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故居里的中国人

来源 :福建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vc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第一次去英国回来,与老友唐君聊域外见闻。兴头上,唐君冷不丁冒了一句:“去莎士比亚故居了吗?”仿佛兜头一盆冰水。我愣了愣,悻悻回答:“没来得及去。”唐君哂然一笑:“居然连莎士比亚的故居都没去。”那笑有点怪怪的,尤以“居然”二字令我羞愧——流连于大英博物馆、徜徉在爱丁堡城堡、忘情于尼斯湖畔……却将神往已久的莎士比亚搁在了脑后。
  作为曾经的中文系学生,我不能心安。
  存下了这份心思,再次赴英,去莎士比亞故居便算还愿了。
  莎翁故里斯特拉福特,位于埃文河畔,距我居留的伯明翰只有一个小时左右车程。
  莎士比亚,这位在世界文学中占有独特地位,被公认为古往今来最伟大的作家,在英国人的眼中,更是英国文学艺术最光辉的起点和文学领域中民族威望的开创者。19世纪中期,一场全国性的保护运动之后,莎士比亚出生地的故居被比较完整地保存下来,如今已是繁华热闹的旅游景区了。
  虽然历经了4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但小镇中心中世纪风格的网格状街道依然保存完好。景区布局规划为莎士比亚出生地、莎士比亚新宫、霍尔农庄、安妮·海瑟薇小屋、玛丽·雅顿农场等若干个景点。
  因为心切,顾不上欣赏小镇的中世纪风情,急匆匆直奔莎士比亚故居而去。
  这是一栋两层楼的木屋。进入楼房的第一个小房间,是莎士比亚姐姐琼·哈特的闺房,隔壁是客厅。莎士比亚的父亲是个成功的商人,或许还做过镇长或议员,是一个有一定地位、受人尊敬的人,也许这里还是当年小镇名流聚集交流的场所。客厅再往里是餐厅,餐厅边上的房间像个作坊。据说,莎士比亚的父亲曾经是个皮手套工匠,这里是他制作并出售皮手套的工场。
  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一个年长的管理人员。见我们是中国人,他显得格外热情,叽里呱啦说了一大通。可怜我只听懂了“Chinese”(中国人)。见我一脸茫然,他指了指楼上,又重复了一句“Chinese”。我猜他是告诉我楼上有中国人。尽管已经熟悉了英国绅士的礼貌和友善,但他那透着兴奋的热情还是让我有点讶异。
  二
  登上狭窄楼梯,来到莎士比亚出生的房间。
  屋里摆着4个玻璃橱窗。我眼睛一亮,是他!橱窗中那幅身着明代官服的画像——明代伟大的文学家汤显祖——让楼下那个管理员兴奋的“Chinese”。
  我多少有点惊喜。据我所知,在英国,中国文化遗迹并不多见,除了大英博物馆里抢掠来的文物,就是刻在剑桥石头上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了。在莎士比亚故居有中国文化名人的一席之地,意义自是非同一般。
  国内偶尔也看到一些莎士比亚和汤显祖比较的文字,正不知道英国人怎么看呢。
  不急,先看看另外三位是何方神圣,缘何也入得莎翁殿堂。
  徘徊消磨半日,除了年代,只识得“Miguel de Cervantes”和“Charles Dickens”,我猜是米格尔·德·塞万提斯和查尔斯·狄更斯。一旁的女儿从我的窘态中读出了我的迫切与尴尬,自告奋勇充当翻译为我讲解。
  果然,其中一位是西班牙著名作家塞万提斯,《堂吉诃德》的作者。进入这里的原因是因为他诙谐、才智和双关语的应用与莎士比亚相似——他的作品也鼓励运用新词汇。莎士比亚可能读过塞万提斯的作品,甚至受到他的影响。
  另一位是狄更斯,英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他的作品《大卫·科波菲尔》《雾都孤儿》等都享有很高的世界声誉。但它进入这里的原因,并不是因为他的文学成就,而是他对莎士比亚故居的保护做出了重要贡献。1874年,这座房子进行公开拍卖时,狄更斯作为领袖人物参与了保护它的活动,筹集资金为国家买下这座房子。
  再一位是大卫·盖里克,莎士比亚那个时代最伟大的演员。1769年,在埃文河畔斯特,他组织举办了世界上第一个莎士比亚节,使得斯特拉福特从此成为一个朝圣地。
  汤显祖橱窗左边是画像、人物介绍,右边是英译本的《牡丹亭》和文字说明。女儿虽非专业,但解说的大意应该是不错的。这个不错的大意,让我对这个橱窗内的文字不敢大意。为了慎重起见,还将原文抄录下来,请行家做了翻译。译文如下:
  汤显祖(1550—1616)是中国剧作家,他创作的作品在其生前身后都深受欢迎,极有影响。他的伟大作品《牡丹亭》写于1598年,后人常将之与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相提并论。这是关于一个年轻女子终日思念一个梦中相遇的男子,最终为爱殉身的故事,当男子爱上了画中女子后,她复活了。在英国和中国几乎没有往来联系的17世纪初期,汤显祖和莎士比亚的作品竟然有如此巧合的相似之处。
  这段文字虽然简短,但其中至少有三个方面的内容引我注目。其一,汤显祖所具有的世界影响;其二,他的代表作《牡丹亭》在世界文学中具有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相媲美的崇高地位;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虽然17世纪初东西方几乎封闭隔绝,但对爱情的表现却具有极为相似的共性。如此看起,汤显祖较之前面的三位大师,似乎更具浓厚的文学意味。
