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理解与传承:“STEAM+汉字漂流”大课程

来源 :辽宁教育·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8906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识字教学中,教师应运用多种直观的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的识字情境。教师可以将STEAM教育理念融入汉字的个性化学习中,充分挖掘与汉字相关的传统文化因素,既体现出对学生创新素养的培养,又能提升学生对文化的理解与自身的文化素养。学生也可以进行跨学科的个性化学习,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
   关键词:STEAM;汉字漂流;文化传承
  “STEAM+汉字漂流”大课程是为解决当前语文识字教学存在知识割裂、学习碎片化的现象。学校课程建设从语文学科入手,源于语文课上的识字教学。基于课标要求,课程建设融合了“互联网+”和STEAM的教育理念,实现课内和课外相关学习内容的整合。所以,我们尝试以汉字为载体,将语文识字教学拓展为汉字大课程,促进学习者对汉字的文化理解。同时,融入“STEAM+”跨学科的综合学习,激发学生与教师共融、共学,以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情怀与创新能力及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能力。
  一、“STEAM+汉字漂流”大课程的依据
  “STEAM+汉字漂流”大课程以识字为起点,结合“互联网+”和STEAM理念,通过设计汉字漂流路径,为学生提供跨学科的个性化学习之旅,弘扬和创造性的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
  首先,基于语文识字教学的核心素养,促使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学习的愿望,能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可以借助字典独立识字,并鼓励学生多种途径识字。其次,基于汉字的字源字理,通过汉字设计图谱,带着学习者去感受汉字的字形美、字音美、字意美,挖掘与汉字相关的传统文化因素,进行传统文化的教学。最后,基于STEAM教育理念,指向跨学科学习方向,实现知识的融合,重视各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实现创意化学习,并鼓励学生综合利用STEAM理念来完成与汉字相关的、有意义的作品,实现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多学科的融合。
  二、“STEAM+汉字漂流”大课程的标准
  学校开发课程时融入STEAM教育理念,研发“STEAM+汉字漂流”大课程的标准,结合语文学科的课程标准,基于“互联网+”和STEAM理念,设计了汉字漂流路径。
  (一)设计“STEAM+汉字漂流”大课程的线路图
  “STEAM+汉字漂流”大课程的线路图(如图1所示)是由教师与学生共同设计,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学习调控支架系统。“STEAM+汉字漂流”是以汉字为起点,沿着汉字—字源字理—STEAM—“互聯网+”的漂流框架,带着学生感受汉字的字形、字音和字意美,通过“互联网+”让汉字在互联网漂流,与更多的伙伴对话,实现跨学科的融合。
  学校创设自我对话平台,带着学生通过字源字理感受汉字的字形美、字音美、字意美。在STEAM理念下创设与生活对话的载体,鼓励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实现个性化的识字学习。在“互联网+”中,营造多元对话交流的学习环境,让汉字在互联网漂流,与更多的伙伴对话,并将学习成果和操作过程转化为二维码,学生通过手机扫描进行学习和分享。
  (二)依据5C评价进行评价
  5C评价主要依据“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框架”进行课程评价,同时结合学习者课堂,赋权学校与教师课程领导力。
  理解能力:学生通过“STEAM+汉字漂流”大课程对汉字的历史渊源与特征进行文化理解、文化认同与文化实践,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精神,深化对国家认同和文化自信的深层面理解。
  思维能力:在汉字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和批判的精神。强调基于“STEAM+”跨学科的综合学习。学习者通过不断地提出自己真实的观点、理解他人观点、批判已有观点、修正错误观点和综合整理建立新观点,以建构和发展自己个性化的观点与思想。
  创新能力:学生能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通过融合跨学科的“STEAM+汉字漂流”大课程,从多个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学生能够将来自其他领域的方案进行整合、重组,生成新的、更优质的方案,有明确解决问题的思路。
  沟通能力:通过“STEAM+汉字漂流”大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学生能理解他人,有效表达自己的个人观点。学生在沟通中能够体察沟通对象的情绪、情感和动机,理解他人,并能够进行适当的调整以达到有效地沟通、维持良好关系的目的。
  合作能力:表现在学生运用沟通技能交流磋商,做出判断和决定;灵活处理不同观点间的冲突,建立观点之间的联系。“STEAM+汉字漂流”大课程的个性化学习中,学生协商共赢,有效推进团队个性化学习进程。
  三、“STEAM+汉字漂流”大课程的实施
  (一)师生协商,设计使用可视化学习工具
  学校把“STEAM+汉字漂流”大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纳入平时教学中,运用思维可视化的支架,帮助学习者从知识表层转向思维内核。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先和学生协商,通过学习环境的设计,预设学习活动的框架和流程,结合学习者的发展需求,选择合适的项目、问题或探究的情境,通过可视化思维、图示的方式,引导学生有意图地选择自己有兴趣的话题、方法、策略等,形成学习工具的初步支架。学习过程中,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对支架进行修改,学会创建自己的支架,从而成为独立的学习者,并在实践的过程中提高创新能力。
  (二)融入“互联网+”,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
  当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作品积累到一定程度,需要传播出去,教师把学生的作品转化成为二维码,并通过手机、网络等发布出来,让更多的学生可以看到和学习到个性化的学习资源。教师能利用互联网和STEAM理念继续完善学校汉字图谱、思维故事、思维绘本的开发和推广。
  (三)学科融合,实现STEAM教育理念
  对于文化的传承,我们需要引经据典,感受字源字理,更需要创新传承。STEAM教育理念重视知识的建构过程、重视知识的融合、重视各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所以,教师鼓励学生综合利用多种手段来完成与汉字相关的、有意义的作品。“STEAM+汉字漂流”大课程在体现STEAM教育理念下,通过软陶、橡皮泥(无毒)、贝雕、衍纸、超轻粘土等展现学生制作的作品(如图2所示),还引入纸电路和人工智能等手段展现学生的创意。   例如将衍纸技术与文字书写紧密结合起来。学生通过合作设计、制作,共同完成文字作品。学生不仅对文字的字形字义有了深刻的体会,更学会了色彩搭配、装裱、口语表达等多项技能,同时也学会了分工合作。
