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扶贫工作就一直受到国家、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传统的项目扶贫在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取得成就的同时其问题也变得越发突出,本文将“三变”与农村项目扶贫相结合,通过农民变股东,项目扶贫提供资金扶持;资源变资产,项目扶贫促进区域均衡等方式进而激发群众参与脱贫攻坚的主动性、积极性,促进地区区域和谐发展。
【关键词】农村;项目扶贫;地区“三变”
【中图分类号】D26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7)36-0018-03
一、研究缘起
(一)项目扶贫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村扶贫政策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一是体制改革推动扶贫阶段(1978-1985年);二是大规模开发推动扶贫阶段(1986-1993年);三是集中攻堅扶贫阶段(1994-2000年);四是继续攻坚扶贫阶段(2000年以后)。扶贫政策由当初的“输血型”扶贫到后来的“造血型”扶贫转变。贫困群众由当初的“等、靠、要”思想向主动参与、积极参与转变。扶贫由当初的大面积的漫水灌溉式扶贫向精准扶贫转变。
1985年中共中央:“首次提出优质救济工作要从单纯生活救济转变为既保障救济对象的生活,又注意扶持他们发展生产、勤劳致富。要广泛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开展扶贫工作。”以这为标志,表明中央的扶贫政策的转向,即转变以往的扶贫方式,实施大规模开发式扶贫,以培育贫困人员自我发展的能力为主攻方向,使贫困人员更多地依靠提高自身的造血功能来真正摆脱贫困,而非靠外界输血的方式使群众暂时的摆脱贫困。
(二)“三变”的提出
“三变”即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家庭联产承包责任作为我国改革的起点,其空前激发了人民参与国家生产、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农村也因此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为城市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这一机制的缺陷也更加突出地表现出来。它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要求的规模化、组织化、集约化生产不相适应,地区“三农”的进一步发展其阻力越来越大。如何让农村的各种要素在农业、农村、农民的进一步发展中发挥各自的作用就摆在了我们的面前。“三变”的提出其目的就是要整合农村的各种生产要素,让土地资源、森林资源、水域资源、人文资源等变成实实在在的资产,让投入到农村的各种项目资金和农民手中的闲散资金得到整合把它的作用发挥到极致,让农村的人力资源这一宝贵的资源积极投入农村的建设当中去。让各种生产要素竞相发挥它们的作用,使农业、农村、农民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顺利地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三)项目扶贫与“三变”的有机结合
1.开发式扶贫与项目扶贫
开发式扶贫是在国家的支持下,利用贫困地区的相对优势资源,如特色的种植、养殖、人文景观等,通过开发利用这些资源,进而挖掘贫困地区发展优势和潜力,激发广大群众参与到资源开发应用中来,使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温饱、脱贫致富、奔向小康。开发式扶贫是以项目扶贫为载体来实现的。贫困地区项目扶贫的项目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基础设施建设类,通过这类项目的实施能够贫困地区具备较好的发展条件,能够吸引外来人员和资本来助推贫困地区的发展,如打通贫困地区与外界联系的路网建设、电网建设、通信网络建设等;另一类是根据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开发当地的优势资源,使这些资源能为当地带来实实在在的增收,如开发当地的景观资源、发展特色观光农业等。
2.项目扶贫与“三变”的有机结合
相对于传统的“输血型”扶贫,“造血型”扶贫有自己的显著特点,即扶贫工作要与经济发展、改善生产条件、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商品性生产相联系,帮扶者与被扶贫者相结合、主动帮扶与主动接受帮扶相结合。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帮扶者通过认真的调查研究,帮助被帮扶者扬长补短、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在劣势中找到优势,在资源中找到经济优势,使资源优势变成商品优势,打造自己的优势产品和拳头产品,使贫困地区自我积累自我发展,从根本上摆脱贫困,实现稳定脱贫。
