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容是散文的基本品质

来源 :海外文摘·文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blood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从未和何金海见过面,蒋建伟先生将他的散文快递寄给我,希望我说几句。
  近几年来,手机微信也好,一些时尚类的杂志也好,多被一些鸡汤类的文字充斥着。就我个人好恶而言,我不太喜欢这些文章,尽管这些文章看起来、听起来似乎很美,但是終究很浅,也有些无聊。似乎这一类作者觉得他们比别人更懂得生活,更知道做人做事的道理,总有一点业余牧师的味道,喜欢指导别人去怎样生活,怎样去看待世界。何金海的散文不一样,他是写实实在在的生活。特别引起我注意的,是他写的那些关于农民生活、农村生活、农民父老乡亲兄弟姐妹的价值观,情感,以及各种各样的生产、生活方式,生活情趣等等散文。他笔下的人物几乎清一色都是他农村的亲戚朋友,或者本村的村民。这样的文章之所以吸引我,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写得朴实,真诚,动情,同时,在叙述上也非常从容。让我们读起来没有任何障碍,不觉得晦涩,也不觉得云里雾里不知所云,或者是无病呻吟,为赋新诗强说愁。
  当然,单纯的从容叙述还是不够的,一篇好的散文还要写得有情趣,有感情,或多或少的还要有一些朴素的生活哲理。
  我注意到,何金海更多的散文当中,多以一个少年的视角,少年的心理,少年的情怀,讲述他曾经在农村生活过的经历,故事。作者如数家珍,娓娓道来,讲述他的父亲,他的母亲,他的亲戚舅舅的故事,讲述他们的生活状态和形形色色的遭遇。读来让人觉得是那样的有温度,那样的贴心、知心,因此让人感动。当然,这样的生活,这样的故事,说起来容易,写起来就难了。一个作家没有丰厚的生活体验,没有对农民的深厚感情,没有劳作经验,肯定是写不出来的。因此,就更谈不上写得从容了。要知道,从容是散文的基本品质。从容不是一种节奏,也不是一种姿态,更不是一种技巧,而是散文的灵魂,散文的特质,散文的风度。
  《稻田里的水》写得之所以吸引人,并不是他选择了什么重大的题材,不过是一些农家的寻常小事。水是庄稼的生命,在稻田里堵水和放水是这篇散文章的一个小纠葛,但他却写得那样有滋有味,高人一筹的是,作者并没有把堵水和放水的矛盾人为地强化,而是把矛盾轻轻地放在那儿,用巧妙的方式,不动声色地解决了稻田里水的“战争”。而这种解决方式,表达了作者对在稻田里劳作的农民兄弟的一种尊敬和情感。文章的开头写得也很从容,很自然,一下就把你带入进去了,他是这样写的:“我扛起一把锄头,去了几里路外的稻田。”
  《五根油条的故事》写得很可爱,把没见过油条的农村孩子的那种好奇,想吃新鲜东西,馋的心理表达得那样的自然,亲切,那样的生动有趣,那样的淋漓尽致。而对于丢了油条的大人的反应,写得又是那样的亲切,那样的合理。读者原以为客人丢掉了油条会勃然大怒,没有,丢了就丢了,并没有多说什么。寥寥几笔就把农民的憨厚朴实写了出来,同时也将母亲的宽容,对孩子的爱,以及对丈夫送给客人树的那种不甘心心理,表达得入情入理,甚至有一点小狡猾。我原以为,对偷吃油条这件事总要受到父亲的责打,没有,而是笔锋一转,笔者跟父亲到镇上痛痛快快地吃了一顿油条。生活中的那些本应该有的矛盾,冲突,就这样被作者轻轻地磨平了,将父亲对儿子的爱藏在了无言之中。这是一种生活的本真,也是作者的一种匠心所在。其实,这篇散文在表达上是有难点的,如果说孩子们仅仅偷吃一次,一根油条,在表达上还是容易的,但是作者却不厌其烦地接二连三,连续写了孩子们偷了五根油条,通常这样的写法会让人感到厌倦,为什么这篇文章反而让读者觉得自然有趣呢?关键在于,作者委婉的叙述方式和生动的表达能力。
