅读作品时都被深深打动。一些入围或获奖的参赛者得悉喜讯后也来信表示,如果不是因为这一奖项,他们和他们的作品很可能默默无闻,消弭于新闻信息的茫茫大海之中。正是因为有了这一平台,他们自身、他们的作品,更重要的是他们作品所报道的事物,才能更广为人知。
  其中的一些评委和参赛者也对中国媒体主动承担赛事的组织工作大加赞赏,认为在当前媒体环境下,中国媒体机构主动承担,为发展中国家的媒体团队和个人设立这一奖项,并在发展中国家广泛、积极推介赛事、征集作品,实属不易,让他们感受到了中国媒体的善意和诚意。
  综合来看,公益、发展既是融通中外的价值观,更是目前阶段的中国所重视的、所必需的理念。在以价值观引领传播的道路上,我们不需要拾人牙慧,炒作西方媒体所谓“民主”“自由”等冷饭,只需要结合国际国外两个大局,客观冷静分析总结,立足自身,主动沟通,树立推广既符合实际又引领潮流的价值观,就能更好地开展国际传播,实现各方的共赢、多赢。
  现代技术推介赛事   首届世界媒体峰会全球新闻奖是个新生事物,如何推广更是毫无经验可循。评委会办公室领导在立项之初就提出,新闻奖的推广模式要创新、突破,重点在海外打造影响力。
  新闻奖的特色在于“专业赛事、国际为主”,难以照搬大众推广模式,也不可能大笔砸钱于海外宣介。经过前期调研和综合考量,我们以“经济、有效、广泛”为推广原则,以“树立品牌、引发参与”为推广目标,以“立体、集成、扁平”为推广策略,并由此逐步探索和形成互联网络、人际网络、商业网络等各渠道形成合力的推广模式。
  此次推广首先明确以重新设计建设的世界媒体峰会官网及专设的新闻奖频道为龙头,将峰会、新闻奖、在线培训、媒体中心、会员中心、社交媒体等内容和服务集成在一个网站,为参赛者和其他访问者提供一站式服务,同时也为未来的峰会其他活动搭建框架。
  在此基础上,我们确立了几个重点渠道和方向。首先是在互联网领域,除了在新闻奖官网外,还在Twitter、Facebook、微信、微博、Linkedin等大众及专业社交网络平台开设官方账号,发布征集启事,宣介峰会及新闻奖。同时,在适当节点上,专门在“iCrossChina”、Youtube网站,以及海外社交媒体,发布了专访峰会秘书处秘书长、评委会办公室主任周宗敏同志的新闻视频,其在Youtube发布的这条视频很快点击量就超过了6万。
  其次是充分利用新华社已有的海外人际传播网络。经过前几年的不懈努力,我社已建立遍及全球的180个驻外分社,内派员工数百人,雇员数千人,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国际人际传播网络。参考以往经验,我们积极发动驻外分社,灵活运用当面宣介、分发资料、推荐参赛等多种宣介方式。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推广还充分运用了联合国、无国界医生等国际组织的网络架构,与其合作推介赛事。
  此次推广还充分利用商业网络,合理审慎使用商业模式在海外开展宣介。比如,评选办在承办普利策新闻奖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刊物《哥伦比亚新闻学评论》及其官网投放广告,实现了中国新闻专业奖项在西方顶级新闻专业刊物上的传播。我们还通过互联网新闻内容提供商TheNewsMarket.com,向其两万余家新闻网站客户推送宣介资料。
  当然,新闻奖推广并未放弃传统媒体渠道。比如,由于《印度教徒报》的积极推广,此次新闻奖中出现了大量来自印度、尼泊尔等南亚地区媒体的优秀作品参赛。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推广模式并非各自割裂,而是相辅相成、综合运用的。比如,在Youtube播发的新闻视频、在各大报纸刊登的新闻等,也在峰会和新闻奖官网、Twitter、Facebook等社交媒体中展示,形成推介“组合拳”。
  在评委会办公室领导的不断提醒、督促,甚至亲自操刀下,新闻奖的推广模式和活动也逐步明晰、成熟,超出了我们的预期,取得了几点突破。
  在新闻奖推广过程中,社交媒体的表现出乎预料。比如,在峰会Twitter官方账号发布的征集作品启事,被粉丝几次转推后受到美国国际记者中心的关注,不仅被其拥有数万专业人员粉丝的英文、俄文、葡萄牙文、阿拉伯文Twitter官方账号转发,而且被列为“特别机遇”在其官网首页头条予以展示,完成了典型的“零成本”、“由下至上”推广模式,实现了本届新闻奖在西方主流媒体从业人员中的大范围推介。


  其次是通过商业谈判,新闻奖的推广活动规避了意识形态的争议,以很低成本顺利实现了在《哥伦比亚新闻学评论》这类西方顶级新闻专业刊物上的宣介。而在《哥伦比亚新闻学评论》网站投放广告的位置,前一天展示的正是路透社推介其普利策奖获得者的广告。此外,此次推广使用的互联网新闻内容提供商TheNewsMarket. com,相当于新闻网站内容的水龙头。通过这家企业的服务,新闻奖也实现了低成本、高效率的海外大范围推广。


  当然,本届全球新闻奖的推介中也存在社交媒体运用不够充分灵活,定点推广还未能全面执行,为驻外总分社、分社提供的咨询材料不够周全等遗憾,有待未来改进。(作者供图)