项目扶贫作为“造血型”扶贫的有效载体,而“三变”的提出更是助推了项目扶贫的加速发展。贵州省六盘水市农村通过“三变”改革,农村资源要素得以盘活,各种渠道资金得以整合,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得以加快,实现了农村千家万户的分散经营与千变万化大市场的有效对接;通过“三变”搭建的股权平台,把贫困群众与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有机连接起来,改变了过去点对点的扶贫模式,放大了贫困群众狭隘的生产空间、生存空间和发展空间。
二、当前农村项目扶贫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经过三十多年的扶贫,我国贫困地区和贫困农户的各方面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表现为大量的人口经过努力实现了摆脱贫困的愿望,贫困地区的各项基础设施得到了不断的完善,为继续完全摆脱贫困和实现进一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很多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得到长足的发展,成绩斐然。不可否认,成绩取得的同时存在的问题也变得越发突出,如一些地区等、靠、要的思想严重,一些地区产业扶持政策、执行国家扶贫政策有问题等,发展后劲不足。
(一)资金流向向大型项目转移
农村发展,“项目”往往起到关键性的作用,项目在带来资金、基础设施改善的同时也提升了当地群众实现就近发展、家门口致富的可能,由于政府行为和社会效益等各方面的原因,项目往往更加偏好于发展相对较好的农村或能力较强的个人,其扶贫效果于最初设定的扶贫目的相背离。贫困地区、贫困农户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人力资源很难得到发挥,这就难以形成对资金的吸引力,由于资本的逐利性,想要资金在正常情况下流向贫困地区、贫困人群难度可想而知。在发展有待观望,无抵押、无担保的前提下,同中小企业的景遇一样,金融机构的资金更愿意向发展前景好投资回报高的大型项目流动,就连本地仅有的=资金也会呈现不“规则”流动。即使扶贫资金投入贫困地区搞生产建设,当地政府也倾向于把这些资金投入到农村工业、乡镇企业和高回报的地区,很少投入农业和更贫困的地区,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发展缺少资金的局面。 (二)项目资源分配不均,项目落实效率低
对于大多数贫困地区而言,项目的实施由于条件的限制发展也是参差不齐。这就造成经济条件差距较大的地区之间在项目实施上出现了较大的反差,有逐步加剧的趋势。随着项目实施差距的拉大,出现了一系列连锁反应:一是有产品的地方没有市场。项目实施不好的地区,缺乏相应的人流、物流,好的东西沉睡在那里白白地被浪费掉,不是烂在地里就是挂在树上烂了掉在地上,结局是无人问津。二是有条件没人才。很多条件较差的贫困地区往往聚集着许多优质的特色资源,如广袤的山区、神奇的大峡谷、奇特的自然风光、城市人向往的养生天堂等,它就像被泥土包裹着的玉石等待人们的雕琢,让它释放出异彩。但身处其境的人不认识它,认识它的人又不在其中,也不愿在其中。三是有资源没道路。在自给自足的时代是基本没有交换的,没有交换物就不可能变成商品,这样物的价值就体现不出来。
(三)管理方式与审查监督机制不到位
全国的贫困地区、贫困户、贫困人口这么多,是多么的需要资金的支持来摆脱贫困,但就是等不来,审计结果又告诉我们有这么多的资金被违规使用和长期闲置。这一结果告诉人们这方面我们是存在问题的。一是管理依旧呈现金字塔模式。金字塔模式是权力绝对地集中塔顶的少数几个人,要求下面的人要绝对服从上面的指令,且易造成执行决策的走样变形,这就是造成上面政策是好的,但走到最后却变了样的深层次原因。与其相对的扁平化管理模式,则以分权管理为主,集权管理为辅,权力中心下移,尽量减少决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延迟,在扶贫项目的管理上这两模式都值得探讨。二是项目发展信息传递滞后。由于扶贫项目实现方式是先由基层层层向上申报审批,而后再由上到下层层“贯彻”落实,在市场瞬息万变的情况下,原来是一个好的项目,值得发展的项目,到了最后却成了一个没有市场的项目。三是项目落地、执行情况缺乏监督。再者我们的扶贫项目由于财力的限制数量是有限的,致使扶贫项目成了稀缺资源。由于资源的稀缺性导致真正需要它的地方没有渠道得到,而一些人利用自己灵通的关系网却可轻易地获得到它,最终导致权力寻租,致使扶贫项目只见账面上的数字不见带来实际的效果,背离扶贫的初衷。
三、地区“三变”与农村项目扶贫相结合的路径探析