  《打栗的日子》,之所以吸引了我的眼球,在于作者首先有声有色地讲述了他们那个山村栗子树的生长,以及村里对栗子的收获和栗子的分配方式的历史。接下来,文章中的我就付诸行动了,讲述了自己如何巧妙地、偷偷地摘公家或者别人家栗子的经历。这本来是一个错误,但是作者却没有把它当作一个错误来写,来反思,来检讨,而是将一段生存的经历用一种甜美的回忆,一种沉醉的情感把它表述出来。其实,这种角度,这种方式,这种认知,恰恰是我们那个少年时代生活的写照。
  《媒公》一篇,不仅写出了浓厚的农村生活气息,也让我了解到了,在作者的家乡还有这样优美的风俗,就是一个男人或者是女人,一生要给那些没娶上媳妇的人做三次媒人。作者所写的媒公是他的父亲,虽说当媒公未见是父亲情愿做的事,但是父亲做起来却是那样严肃,一丝不苟。在这篇散文当中作者讲述了他父亲做三次媒公的经过,每一次介绍的对象,男方女方都不一样,但是,次次都充满了人情味,表达了已婚者对未婚者的那种负责任的,淳朴的心理。毫无疑问,这样的散文没有生活是写不出的,更不可能写得这样有滋有味。
  《父亲炒的菜》同样写得有滋有味,有香有色。作者特别写出了父亲和母亲彼此做菜的不同。这样的认知在每一个读者的心中都差不多,似乎是有共性的。但是作者却表达得那样不同,那样的吸引人,那样的有情调,那样的有风情,充分地展示了父亲的性格、男人的特质和作为一个父亲对儿女的慈爱。这样一个寻常的生活小故事,被作者炒出了一道有滋有味、有情有义的好菜。
  《大叔是个兵》是作者所有散文当中写得最庄重的一篇。在如此庄重的文章中,透着作者对大叔的敬重。众所周知,农村的寻常生活总免不了一些磕磕绊绊,有一些矛盾、利益上的纠葛等等。但是,散文中那位虽然退了伍的大叔,却一直保持着一个军人的优秀品质,热心地处理乡亲们、亲戚们之间的矛盾和纠葛,而且处理得那样自然,不生硬,水到渠成。当矛盾面对大叔他本人的时候,他也能够做到忍辱负重。
  我觉得作者是一个有前途、有希望的写作者。为什么?有两点,第一,作者有生活,而且热爱生活,对生活有深切的了解,有细微的观察能力;重要的是,作者能够用手中的笔,朴素、流畅,甚至是优美,有温度地表达出来。而且,我也能够感觉到作者的文章中那种天然淳朴的味道,读起来是一种享受。
其他文献
周晓芹随便吃了点东西,正准备和旅社里要一个脸盆洗衣服,就看到窗外的街上一个走过的女人显得面熟,很像是同村的李桂莲。周晓芹来不及多想,就赶出去,看着那个走远了的背影喊了一声,喊声使那女人的背影硬了一硬,才回过头来,果然就是李桂莲。李桂莲还扮作一副被人认错了的样子。周晓芹热情地走上去,说认不得吗?一个庄里人,你这样子看我。面对面看着,再演戏是演不下去了,李桂蓮就说,你咋在这里?周晓芹他乡遇故知,显出稀
有人说,太姥山不过是一堆石头。  也对,似乎也不对。  这堆石头,是经过了“金手指”点化的,或肖人,或肖物,各具匠心。“太姥无俗石,个个似神工”?是的,太姥山的石头皆不凡。  那一天,当我围绕着夫妻峰转山,或许我并未老气横秋、暮气沉沉吧,太姥山的石头就悄悄对我说,来太姥山,就要你这样子哦,带着童心和童真。想想,也真是的,走进太姥山,就如同走进了童话世界,唯童心无邪、童真无尘,才最相宜。那“太姥之心
“瓜子喽!大瓜子喽!新炒的大瓜子喽!”远处传来多么熟悉的声音。一下唤醒了我的记忆,把我带到那遥远的从前。  那是我上初中时的一个寒假,进了腊月,年味渐浓,家里的年货基本齐全,阳历年前后,天冷了,猪不长膘了,妈妈娘家屯子里的乡亲们就开始杀猪了,因感激平时进城采购、办事、看病,在我家落脚歇息,就会送来东一角子西一块的猪肉、焦黄的小笨鸡、粉条、冻豆包等,把我家装年货的闲置大水缸塞得满满的。当然还有我最爱
