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信息化建设中师生教学关系的重构

来源 :黑龙江教育·高校研究与评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lylyl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信息技术与思政课深度融合趋势下,思政课教学呈现出新特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的师生教学关系显著增强,推动思政课师生教学关系向着多维度多层面发展。新趋势下要针对思政课教学的新特征,把握趋势,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推动思政课师生教学关系的变革与重构。通过构建“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核心教学关系下的教学与学习任务合作、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开放课堂共同体、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主导等多维度多层面的思政课师生教学关系,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
  关键词:思政课;信息化建设;师生教学关系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1)11-0012-04
   新时代思政课信息化迅猛发展,思政课传统教学模式和方法被信息化重塑,师生教学关系的“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发展趋势显著增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全国高校广泛开展思政课线上授课和线上学习等在线教学活动,全力保证教学进度和教学质量,掀起了思政课信息化建设的新浪潮。教育部“全国大学生同上一堂疫情防控思政大课”,让全国大学生和思政课教师接受了一次厚重隽永的爱国主义教育,把思政课信息化建设推向了高潮,有力推动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思政课师生教学关系多维度发展。
   一、信息化趋势下思政课教学特征
   思政课信息化建设改变了传统思政课教学空间,将传统的教师、学生、课堂的固定空间,转变为开放的、动态的、灵活的网络教学空间,传统思政课教学被重塑,思政课教学呈现出新特征。
   (一)思政课教学信息化程度加深
   新时代高校积极探索推动互联网、全媒体、自媒体和大数据+思政课的教学模式,思政课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趋势深度强化。在教育部主导和推动下,高校和思政课教师积极推動思政课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发展,思政课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为思政课信息化深入发展奠定了基础,也让疫情防控下思政课大规模线上教学成为可能。传统思政课以“教材为中心、教师为主体、课堂为平台”的传统教学模式为主导,在课堂中辅以信息技术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课下以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平台提供影音形式自学资料,或借助网络平台完成作业及测试,信息技术还仅是思政课教学“时髦”和“现代化”的手段和包装。信息化趋势下,线上教学最大限度和最大程度上推进了思政课教学信息化,思政课教学的内容、形式、手段、评价等被信息化全面深度重塑,思政课教学信息化进程全面加速。
   (二)思政课教学资源共享程度加强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教育部从政策支持、资金保障、项目支撑等方面,加强思政课教材、课程、教学、研究、师资等全方面建设,有效丰富了思政课教学资源[1]。如教育部推动共建共享的高校思政课程网、高校思政课教师信息库、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网络集体备课平台、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全国高职高专院校思政课建设联盟网、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测评系统、高校思政课教学资源库等,有力推动了思政课信息化建设。各省市和高校在全国性思政课教学资源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特色和优势开发建设了大量教学资源,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开放共享,极大丰富了思政课教学资源。全国的、地方的、高校和教师个人的思政课信息化教学资源呈现出集中性、开放性、共享化的增长,实现了高校间和教师间思政课教学的互通互鉴,促进了全国范围思政课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
   (三)思政课教学内容实效性增强
   教育部以思政课信息化建设平台为依托,开展的“全国大学生同上一堂疫情防控思政大课”,把正在发生的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作为重要的鲜活的教学内容引入课堂,以疫情防控贯穿和盘活了思政课教学内容,以思政课理论内容透视了疫情防控战役,呈现了一堂鲜活的思政大课。借助信息化建设,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最新内容通过信息技术高效融入课堂教学,把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开展着动态“直播”的思政课教学。思政课信息化建设打破了单一的“固定化”的教材体系和内容,社会热点成为教学的重要内容,教材和社会实现了互动和结合,形成了思政课教学的“大课堂”。
   (四)思政课师生教学关系多维度发展
   传统思政课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为主体的单一教学关系弊端日显,构建以学生为中心和主体的教学模式,构建“以学为主”的“自主—探究”式教学理念,替代“以教为主”的教学理念成为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的重要趋势之一[2]。但长期以来以学生为主的教学关系发展缓慢,“教师主体在场”而“学生主体空场”、学生主体性被遮蔽的现象仍然存在,教师为主的主动、施动,学生相对被动、受动的教学关系并无明显变化[3]。思政课信息化建设快速推进中,思政课教学环境发生了变化,促进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关系的进一步发展。信息化教学考虑的首要因素是学生,学生的网络环境、学习的时间地点资料等保障条件、媒体使用偏好、教学内容有效呈现、热点问题讨论、思想引导、教学效果等都是基于学生主体视角要深思熟虑的,学生的主体性逐渐凸显,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政课师生教学关系发展趋势显著增强。