邓小平在1978年明确指出:“不讲多劳多得,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农村扶贫攻坚的工作必须时刻要关注群众的利益,让群众从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利用利益分配来合理引导群众有序地参与到贫困地区、贫困户的扶贫工作中来。“三变”模式是六盘水市农村改革摸索出来的一条路子,对盘活农村各种要素,充分发挥这些要素在农村发展中作用,对“三农”问题解决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这一做法现在在贵州省农村改革中得到推广,这必将成为一条脱贫致富的小康之路。
(一)农民变股东,项目扶贫提供资金扶持
现代管理理论告诉我们,要让企业员工对企业有认同感,员工在企业做工感觉不像只在打工赚取工资,而是在做自己的事。这样企业员工的主人翁责任感才会被释放出来,企业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而项目扶贫的实现在农村基本上要通过举办企业或专业合作社等经济组织才能得到实现。怎么才能让农民对这些企业有认同感,觉得自己是企业的主人呢?员工对企业文化的理解和对企业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企业的发展与自己息息相关,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被调动起来。同样我们的扶贫项目要落地好实现好,充分发挥其作用,让贫困地区、贫困户充分地参与其中,农民变股民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如何让弱势的农民变股民,让没有资金的农民变股东,扶贫项目资金的合理使用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笔者认为企业、村级组织(或专业合作社)、农民三方是扶贫项目的实施主体,扶贫资金的合理使用可以调动三方的积极性主动性。具体说就是在每一个扶贫项目的实施上,把整个项目的股权进行合理的分摊,三方各得其所。不僅如此,在实施过程尽量向弱势的农民一方倾斜,不仅让农民变成形式的股民,更重要的是让农民变成实惠的实实在在的股民。使扶贫项目资金成为农民变股民可靠保障。
(二)资源变资产,项目扶贫促进区域均衡
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有控制的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从资产的定义可以看出,资产是能给企业带来利益的资源。那如何让资源变资产呢?要致富先修路,这是一个再熟悉不过的口号。这就告诉我们贫困地区资源的优势要发挥出来,国家应当加强该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这方面的投入,否则资源变资产也只能是一句口号。在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改善的情况下,贫困地区资源的比较优势就得到展现。独特的民族风情、奇特的景观景点就可以进行旅游开发,特色的种植养殖就可以进行特产开发,企业就会看到其中的商机,通过一定的手段,这些优势的资源就可能变成优质的资产。优质的资产通过企业化的动作就会使企业和贫困地区实现双赢的结果。资本的逐利行为就会把资本带到这个地方,从而使资源变资产变成可能。贫困地区的发展就有了希望。
(三)资金变股金,项目扶贫保障监督
扶贫资金作为国家向贫困地区、贫困户扶贫开发的投入,是一次性投入是不计回报的。加上扶贫资金独立动作,没有引入社会资金的参与,以至于它变成了一种公共资源,各种问题也变得多发。如何改变项目扶贫只见纸上项目不见具体效果的状况,充分发挥项目扶贫在贫困地区、贫困户脱贫奔小康工作中的作用,笔者认为应当引入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充分发挥社会资金在项目扶贫中的参与和监督的作用,项目扶贫工作才会有所改观。
面对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的实际,国家独立承担贫困地区贫困户的脱贫任务,相对国家的财力是有一定的困难的。我们要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充分吸收社会资金,通过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开展项目扶贫工作。具体做法是:成立股份合作制的企业或村级经济组织,把国家投入扶贫项目的资金进行合理的划分,分别归村集体和贫困户所有,变成股份合作制的企业或村级经济组织的股金,在此基础上吸收社会资金入股,实行企业化运作。这样村集体、贫困户、社会资金使用效果的受益者也是风险的承担者,是一个利益共同体,资金的使用就会同时受到村集体、贫困户和社会的监督,从而保证了资金的作用效益。
【参考文献】
[1] 《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人民出版社,1993.
