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信息类“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jdrm2254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电气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社会适应强、综合能力强、整体素质高的创新型工程专业人才。因此,电气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必须突显创新性与实践特色。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指导下,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以实践教学为核心、大力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加强“校企共建”的电气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电气信息类;人才培养;实践;创新
  作者简介:张春燕(1974-),女,内蒙古包头人,内蒙古科技大学信息学院,高级实验师。(内蒙古 包头 01401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5-0012-02
  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制订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目标是教育培养出大量创新能力强、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型人才,最终能够服务于建设创新型国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人才强国之路,对加强高等教育面向社会和行业需求培养相关人才、全面提高高校各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指导作用。[1]
  内蒙古科技大学已被列为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学校坚持以人为本,把素质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出发点,着力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电气信息类学科是我国当前招生数量规模最大的学科之一,也是目前发展最迅速的学科,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学科,没有实践动手能力作支撑,很难作出好的科研成果。[2]面对当前高校大学生严峻的就业形势,如何培养专业口径宽、社会适应性强、具有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创新人才是电气信息类专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指导下,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重视实践环节,加强使学生们成为工程师应具备的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建立“校企共建”的培养模式,使人才培养适应企业的专业需求和人才需求,对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保证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的关键之一
  师资是教育资源中最重要的人力资源,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直接影响卓越工程师计划的有效实施。卓越工程师的培养依赖于卓越的工科类大学教师,师资队伍建设必须紧密配合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3]随着电气信息类专业近十年的连续扩招,教师队伍也在匆忙中壮大。许多教师是直接从学生角色转换为教师角色,由于缺乏工程背景,教师普遍存在工程实践能力不足、创新意识与能力较低的情况。同时高校存在着重视理论科研、轻视实践教学的问题。实践教学常常作为理论教学的辅助环节,使从事实践教学的教师在职称评定和工资待遇方面受到很大的影响,工作热情不高。许多青年教师更加注重学历的提高而忽视了实践能力的提升。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首先要重视实践教学。学校及学院要制订各项激励政策,充分激发教师从事工程实践教学的热情,加强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青年教师是教学工作的主力军,学院要有计划地选送青年教师到相关企业岗位进行实践工作和学习,积累工程实践经验。积极鼓励教师从事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与实践活动,使指导教师和学生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共同提高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充分发挥具有工程实践经验教师的传、帮、带作用。以学院的重点实验室和重点学科为平台,为教师提供从事工程能力训练与创新能力提高的实践平台。从企业、科研院所聘请工程实践经验丰富的高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或辅导员,承担一些专业课程教学和指导毕业设计等任务;或担任本科生、研究生的联合导师,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电气信息类专业实践性强,建设一支教学与学术水平高、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保证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的关键之一。
  二、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实践教学是本科许多教学环节组成的一个重要环节链,是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平台之一,是培养学生综合应用与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学院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改革实验课程体系和实验教学形式,构建由基础层、专业层与综合、创新层和工程实训层的多层次、立体化的实验与实践教学体系。
  1.基础层
  基础层是针对大一、大二年级的学生采取统一管理、细致式的教学方式,以物理实验、电路实验、电子技术实验和电子实习为主的实验教学。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在学习了专业基础课程之后,通过实验加深对所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习科学的实验方法,养成良好的科研作风。基础实验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基本技能,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2.专业与综合层
  专业与综合层是针对大二、大三年级的学生采取集中管理、引导教学方式,以开设的专业课程实验为主,如PLC实验、单片机实验、电力系统实验、过程控制实验、光纤通讯实验等等,是专业知识课程内容的应用与实践。专业与综合层实践教学利用先进的实验设备和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提高学生专业知识的理解和专业实践技能。
  3.创新层
