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关于中学教育中传统美德的批判与继承的思考
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政党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工人群众,提高他们的社会主义思想意识。然而这种思想意识不能自发的产生,“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进行传统美德教育也是如此。通过开设传统美德课或召开故事会、报告会等形式,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向学生系统地灌输传统美德的基本观点和基本知识,使学生了解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美德所蕴含的丰富内容。经过学生的消化吸收,提高他们的明辨是非、区别善恶的道德认识水平,陶冶他们爱国爱民、尊敬师长、孝敬父母、团结友爱的道德情感,培养他们立志勤学、求索攻坚的道德意志,养成他们天下为公、诚实守信、谦虚礼貌、律己宽人、整洁健身的道德行为。
中国传统道德是一定时代的产物,具有两重性。既有进步性,又有局限性;既有精华,又有糟粕。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研究与教育中,应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继承原则和江泽民“三个代表”的思想,吸取精华,剔除糟粕,注意内容选取及教授的科学性,既反对毫无批判地兼收并蓄,更要反对全盘否定的民族历史虚无主义。
(二)关于中学教育中传统美德古为今用的思考
中小学生可塑性大、模仿性强、富于理想、有上进的欲望,榜样对他们具有强大的说服力、吸引力和感召力。通过榜样示范法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对于学生提高品德认识、陶冶品德情感、磨练品德意志和训练品德行为将起到巨大的促进和导向作用。我们应发挥革命领袖和英雄模范人物的楷模作用。革命领袖和英雄模范人物是不同历史时期产生出来的先进代表,在他们身上聚集了劳动人民的理想、意志和品德,体现着不同时代的先进思想,是人民群众的楷模。在传统美德教育中,通过对革命领袖和英雄模范人物实际的宣传和学习,使学生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受到感染和教育。如通过学习孙中山革命一生,特别是他在临死前还喊着“和平……奋斗……救中国”的动人事迹,使学生了解到他那种为民族解放而奋斗不息的革命精神,从而激发大家为振兴中华而发愤学习的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通过学习雷锋、徐洪刚等英雄模范人物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事迹,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
中国传统道德,为今人留下了大量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许多警语名言至今仍闪烁着哲理的光辉,其中有些东西一旦赋予新意,便可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组织部分,成为建立社会主义新的道德体系的思想材料。所以,开展传统美德教育,必须对中国传统道德的合理成分和积极因素赋予新时期的内容和要求,使之体现时代性,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如艰苦奋斗教育,首先是要培养学生具有开拓创业的意识,其次是勤劳节俭、自强不息,着重培养学生民族自力更生和奋发图强的拼搏精神。这样才能体现时代特征,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
在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现代化教育的时候,还应学习、借鉴、利用、吸收包括西方文化在内的人类所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使其与中国传统美德相融合,做到洋为中用。
(三)关于中学教育中传统美德作为学校德育基础的思考
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但教学又具有教育性。通过教学渗透传统美德教育,是一条重要的途径和方法。任何学科,无论是文科还是理科,都具有丰富的传统美德教育因素。通过各学科进行渗透,不仅内容广泛,而且形式多样、角度多变,会使受教育过程变得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由于各学科教育的目的、任务,内容各有不同,渗透教育的特点和作用也就不同。因此,各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不能牵强附会地“穿鞋带帽贴标签”,而要认真挖掘本学科的传统美德教育因素,贴切、自然、合理地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渗透。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但不是全部。过去用其它德育内容代替了传统美德教育,造成了失误。今天不能强调传统美德教育,又犯过去走极端的错误,而用传统美德教育代替其它德育内容。因此,我们应当坚持德育的全面性、整体性、实效性的原则,在总体规划、时间安排、教学组织上统盘考虑、统筹运作。既要上好传统美德课,搞好相关学科的渗透教育,也要与其它德育内容,如与“两史一情”教育、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爱国主义教育有机结合,使之融为一体,以提高德育总体水平。
(四)关于中学教育以传统美德提高德育实效性的思考
道德品质是在各种实践活动和相互交往中形成的,因而通过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行为训练是一种必要的途径和方法。
1.组织学生参加社会生产劳动
劳动是创造人类文明的鼻祖,而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是每个公民应该具备的高尚品德。因而组织学生到工厂、农村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小学生可以学校劳动和家务劳动为主)是实施传统美德教育一条必要和重要途径。通过劳动,可以促使学生自觉抵制“不劳而获”和轻视体力劳动的腐朽思想的侵蚀,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和“勤劳节俭”的生活作风,培养学生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关心,爱护集体的精神,教育学生发扬中华民族吃苦耐劳、勇于奋斗和艰苦朴素的光荣传统,从而抵制比吃比穿、爱慕虚荣的行为,培养学生勤劳、勇敢、果断的个性心理品质。
2.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劳动
社会公益劳动是直接服务于社会公共事业的劳动。如组织学生植树造林、维护交通秩序、到公共场所打扫卫生等,从而培养学生的公共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3.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政治活动
如组织学生参加拥军优属、为民服务、赈灾、助残、环境保护、义务教育、法制教育等宣传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政治觉悟和爱国爱民情感。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从而使学生从各个方面接受传统美德影响和教育。
总之,在中华传统美德融入学校教育中还应注意实践性,让学生明白什么是传统美德,应了解哪些教育要求、强化哪些训练,并加强学生区分真善美与假丑恶的道德判断能力和自我养护能力,创造性地开展德育活动,改进和探索家校合作的方式、方法,抓住学生的思想脉络,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工作。最终提高学校德育整体水平,增强学校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综合素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