   二、思政课信息化建设中师生教学关系的发展趋势
   思政课信息化建设进一步促进了以教为主的“教—学”传统模式向以学为主的“学—教”模式转变,回应了教育信息化的时代要求和全媒体时代的学生个性化学习诉求[4]。随着思政课信息化建设的深度推进,以“教师为主体”单一的主导的思政课师生教学关系,向着以“学生为主体”的多维度方向发展。
   (一)师生单一主体关系的变化
   思政课信息化建设给予了更多教学相关者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可能,线上教学的开放性和共享性,使得同一堂思政课可以有其他思政课教师、学校管理人员、家长、其他班级学生等轻松走进课堂。他们可能是学习者、监督者、管理者、受邀共同授课者,教学相关方借助信息媒介能够顺利进入网络思政大课堂。信息化技术有效实现了思政课教学的开放共享,多个教学相关方参与到教学中,扩大了思政课教学涵盖的范围,“教师—学生”的单一线性关系向“教师—学生—教学相关方”的网状关系发展。    (二)教学资源供需关系的变化
   传统思政课教学主要以教师依据教材提供教学资源,学生相对被动接受,存在教师提供的资源无法精准满足学生需求的供需差异。信息化建设推动思政课教学资源在全国范围内集中呈现,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多方面视角和资源选择空间。一方面教师从多角度借鉴参考,丰富自身的教学资源,提高课堂教学资源质量,与其他可供学生选择的教学资源展开竞争;另一方面学生有了更广泛的自主选择空间,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个性选择,能够提高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在资源供需关系层面,教师不再是单一的供给者,学生在思政课教学资源选择和学习中主体性显著增强。思政课教学资源选择渠道的打破、开放性竞争的形成,促进了学生主体性的提升,学生的“选择”也成为评价思政课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重要参考,有利于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
   (三)教师指导者作用更为显著
   网络教学的异彩纷呈,原来“只有一个老师”的局面被打破,媒体世界中的“教师”比比皆是,博人眼球,打破传统认知、论断另辟蹊径的“教师”和信息往往更容易受到学生的关注、喜爱乃至“仰慕”[5]。思政课信息化建设中师生教学关系被延伸和拓展,思政课教师不仅要上好课,还要指导学生从纷繁复杂的海量信息中进行选择,选择积极的、健康的、有益的信息进行学习,屏蔽和批判低俗、有害的信息。思政课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客观冷静分析,让学生以科学认识、辩证思考、理性行动参与到网络学习生活中。思政课信息化建设中思政课教师担负着信息过滤器、防火墙的职责,发挥着信息使用和学习指导者的重要作用。
   (四)师生信息能力不对称凸显
   借助互联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教师实现了与学生一对一的有效沟通,打破了一对多的单向信息传播,为教师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教学提供了可能。思政课教学一对一的师生教学关系初步实现,但思政课教学效果还受到师生双方信息应用能力的制约。当前大学生均为“90 后”与“00 后”群体,他们是互联网的原住民和居民,虚拟的网络世界是他们现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在获取信息资源上占据优势。传统思政课教学中信息能力的应用是被预先“设定”的,教师信息能力也相对“固化”。而动态开放的信息化教学,与教师的信息能力竞争中学生更具优势,甚至比教师掌握的信息和知识更全面、更详实。教师除了加强信息技术学习外,还要了解学生的媒体使用偏好、信息获取与应用习惯、信息化学习特征等,才能在信息能力对称条件下更好地开展教学。
   (五)教学话语主导受到较大影响
   思政课信息化建设把海量的网络信息资源引入到教学中,增加了教学便利、提高了教学效果,但也打破了传统思政课堂教师教学话语主导,出现了话语体系不一致现象。理论专家和教学名师的优质思政课教学资源、疫情防控中的生动感人事迹、权威媒体的精彩评论、战役英雄的现身讲课等,丰富了思政课教学活动。但以谁为“师”,谁的话语更有力量,更具权威和主导,如何有效整合多方话语,如何有效统一和增强思政课教学话语权是思政课师生面对的重要问题。信息化的开放共享兼容,使学生的自主选择、自主学习和自我实现感大幅提升,思政课教师的权威性出现被解构的趋势[6]。
   三、思政课信息化建设中师生教学关系的重构
   “环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7]。教学环境的改变,思政课师生教学关系也相应改变,统一于信息化的思政课教学实践中。思政课与信息技术的融合要求变革传统课堂,创建新型思政课教学结构,核心问题在于如何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重点在于重构师生教学关系。教学环境的改变、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加速了思政课师生教学关系的变革。“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信息化是思政课教学变革的重要环境因素,思政课教师是思政课教学变革的主导因素,重构师生教学关系的关键在于思政课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要围绕思政课教师这个关键点,重构思政课信息化建设中的师生教学关系,激发师生双方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一)构建以“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为核心的教学关系
   “要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同时要加大对学生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8]。思政课信息化建设中师生教学关系发展变化的主要趋势是学生主体性显著增强,看似是对教师主体性的冲击、削弱和挑战,但并不必然等于教师主体性的丧失,不是对立性的矛盾,“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为构建思政课新型师生教学关系提出了原则、方法和方向。针对思政课师生教学关系的变革趋势,构建“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思政课新型师生教学关系是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必然,能够促进思政课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能够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升思政课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信息技术为思政课师生教学关系重构提供了技术支持,思政课教师需要发挥主导作用,推动以“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为核心的多维度多层面思政课师生教学关系深入发展。
