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后方法”时代英语教学法的主要内涵,“后方法”时代提出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具体的某种教学法,而是一种十分灵活、动态、开放的外语教学思想,是基于传统教学法的一种延伸,因而对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我国外语教学有一定启示。
【关键词】“后方法”理论 英语教师 英语教学
中国教育俗语“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正是这一句“贵在得法”,使得很多英语教师“误入歧途”,一旦教学成绩不理想、教学进展不顺时,就会想到是自己的教学方法不合适,从而积极探索流行的各种英语教学法,试图“得法”,但最终艰难探索之后,无奈以“教无定法”结束。其实,根本不存在一种万能的教学方法,应用于四海皆准,这就是为什么英语教学研究不再以苦寻最好的教学法为核心,而是把研究中心转移到教学法之外。1994年,B.Kumaravadivelu教授提出“后方法”理论,并在2006年《理解语言教学:从方法到后方法》一书中,系统地论述了外语教学“后方法”理论的内涵。
一、“后方法”时代英语教学法的内涵
“后方法”提出的不是某种具体的教学法,它跳出了之前广泛借鉴外国各种教学法的桎梏,而是一种基于语境(context-based)的教学主张和一系列宏观策略,旨在解决令绝大多数外语教师困扰的难题——我究竟该使用那种教学法?美国应用语言学家Kumaravadivelu认为“后方法”理论是以教师自主为核心,以特定性、实践性和社会可行性为特征的体系,主要包括十大宏观策略:学习机会最大化、意图曲解最小化、促进协商式的互动交流、培养学习自主性、增强外语语感、启发式语法教学、外语输入的语境化、语言技能综合化、语言教学的社会依懒性和提高文化意识,这十条策略没有明显的理论流派,也不是什么新的教学方法。
二、“后方法”理论对我国英语教学的宏观启示
“后方法”理论是在中国这样一个把英语作为外语学习的背景下,基于二语学习者的观察和分析所提出来的。不言而喻,狭义上的二语习得本质上与外语学习不同。因此,二语习得的理论对中国英语教学有很大的启示,而不是仅仅照搬。“后方法”理论启示我们从一个宏观的视角探究中国英语教学,“方法”教学过多关注英语教学的具体步骤,而“后方法”理论为我国英语教学提供了一个更综合更广阔的视角,不但包括教学策略,还包括教学教材、大纲目标和评价措施及影响外语教学的广泛社会经济发展。该理论不是让教师一堂课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而是要求教师有一种积极的态度,不断实践反思,此外,新世纪的英语教学正以“大跨步”姿态向前发展,国家教育政策、人类文明发展及数字技术的发展都对英语教学有着深远影响。“后方法”理论为中国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它突出强调教师与学生的自主性,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积极中介者、教学活动的自主反思者、教育难题的行动研究者和教学理论的终身学习者与建构者,学生应在学习、社交和思想方面都是自主的,学习上的自主使他们成为有效地学习者,社交上的自主使他们成为理想的合作者,思想上的自主使他们成为批判的思考者。
三、“后方法”理论对我国英语教学的微观启示
1.不存在最好的教学法,因此外语教学研究不应追究某种教学法的优劣,任何教学法都不是“灵丹妙药”,都有缺点与长处,但这些都不是关键,关键要认清外语教学的本质规律,把握教学法的特色,“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通过个性化、多样化、情景化的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
2.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充分尊重学生的独创性和自主性,不搞“一言堂”。一切课堂活动的设计、教学资料的选用都要以符合学生特点、满足学生的需求为首要标准。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丰富、优化外语学习策略,让学生成为主动的学习者,主动地探求知识,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同时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深化解释什么是学习策略、怎样充分利用学习策略等问题,给学生理论上的专业指导。
4.改革师范教育模式,培养具有自主性的新型教师。传统师范培育模式还是注入式教学,教师教育者与教师之间不是平等关系,之后教师与学生间也不是平等关系,教与学陷入恶性循环,教师应把个人经验与专业知识相结合,担当多种角色。
5.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学习和使用英语的机会。没有充足的外语输入,学生的外语能力不可能长足发展。英语教师应加快第二课堂建设,组织各种各样的英语课外活动。学生自身应主动利用现在丰富的网络资源及其他方式多接触英语。
6.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培养学生兴趣,转变学习动机,促使工具性动机转化为融入式动机,学习英语并不仅仅是学习语言,更重要的是把英语作为一种了解世界的渠道,与外界交流的桥梁。
7.采用交互式教学模式,教师不再掌控整个课堂,而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和促进者,这样有助于营造一种相互尊重、信任、理解、合作的课堂模式,使学生“亲其师”从而“信其道”。
“后方法”理论为我国外语教学提供了十分有益的启示,而要使后方法教学理念再我国英语课堂上得到深入实施并取得良好效果,还需要很长时期的刻苦探究,最现实的措施是需要广大一线英语教师针对具体的教学对象和课堂实际,创造出不同的微观策略。
参考文献:
[1]Kumaravadivelu,B.Toward a Post-method Pedagogy[J].TESOL Quarterly,2001(35):537-577.