  再如贝雕是大连的传统艺术品,但是由于其技术要求比较高,需要进行打磨,对于小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于是,我们尝试用软陶代替贝雕中需要打磨的部分,用捏一捏、蒸一蒸的方式,就可以完成创意的作品及对文字的理解。通过动手实践既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又能创造性地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这样,学生体会到的不仅仅是文字的美,更多的是文化,促进学生的个性成长。
   四、“STEAM+汉字漂流”大课程的案例
  以《北京的春节》一课为例。
  (一)学习意图
  春节是我国古老、隆重的传统节日,也是学生最喜欢的节日之一。所以,教师应抓住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感受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使学生进一步领悟祖国传统文化独特的魅力。
  (二)学习目标
  学生会自主建构汉字图谱,独立学习生字,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学生能借助汉字图谱,深入学习生字词;与伙伴合作,能借助思维导图清楚地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热闹、快乐的气氛;会根据需要收集、整理信息,并能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拓展学习;学生在收集整理资料的过程中,能有效地提取信息,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深入学习,并对节日习俗中的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学习内容图谱设计
  学习内容图谱设计如图3所示。
  (四)学习过程
  活动一:运用汉字图谱,识字联想
  师:大家新年过得怎么样?现在,把你认为最快乐的瞬间分享给我们大家,可以语言表达,可以是照片展示,也可以是做成美篇。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你的感受吗?(幸福、快乐……)
  师:出示“乐”的汉字图谱(如图4所示),这是老师提供给大家的学习资源,看着这个字,你想到了什么?
  (瑶瑶的软陶手工作品如图5所示)
  师:看到瑶瑶的“乐”字图谱,我想问问她是怎么想的。
  生:老师,您不是说过,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吗?所以,我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快乐,并且用自己的快乐感染大家。
  活动二:分享思维导图,体验学习的快乐
  师:让我们一起走进老舍先生的《北京的春节》,看看又会带给你怎样的体验呢?
  师:小学习者们独立阅读文本,思考你从课文的哪些地方感受到了怎样的快乐。(可以从吃、玩、团圆等方面思考)
  生:从静怡的思维导图(如图6所示)中,我感到合家团聚吃好吃的、玩好玩的、一起守岁,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师:对于她来说,快乐、幸福就是如此简单。
  活动三:融合生活,感受民俗文化
  师:我们通过多方面的了解,沉醉于年的味道、年的快乐,那么让我们用不同的形式来表达一下自己对年的感受吧(出示图7)。
  师:无论是展现在这里的作品,还是孩子们热情洋溢地侃侃而谈,都让我感受到了你们是一个个发光的宝贝。你们在获取信息的时候深入思考,在参与活动中体验快乐与亲情,在分享交流中获得幸福与满足。
  (五)项目学习评价
  学生的项目学习评价如图8所示。通过对话,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本之间、生本之间可以进行真正的情感交流与思维的碰撞,最后达到交融的境界。本节课,学生就是在这样的对话中全心投入到学习中。在交流汉字图谱时,学生畅所欲言、思绪飞扬。
  “STEAM+汉字漂流”大课程,实现了新课标中让学生体会汉字的字音美、字形美和字意美的教学目标;整合了各個学科的相关知识,并与学校教育理念、文化建设融为一体,学生喜欢上了学习汉字,有主动学习的愿望,能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并借助字典能独立识字;实现了多种途径识字,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达到了“识字教学+积累运用+读写结合+拓展阅读”的综合运用。
  在“STEAM+汉字漂流”大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过程中,教育者创设真实的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有效利用各种资源解决了学习过程中的难题,最终形成一个或一系列作品。课程既体现出对学生创新素养的培养,又能实现对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为学生提供了跨学科的个性化学习之旅,弘扬和创造性的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孔丁嘉,夏治刚.STEAM+个性化学习[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8.
   [2]黄光雄,蔡清田.核心素养:课程发展与设计新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3]陈怡倩.统整的力量:直击STEAM核心的课程设计[M].湖南美术出版社,2017.
  (责任编辑:孙丽英)
其他文献
本文报道了一种新型光纤氧化传感器,测定溶解氧简便、快速、准确,有一定的应用开发价值.
教育部于2000年10月颁发了《高职、高专英语课程基本要求》,以完善和规范高职高专英语课程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突出语言应用,实行分级教学和分类指导是它的一个主要特点
基层统战工作是整个统战工作的根基所在.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统战工作不断向基层延伸,由政治领域拓展到经济、文化、社会等各领域,其作用日益重要和突出.近年来,泰州市深入
期刊
该文简单阐述了研制光纤用户接入网用低成本高可靠光收发合一模块的目的和意义,介绍了国内外概况及发展趋势,详细论述了研究人员研制光收发合一模块的设计思想、设计原理、特点
该文基于荧光物质的温度-荧光特性所提出的微型探头结构的全光纤荧光温度计,采用双通道荧光线强度之比以及光源反馈等技术,实现0-100℃范围的温度测量,误差小于0.5℃。该文讨论该
摘要:古汉字是华夏文明之源,凝聚着中华传统文化,将其融入初中教学中,可以充分探索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科文化的联系,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以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承者。学校可以采用多学科融合的STEAM教育模式,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强化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促进教师课程实施能力的提升,以实现学校文化的多元发展。   关键词: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