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英堂”记

来源 :精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84年,日本的文部大臣在北京大学的演讲中提到:“日本是缺乏资源的国家,是教育作用于开发人的脑力、心中的智慧资源和文化资源的。这是今天日本在经济上、社会上获得发展的原动力。”据说,他早年从一本“育英堂”编的小册子中读到——“昌乐地瘠民贫,一无金矿,二无银矿,惟有人矿,吾将尽全力发展教育,以为昌乐开人矿”,此话给了他深刻的思考和影响。这本册子,是其兄长早年从中国山东带回日本的。
  1984年,日本的文部大臣在北京大学的演讲中提到:“日本是缺乏资源的国家,是教育作用于开发人的脑力、心中的智慧资源和文化资源的。这是今天日本在经济上、社会上获得发展的原动力。”据说,他早年从一本“育英堂”编的小册子中读到——“昌乐地瘠民贫,一无金矿,二无银矿,惟有人矿,吾将尽全力发展教育,以为昌乐开人矿”,此话给了他深刻的思考和影响。这本册子,是其兄长早年从中国山东带回日本的。
  “育英堂”,是抗战后期的昌乐县政府教育科的化名。育英堂,据说在县境中部的马宋、仓上一带。
  “育英堂”里有“赵玉英”先生。然而,赵玉英是个化名,他的简历也可谓简单之至。赵玉英,本名赵宸丰,1899年生于昌乐商家庄,1921年毕业于省立第四师范学校本科,先后任县立书院小学教师、县立第一小学校长、青岛市立李村中学训育主任、宋哥庄小学校长。1937年下半年,他自青岛返乡,担任县政府教育科长兼县国民教育委员会副主任。1951年去世。
  可是,赵先生简单的简历背后,却又有着不简单的经历。他生于忧患也饱经忧患。1937年的腊月初八,县城沦陷了,人们如一粒粒沙尘被裹挟进八年抗战的洪流。国军闻风撤逃,王县长也跑了。警察局长挺身而出,率警员抵抗,组织各方力量,立即组成了有纪律并有战斗力的游击队,后以功升任县长兼游击队长。赵先生受命主持教育工作以来,不畏时艰,持之以恒地、扎扎实实地、模范地贯彻执行了战时教育的一系列政策。他深谋远虑又实事求是,尽实心重教兴学,尽实力开采人矿,终得教育发展实功。故列數“育英堂”事略,以记录其在抗战史上的不朽功绩。
  编制纲要
  “教育是一切事业的基本,教育人员应负教育救国的全责。要以教育的力量,实行三民主义,建设国家。” 教育很重要,纲举方能目张。他走马上任后,根据上级政府指示,参照县里情况对教育进行整顿,贯彻落实了“战时教育主要为抗战服务”的教育工作方针,主持制定了《国民教育讲授大纲》、《抗战建国纲领讲授大纲》、《策动乡村设学暂行办法》、《战时设学计划纲要》、《特教六重政策》、《小学经费问题》等,并一以贯之。其中,《抗战建国纲领》坚信“抗战必胜,建国必成”,强调“抗战和建国应同时并进”,教育方面要做到——改订教育及教材,推行战时教程,注重于国民道德之修养,提高科学的研究与扩充其设备;训练各种专门技术人员,与以适当之分配,以应抗战需要;训练青年,俾能服务于战区及农村;训练妇女,俾能服务于社会事业,以增强抗战力量。《国民教育讲授纲要》提出“战时教育包括义务教育与失学民众补习两部。五年计划,三期完成。”《特教六重政策》指出“抗战课本不易普遍印刷,或由学生抄写……在敌伪区核心区域内,又必须用他们的课本。我们的特教,就是抢占教育主权。”“斯时也,敌伪匪环伺,敌人的刺刀下、岗楼边,也有勇敢机智的师生,悄悄收复着教育的国土。”
  办学设校
  战时应作平时看,办就办好。县教育科制定的《战时设学计划纲要》,重划小学学区,成立学区教育促进委员会,各乡(镇)均应成立中心学校一所,至少每三保成立国民学校一所,乡镇地方财政中至少50%须用作初等教育经费……俟抗战胜利,还要办大学。《策动乡村设学办法》,发动热心乡贤民众,竭力辅导,多方奖励,复实施奖助贫苦优良学生办法,免费供给书籍,补助其生活食物,使贫苦儿童就学机会均等,于是各村竞相设学蔚成风气。至1941年,增设中学1处,专办民校16处,小学兼办民校392校(班),学生12210人。建补习学校8处。另有成人班、妇女班若干。难童教养所1处,收容儿童91人。增设中学一处,学生小学毕业后,不必再离乡别井去异地求学。1943年形势更加严峻了,昌乐中学化整为零,分散在马宋乡的几十个村子里办学。办分校的同时,派有关教师深入沦陷区,利用日伪所办学校实施抗战教育,争取伪校教师及学生为我工作,以粉碎日伪奴化教育的阴谋。师生周旋、挣扎于日寇据点缝隙,学校也因扫荡数度毁于战火,师生辗转流亡依然弦歌不辍。总之,极为艰苦的条件下,“育英堂”坚持办学,为抗战培养和造就人才做出特殊的贡献。
  延揽名师
  教育是实际不是理论,好的教育离不开名师。育英堂广泛延揽名师,当时师资雄厚,蔚为大观。名师英俊之士,学养才识俱佳,皆能奋勉自励,是学生们心中的风范榜样。省立昌中的霍树楠、王芸劬、巩宪文、王笑房、赵蔚芝、潘俊英、李锦荣、滕振铎、刘裕坤等一大批仁人志士,群策群力,教学立足当前具体的现实世界,尤注重学思结合、知行合一,务求实效实功。