作者简介:李晓玲,(1991-)女,汉族,河南新乡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英语。
【关键词】“后方法”理论 英语教师 英语教学
中国教育俗语“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正是这一句“贵在得法”,使得很多英语教师“误入歧途”,一旦教学成绩不理想、教学进展不顺时,就会想到是自己的教学方法不合适,从而积极探索流行的各种英语教学法,试图“得法”,但最终艰难探索之后,无奈以“教无定法”结束。其实,根本不存在一种万能的教学方法,应用于四海皆准,这就是为什么英语教学研究不再以苦寻最好的教学法为核心,而是把研究中心转移到教学法之外。1994年,B.Kumaravadivelu教授提出“后方法”理论,并在2006年《理解语言教学:从方法到后方法》一书中,系统地论述了外语教学“后方法”理论的内涵。
一、“后方法”时代英语教学法的内涵
“后方法”提出的不是某种具体的教学法,它跳出了之前广泛借鉴外国各种教学法的桎梏,而是一种基于语境(context-based)的教学主张和一系列宏观策略,旨在解决令绝大多数外语教师困扰的难题——我究竟该使用那种教学法?美国应用语言学家Kumaravadivelu认为“后方法”理论是以教师自主为核心,以特定性、实践性和社会可行性为特征的体系,主要包括十大宏观策略:学习机会最大化、意图曲解最小化、促进协商式的互动交流、培养学习自主性、增强外语语感、启发式语法教学、外语输入的语境化、语言技能综合化、语言教学的社会依懒性和提高文化意识,这十条策略没有明显的理论流派,也不是什么新的教学方法。
二、“后方法”理论对我国英语教学的宏观启示
“后方法”理论是在中国这样一个把英语作为外语学习的背景下,基于二语学习者的观察和分析所提出来的。不言而喻,狭义上的二语习得本质上与外语学习不同。因此,二语习得的理论对中国英语教学有很大的启示,而不是仅仅照搬。“后方法”理论启示我们从一个宏观的视角探究中国英语教学,“方法”教学过多关注英语教学的具体步骤,而“后方法”理论为我国英语教学提供了一个更综合更广阔的视角,不但包括教学策略,还包括教学教材、大纲目标和评价措施及影响外语教学的广泛社会经济发展。该理论不是让教师一堂课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而是要求教师有一种积极的态度,不断实践反思,此外,新世纪的英语教学正以“大跨步”姿态向前发展,国家教育政策、人类文明发展及数字技术的发展都对英语教学有着深远影响。“后方法”理论为中国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它突出强调教师与学生的自主性,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积极中介者、教学活动的自主反思者、教育难题的行动研究者和教学理论的终身学习者与建构者,学生应在学习、社交和思想方面都是自主的,学习上的自主使他们成为有效地学习者,社交上的自主使他们成为理想的合作者,思想上的自主使他们成为批判的思考者。
三、“后方法”理论对我国英语教学的微观启示
1.不存在最好的教学法,因此外语教学研究不应追究某种教学法的优劣,任何教学法都不是“灵丹妙药”,都有缺点与长处,但这些都不是关键,关键要认清外语教学的本质规律,把握教学法的特色,“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通过个性化、多样化、情景化的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
2.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充分尊重学生的独创性和自主性,不搞“一言堂”。一切课堂活动的设计、教学资料的选用都要以符合学生特点、满足学生的需求为首要标准。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丰富、优化外语学习策略,让学生成为主动的学习者,主动地探求知识,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同时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深化解释什么是学习策略、怎样充分利用学习策略等问题,给学生理论上的专业指导。
4.改革师范教育模式,培养具有自主性的新型教师。传统师范培育模式还是注入式教学,教师教育者与教师之间不是平等关系,之后教师与学生间也不是平等关系,教与学陷入恶性循环,教师应把个人经验与专业知识相结合,担当多种角色。
5.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学习和使用英语的机会。没有充足的外语输入,学生的外语能力不可能长足发展。英语教师应加快第二课堂建设,组织各种各样的英语课外活动。学生自身应主动利用现在丰富的网络资源及其他方式多接触英语。
6.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培养学生兴趣,转变学习动机,促使工具性动机转化为融入式动机,学习英语并不仅仅是学习语言,更重要的是把英语作为一种了解世界的渠道,与外界交流的桥梁。
7.采用交互式教学模式,教师不再掌控整个课堂,而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和促进者,这样有助于营造一种相互尊重、信任、理解、合作的课堂模式,使学生“亲其师”从而“信其道”。
“后方法”理论为我国外语教学提供了十分有益的启示,而要使后方法教学理念再我国英语课堂上得到深入实施并取得良好效果,还需要很长时期的刻苦探究,最现实的措施是需要广大一线英语教师针对具体的教学对象和课堂实际,创造出不同的微观策略。
参考文献:
[1]Kumaravadivelu,B.Toward a Post-method Pedagogy[J].TESOL Quarterly,2001(35):537-577.
作者简介:李晓玲,(1991-)女,汉族,河南新乡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