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山水画“枯木寒林”图式语言探析

来源 :美与时代·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g28529297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谈起中国山水画,树的形象在其中占据重要地位。韩拙在其著作《山水纯全集》中言:“林木者,山之衣也。”作为山水画画面最基本的构成要素,树起着再现自然物象和意象表现的作用。北宋时期随着画院制度的完善以及文人士大夫介入绘画,树的形象特征、表现技法达到一个高峰,画家在主观意象的基础上完成对自然的写真,形成了北宋山水独特的“枯木寒林”图式特征。李成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宣和画谱》所记载的李成作品多为寒林景致。文章从宋代以前树的形象、李成“枯木寒林”图式风格的形成以及图式传承三个方面来加以论述,并以此图式特征来窥视李成山水画之绝妙。
  关键词:李成;“枯木寒林”;意象
  一、北宋以前树的图式语言发展
  中国山水画中,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郭熙在《林泉高致·山水训》中言:“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采,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
  在山水画出现以前,树的形象就已经出现。如甲骨文中的“生”字,其形象就像一棵樹,意味着生生不息,福祚绵延。汉代开始,树的形象就作为背景出现在画像石、画像砖以及墓室壁画中。在东汉《收获戈射画像砖》、南京西善桥出土的《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画像砖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树的形态多为线条勾勒,用简练的线条、极简的手法来展现树的形象。魏晋顾恺之《洛神赋图》中树的形象以铁线勾勒造型,单个树叶的几何重复组合成树冠,树木形态主观抽象性较强,缺乏空间意识。正如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所说:“魏晋以降,名迹在人间者,皆见之矣。其画山水,则群峰之势,若钿饰犀栉,或水不容泛,或人大于山,率皆附以树石,映带其地,列植之状,则若伸臂布指。”隋唐时期,山水不再只是作为背景出现在艺术作品中,开始真正地独立成科。中国现存最早的山水画——展子虔的《游春图》中树的形象开始丰富:树木多双钩,枝杈作鹿角状;注重树木的空间排列组合,树的形象由近及远,由大到小;树干塑造填以墨色无皴擦,线条勾勒依据树木形态,轻重、顿挫、粗细变化丰富。五代时期山水画技法蓬勃发展,以荆浩为代表的北方山水画家以北方真实的地理环境为蓝本,使树的塑造技法更加趋向于写实,这直接影响了李成的绘画图式语言的形成。
  二、李成山水画中“枯木寒林”风格的形成
  李成是中国山水画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位巨匠。《宣和画谱》称:“凡称山水者,必以成为古今第一。”政治上的失意让李成纵情于山水,遍游齐鲁山水;浓厚的儒家文化、广阔的齐鲁大地推动其形成独特的林木绘画风格。其作品《晴峦萧寺图》《读碑窠石图》《小寒林图》《寒林平远图》所表现的秋冬景致都带有一种“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的荒寒幽怪之意。
  (一)李成“枯木寒林”绘画风格形成的原因
  李成“枯木寒林”风格的形成源于其所受文化熏陶、时代背景与地理环境的影响。李成祖辈为唐宗室,世代尊儒,至李成时虽已家道中落,但他仍受到良好的儒家文化的教育。《图画见闻志》记载:“祖、父皆以儒学吏事闻于时。至成,志尚冲寂,高谢荣进,博涉经史外,尤善画山水寒林,神化精灵,绝人远甚。”虞集诗曰:“营丘枯木天下无。”李成虽然绘画超群,但并未服务于皇室贵胄,“依于仁,游于艺”的儒家思想深深地影响着他。李成始终以正统文人自居,自言:“岂能奔走豪士之门,与工技同处哉!”因此其“寓兴于画,精妙初非求售,唯以自娱于其间耳”,所绘山水更多表达胸中意象。儒家讲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其志也”“君子坦荡荡”,也都对其寒林风格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所画枝干虽已干枯但瘦硬如铁,“蟹爪”画法势疾力烈,给人一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之感。干劲挺拔的“枯木寒林”正是其内心所向——李成虽郁郁而不得志,但仍渴望实现“为生民立命”的理想追求。