  (本文系2013年度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培育项目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3PYXW07。)
其他文献
一、背景:韩国公共外交新策略  作为重要经济载体的企业品牌是国家品牌的重要构成,是重要的公共外交资源,是政府公共外交可以借助的重要力量。构建优质的企业品牌,是韩国政府强化国家品牌、培育世界对韩国广泛产生“好感”的重要途径之一,而强化国家品牌也成为韩国政府公共外交的重要目标。  2009年1月22日,韩国国家品牌委员会成立。2013年9月以来,韩国驻华大使馆将搭台助推企业品牌作为韩国对华公共外交战略
期刊
当今,西方传播学、文学批判、语用学和社会语言学经常使用的分析法叫“话语权”分析;也就是说,谁掌握了话语权,掌握了公关技巧和广告术,谁就能赢得任何形式的公共舆论战。所谓西方话语权究竟为何物,它的实质是什么,它同我们中华传统话语运用方式的异同在哪里,以及我们如何应对?  东西方话语权争夺方式方法差异  要在东西方的话语战中争得一席之地,需要先理解西方话语权的理论依据。  “话语权”在东方民族的词典里是
期刊
7月29日,中国翻译研究院成立仪式暨“中国文化对外交流与中译外人才培养”高峰论坛在京举行。中宣部副部长、国务院新闻办主任蔡名照、中国外文局局长周明伟共同为研究院揭牌,宣布中国翻译研究院正式成立。  蔡名照在致辞中表示,中国翻译研究院的成立是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同志重要指示的具体举措,适应了我国翻译事业发展的迫切要求。他希望把中国翻译研究院打造成翻译领域重大课题研究的平台、对外话语体系创新的平台、翻译研
期刊
1加1等于2。但这并不总是事实,尤其是当你在讨论中国的地方和全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计算时。  国家统计局周一公布了2013年的经济数据后,最受关注的不只是7.7%的年增长数据,还有一个多少有点奇怪的数学问题。  中国2013年全国的GDP为56.9万亿元。然而,独立核发的各省GDP之和却比全国的数据多出两万亿元,要知道这还不包括三个尚未公布GDP的省份。  这在中国网民中间引发了质疑,他们怀
期刊
近年来,中国与欧洲政府间的关系日益密切,但欧洲人的中国观则呈现出一种不相匹配的发展态势。对于中国形象的认知,欧洲人释放出的情绪是悲观的、消极的,在过去十年中,呈现出消极情绪增长而积极情绪下降的态势。①官方与民间中国观的相互对立冲突形成了对华认知的欧洲悖论,而在作为中欧关系“领跑者”的中德关系之中,这一悖论体现得尤为明显。本文从“官热民冷”的中德关系这一个案入手,考察对华认知欧洲悖论的根由,希望能够
期刊
以文化的溝通促进理解  《对外传播》:您在西藏生活近30年,对它有很深的了解,那么我们对外介绍西藏,应着重介绍它的哪一方面?  刘伟:我认为西藏的文化应该是放在第一位的。它独特的地理位置,独特的宗教信仰,独特的生活习惯,都造就了西藏文化鲜明的个性和特点,比如西藏的建筑、绘画、民间文学等等,都是西藏文化的多种元素,同时也是它的特色元素。只要你在西藏,你就处在西藏文化的氛围中。比如说八角街,古老的拉萨
期刊
4月3日至30日,“丝路起点美丽西安”大型图片展在韩国庆州艺术殿堂隆重举办,中韩共同庆祝西安、庆州缔结友城20周年,两市各界代表200余人参加了开幕式。本次图片展原定展期为4月3日至10日,由于其特色鲜明、角度新颖、内容丰富,每天都会吸引大量当地市民和外地游客驻足观赏、热烈交流,从而刮起一股强劲的“美丽西安风”,应庆州市政府之邀,展期延至4月底。  西安与庆州有着很深的历史文化渊源,自1994年结
期刊
今年8月初,中国几家中央媒体同时“起底”郭美美,对其从事“赌博”、“性交易”等非法活动给以曝光,引起普遍关注。但是,我们必须同时看到,这次宣传“攻势”也在某种程度上引起了舆论反冲,而这种反冲经过外媒报道,在国际上形成了于我不利的舆论。  法新社在8月5日的报道中开篇说:“在电视台播放了一位曾让中国红十字会卷入丑闻的女子承认性交易和赌博的新闻后,中国网民怒不可遏。”但是,文章话锋一转,继续说到:“不
期刊
2012年以来,传统媒体面临着越来越深刻的危机,其在渠道、分发及传播效果的反馈和评估方面相较于新媒体存在巨大的劣势,人才也大量向新媒体流失。多数传统党媒的移动终端应用在用户数量及内容互通模式上也远不及新型媒体,要在短时间内赶上甚至“弯道超车”,自建平台(造船)不切实际,实施收购(买船)成本太高,借其网络平台进行内容生产与传播(借船)便成了明智之选。提出“借船”模式的人民日报副总编辑马利认为,该模式
期刊
“你是我的小呀小苹果……”在吉林省辽源市东丰县,伴着熟悉的广场舞背景音乐,细心的观众发现除了健身的大爷大妈,广场舞队伍中还多出了不少肤色不同的“老外”。他们虽然还把握不准节奏,但这丝毫不妨碍他们向中国大爷大妈学习的热情。这些老外共17名,分别来自美国、尼泊尔、肯尼亚、泰国、韩国、日本、白俄罗斯、拉脱维亚等国家,正作为“国际友人写吉林”主题征文活动的获奖代表参加“国际友人看吉林”主题采风活动。  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