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导管架海上吊装框架结构方案设计研究

来源 :天然气与石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dingyong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解决大型导管架水下吊点方案吊点结构设计困难、液压卡环费用高以及导管架吊装实施技术风险大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吊装框架结构方案。对吊装框架结构方案的设计、建造及海上安装流程进行了阐述,基于SACS软件及ANSYS分析软件,对吊装框架主结构及吊点结构进行了强度分析和校核,验证了吊装框架结构方案的可行性,并总结了吊装框架结构设计特点和要点。分析结果显示,吊装框架结构方案,适用于大型导管架的海上吊装,可供同类项目的设计、建造和海上安装阶段参考。
其他文献
中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高达60.6%,原油加工数量和原油品种多样化,给石油化工行业的装置带来了严重的腐蚀冲击。为了挖掘石油化工行业中防腐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腐蚀控制工程生命周期”全过程链条上的目标为主线,以石油化工行业35家央企的腐蚀调查报告数据和相关资料数据为依据,通过分析得出石油化工行业在防腐蚀领域的技术和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提高设计、开发新技术和运用新材料,加强从业人员培训,加强监造、检测、监测、维护及工程施工质量的管理,严格执行标准规范,建立健全数据库、档案、评价体系、决策系统等建
在温度为1348 K,压强15 kPa和停留时间1.0 s下,以甲烷为前驱体对两种不同厚度(16 mm和26 mm)2D炭纤维布预制体进行CVI热解炭致密。经120 h致密化后,将制备得到的炭/炭复合材料进行均匀切分,并测量样品的密度分布。实验结果表明,对于不同厚度的预制体,致密化后在气体流动的外侧密度都偏高,且样品密度都随着距气流外侧的距离增加而逐渐降低。通过耦合热解炭沉积反应机理和氢气抑制模型,模拟甲烷在两种不同厚度预制体的CVI致密化过程。计算获得的致密化后样品密度分布的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较为接近,
从固体火箭发动机炭/炭复合材料喉衬烧蚀后的形貌和结构特性出发,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元素分析仪等表征分析了炭/炭复合材料烧蚀后的微观结构形貌、纤维损伤程度、纤维和基体的界面结合状态、沉积粒子含量以及喉衬密度等,探究了烧蚀温度、压力及推进剂种类等因素对炭/炭复合材料烧蚀后微观结构的影响,并结合材料的构效关系进一步分析了炭/炭复合材料喉衬构件不同部位的损伤机理。对固体火箭发动机喉衬构件在复杂热力学环境下的工程设计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利用剑麻纤维为碳源,采用溶液浸渍法制备了剑麻纤维基C/Pb复合材料.采用TG/DTG测试、Raman光谱、CV测试、EIS测试对复合材料形貌、相结构及电化学性能进行了表征分析,确定了
针对贾家沟煤矿6107综采工作面无煤柱沿空留巷所存在的技术难题,提出了对6107运输顺槽采空区侧顶板实施切顶卸压,给出了切缝钻孔具体参数;并提出巷帮挡矸支护方案以及巷道超前支护和滞后加强支护;现场实践表明沿空留巷效果良好。
以聚酰胺酸PAA为涂层的炭前驱体,通过热压成型和浸渍工艺制备了耐腐蚀的表面炭涂层改性复合双极板。该涂层表面平整,质地密实,能有效降低材料的孔隙率,1000℃处理的样品在模拟PEMFC工作环境中表现出相当低的腐蚀电流密度(Jcorr=0.07μA/cm2),同时,恒电位极化测试表明,在阴极(0.6 V)和阳极(-0.1 V)的实际PEMFC工作条件下,稳定后的电流密度低于1μA/cm2。这个过程中复合双极板的腐蚀行为受材料的孔隙率和表面缺陷的影响,致密炭涂层的掺入
通过再活化处理改变杏壳活性炭的孔隙结构,在不同条件下对比研究了再活化处理对活性炭吸附水中Fe3+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再活化处理丰富了活性炭的孔隙结构,增大了孔径;0.5 g活性炭投入50 mL Fe3+浓度为500 mg/L的溶液中,2种活性炭对Fe3+吸附量和去除率达到最大,再活化处理活性炭的Fe3+吸附量接近50 mg/g,Fe3+去除率也达到97.38%;在相同的p H值、吸附温度、吸附时
采用PLC控制焊接工艺参数,研究了焊接温度、焊接压力、冷却速率、搭接方式和搭接长度对聚苯硫醚/炭纤维层合板焊接接头剪切强度的影响,并对宏微观剪切断口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随着焊接温度、焊接压力和冷却速率的升高,聚苯硫醚/炭纤维复合板剪切强度都呈现先升高而后减小的特征,在焊接温度为390℃、焊接压力为0.6 MPa、冷却速率为20℃/min时取得最大值;采用双搭接方式更有利于提升聚苯硫醚/炭纤维复合板的剪切强度,相较于单搭接复合板的剪切强度提升幅度约为12.16%;随着搭接长度的增大,聚苯硫醚/炭纤维复合板
摘 要:近年来市政隧道工程蓬勃发展,许多城市公路隧道受建筑、管线等因素的限制,并为节约用地、缩短工期等目的,大多被设计成小净距隧道。小净距隧道在施工过程中与分离式隧道最显著的区别是中隔岩柱受力状态复杂、稳定性难以控制。通过理论推导,对浅埋超小净距隧道土质中隔岩柱的失稳机理进行系统研究,基于小净距隧道中隔岩柱承载模型确定中隔岩柱上覆应力,结合土体极限应力公式对中隔岩柱在不同施工条件下的失稳破坏特征进
针对目前国内炭制品企业沥青烟治理的难点问题,从炭素行业分布、工艺生产特点、沥青烟的危害性、环保排放要求和各个工段产生含沥青的烟气的特性等多方面分析,系统分析了当前各生产工段沥青烟净化技术的使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对炭制品企业沥青烟治理技术今后的选择和发展方向进行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