  创新层主要针对大三、大四的学生,采取开放式管理、启发式教学,以开放性实验、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多功能、系统化实践教学为主,要求学生专业知识面宽,具有创新能力。通过创新实践教学使学生能够较系统地掌握选题、方案论证、电路设计、实现以及总结报告等各个环节,组织学生参加创新实践活动、参与实验室建设、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和学生课外科研立项、参与学科竞赛等,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
  4.工程实训层面
  工程实训是我院依据学校卓越计划培养方案,遵循工程的集成与创新特征,以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构建的实践教学体系;注重加强跨专业、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主要以认识实习、生产实训和毕业实习为主。根据电气信息类的不同专业全面结合生产实际、紧密联系工程应用开设相关实习与实训,着力推动基于项目的学习和工程实际案例的学习等多实践性学习方法,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训练,使学生接触到“真刀真枪”的实用项目。我院立足于办学特色和专业特色与“包钢集团公司”、“达拉特旗电厂”、“一机集团”等企业建立“大学生校外实习基地”,使学生能够尽早接触用人单位、掌握实际的工程项目、了解企业对专业技能的要求。工程实训环节对培养“上手快、留得住、干劲足”的电气信息类工程实施型人才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开展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与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是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专业社团组织下进行的,具有组织性、专业性、自发性、开放性的特点。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可以把学生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具体工程项目、实践相结合,强化工科学生的工程意识,锻炼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加深专业知识理解、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增强专业知识应用能力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科技创新实践平台并结合社会需求,在创新与实践过程中不断积累就业、创业的经验。同时在实践中能促进不同专业学生的交流,开阔知识视野、完善知识结构、拓宽专业口径、提升团队合作意识和克服困难的勇气,有助于复合型专业人才的培养。
  从2006年以来,我院建立各类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构建课堂教学与课外科技创新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培养体系,在专业教师指导下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科技创新活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主要围绕全国大学生创新类科技竞赛开展且成效显著。近年来,多次在全国“挑战杯”大学生科技作品大赛、“飞思卡尔”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国家及地方的重要赛事中取得优异成绩,学生的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在校期间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毕业生得到用人单位认可。
  四、建立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为了深入贯彻“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提高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升毕业生就业单位的档次、缩短毕业生到企业后的适应时间、尽快达到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我院与工信部人才交流中心开展“蓝桥计划”。该计划是将企业课程植入计算机相关专业,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是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的一项积极举措,对于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就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为了给更多学生创造专业实习与专业技能培训的机会,学院与北京“达内”IT培训集团签订培训计划,结合国内外软件企业人才结构特点和国内软件人才培养的现状,培养企业急需的IT人才,推荐优秀学员就业。学生通过培训能够熟练掌握最新的专业工具和应用软件,熟悉项目实施流程,适应相关企业的专业需求,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就业率。2012年,我院与“大连安博教育基地”共同制订培养目标、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新开设了软件工程本科专业并与学生签订三方联合培养协议。实施“3+1”教学模式,即学生在学校学习三年的专业基础课程,然后到企业实习一年的时间,学习企业的先进技术和文化,参与企业工程实践活动、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工程开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五、结束语
  多年来,我院在电气信息类专业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的相互渗透和融合,[4]坚持实验教学与工程实践训练并重,大力开展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与实践活动,突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构建了多元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校外工程训练基地的建设,创立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机制,为电气信息类工程技术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并取得较好的成效。
  参考文献:
  [1]赵中敏.探索“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工程实践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26).
  [2]黄友锐,宫能平,唐超礼,等.电气信息类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模式探索[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4).
  [3]樊立萍.应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师资队伍建设问题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1,(27).
  [4]李建兴,黄家善,胡驰.电气信息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实验室科学,2011,14(6).
