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林郭勒盟农村牧区实用人才培训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

来源 :安徽农学通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cfan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该文针对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地区农牧区实用人才培训现状进行了分析揭示了目前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5点建议:明确农村牧区实用人才资格条件、明确培养对象,创新培育模式,落实相关配套政策,强化教育培训体系。为今后锡林郭勒盟农村牧区实用人才的培训发展提供依据。
  关键词:农牧民实用人才;培训;问题;对策建议;锡林郭勒盟
  中图分类号 F32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11-04-02
  当前,随着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经济步入现代农业的新阶段,农牧民教育与培训出现了新问题,新情况。因此认真分析内蒙古农牧民教育与培训的现状与问题,积极探索发展农牧民教育培训事业的新途径,培养更多新型职业农牧民和适用人才,对于改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落后面貌,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具有更加紧迫和深远的意义。开展农牧民培训是提高农牧民科技素质、文化素质、增加收入、实现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1]。通过培训,农牧民不但掌握了农牧业生产的新技术和新方法,而且对于农牧民的转移就业起到了促进作用。笔者在分析了锡林郭勒盟农村牧区实用人才培养的现状,并提出了当前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1 实用人才资源教育培训情况
  锡林郭勒盟位于内蒙古中部,面积20.3万km2,人口103万,是内蒙古及全国的重点畜牧业生产基地,全盟辖9旗1县2地级市58个乡镇(苏木)841个行政村(嘎查)。目前全盟共有县级农村牧区培训中心12个,乡镇教育培训点52个,专兼职教师205名,具有高中级专业职称156人,技能型人才教师相对较少。全盟的农牧民培训教育网络基本能上下衔接,左右贯通,并且在农牧业新技术推广应用方面发展农村牧区经济培训农村牧区乡土人才,增加农村牧区收入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近些年,盟委行署十分重视农村牧区实用人才资源开发工作,把农村牧区实用人才看成是农村牧区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对传统的人才观念的一大突破。各相关部门也非常重视,把农村牧区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工作范畴。盟委组织部、农牧业局、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局、教育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联合发文《关于做好农村牧区实用人才教育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并出台了《锡林郭勒盟农村牧区实用人才培养十二五规划》,并将全盟农村牧区实用人才培养从2011年纳入财政年度预算,每年安排100万元资金用于2500人的农村牧区实用人才培训。为促进农村牧区实用人才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由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农牧业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公务员局,对全区的农村牧区杰出实用人才进行了表彰。同时把农村牧区实用人才纳入各级政府“特殊津贴”和各类专家的评选范围,推荐政治成熟,有管理能力的实用人才担任乡、村领导职务。