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政党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工人群众,提高他们的社会主义思想意识。然而这种思想意识不能自发的产生,“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进行传统美德教育也是如此。通过开设传统美德课或召开故事会、报告会等形式,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向学生系统地灌输传统美德的基本观点和基本知识,使学生了解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美德所蕴含的丰富内容。经过学生的消化吸收,提高他们的明辨是非、区别善恶的道德认识水平,陶冶他们爱国爱民、尊敬师长、孝敬父母、团结友爱的道德情感,培养他们立志勤学、求索攻坚的道德意志,养成他们天下为公、诚实守信、谦虚礼貌、律己宽人、整洁健身的道德行为。
中国传统道德是一定时代的产物,具有两重性。既有进步性,又有局限性;既有精华,又有糟粕。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研究与教育中,应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继承原则和江泽民“三个代表”的思想,吸取精华,剔除糟粕,注意内容选取及教授的科学性,既反对毫无批判地兼收并蓄,更要反对全盘否定的民族历史虚无主义。
(二)关于中学教育中传统美德古为今用的思考
中小学生可塑性大、模仿性强、富于理想、有上进的欲望,榜样对他们具有强大的说服力、吸引力和感召力。通过榜样示范法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对于学生提高品德认识、陶冶品德情感、磨练品德意志和训练品德行为将起到巨大的促进和导向作用。我们应发挥革命领袖和英雄模范人物的楷模作用。革命领袖和英雄模范人物是不同历史时期产生出来的先进代表,在他们身上聚集了劳动人民的理想、意志和品德,体现着不同时代的先进思想,是人民群众的楷模。在传统美德教育中,通过对革命领袖和英雄模范人物实际的宣传和学习,使学生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受到感染和教育。如通过学习孙中山革命一生,特别是他在临死前还喊着“和平……奋斗……救中国”的动人事迹,使学生了解到他那种为民族解放而奋斗不息的革命精神,从而激发大家为振兴中华而发愤学习的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通过学习雷锋、徐洪刚等英雄模范人物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事迹,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
中国传统道德,为今人留下了大量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许多警语名言至今仍闪烁着哲理的光辉,其中有些东西一旦赋予新意,便可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组织部分,成为建立社会主义新的道德体系的思想材料。所以,开展传统美德教育,必须对中国传统道德的合理成分和积极因素赋予新时期的内容和要求,使之体现时代性,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如艰苦奋斗教育,首先是要培养学生具有开拓创业的意识,其次是勤劳节俭、自强不息,着重培养学生民族自力更生和奋发图强的拼搏精神。这样才能体现时代特征,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
在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现代化教育的时候,还应学习、借鉴、利用、吸收包括西方文化在内的人类所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使其与中国传统美德相融合,做到洋为中用。
(三)关于中学教育中传统美德作为学校德育基础的思考
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但教学又具有教育性。通过教学渗透传统美德教育,是一条重要的途径和方法。任何学科,无论是文科还是理科,都具有丰富的传统美德教育因素。通过各学科进行渗透,不仅内容广泛,而且形式多样、角度多变,会使受教育过程变得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由于各学科教育的目的、任务,内容各有不同,渗透教育的特点和作用也就不同。因此,各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不能牵强附会地“穿鞋带帽贴标签”,而要认真挖掘本学科的传统美德教育因素,贴切、自然、合理地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渗透。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但不是全部。过去用其它德育内容代替了传统美德教育,造成了失误。今天不能强调传统美德教育,又犯过去走极端的错误,而用传统美德教育代替其它德育内容。因此,我们应当坚持德育的全面性、整体性、实效性的原则,在总体规划、时间安排、教学组织上统盘考虑、统筹运作。既要上好传统美德课,搞好相关学科的渗透教育,也要与其它德育内容,如与“两史一情”教育、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爱国主义教育有机结合,使之融为一体,以提高德育总体水平。
(四)关于中学教育以传统美德提高德育实效性的思考
道德品质是在各种实践活动和相互交往中形成的,因而通过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行为训练是一种必要的途径和方法。
1.组织学生参加社会生产劳动
劳动是创造人类文明的鼻祖,而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是每个公民应该具备的高尚品德。因而组织学生到工厂、农村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小学生可以学校劳动和家务劳动为主)是实施传统美德教育一条必要和重要途径。通过劳动,可以促使学生自觉抵制“不劳而获”和轻视体力劳动的腐朽思想的侵蚀,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和“勤劳节俭”的生活作风,培养学生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关心,爱护集体的精神,教育学生发扬中华民族吃苦耐劳、勇于奋斗和艰苦朴素的光荣传统,从而抵制比吃比穿、爱慕虚荣的行为,培养学生勤劳、勇敢、果断的个性心理品质。
2.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劳动
社会公益劳动是直接服务于社会公共事业的劳动。如组织学生植树造林、维护交通秩序、到公共场所打扫卫生等,从而培养学生的公共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3.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政治活动
如组织学生参加拥军优属、为民服务、赈灾、助残、环境保护、义务教育、法制教育等宣传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政治觉悟和爱国爱民情感。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从而使学生从各个方面接受传统美德影响和教育。
总之,在中华传统美德融入学校教育中还应注意实践性,让学生明白什么是传统美德,应了解哪些教育要求、强化哪些训练,并加强学生区分真善美与假丑恶的道德判断能力和自我养护能力,创造性地开展德育活动,改进和探索家校合作的方式、方法,抓住学生的思想脉络,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工作。最终提高学校德育整体水平,增强学校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综合素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