  (责任编辑:王祝萍)
其他文献
摘要:“大学物理实验”、“电工与电子技术实验”以及“材料力学实验”是理工科相关专业重要的基础或专业基础实验课程,根据基础实验一体化建设定位,基础实验中心围绕一体化进行教学改革和教学创新,对三门实验课程统筹考虑,进行了一体化的教学设计,取得了显著的建设效果。  关键词:基础实验;一体化;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作者简介:徐文娟(1963-),女,满族,辽宁抚顺人,黑龙江科技学院工程训练与基础实验中心
期刊
摘要:实验教学是自动化专业的重要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结合山东大学(威海)自动化实验室的建设情况,对自动化专业实验教学体系进行了初步研究,形成了一套适合山东大学(威海)机电与信息工程学院自动化专业实验教学的改革方案。  关键词:自动化专业;实验教学;创新能力  作者简介:王松(1967-),男,山东海阳人,山东大学(威海)机电与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山东 威海
期刊
摘要:在深入分析“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课程在传统授课模式下所呈现的一些现状后,分别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以及教学方法三个方面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创新理念与创新方法,并逐步应用于实际教学中,对于提升学员的学习兴趣与学习能力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关键词:创新教学;电子示教板;5-4-3方法  作者简介:崔静(1982-),女,河北阜平人,军械工程学院信息工程系,讲师;李宁(1982-),男,河北衡水人,
期刊
摘要:培养富有社会责任意识的大学生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分析了当前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的不足,并据此提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家庭、学生个人共同促进社会责任教育的四位一体模式。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四位一体  作者简介:汪建训(1963-),男,湖南益阳人,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副教授;何学欢(1983-),女,湖南常德人,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讲师。(湖南 长
期刊
摘要:信息素质包含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提升研究生导师的信息素质,对提升研究生导师自身学术科研能力、提高研究生导师指导水平及对研究生信息素质发挥示范效应等具有重要作用。但从整体的导师信息素质来看,依然存在部分导师信息意识弱、获取信息能力不足和部分研究生导师信息道德欠缺的问题。基于加强导师信息素质的重要性和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研究生导师信息素质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研究生导师;信息素质
期刊
摘要:基于对岗位任职面临“上岗”、“在岗”、“升岗”等三种内在矛盾的分析,将岗位任职教育分成三种层次,在此基础上阐明了分层设计崗位任职教育的关键点,提出了以岗位职能为中心进行岗位任职教育组织实施考虑的因素和流程,对岗位任职教学的科学开展提供了新的思维和参考。  关键词:岗位任职教育;分层;师资队伍  作者简介:甘轶(1978-),男,湖北安陆人,空军工程大学航空航天工程学院,讲师;夏海宝(1970
期刊
摘要:实践教学作为整个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水平,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与手段。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大多数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仅靠理论传授远远不够,学生需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才能达到较宽口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的要求。同时需对实践教学环节管理进行质量监控,以确保实践教学的有效运行。  关键词:实践教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质量监控  作者简介:贾建平(198
期刊
摘要:2011年受宏观调控政策以及凉夏气候的双重影响,北京市电力需求增速呈现了低速增长。2012年在北京市政府的积极调整政策推动下,经济呈现稳定的发展态势,但是受持续的凉夏气候的影响,电力需求与2011年水平相当,电网供应能力充足。预计2013年,北京地区经济企稳回升,电力需求稳中有降。多个燃气机组的建设将改变北京地区的电源结构,为首都电力供应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关键词:电力供需;经济形势;气候
期刊
摘要:随着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移动学习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从移动终端、无线网络、学习意愿等方面分析高校移动学习的可行性,总结国内外高校移动学习的实践现状,从移动学习政策引导、移动学习平台建设、移动学习资源开发、移动学习模式创新四方面构建了高校移动学习四维体系,以期促进移动学习在高校中的应用和发展。  关键词:移动学习;移动学习系统;移动学习模式  作者简介:王军(1970-),男,安徽铜陵
期刊
摘要:“扩大覆盖面、增强凝聚力”是工会组建工作的基本原則。从电力工人不再是“清一色”,电力工会全覆盖并非尽善尽美,电力工会怎样实现全覆盖等方面阐述了电力工会的全覆盖以及怎样实现全覆盖。  关键词:电力;工会组织;全覆盖  作者简介:田立(1969-),女,辽宁锦州人,大连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市场营销部副主任,助理经济师。(辽宁 大连 116021)  中图分类号:F272.93 文献标识码:A 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