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英语的性质演变

来源 :中国校外教育·高教(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mbouri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首先,英语在语音,词汇,语法三方面正发生着质的改变,正在向简明化及国际化的方向变化。它的原有的民族性已逐渐淡化,中立性逐渐增强,并且表达手段越来越丰富和简洁。其次,由于英语在全球的应用区域不断扩大,使用它的学科领域不断增多,它的生命力越益旺盛。在肯定英语国际共同语作用的同时,也确认了世界语在特殊的国际关系下用作国际辅助语的可能性。
  本质演变简洁性国际化
  本课题研究的作用和意义:
  英语写作能力是英语听、说、读、写四种基本能力之一,英语写作能有效地促进语言知识的内化,是英语学习中的一项综合技能,有助于学习者检验目的语句法结构和词语的使用,促进语言运用的自动化,有效地达到了语言习得的目,体现了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语言与文化密切相关,英语写作必须要在了解中英文化差异的前提下,加强语言实践能力和跨文化意识,即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文化差异的宽容性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的培养。通过写作,英语知识不断得到巩固并内在化,有利于英语技能的全面发展。
  语言是一种特有的社会现象,是表达人类思想感情的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这种符号系统并非静止不变,而是始终处于变动演化之中。世界上约有5000种语言,它们都不同程度地随着时间的演进、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需求发生着变化。语言的生命在于得到运用,因为只有得到运用才能使这一符号系统转换成活生生的言语,才能使它满足人们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语言越是得到运用,它的生命力就越强,这个铁定的现实规律是不容置疑的,更是不能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例如,在当今已知的语言中,世界语应是最符合人类共同理想的,很多人都希望能很快将它用作“国际普通话”。可是迄今为止,虽经过各国语言知识界的志士仁人的努力宣传与推广,甚至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热情欢迎与积极倡议,仍未能得到一定程度的应用,就因为如此,其语言结构才几乎一直处于静止不变的状态中,这就大大地影响了它的生命力的存在、发挥与增长。相对看来,英语自诞生后1500年来,由于得到广泛的运用,它在音位、词汇、形态、句法及句义等方面一直在发生变化与演进。二战以来,特别是近50年人类社会进入新的歷史时期以来,它的变化更快速,演进更明显,实用价值更高涨,直至当前,它已逐渐为世界公众所接受和广泛应用,其流通范围已几乎遍及世界五大洲。它在各地区已形成多种变体,如有美国英语、英国英语、加拿大英语、澳大利亚英语、新西兰英语、非洲英语以及印度英语等,这些变体之间除在语音上存在一些差异外(例如加拿大人常将bath、ask和aunt之类单词中的元音发成前元音[]),基本上是可以互相交流的,即使在语音上,在受过教育的人之间的交谈中也仍都是自觉遵循着一个共同标准。总之,事实证明,英语已经在世界各地生了根,奠定了坚实的生命基础,它已与各地的民族文化紧密结合,成为多种文化的共同载体。可以预见,由于它的传播作用,各国文化将逐渐互相结合成为世界性的全球文化。
  随着人类文化的发展,人类社会的客观现实强烈要求语言不断能向简便化方向发展,因为语言结构的不断简便化和表达手段的不断丰富化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因果关系,前者指简洁易用便于操作,是表达手段丰富细腻的先决条件,后者指语言能以丰富多彩的方法表达出日益精密的思维内容,它是语言简便的效果。也就是说,英语为了能更实际地适应人类的自然需求,其发音方式与语法框架将继续在保证表达手段丰富性的条件下逐渐简化。虽然一般而论,一种语言的音位系统与语法体系的变化是缓慢的,但其中音位的区别特征与词的屈折形式却易于渐趋“省力化”或“统一化”,在这两方面从当代英语中早已出现一些变化迹象,例如在ox与moss这两个词中原本两个不同的后元音o,而现在人们口语中已难以听出什么“展”与“圆”的不同特征;再如,人们在口语中whom已逐渐被who所代替,名词agendum的多数形式已经可用agendums代替agenda。