   (二)构建教学与学习任务合作关系
   在“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为核心的师生教学关系之下,有效完成思政课教学和学习任务,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建立有效的合作关系。学生主体性主要体现在信息化教学之下学生中心更为显著,在海量教学资源供给中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学习成为教学关键,在学习中学生作为探究者、实践者的特征更为明显。在思政课教学任务中教师主导体现在教师更大程度上以指导者、引领者和启发者的角色发挥作用。“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之间并不矛盾,也不存在天然的“鸿沟”,教学与学习任务是两者之间的桥梁和纽带,通过构建教学与学习任务合作关系结成更为紧密的师生教学与学习共同体。信息时代社会飞速发展,不断为思政教学提供新的素材,信息技术深入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师生需要不断地学习探索,加强合作共享才能实现成长进步。新时代“教学相长”诠释着新的意义,“教师”和“学生”要结合、要合作才能实现发展,教学和学习任务要在共同体关系中才能有效完成[9]。建设师生教学与学习任务共同体、构建教学与学习任务合作关系,成为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路径,也是“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师生教学关系的突出特征。    (三)构建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关系
   《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提出,“大力推进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提升思政课教师信息化能力素养,推动人工智能等现代化信息技术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建设一批国家级虚拟仿真思政课体验教学中心”。“打造一批思政课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探索建设融媒体思政公开课,推动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思政课教学资源在全国范围的共建共享,课堂范围单一教学资源供需关系被打破,思政课教师和学生更为自主地选择教学资源。思政课教师需要借助思政课教学资源共享共建的政策支持,针对思政课教学资源供给多渠道和开放性竞争的发展趋势,推动师生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关系的发展。以全国思政课教学资源为依托,深入挖掘区域性和自身积累的教学资源优势,针对学生个性化需求,与学生共同开发建设高效满足课堂教学需求的高质量教学资源,培养学生“劳动”能力和实践能力。教师是主导者,学生是主体和重要的参与者,在全国“大课堂”教学资源基础上共建共享“小课堂”的教学资源,形成思政课师生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关系,满足学生学习需求。
   (四)构建开放课堂共同体关系
   教育部《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要求,“按照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實践性相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的要求,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全面提高思政课质量和水平”。“八个相统一”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提出的重要要求,也是思政课教师教学的重要遵循。在信息化建设推动下,思政课堂发展成为网络课堂,延伸成为开放共享的思政课社会大课堂。做到“八个相统一”,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思政课教师需要通过信息化建设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家庭、社会等思政课教学相关方整合到思政课大课堂中,构建开放课堂共同体关系,形成强大的教学合力。
   (五)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主导的话语关系
   信息技术与思政课深度融合的趋势下,思政课教学出现了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下的教材话语向教学话语转化,并向网络语言、生活语言转化的现象,虽然提高了对学生的吸引力,但思政课教学话语主导权难免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7]。思政课教学话语要具有容纳大众话语和网络话语的人本性,并适应学生网络语言特点,提高思政课教学的鲜活度和感染力,但也要凸显教学话语的政治性、严肃性和严谨性[10]。思政课教师一方面要深入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媒体使用偏好、学习生活及交际话语特征,通过吸收、融合与整合学生的网络语言,积极重塑鲜活的教育教学话语。另一方面在教学中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主导,有效统御多方话语,整合网络话语和生活话语,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征鲜明的鲜活教学话语体系。以有力的教学话语体系统御各种“声音”,让正义之声汇聚于课堂教学话语之中,以批判和亮剑之声抵制歪理邪说,增强思政课教学话语主导力量,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彻底”说服学生。
   思政课高度信息化趋势下,师生教学关系多维度发展,对思政课教学和改革创新提出了挑战。高校必须深入推进思政课信息化建设,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师主导作用,构建以“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为核心的多维度多层面思政课师生教学关系。以思政课信息化建设中师生教学关系的重构,促进思政课改革与创新,全面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实现新时代思政课高质量高水平发展。
  参考文献:
  [1]范军.“05 方案”实施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信息化建设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5).