[2]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关键词】农村;项目扶贫;地区“三变”
【中图分类号】D26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7)36-0018-03
一、研究缘起
(一)项目扶贫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村扶贫政策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一是体制改革推动扶贫阶段(1978-1985年);二是大规模开发推动扶贫阶段(1986-1993年);三是集中攻堅扶贫阶段(1994-2000年);四是继续攻坚扶贫阶段(2000年以后)。扶贫政策由当初的“输血型”扶贫到后来的“造血型”扶贫转变。贫困群众由当初的“等、靠、要”思想向主动参与、积极参与转变。扶贫由当初的大面积的漫水灌溉式扶贫向精准扶贫转变。
1985年中共中央:“首次提出优质救济工作要从单纯生活救济转变为既保障救济对象的生活,又注意扶持他们发展生产、勤劳致富。要广泛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开展扶贫工作。”以这为标志,表明中央的扶贫政策的转向,即转变以往的扶贫方式,实施大规模开发式扶贫,以培育贫困人员自我发展的能力为主攻方向,使贫困人员更多地依靠提高自身的造血功能来真正摆脱贫困,而非靠外界输血的方式使群众暂时的摆脱贫困。
(二)“三变”的提出
“三变”即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家庭联产承包责任作为我国改革的起点,其空前激发了人民参与国家生产、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农村也因此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为城市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这一机制的缺陷也更加突出地表现出来。它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要求的规模化、组织化、集约化生产不相适应,地区“三农”的进一步发展其阻力越来越大。如何让农村的各种要素在农业、农村、农民的进一步发展中发挥各自的作用就摆在了我们的面前。“三变”的提出其目的就是要整合农村的各种生产要素,让土地资源、森林资源、水域资源、人文资源等变成实实在在的资产,让投入到农村的各种项目资金和农民手中的闲散资金得到整合把它的作用发挥到极致,让农村的人力资源这一宝贵的资源积极投入农村的建设当中去。让各种生产要素竞相发挥它们的作用,使农业、农村、农民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顺利地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三)项目扶贫与“三变”的有机结合
1.开发式扶贫与项目扶贫
开发式扶贫是在国家的支持下,利用贫困地区的相对优势资源,如特色的种植、养殖、人文景观等,通过开发利用这些资源,进而挖掘贫困地区发展优势和潜力,激发广大群众参与到资源开发应用中来,使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温饱、脱贫致富、奔向小康。开发式扶贫是以项目扶贫为载体来实现的。贫困地区项目扶贫的项目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基础设施建设类,通过这类项目的实施能够贫困地区具备较好的发展条件,能够吸引外来人员和资本来助推贫困地区的发展,如打通贫困地区与外界联系的路网建设、电网建设、通信网络建设等;另一类是根据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开发当地的优势资源,使这些资源能为当地带来实实在在的增收,如开发当地的景观资源、发展特色观光农业等。
2.项目扶贫与“三变”的有机结合
相对于传统的“输血型”扶贫,“造血型”扶贫有自己的显著特点,即扶贫工作要与经济发展、改善生产条件、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商品性生产相联系,帮扶者与被扶贫者相结合、主动帮扶与主动接受帮扶相结合。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帮扶者通过认真的调查研究,帮助被帮扶者扬长补短、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在劣势中找到优势,在资源中找到经济优势,使资源优势变成商品优势,打造自己的优势产品和拳头产品,使贫困地区自我积累自我发展,从根本上摆脱贫困,实现稳定脱贫。