  五代之后,画家开始根据所处地域的自然物象特征展开笔墨实践,追求图真写意,如米氏父子所绘枝干林梢隐现于迷蒙的山谷之中,这得益于其长期对江南烟雨的细心观察。《宣和画谱》载:“李成字咸熙,其先唐之宗室,五季艰难之际,流寓于四方,避地北海,遂为营丘人。”营丘在今山东中部,四季分明,冬季有一种特殊的荒寒之意。而且由于季风气候的影响,秋冬季节寒冷干燥,植被树叶全部掉落,树木姿态颇具淡泊高古之势。李成遍游齐鲁山水,枯木、寒林、云烟也就成了其绘画创作中常用的题材,得齐鲁山水之灵气,成就了其独具一格的林木画法。
  (二)李成“枯木寒林”图式剖析
  北宋郭若虚评李成“尤善画山水寒林”。李成赋予了北方秋冬季节的树木形态特定的审美价值,表达出内心世界。在他的寒林绘画作品中,枯枝松树是经常被表现的自然物象。面对琐碎复杂的枯枝,李成将其主观处理成自己的符号语言,独创了“蟹爪法”,树干坚强挺拔,树枝有力地向下抓去,如同蟹爪一样交叉排列,给人以力量感。从其寒林山水《读碑窠石图》中可以明显地感受到这种力量之感。这幅作品是两人合力完成的,画中石碑有小字“王晓人物,李成山水”。画面中前景描绘了几株枯树,中景一座石碑,表现出一片气象萧疏、空旷深远的凄凉意境。几株枯木进行过主观设计后,姿态奇异,枯枝向外伸延呈散射状,枝丫弧度一致往下压,均匀地对空间进行分割。在艺术处理上采用“蟹爪法”,如书法悬针,锋芒毕露。枝杈多以浓墨写出,参差有度。同时中锋用笔,“鹿角”“蟹爪”并用,散聚有序,用浓淡墨色区分出前后空间,展现出重叠深远之趣。李成师法了关仝“笔踪劲利”的树木塑造方法,如在《读碑窠石图》中树干外形粗壮,刻画精细,扭转处用笔遒劲有力,用繁复的笔墨皴擦表现树木的干枯质感。虽是老树,但仍然生生不息,隐喻着作者的天地之心。
  北宋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说:“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缥缈缈。”李成枯木寒林绘画的平远构图成就最高,较于前人更加微妙。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载:“烟林平远之妙,始自营丘。”黄子久也称赞其:“李咸熙画,清远高旷,一洗丹青蹊径,千古一人也。”李成将势壮雄强的构图转为平远的寒林景致。如《小寒林图》中左右延伸的坡石,隐现于雾霭之中,几株枯树倚斜交错,整幅画面给人意犹未尽之感。平远以俯瞰的视角,表达出山随平视远的感觉,追求一种心灵的释放与解脱的意境。缥缥缈缈也正是文人士大夫所追求的山水画与人生的境界。   李成的“枯木寒林”追求图真与写意并存,整体上追求寒林的基本形态,局部细节之处带有写意意味。米芾曾评价李成:“及得盛文肃家(李成)松石片幅,如纸,干挺可为隆栋,枝茂凄然有阴,作节处不用墨圈,下一大点,以通身淡笔通过,乃如天成。”我们可以看出,李成绘画时并非一味图真,追求自然物象的真实面貌,有些地方注重意笔写之来表达绘画的主题。如《乔松平远图》中松针犹如一根根钢针攒在一起,笔不染淡,自有荣枯之色,非常写实;而画树干时却没有用过多的笔墨,但松淡的笔墨准确地写出树干的基本形态,恰在似与不似之间,真实地表现了不同树木的特征和绘者当时的心态。
  (三)“枯木寒林”的隐意
  宗炳提出山水画的“畅神”之说,画家借以笔墨挥毫来宣泄心中的情绪。李成融合现实的客观物象与自身的主观情趣,把寒林的清寂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枯木寒林”表达了他的郁郁不得志,借枯木松柏的傲骨来比拟他自己高洁的品德,枯瘦而不颓废的寒林是其内心镜像的呈现也是其对自己的鼓励。李成郁郁一生,终不得志,最终醉死陈州,用诗意画的作品展现了自己的内心世界。
  三、“枯木寒林”绘画风格的传承
  学术界虽有“无李论”之说,但李成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山水风格备受后世推崇。北宋初期就有“齐鲁之士,惟摹营丘”之说。北宋诸多画家深受其画风影响。刘道醇在《圣朝名画评》中评曰:“时人议得李成之画者三人:许道宁得成之风,李宗成得成之形,院深得成之风,后(李)成孙宥為开封尹日,购其祖画,多误售院深之笔,以其风韵相近,不能辨尔。”“元四家”中,史料记载黄公望、倪瓒、王蒙都曾师法李成,倪瓒在继承李成枯木风格的基础上创造出具有个人味道的独特风格。当代著名画家林海钟先生也师法李成,深入写生,融入自身的独特感受,为“枯木寒林”在中国画历程中的发展添了重要的一笔。
  四、结语
  李成寄情于山水表达自己的内心,在儒家文化和齐鲁山水的熏陶下,传承前人笔墨,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时光荏苒,当代山水画风格不断丰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而李成独特的图式语言与绘画理念将山水画的发展推向历史高峰,对当代仍然有着深刻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
  [2]刘道醇.圣朝名画评[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7.
