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活实例
乐乐半岁的时候,妈妈发现他很少有微笑,对触觉有时非常敏感,有时非常迟钝。2岁时,乐乐还不会说话,父母总是用“贵人语话迟”来安慰自己,认为孩子还小,大些就正常了。
然而,随着年龄增长,乐乐的问题并没有缓解。虽然后来会讲话了,但他的语调中没有抑扬顿挫,话语中也从不夹杂任何感情色彩。在幼儿园,他无法集中注意力听课,对老师的提问很少做出回应,更不愿与人进行眼神接触;当不得已与人面对面时,他的目光总是不断游离、闪躲。大部分时间,乐乐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每天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搭积木,把积木推倒,再重新搭好。不论面对开心还是悲伤的事,乐乐脸上都不会显露情绪。
父母带乐乐到医院诊治,医生诊断他患有孤独症谱系障碍。
医生的话
孤独症谱系障碍(ASD)也叫自閉症,属于神经发育类障碍,约在3岁前起病。约2/3的患儿出生后就逐渐表现出异常,1岁前就出现ASD症状;约1/3患儿可经历正常或相对正常的发育阶段,之后才出现ASD症状。
孩子说话晚,可能是言语交流困难的表现(ASD的主要症状之一) ,不能轻视。如果孩子同时有不会表达情感、不会与人交往互动等表现,更应警惕ASD的可能,要积极就医。
目前,ASD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主流观点认为可能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①遗传因素:研究表明,ASD的风险因素有74%~93%可遗传至后代,当兄弟姐妹中有1人患ASD时,其余孩子患病的概率为7%~20%,男孩患病的风险是女孩的3~4倍。②环境因素: 高龄产妇(≥40岁)、父亲年龄≥50岁、两次怀孕间隔短(<24个月)、孕期细菌或病毒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家族史、孕期使用丙戊酸盐类药物、空气污染等,都有可能增加儿童患ASD的风险。
观察3个方面,早识别ASD
●社交缺陷: ASD患儿缺乏与人交往的意愿,回避情感交流与互动。处于婴儿期的ASD患儿回避目光接触,对逗弄缺少反应,无法与主要抚养者建立依恋关系,对陌生人缺乏应有的恐惧;处于幼儿期(1~3岁)的患儿缺乏与同龄儿童交往或玩耍的兴趣,或使用错误的方式表达想要与其他小朋友玩耍的意愿,如通过推搡、打人、咬人等方式来表达友好。
●交流困难: 表现为言语与非言语方面的交流困难。在言语方面,ASD患儿可能表现出说话晚或不会说话,分不清代词(你、我、他)或很晚才能分清;理解能力受损,如无法区分玩笑、不会正确运用成语。在非言语方面,ASD患儿常常无法用点头、摇头、手势等表达自己的想法,交流缺乏表情变化,除了哭与笑之外,几乎没有其他细腻的情感和表达。
●兴趣局限及刻板重复的行为模式: ASD患儿通常表现为兴趣狭窄,痴迷于一些单调或与众不同的事物,如天气预报、旋转的物体等。他们常表现得固执,拒绝改变,如去某个地方只走固定的线路、物品摆放位置固定等。他们还经常表现出各种奇怪行为,如反复蹦跳、转圈,踮脚走路,等等。
特别提醒
一岁以内的儿童如果出现 “四不”症状,即不看(缺乏与人的目光对视)、不应(叫之不应)、不指(不能主动指认或被动地根据指令指认人或物)、不说(不会发音对话),家长就应该注意其有无患ASD 的可能,要保持足够的敏感性,必要时向专业医生求助。
接纳孩子,进行个性化康复
由于病因尚不明确,目前没有针对ASD的特效药,主要依靠个性化康复手段进行干预。常用的干预措施为综合治疗模式和重点干预实践。综合治疗模式是结合ASD的核心特征进行全面干预,是长期性的;重点干预实践是根据ASD患儿的个人具体情况,针对某一项技能或目标进行干预,干预时间较短。具体采用何种干预方式,应根据ASD患儿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全社会(包括家庭、儿童防保人员)都要加强对ASD的识别能力,做到早发现(尽量在4个月内)、 早诊断、早治疗,帮助ASD患儿尽早回归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