  “我是中华民国的国民,矢志尽忠国家,遵守政府法令,拥护抗战国策,绝对排除奴化教育,不做教育界败类,遗羞子孙。如违誓词,愿受政府最严厉的处分。”可以肯定的是,“育英堂”下的昌乐爱国教师,也曾用低沉的嗓音念出这段誓词。因为民国政府在这年通过了《津贴沦陷区中小学教师办法》,对沦陷区内暗中为国家服务的中小学教师给予补助,所有接受这项补助的教师都要如此宣誓。也许县境还有许多无从领取这一补助的教师,也在用自己的方式捍卫着人格与国格。
  编审教材
  教育科主持教材的编写和审定,战时课程体系也较为完善。初高中班设有公民、国文、代数、平面几何、英语、历史、地理、生理卫生、动物、植物、物理、化学、军训、体育、童子军、音乐、图画、应酬等近20门课程。如高中数学课本《范氏大代数》是刘书琴教授与巩宪文、霍树楠合译,高中平面几何是霍树楠自编的。小学写作课教学生写抗战标语、墙报,自然课教学生防空、防毒常识,地理课教学生绘制战区地图。民众千字本,主要内容是讲中国可爱、宣传抗日等道理。   视学查学
  视学查学,旨在摆查问题,找根源,求改进。通过视,了解教育发展的基本状况;通过评,对教育教学作出评估;通过导,对教育教学进行具体指导。霍校长冒险往来奔波于各分校教学点间,他曾一度被日寇拘押,经多方营救方得脱身。据昌中校友韩德奎回忆:某年冬天,赵先生身穿黑色长棉袍,骑着小毛驴,戴着后边有尾巴的大粗布做的风帽,来校查学,感觉既朴素又和蔼。
  民众训练
  救国教育的根本要件,在于建立共同的信仰。教师要知道自立、自尊,以建立学生与民众对教师的信仰,养成尊师重道的风尚。昌乐教育的推进过程,还是知识分子自觉接近民众的过程。学校在乡村分散办学,一大批忧国忧民的优秀师生来到乡村,他们豁出生命,把生死置之度外,与民众患难与共,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他们倡朴实生活,守勤劳习惯,养端庄品性,表公正态度,奋忠勇气概,通过抗日宣传唤起民众,为抗战建国献智出力。如无线电训练班学员利用一台收音机、一部石印机办《昌乐日报》,该报纸宣传爱国思想和抗战到底的决心,宣传中国各地战迹,也介绍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战况。
  生产经营
  他曾编辑、发行了《酬世选玉》,筹集抗战之资。《酬世选玉》,作为官方和民间的礼仪用书,选文具有鲜明的时代和地域特点,极大的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礼仪生活,还起到了提倡办事节俭,成风化人的作用。该书既可作为待人接物的实用文体教科书,又是民俗礼仪的重要见证。该书使用了中华民国纪年,传递了人民威武不屈、抗战必胜的信念。全书蝇头小楷,工整不苟。据考证,当时的县长亦参与了刻版书写。
  如今,昔日的育英堂早已沉没在马宋水库碧波银光之下了,乡贤赵玉英等人也已远逝。然而育英堂的故事和历史,却永远长在了中国的大地上,永远长在了人民的記忆中,融入了世界反法西斯的进程。是啊,面对侵略,唯有理想、人格、勇气与信念,能捍卫生命与自由的尊严。既然选择了,就要担当。为了这个信念,他们愿意在黑夜里寻找黎明,他们愿意担当由此产生的所有苦难和牺牲。
  仔细一想,当年类似的有功于抗战救国的“育英堂”和类似的人物,中国大地上不是涌现出了许许多多吗?而这些人物的育英精神,不正是来自坚定的信仰和无限的热爱吗?这些伟大的人们和伟大的精神,汇聚成了中国梦的强大动力并传承到了今天——你有,我有,全都有。
  (作者单位:山东省济南稼轩学校)
其他文献
谷诗新,江苏省小学数学特级教师,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江苏省科技教育先进个人,中学高级教师,盐城市名教师,盐城市小学数学学科带头人。曾获得省、市、县小学数学优质课竞赛、教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在平时的教学中,逐步形成了“民主、和谐、快乐”的教学风格。撰写的四十多篇文章发表于中文核心期刊,其中部分文章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转载。主持的《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标准与评价研究》、《数学基本思想在小学教学中
期刊
桂花送走最后一缕清香  金黄的水杉便深沉了整个校园  柔阳轻轻挽起雾纱  亲吻着羞答娇滴的晨露  幸福的泪  湿润了秋菊的诗心  朵朵花骨  骄傲地开在孩子的脸上  唱响阵阵爽朗的书声  从教室里沸腾出滚滚热浪  醉了白云 蟋蟀 草地  书桌里的故事还在延续  望一眼高远的长空  勾畫童真和希翼的彩笔  已倘佯在绿色的梦里  (作者单位:湖北省襄阳市谷城县教学研究室)
期刊