  [3]郭若虚.图画见闻志[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
  [4]郭熙.林泉高致[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0.
  [5]黄伟.北宋李成传派山水画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1.
  [6]俞剑华.宣和画谱[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7.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
其他文献
摘 要:汪明强,安徽人,现任山东大学(威海)艺术学院油画专业教授,油画作品先后入选第十一届和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汪明强近十年来一直致力于海洋油画的创作探索,他组织了三届国际海洋油画学术研讨会,使得海洋油画的概念得到广泛认可和深入探讨。汪明强对海洋的眷恋和亲近几乎让人忘了他是一名成长于内陆的画家,海洋情结是其专注于海洋油画创作与研究的根本动因,也带动了其绘画主题和风格的数次转变。文章主要从其油
摘 要:色彩是绘画艺术的灵魂,是绘画艺术创作者表达和展现思想情感的重要载体。一直以来,色彩都在油画艺术创作中发挥着不可代替的作用,都是油画艺术创作中情感表现的重要元素。作为具有鲜明色彩的一种艺术形式,油画艺术往往能够带给受众强烈的视觉冲击,受众也能够通过色彩更好地感受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现如今,色彩在油画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在情感表现方面也展示出了独特的优越性。文章以色彩在油画艺术创
戏曲是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在国内外文化长河中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绘画理论的应用和实践对戏曲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美术创作当中,动态对称构图法是一种广受青睐的构图方法,在不少美术作品中都有应用。动态对称构图可以让美术创作具备很强的稳定性,增强视觉美感和艺术表现力。文章对动态
虞蟾是太平天国时期名噪一时的山水画家,但对于虞蟾的绘画技法的研究却很少,特别是对于虞蟾师承何家的专项研究,更是凤毛麟角.虞蟾的山水上接宋元,下承黄宾虹等诸家,其山水画
中国东北地区地域辽阔,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文章以东北地区地域文化在工笔花鸟画中的重要作用为出发点,通过工笔花鸟绘画表象与本质的关系,具体解析地域文化对工笔花鸟画的深
摘 要:文化空间是农民的生计舞台、公共记忆、地方秩序和精神家园。作为现代型公共文化空间,马庄文化礼堂的建设,不仅需要国家政府政策的支撑,更需要发挥村落的内生动力。乡土知识具有重要的地域特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应对地方知识进行挖掘和创造,上升至共同体意识,形成文化合力,完成公共文化空间的重构,最终形成文化空间的治理格局。  关键词:文化空间;马庄村;文化礼堂  乡村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是衡量乡村社会是否存
摘 要:水墨与油画,诞生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国度,在萌芽、发展、演变的过程中,显现和演绎着各自的艺术形态和语言特质。当下,油画早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而水墨其特殊的语言重量和本土性,使其学术价值在油画中得到重新认识和探究。文章以水墨与油画的言语特质及差异为出发点,分析和探讨二者言语间的关联性,进而阐述水墨与油画的试验性探索和艺术建构,并结合具体个案进行论证,论述二者的试验性与建构。  关键词:水墨
摘 要:绘画观念的转变与发展,使画家们越来越注重作品中个人精神的表达。文章通过分析油画艺术中情感展现的发展背景及其必要性,阐述了油画色彩、线条在油画创作中的情感展现,最后讨论了油画作品所传递出的情感。  关键词:油画艺术;情感展现;绘画创作  油画这一艺术起源于欧洲,经过后人的不断改良,在创作理念、绘画方式等方面不断创新发展,成为现代绘画史上的一种主要绘画表现方法。油画在传入世界各国后,经过几百年
黄苗子是中国近现代重要的文化名人,在艺术理论和实践上都颇有建树.《吴道子事辑》作为其编纂的为数不多的长篇幅个案研究专著,在吴道子文献整理辑录、吴道子研究问题的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