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平易:从愤怒的小鸟到家庭教育布道者

来源 :祝你幸福·知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yondry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固执的人做事不会在乎别人的眼光,而能够忽视掉别人异样的眼光,这样的人更容易发现快乐。
  父与子 二十余载“争”战不休
  那一幕,刘平易至今难忘。
  年迈的父亲重重跪倒在爷爷遗像前,一边不停用力捶打地面,一边声嘶力竭地哭嚎:“爹,我对不住您老人家啊,您孙子我管不了啊!”这一声声的哭喊沉沉地撞击着幼年刘平易那颗倔强执拗的心。纵然心底早已翻江倒海,可他依旧一动不动地低着头,死死咬着嘴皮,一言不发。
  凌晨三点的夜静默地凝望着这对刚刚暴风骤雨般争吵过的父子,屋外传来的呼啸风声宛若阵阵叹息,似无奈,似哀怜。
  多年后,再度回想起此事的刘平易早已说不清这场争执爆发的原因,但他却很清楚地记得,这样的冲突在此后二十余年中,从未断过。
  年轻时的刘平易就读于聊城工业学校,风华正茂、多才多艺的他经常主持大型晚会、参与剧院表演。在被同侪的鲜花和掌声簇拥的同时,他最渴望的却是父亲的一句鼓励、一声赞许。可传统保守的刘父吝于给予刘平易任何夸奖,而是经常唠叨他的种种不足,甚至那些被刘平易引以为豪的光荣事迹都统统被刘父视为“不务正业”。
  慢慢地,心灰意冷的刘平易不再指望获得父亲的任何支持和鼓励,但父亲的反对也从未动摇过刘平易对播音主持的热爱。
  1997年,刘平易从聊城工业学校毕业,成为学校里的一名临时工,到2000年严冬,他被纳入了学校的正式编制。与此同时,凭借着自己的才华,他在聊城广播电台顺利地谋到一份不错的工作。
  这样,刘平易就开启了来回奔忙的日子——学校一下班就急匆匆赶往电台,在整晚的辛劳后又要拖着疲惫的身体马不停蹄地赶回学校坐班。日子虽辗转劳苦,但刘平易“痛并快乐着”。
  看着儿子整日奔波,固执的刘父尽管心疼却故意表现得冰冷淡漠,他希望儿子知难而退,回到学校本本分分工作。可刘父不知道,于儿子,在电台主持不仅仅意味着一份工作,更是一种难以抗拒的内心向往。
  2003年,由刘平易策划、编辑和主持的一档热线栏目《有话好好说》正式开播。节目涉及婆媳矛盾、亲子难题和青少年恋爱的疑惑等等。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很多问题的根源都在心理层面,尤其是家庭教育方面。于是,刘平易逐渐对家庭教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接下来的几年中,他看了不少心理学方面的书,其中最让他着迷的是《把快乐还给孩子》。这本书用家庭教育的知识深入探讨了当今许多小孩即使生活条件优越也不快乐的原因。刘平易被深深地打动了,他决定进京去找这本书的作者——屈开。
  2008年,大年初三。得知儿子打算自费去北京深造,刘父暴跳如雷。“简直是大逆不道!学什么家庭教育!你要走了,万一学校不要你了怎么办?”这一次,刘平易没有像以往那样和父亲理论,只是沉默地走到门边,猛地用双拳击碎了门上的玻璃。血,顺着玻璃破碎的边缘流下来,刘父定在了那里。
  春节还未过完,刘平易就踏上了北上的火车。
  苦与乐 焐着被子在地下室守望“阳光”
  多方辗转,刘平易成了屈开的一名学生,并成为屈开团队中的一员。
  有一次,屈开让刘平易负责一个“帮扶大山孩子”的爱心项目。起初,项目推进得十分顺利。然而,当要和山里的孩子们“结对子”时,刘平易内心深处隐藏着的莫名害怕让他怯步了。
  他找到屈开,怯怯地说出了深藏多日的话,“屈老师,这个事我做不了,您还是找别人吧。”
  “你怎么知道自己干不了?你内心在怕什么,你自己知道。”屈开直截了当地戳到了刘平易内心最柔软的伤痛。
  第一次,刘平易开始“赤裸”地直面自己的内心。回顾自己曾被以爱之名的责备和否定禁锢的童年,那些和父亲的争执不休、对父亲莫名的抵触情绪、想要向父亲证明自己的热望,好像狂浪的潮水,翻滚着阵痛,奔涌而出。此时,刘平易才真切地意识到,原来从小到大,父亲对自己的批评与指责如同一个潜藏于黑暗中的暴力机器,一点点吞噬了他那从未成型的自信心,而它带来的不安与焦虑也早已深深浸入到血液中。
  之后的日子,刘平易开始有意识地改善和父亲的关系。他告诉自己:“不把自身问题处理好的人没有能力帮助他人。”
  那段日子,刘平易一直住在一个狭小的地下室里。白天,除了积极参与屈开的各种活动,还常“驻扎”北师大旁听各类心理学课程。夜晚,当天空被路灯点亮,忙碌一天的他终于回到“家”,身体把被湿气浸潮的被子焐干,才能睡去。
  不过,心理学的力量温暖着他,那段白昼难分、苦乐掺半的岁月,他熬了过来。
  酸与甜 梦想从这里起航
  2009年,学成归来的刘平易在工业学校食堂内的一个单间里,成立了家庭教育公益工作室。一部电话、一张桌子、一台电脑,就是“工作室”的全部家当。
  简陋,但绝不简单!