  据我所知,莎士比亚和汤显祖的创作理念大不相同,甚至相反。前者尊崇自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来统治西方近2000年的“模仿论”的哲学思辨,追求艺术创作的理真、事真;而后者秉承自《诗经》以来诗主情、诗言志的文学渊薮,追求艺术创作的情真、情至。然而,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创作理念,并不影响他们对人性、对人的灵魂深度开掘,殊途同归,颇耐人寻味。
  三
  生活在晚明时期的汤显祖,身历嘉靖、隆庆和万历三朝,曾做过南京礼部主事、浙江遂昌知县等一类的小官。他一生似乎都活在梦中,前半生挣扎于宦途,试图以一己微弱之光去照亮黑暗的官场,因针砭时弊、指责皇帝而屡遭贬谪,终被罢黜。济世大梦的幻灭,使他在后半生转而为文学中的情场儿女圆梦。传世之作《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以爱情为题材且均与梦有关,合称“临川四梦”。四梦之中,又以《牡丹亭》之梦最为奇幻。
其他文献
语文阅读既要走进文本,又要走出文本。南宋学者陈善在《扪虱新话》中曾说:“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惟知出知入,得尽读书之法也。”这就是说,读书既要领会主旨、体味情感,又要评析消化,运用创造。走进文本和走出文本,是阅读活动的整个流程和根本方法。  无论走进还是走出,第一信息源都是文
他那么木讷,跟小津的木房子木家具一样似乎特别不愿惹人注目。但岁月流逝,他跟小津电影片头的那块印度麻布一样,成为生命真谛……    我们有一个观影团伙,前天一起吃饭,发现倒有三分之一的人在重新看小津安二郎。当然,这也不是奇怪的事情,有三个夏天,我们一起看了小津,天热,看小津消暑,而且,用小津的方式,我们用一个字来表达看电影的感受---  凉。虽然小津电影里的人物有事没事就拿把扇子摇着,他一半以上的电
从美国总统到国务卿,从国家安全委员会到司法部门,美国不惜动用国家力量来阻礙和迟滞中国华为在5G技术应用上的迅猛推进,究竟是什么让华为一家企业惹来这么多的官司?2018年12月1日,孟晚舟在加拿大温哥华被捕,美国要求向加拿大引渡孟晚舟,时至今日事件仍未解决。曾任美国中情局局长,现任美国国务卿的蓬佩奥从中东欧到东南亚,从北约到南美,每到一处,其更是无所不用其极地威胁不要采用华为的5G技术。本期《军事文
夜光中低语  要将月光串成几个圈  才能与你相见,钢琴声嵌入骨骼  曾经的你,印刻痕迹滚动  星星点点,落在肩上的伤  记忆在我心脏穿行,木棉下的呢喃  使我无法呼吸。橙子的香,剥开秘密  月亮始终藏在云层后面,朦胧的光  流动。绕过河流、山川,你身后的  黑森林,需要点一盏烛光  倒映,欲燃的余生  月 亮 之 上  月亮将人间打翻,城市的光尽染墨色  白天的直述,抒情到了夜的中央  拐过几道弯
入夏,南风天,涨潮的夜晚。  这是一年一度“蓝眼泪”即将爆发的季节。  水和微光,都攥在了大海的掌心。一群人窸窸窣窣出现在沙滩上,出没在朦胧夜色中,等待一场梦幻大戏的上演。他们掌握了这样的规律,仿佛握住了一把钥匙,打开与大海、与天际以及与本我的对话,他们也因此收获了一个雅称——“追泪”人。  这些人争相追逐的“蓝眼泪”,其实是一种海底微生物,它靠海水中的能量生存,但当它们被海浪裹挟着冲上岸时,离开
“27000步,你夺得了今日微信运动排行榜冠军。”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健身锻炼的潮流越来越热了。尤其是对于上班族来说,运动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而且还可以放松减压。  虽然运动的好处多多,然而你却可能发现,身边的朋友们能够长期坚持锻炼的却非常少。或是没有足够的兴趣觉得单调枯燥乏味;或是没有足够的毅力来坚持;或是没有找到科学、正确的方法。  科学、规律的锻炼对健康的益处是极大的。如果你现在还没有
神奇耳機知我心
叶 梅:这是一篇耐人寻味的小说,作者并不急于讲述故事,甚至似乎无意强化故事冲突的迭起,她耐心地走入人物的内心,一个在生活困境中疲惫不堪、顶着刺骨寒风外出求助的女人的内心。外出是一种无奈之下的寻找和期盼,但女人求助的男人显然并不是一个言而有信的君子,女人的期盼在一种暧昧的含混中无果而终。这并非一个离奇的故事,但却富有张力,由女人内心渐渐向外散发出的一种隐忍、清醒的力量,让人暗暗吃惊。外出之后女主人公
江水浩浩荡荡。春天总是让人莫名欣喜。  从汉北河、汉江、长江  再到东海,  所有的河流都有同一个母亲。  蝴蝶能循声辨色。花瓣  有自己的模样。  桃花落,菜花黄。春天总是走得太急。  这一江春水,裹挟着泥沙,  水草、贝壳、众多的鱼类,  头也不回地向东狂奔。  红 蓼  (一)  要深入江汉平原腹地,  才能找到故乡。  红蓼在水边微微晃动的身影,  像极了故人。  秋天的田野,  到处是
在那光亮照射过来的地方  更亮的背影照射新的光亮  坚毅而急促的步伐,指引着  朝圣者走向浴火重生的道场  逆光飞翔的背影,清晰而美丽  向生赴死,像洄游的鱼  义无反顾地奔向死生极地  在黎明将来的前夕  托举一轮新的太阳  护佑生灵的,还有天使心中的火  逆行者,用生命之光  将沉睡的灵魂唤醒  并把世界点亮  庚 子 惊 蛰  露珠已于昨夜抵达松枝  以黑暗天使的名义,垂挂着  疫情之下那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