  [2]赵浚,张澍军.高校思政课与移动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耦合与进路[J].学术探索,2018(5).
  [3]朱巧英.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探赜[J].现代教育科学,2017(5).
  [4]高奇,周向军,韩文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信息化教学需把握好的若干重要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2).
  [5]许慎.全媒体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综合创新[J].思想理论教育,2019(12).
  [6]石若坤,胡宜安.“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常态[J].高教探索,2018(6).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5,9.
  [8]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
  [9]杨富.西藏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提升共同体构建研究[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
  [10]陈卓国.论新媒体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18).
其他文献
研究生与导师的关系是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在研究生导学关系的相关研究中,研究生选择导师的决策过程一直处于“黑箱”之中.文章聚焦研究生选导师的决策过程,对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大学G学院的硕士研究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研究发现,硕士生选择导师的决策过程受到个人自我目标、制度类信息、决策过程的独立性以及他人意见等因素影响,这些因素亦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硕士研究生对其导师的满意度.
文章运用对比分析等研究方法,对黑龙江省某高校2015级1275名大学生四年的体质健康水平测试成绩进行对比,旨在探究学生四年体质健康水平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学生体质健康总体水平稍有下降,大二时期提升显著,大三时期水平出现下降.学生的力量素质、速度素质测试指标变化相对明显,学生柔韧素质、速度素质成绩表现良好.通过调查测试分析,学生在开展体育课程和参加校园体育活动期间,体质健康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大三结课后,体质健康水平有所下降.
摘 要:文章以营造积极主动、创新学习型课堂为目标,考虑到传统“优化与运筹”课程在教学形式、教学方法以及考核形式等方面存在的局限性,提出一种及时教学理念下新的课程教学模式,以顺应互联网大数据时代所带来的教育变革。  关键词:及时教学理念;“优化与运筹”;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1)11-0034-02   一、
文章以商丘市第一中学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调查体育中考对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结果表明,身体形态以及先天的速度素质等受体育中考的影响变化较小,而对学生身体机能、体育兴趣和体育价值观的影响较大.体育中考对商丘市中学生的身体素质的提升起到了较大的帮助.
在身体行为视域下对峨眉武术在当下社会结构中发展现状进行多维解读与理性分析.研究认为:视峨眉武术为搏击术是大众健康记忆的具体体现;视峨眉武术为身体实践是蕴含中国哲理的教育记忆的核心基础;视峨眉武术为交流品牌是文化记忆的体悟实践.
对玉林师范学院公共体育俱乐部教学改革实践进行探究.研究发现:玉林师范学院公共体育俱乐部已进行了近五年的改革,改革成效逐渐显现;羽毛球俱乐部主要采用兴趣教学法、自主练习法和比赛教学法进行教学;当前羽毛球俱乐部存在管理机制不完善、教学实践的安排与选课冲突、体育场地管理有待优化等问题.通过健全俱乐部管理机制、优化安排俱乐部课程、强化场地管理与配置、保障经费并多加宣传、夯实俱乐部师资水平等举措促进公共体育羽毛球俱乐部健康发展.
通过文献资料法、文献计量分析法,借助Citespace软件和CNKI网站客户端分析我国1979—2020年已发表的954篇手球研究文献,梳理已有研究成果,整理手球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为手球科研发展提供定量参考依据,让手球科研工作者更直观、高效地掌握手球研究领域的研究结构、高产机构、高产作者、国内研究态势等信息,为未来的研究指明正确的研究方向.
文章分析广西儿童青少年体育与健康知识传播途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探讨在健康中国背景下如何通过拓展体育与健康知识传播途径,促进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以期更好地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通过对2008年、2018年美国国民身体活动指南以及世界卫生组织《关于身体活动有益健康的全球建议》的介绍与分析,提高人们对身体活动与健康关系的了解和认识,增进人们身体活动的自觉性和科学性,为促进人们身体健康,推动身体活动的开展奠定理论基础.
文章针对体育教学与科技发展的演变历史,传统的体育教学和现代体育教学的关系等方面进行探讨.认为代体育教学是从传统体育教学中发展起来的,两者存在相互补充关系,传统体育教学依然是最直观的教学方法,现代体育教学方法凭借计算机技术获得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料和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