  在这间工作室里,刘平易开始接纳陆续前来寻求帮助的家长。让他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叫龙龙的男孩。
  龙龙善良、勤奋、聪明、懂事,并且天生一副好嗓子,把周杰伦的歌唱得惟妙惟肖,是一名优秀的初中生。就是这么一个好孩子,竟然被父亲“逼”得有想死的念头。
  随着咨询的展开,刘平易发现,龙龙的父亲总是拿龙龙的短处和别家孩子的长处比,觉得龙龙处处不如别的孩子。龙龙的善良在他眼里是懦弱,多才多艺是不务正业,于是打骂成了家常便饭。
  他问孩子:“如果在寒冷的冬天爸爸喝醉了倒在路边你会怎么办?”龙龙毫无反应!他为龙龙痛心,更为龙龙的父亲痛心。
  很明显,问题的根源在龙龙的父亲。于是,他约见了龙龙的父亲,告诉他,在一个家庭中,亲自去做比说服教育重要得多,只要自己发生了改变,身边的一切就都会改变。
  改变发生了。有一次,龙龙在考试时作文交了白卷,问清原因,是构思太久了,没来得及动笔考试时间就到了。龙龙父亲没有打儿子,而是故作轻松地表示:“没事,儿子,我上学的时候写作文还不如你呢!”
  “真的?”父亲的转变让龙龙感到不可思议,作文没写,爸爸没有骂自己,更没有打自己!爸爸变了!
  家长们口口相传,时间久了,学校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教孩子有烦恼,找刘平易准行!
  刘平易走出了“工作室”,走出了学校,走上了报纸、电视台,他的公益家庭教育航船终于驶向深海。
  梦与爱 公益是我一辈子的事业
  自从回来,刘平易的耳根子就没清静过。
  学校里的很多同事都曾经是他的老师,看到刘平易每天忙忙碌碌,总忍不住对他唠叨两句:“平易,有个铁饭碗就行了,还搞那些做什么?”
  “平易,家长来咨询得收费了吧?老这么做好事哪行啊?”朋友看刘平易只出不进,这样劝他。
  连屈开,刘平易的老师也劝过他,“平易,现在做家庭教育这个行业太难了,考虑考虑转行吧。”
  可不是吗?与刘平易一起到北京参加培训的人都出了书,有的办起了培训班,赚了个盆满钵盈。只有他,执拗地顶风前行,举步维艰。
  可是刘平易的心意坚如磐石。任谁说什么,始终不动摇。他热爱家庭教育,热爱浩若烟海的知识,热爱孩子天真的笑脸,热爱做公益带给他的欣慰和快乐。
  有人问他“累吗苦吗”,他说:“不累,也不苦,有过的只是着急和困惑。”那是无限的热爱在支撑着他呀!
  刘平易的着急和困惑来自永无止境的学习之路,来自对自身知识体系的不满足,来自孩子家长的固执己见不愿改变,来自那些听见他说“公益服务”扭头就走的质疑者。
  但刘平易相信那最艰难的时刻已经过去了,现在的他充满信心和希望。
  他说:“我有一间工作室,有一批愿意和我交流的家长,有支持我的朋友,有那么多新知识要学习,我有什么不满足的呢?”
  很多人用聊城方言中的一个词评价刘平易,说他有“老主意”,意思是这个人倔强、固执、九头牛都拉不回。对于这个评价,刘平易乐得接受。“一个人有主意是好事啊,有主意才能做事做成功。”
  现在,他最大的主意是:把工作室当成自己一辈子的事业,帮助每一个有困惑的家长教育好每一个孩子。
其他文献
什么是语文素养?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
【中图分类号】G6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0-0074-01  教学资源是新课程改革提出来的一个核心概念,教学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品德课堂的教学资源是多样的、开放的,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同时《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用自己的心灵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