  在英语发展中,为了不断适应国际交流的需要,它也不断向国际化方向演变。在这方面,英语语言结构中的词汇系统的发展与演变特别明显,这里有三个因素:其一,是随着世界政治的变化和科技的发展,在英语中不断产生可以通用全球的新词,如fax,telecom,euroster,hotline,junglewar,chairperson,UFO,DNA等;其二,由于英语构词法的灵活性,它能不断按照世界主要语言通用的构词模式,用加缀、合成等方法扩大词汇量,特别是名词和动词;其三,英语从其它语言中已借入了大量外来词,据统计,在现有英语的最常用500个实词中竟有七分之二是外来语。
  纵观以上所述,我们可以断定:在整个国际社会的发展变化中,随着全球政治大格局的不断演进、人类科学技术的迅猛进步、经济发展的一体化以及人类文化的日益繁荣,英语已经开始发生本质上的突变,它原先的民族性已经渐趋淡化,它的中立性已逐渐显现,所谓“语言霸权”的阴影也随之开始消失,因此,英语已不再为极少数超级大国所独有,它已成为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
  如前所述,语言的生命力旺盛与否决定于其被实际应用的程度,英语作为一种普通的自然语言,其显现出来的生命力之旺盛已为任何语言所无法与之抗衡和比拟,这一已经形成的现实也无法否认。虽然从理论上来说,作为一种国际共同语,英语在中立性、简洁性以及表达手段丰富性方面都远远不如世界语,可是事实上偏偏是自然规律选择了英语!它已经自然地演化成为“事实上的国际共同语”。为什么自然规律不选择“符合人类理想”的世界语?这其中的原因究竟何在?不言自明,主要原因乃在于世界语尚未能得到人们自发而广泛地应用。语言得不到应用,就停止了演化和发展,以致停滞了其生命力的增长,这正是世界语之“致命伤”。但是,面对这一现实,我们也决不能对世界语的存在价值持否定态度,世界语这一人工语言的出现与存在最低限度将会为全人类未来的共同语建立起一个美好的模式,以及将会对英语的进化起到一定程度的借鉴作用,况且,世界语在历次国际世界语大会上的试用成功,最低限度已向世人显示出、如把它作为一种便捷而有效的“国际辅助语”该是最理想的选择。因此,在当前的现实条件下,我们坚持在把英语作为国际交往共同语的明智策略同时,也绝不应该漠视世界语的本质优势,在思想认识上应平等地对待英语与世界语这两种语言的存在价值,对于当前和今后国际共同语的选定还应顺乎人类社会的自然需求和语言的自然演变,任何强制规定是难以奏效的。可是在当前的国际交往中,若能在特定情况下(譬如在国与国间强调“语言主权”的争议条件下),如果能把世界语用作“国际辅助语”,我们认为还是可行的。   根据任一语言的发展事实,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发现,即:一种语言越是得到运用,其生命力就越强,而演变的程度就越大,同时其演变的速度也就越快,而演变的结果就又越能反过来有利于这种语言的应用,正如下图所示,这一循环过程便构成了语言的演化过程:
  可以推想出,英语今后也即将按这一它的语言结构各方面已有的演变轨迹继续以更快的速度演变下去,因为当今英语正遭遇到如下三个历史因素:
  1.英语在全球大部分地区以及國际社会中的绝大多数人文领域内大幅度的流通过程中,各国公众自然会不断对它提出更高的要求,这种强烈的需求将迫使英语更急速地向更符合理想的目标演变;
  2.在与众多的民族语言的密切接触中,英语将继续从各种语言中获得新鲜的成份,或是与之融合,或是直接借入,或是不断产生相应变化,它必然将使自身在多语环境中得到不断锤炼,丰富自身的内涵;
  3.虽然世界语暂时看来似乎是“如如不动”的,但是由于它所持有的独有特性,以及人们对它的多次的成功试用,无形中为英语在向着日益满足国际社会需要的方向发展演化中树立一个更加具体更加明确的前进目标和比较尺度,这一客观现象也将促进英语的演变和进化。
  可以预见,在以上诸因素的影响下,英语也将更加明显地向着更加国际化的方向不断演化。在此我们仍然强调,在英语国际化的演化方面,特别明显的将会主要表现在英语词汇的发展中。词汇是一种有序的集合,它与人们的概念思维密切相关。由于不同民族的居住环境、劳动条件、生活习惯、社会历史及文化心理在各自词汇上凝聚着的这些民族特点,将随着词汇一起融合进英语中,进而使英语的原有词汇这一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更加扩大更加国际化,例如反映国际科技经济文化成就的新词汇几乎每天都在产生,它们也不断从其它语言中被“借入”英语,使英语的所谓外来词不断增多,因此可以说,单从词汇一项看来,由于英语的词汇系统已开始由闭合性转化成开放性,这一转变也定会促进着英语向着更加国际化的方向发展。
  大约人类形成的时候,语言就开始形成,形成后它就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并随着人们在交往中的需求而相应地演化。英语由于自身内部的和外部的原因而不断发生着演变,直至现代它已演变成事实上的“国际共同语”。应该预见到,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它将朝着简洁化和国际化这两大目标发生更快的自我完善。
  语言是极其古老而又稳定的东西,又是极其现实的东西,在得到实际运用的同时,又时刻发生变化,这种变化的幅度又取决于应用的程度(人数与范围的广度)。英语这一原本在公元五世纪几千名央格鲁.撒克逊人使用的小语言,现在竟成了世界上流通最广的大语言。原本是不折不扣的词尾变化极其复杂的综合性语言,而今竟演变成了真正的分析性语言,这一演变方向是符合世界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的。从而可以推论,今日的英语已经摆脱了原来的狭义的民族性而开始演变成真正的国际语言,这种本质上的改变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参考文献:
  [1]戴炜栋,何兆熊.新编简明英语语言学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2]骆小所.现代语言学理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
  [3]蒋立松.人类文化学概论[M].昆明: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周有光.周有光论文集[A],第四卷.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2.
  [5]世界语协会.第五次亚洲各国世界语代表大会会议文件[J]世界语文版.日本:日本出版,2008.
  [6]P.TrudgilletJ.Hannah.InternationalEnglish.(英文版)北京:外教研出版社,2000.
  [7]李赋宁.英语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其他文献
采用在碱性条件下加入乙酸锌-乙酸钠溶液形成硫化锌沉淀的形式配制硫化物标准溶液,可使其稳定保存、溶液酸度、水中溶解氧、痕量重金属离子存在、乙酸锌-乙酸钠纯度及光照射等因
对10例因使用含砷饮用水所致中毒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治进行报道分析。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很多农村学校课程表上尽管排着体育、音乐课程,但学生从来没有上过真正的体育和音乐课;城市里的小学生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而农村的小学生却不认识一个英语
布氏杆菌病是一种传染性疾病,我国曾流行于牧区及一些农区,解放后发病率已明显下降。临床以羊型多见,占70%,牛型占20%,猪型占10%。我院于2006年9月收治3例,现报告如下。
写作一直是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薄弱环节,教师为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花费了不少时间和心血,但收效甚微。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不高。在很大程度上与我国传统的写作教学法有关。传统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是一门融合了理论与实务的课程,也是高职国际贸易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于理论与实际两部分,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应有所侧重,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本文针对目前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考核中存在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进的意见和建议。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教学模式改进  一、序言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是国际贸易专业的核心课程,课程内容包括了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贸易实务两大部
分析了过去钻孔灌注摩擦桩的配筋状况,在明确现行规范对钻孔灌注摩擦桩配筋要求的基础上,提出关于优化其配筋长度的设想及建议,从而确保桩基受力安全。
本文阐述了多媒体技术在现代课堂教学中的地位、特点,总结了当前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充分发挥其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针对施工中易出现的质量通病,介绍了每种质量通病的主要表现并进行了原因分析,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和改善砖砌体施工质量的建议,以期指导施工实践。
选用沥青稳定碎石的抗压回弹模量和动态模量来表征材料的基本力学性能,测定了ATB-30和ATB-40两种级配、30号和70号两种沥青组成的沥青稳定碎石的抗压回弹模量和动模量,对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