项目扶贫作为“造血型”扶贫的有效载体,而“三变”的提出更是助推了项目扶贫的加速发展。贵州省六盘水市农村通过“三变”改革,农村资源要素得以盘活,各种渠道资金得以整合,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得以加快,实现了农村千家万户的分散经营与千变万化大市场的有效对接;通过“三变”搭建的股权平台,把贫困群众与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有机连接起来,改变了过去点对点的扶贫模式,放大了贫困群众狭隘的生产空间、生存空间和发展空间。
二、当前农村项目扶贫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经过三十多年的扶贫,我国贫困地区和贫困农户的各方面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表现为大量的人口经过努力实现了摆脱贫困的愿望,贫困地区的各项基础设施得到了不断的完善,为继续完全摆脱贫困和实现进一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很多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得到长足的发展,成绩斐然。不可否认,成绩取得的同时存在的问题也变得越发突出,如一些地区等、靠、要的思想严重,一些地区产业扶持政策、执行国家扶贫政策有问题等,发展后劲不足。
(一)资金流向向大型项目转移
农村发展,“项目”往往起到关键性的作用,项目在带来资金、基础设施改善的同时也提升了当地群众实现就近发展、家门口致富的可能,由于政府行为和社会效益等各方面的原因,项目往往更加偏好于发展相对较好的农村或能力较强的个人,其扶贫效果于最初设定的扶贫目的相背离。贫困地区、贫困农户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人力资源很难得到发挥,这就难以形成对资金的吸引力,由于资本的逐利性,想要资金在正常情况下流向贫困地区、贫困人群难度可想而知。在发展有待观望,无抵押、无担保的前提下,同中小企业的景遇一样,金融机构的资金更愿意向发展前景好投资回报高的大型项目流动,就连本地仅有的=资金也会呈现不“规则”流动。即使扶贫资金投入贫困地区搞生产建设,当地政府也倾向于把这些资金投入到农村工业、乡镇企业和高回报的地区,很少投入农业和更贫困的地区,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发展缺少资金的局面。 (二)项目资源分配不均,项目落实效率低
对于大多数贫困地区而言,项目的实施由于条件的限制发展也是参差不齐。这就造成经济条件差距较大的地区之间在项目实施上出现了较大的反差,有逐步加剧的趋势。随着项目实施差距的拉大,出现了一系列连锁反应:一是有产品的地方没有市场。项目实施不好的地区,缺乏相应的人流、物流,好的东西沉睡在那里白白地被浪费掉,不是烂在地里就是挂在树上烂了掉在地上,结局是无人问津。二是有条件没人才。很多条件较差的贫困地区往往聚集着许多优质的特色资源,如广袤的山区、神奇的大峡谷、奇特的自然风光、城市人向往的养生天堂等,它就像被泥土包裹着的玉石等待人们的雕琢,让它释放出异彩。但身处其境的人不认识它,认识它的人又不在其中,也不愿在其中。三是有资源没道路。在自给自足的时代是基本没有交换的,没有交换物就不可能变成商品,这样物的价值就体现不出来。
(三)管理方式与审查监督机制不到位
全国的贫困地区、贫困户、贫困人口这么多,是多么的需要资金的支持来摆脱贫困,但就是等不来,审计结果又告诉我们有这么多的资金被违规使用和长期闲置。这一结果告诉人们这方面我们是存在问题的。一是管理依旧呈现金字塔模式。金字塔模式是权力绝对地集中塔顶的少数几个人,要求下面的人要绝对服从上面的指令,且易造成执行决策的走样变形,这就是造成上面政策是好的,但走到最后却变了样的深层次原因。与其相对的扁平化管理模式,则以分权管理为主,集权管理为辅,权力中心下移,尽量减少决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延迟,在扶贫项目的管理上这两模式都值得探讨。二是项目发展信息传递滞后。由于扶贫项目实现方式是先由基层层层向上申报审批,而后再由上到下层层“贯彻”落实,在市场瞬息万变的情况下,原来是一个好的项目,值得发展的项目,到了最后却成了一个没有市场的项目。三是项目落地、执行情况缺乏监督。再者我们的扶贫项目由于财力的限制数量是有限的,致使扶贫项目成了稀缺资源。由于资源的稀缺性导致真正需要它的地方没有渠道得到,而一些人利用自己灵通的关系网却可轻易地获得到它,最终导致权力寻租,致使扶贫项目只见账面上的数字不见带来实际的效果,背离扶贫的初衷。
三、地区“三变”与农村项目扶贫相结合的路径探析