秋风爽,遍地黄  迎来山山川川稻谷香  菊花开,桂花香  哪有山山川川稻谷香  玉帝赐稻种,神农育稻秧  有风香千里,无风千里香  秋风爽,遍地黄  迎来山山川川稻谷香  菊花开,桂花香  哪有山山川川稻谷香  农夫播稻种,村姑育稻秧  巧手五谷丰,美酒醉心房  香了月亮香太阳  香了汉阴香汉江  三山两川好秋色  天上人间香……
一  春天的太阳是温暖的,一旦偏西,搁置在了西边那团黑蓊蓊的山顶上,整个安子沟都会黯然失色,阴冷起来。坐在那包青石头上放牛的老头儿谢新岳,连连打了两个喷嚏,一挂鼻涕吊在了鼻尖上,他欠身站了起来,一捏鼻子,随手就把那黏乎乎的脏东西甩在了柏树丫上,手在地上蹭了两下,就去撵牛绳子。  肥实的水牛还在埋头啃草,不想走,故意将头转向另一边,将尾巴甩了过来。谢新岳侧身撵了两步,弯腰就把牛绳捡到了手上。这时,一
祖母离开我已经60余年了。  有时候我独处书斋出神,祖母好像就在我的眼前叮咛我:“你又呆着,别总在屋里发呆,出去走走吧,那样你会快活些。”  “好的。我听您的,祖母!”我心里回答着,从屋里走了出来。  我一会儿漫步在田野窄路,一会儿蹬行在山阴小道,往事徐徐展开——  祖母姓周,名叫爱姬,小名叫毛妹。“毛妹”这名字,有点土气,但叫什么“妹”、什么“姑”、什么“花”或“姬”,却是乡下通常最喜欢用的女性
你把这次出征叫作远行,她还在这个渡河等你。  太行山上,你遭遇鬼子,伤了。她和她的娘,冒着杀头的危险,跪着把你抬回窑洞,一声一声唤你,一口一口喂你,让你从鬼门关返回来,养好伤后回到部队重返了战场。月亮和篝火懂得你们的感情,黄河和大山知道你们的故事,这次你不回来,渡口的船就没有动,在一幅画里停留了那么多年,在一首歌里沉默了那么多年。这么多年,你看到一群人又一群人来到碛口,但他们都是过客。这么多年了,
我在郑州有几个茶友,不管哪一位得到好茶,都会约大家去品。  开始几回,有点儿华山论剑的味道,先弄暗了灯光,让环境神秘着,再将沏好的茶用紫砂杯盛了端上去,大家就看不清茶的颜色,然后让大家品,品一口就要说出茶名和产地。好在大家都是茶中将军,茶杯到手,先眯了眼睛,不急不慢地吸闻从茶杯口飘出的香气,这一吸一闻,就辨个差不多了,然后睁开眼睛,看着杯子斜了,看着茶水斜到了杯子边缘,虽然看不清茶的颜色,却辨清了
《老子》又称《道德经》,全文五千余言,是中国道家和道教首屈一指的经典。《老子》还被翻译成多种文字,与《圣经》《伊索寓言》等一样,是全人类阅读最多的书之一。  《老子》的作者有李耳、老聃、老菜子等几种说法,《老子》成书的故事也非常神奇。虽然《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有些记述,但仍然没有确切的时间地点和史料证明。日前所见最早的《老子》文本是郭店出土楚简,约1700余字,年代在公元前300年左右。其次是马王
自己都记不清了,应该是1997年下半年,写了一组小说,其中两篇投给了《人民文学》的李敬泽老师。我对其中一篇的期待更多一些,因是写我只活了一百天的弟弟的。但获得发表的却是《清水里的刀子》,不能不说是编辑老师成就了我。《清水里的刀子》来源于回族的一个民间故事。这个民间故事在回族中其实是一点儿也不新鲜的。我之所以感兴趣,是因为当时我的身体不是特别好,对生死问题考虑得多些。困难的生与达观的死是我的实际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