闲暇之时,沏一杯清茶,摇头晃脑地吟诵几句唐诗宋词,与诗人词人一起同悲同喜,时而沉浸于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的伤感,时而感怀于刘禹锡“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豪迈;不仅被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坚韧所折服,也为“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孤傲而惊叹,更为在“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咏叹中却“不问苍生问鬼神”的昏庸而痛心。  记得冰心老人有一句话:我读书奉行九个字,就是“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简简单单
期刊
世上任何人的诞生都是一个极其偶然的事件,但任何人的结局都趋于同一——死亡。人的一生怎样度过,一百个人有一百种回答,一千个人有一千个答案。但有一个人生肯定是大家都想要的,那就是“好的人生”。那么怎样的人生才可谓“好的人生”?有人说好的人生就是吃饱、穿暖的人生,也有人说好的人生就是工作轻松、工资高的人生,还有人说好的人生就是事业辉煌、名气响亮的人生,这些人说得都对,但又都不对。其实好的人生应该是“哲学
期刊
人物简介 朱小敏,教育硕士,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第十批小学品德特级教师。自1988年踏上工作岗位以来,承担了多项省级课题,其教育理念是好习惯成就好人生。2010年5月成立“朱小敏名师工作室”,致力于小学德育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先后被评为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江苏省第四期“333高层次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科技教育优秀校长、苏州市名校长、苏州市名教师、昆山市十大杰出青年。多次执教省、市级公开课,并
期刊
记忆之书    “欢迎来到奇梦商店街,这里什么都有卖,什么都能买,只要你能想得到的,绝对不会有你找不到的东西,价格绝对公道,还附设游乐场和咖啡厅,能让你在此流连忘返。欢迎各位光临。”  街口两旁干净的版形布告上,就贴着这样的广告,一名年约十三四岁的小女孩边玩着她那乌黑的发尾,边迟疑地站在街口前面。她看看眼前没几个客人走动的商店街,感觉好像是正张开大口,准备把人吞噬进去的怪物。  这是哪里?印象中这
期刊
不去海螺沟教育考察,真不知磨西镇,尽管历史上的磨西,镇小位重。磨西,在羌语里是“宝地”的意思,磨西镇位于四川省泸定县,曾是唐蕃古道的重要驿站,也是川藏茶马古道的重镇,这里有始建于1918年的天主教堂,形成了羌藏汉彝多民族文化以及佛儒道天主教中西多元文化的奇观。这里的居民散落在大山深处,虽然经济比较落后,但民风淳朴,至今流传的“青石板,板石青,板上水珠亮晶晶,背上石板去相亲,岳父岳母见石板,高高兴兴
期刊
当代基础教育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入的变革,学习方式与教育技术等都在不断创新。未来校园是什么样?是课堂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是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空间?是撬开现在的育人模式,将知识的边界进一步拓展?是有物联网技术支撑的智慧教室,還是有诗意的地方?  草长莺飞的五月,正是校园最美的时候,本期我们将邀请经验丰富的校长和老师们从多维度的视角,围绕校园文化的建设、老校的传承、新校的创新,展开深入研讨和分享。
期刊
你们有没有遇过那种经验,很衰的经验,譬如在路上被人莫名其妙捶一拳,或被什么天外飞仙似的东西砸到?我就有,而且吓了我好几年,直到后来……  仇恨……真的很可怕,尤其是失去理智的仇恨。    1    那一阵子,我在一家证券商行里当业务员,每天看惯了众人为多了几点,少了几点奔波不停,钱来钱往的,就像一场疯狂的闹剧,我每次下班后,都会走到中心公园,选个白铁椅,坐下来沉思,平静心头的紊乱。  中心公园晚上
期刊
如皋市下原镇,又称下驾原,下驾辕。传说,乾隆皇帝下江南,在此下驾。人文荟萃,人杰地灵。  秋风吹过下驾原,天很蓝,水很清,花儿也很美。  你看,那稻花飄香,那蝴蝶翩翩。  你看,水中那悠娴自在的小鹅,还有那池塘边的乡村小学……  你再看,那水中的蓝天,那倒影,正悄悄地告诉你,那就是“秋高气爽”……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下原教育管理中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