邓小平在1978年明确指出:“不讲多劳多得,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农村扶贫攻坚的工作必须时刻要关注群众的利益,让群众从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利用利益分配来合理引导群众有序地参与到贫困地区、贫困户的扶贫工作中来。“三变”模式是六盘水市农村改革摸索出来的一条路子,对盘活农村各种要素,充分发挥这些要素在农村发展中作用,对“三农”问题解决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这一做法现在在贵州省农村改革中得到推广,这必将成为一条脱贫致富的小康之路。
(一)农民变股东,项目扶贫提供资金扶持
现代管理理论告诉我们,要让企业员工对企业有认同感,员工在企业做工感觉不像只在打工赚取工资,而是在做自己的事。这样企业员工的主人翁责任感才会被释放出来,企业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而项目扶贫的实现在农村基本上要通过举办企业或专业合作社等经济组织才能得到实现。怎么才能让农民对这些企业有认同感,觉得自己是企业的主人呢?员工对企业文化的理解和对企业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企业的发展与自己息息相关,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被调动起来。同样我们的扶贫项目要落地好实现好,充分发挥其作用,让贫困地区、贫困户充分地参与其中,农民变股民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如何让弱势的农民变股民,让没有资金的农民变股东,扶贫项目资金的合理使用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笔者认为企业、村级组织(或专业合作社)、农民三方是扶贫项目的实施主体,扶贫资金的合理使用可以调动三方的积极性主动性。具体说就是在每一个扶贫项目的实施上,把整个项目的股权进行合理的分摊,三方各得其所。不僅如此,在实施过程尽量向弱势的农民一方倾斜,不仅让农民变成形式的股民,更重要的是让农民变成实惠的实实在在的股民。使扶贫项目资金成为农民变股民可靠保障。
(二)资源变资产,项目扶贫促进区域均衡
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有控制的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从资产的定义可以看出,资产是能给企业带来利益的资源。那如何让资源变资产呢?要致富先修路,这是一个再熟悉不过的口号。这就告诉我们贫困地区资源的优势要发挥出来,国家应当加强该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这方面的投入,否则资源变资产也只能是一句口号。在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改善的情况下,贫困地区资源的比较优势就得到展现。独特的民族风情、奇特的景观景点就可以进行旅游开发,特色的种植养殖就可以进行特产开发,企业就会看到其中的商机,通过一定的手段,这些优势的资源就可能变成优质的资产。优质的资产通过企业化的动作就会使企业和贫困地区实现双赢的结果。资本的逐利行为就会把资本带到这个地方,从而使资源变资产变成可能。贫困地区的发展就有了希望。
(三)资金变股金,项目扶贫保障监督
扶贫资金作为国家向贫困地区、贫困户扶贫开发的投入,是一次性投入是不计回报的。加上扶贫资金独立动作,没有引入社会资金的参与,以至于它变成了一种公共资源,各种问题也变得多发。如何改变项目扶贫只见纸上项目不见具体效果的状况,充分发挥项目扶贫在贫困地区、贫困户脱贫奔小康工作中的作用,笔者认为应当引入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充分发挥社会资金在项目扶贫中的参与和监督的作用,项目扶贫工作才会有所改观。
面对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的实际,国家独立承担贫困地区贫困户的脱贫任务,相对国家的财力是有一定的困难的。我们要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充分吸收社会资金,通过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开展项目扶贫工作。具体做法是:成立股份合作制的企业或村级经济组织,把国家投入扶贫项目的资金进行合理的划分,分别归村集体和贫困户所有,变成股份合作制的企业或村级经济组织的股金,在此基础上吸收社会资金入股,实行企业化运作。这样村集体、贫困户、社会资金使用效果的受益者也是风险的承担者,是一个利益共同体,资金的使用就会同时受到村集体、贫困户和社会的监督,从而保证了资金的作用效益。
【参考文献】
[1] 《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人民出版社,1993.
[2]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