  在农村牧区实用人才开发及培养方面,以“三培两带”为载体,全面推进工作。“三培”就是把农村牧区党员培养成为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中的先进分子培养成合格党员,把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为乡(苏木)村(嘎查)干部;“两带”即各级党员引导农村牧区党员和干部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农村牧区致富能手成为村(嘎查)干部后,积极带领群众发展经济,改变乡村面貌。由于目前农村牧区最紧缺的是两种人才;一是乡村班子的带头人,这是在农村牧区基层工作起核心作用的领导者;二是致富带头人,即农村牧区产业链中的各个环节的技术带头人。因此锡林郭勒盟将农村牧区7类人员列为“农村牧区实用人才”的重要培养对象;一是拥有农牧民技术职称或绿色证书的种、养能手,二是活跃城乡经济的农村牧区经纪人;三是农村牧区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四是农牧机大户,五是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村(嘎查)干部,六是乡村动物防疫员队伍,七是具有高中以上的文化的回乡知识青年。
  在培训途径方面采取多头并举。目前,培养农村牧区实用人才的途径有:一是充分利用农广校(农牧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职业学校,职业中学开展学历教育培训,为当地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人才,到2012年底全盟农广校培养大中专学历生达8 052人。二是以农村牧区实用人才培养项目为依托,以两级农广校牵头以农牧民为主要对象,利用田间学校开展专业技能培训,并经常聘请农牧业专家下乡进村现场技术辅导和培训,从2011年起至今已培训各类农村牧区实用人才4 892人。三是选拔优秀大中专毕业生充实农村牧区一线,提高农村牧区人才层次。通过制定政策,教育,引导大中专毕业生“回归”乡村,把大学生村官纳入到农村牧区实用人才培养计划,使乡村干部的学历层次文化素质明显提高。四是鼓励基层干部和农牧民自学。乡村基层干部通过农广校的本、专科远程及媒体教育培训,丰富了知识,掌握了技能,提高了工作能力。五是抓典型、树榜样,发挥农村牧区杰出实用人才的名人、能人效应,用身边的典型人物的成功事例,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启发和引导广大农牧民向他们学习,形成农村牧区实用人才创大业,争发展的大气候。六是鼓励乡村干部“走出去、引进来”。鼓励干部到发达地区学习观摩,学习先进经验和技术,从而全面提高乡村干部的素质。
  2 实用人才培训存在问题
  近几年,锡林郭勒盟农村牧区实用人才培养工作虽然有了进步,较以前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就现状总体而言,存在数量不足,层次不高,结构不合理,管理不规范。各旗县地区不平衡,个别地方严重滞后,整体综合素质不高,特别是开发培训能力度不够等问题尤为突出。还有管理的覆盖面不够宽,开发深度远远不够,培养的途径不是很到位。培训的内容有时与生产实际还有一定差距,择优使用的政策措施还不到位,使得农村牧区实用人才培训长期游离于政府职能部门的管理之外,基本上处于一种土生土长,自生自灭的状况,多数还在小圈子内打转转,辐射示范的作用不明显。在技术层面上,因为农村牧区实用人才的特殊性,对农村牧区实用人才的标准难以认定,他们的层次登记如何划分等还比较困难等等。   3 加强实用人才培训的对策建议
  3.1 明确人才资格条件,制定人才评价标准 什么是农村牧区实用人才,达到什么样的标准才能认定为哪个层次的农村牧区实用认定人才,这需要做出一些规范性的规定。农村牧区实用人才标准的模糊状态,给实际工作造成很大的困难,需组织有关方面的专家进行充分地调查和论证。尽快解决这个问题。
  3.2 明确培训对象 主要包括:(1)现有的从事农牧业生产的种养大户,使他们经过系统的培训后,转化为规模种植养殖场主,成为真正的农村牧区实用人才;(2)现有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农牧业产业化企业领办人,农牧民创业人员等农村牧区带头人,通过培养成为实用人才;(3)农村牧区务农青年,留在农村牧区从事农牧业生产,经营和服务的青年是当前接受并应用农牧业科技成果,引领当地农业发展的主要力量,也是今后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依靠,通过针对性的教育培训和创业支持,培养为基础型的实用人才。(4)农村牧区复转军人,返乡青壮年农牧民,农业院校毕业回乡从事农牧业生产的人员等。通过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顺引他们到农村牧区发展去发展,去创业,最终达到扎根农村牧区,以农为业成为农村牧区实用人才的主力军。
  3.3 创新培训模式 结合内蒙古大草原的实际,农村牧区实用人才培训应当建立“依靠产业、政府主导、系统培训、职能鉴定、注册建档、制度保障、效果追踪”的模式。依靠产业,在农牧业产业过程中孕育,在产业链中发展产业发展造就实用人才。在当地成熟并具有发展潜力的产业中进行培训;结合现代农牧业园区的建设进行培训;培训服务于主导产业,园区建设的实用人才;围绕主导产业,制定措施支持创业型的实用人才。政府主导,要明确农村牧区实用人才培养的基础性,公益性,设立专门机构来管理,推进农村牧区实用人才培养的工作,这个机构要有相当的权威性,具有整合各类社会资源的能力;以便引导推动培养工作。
  要安排资金予以保障。一是安排必要的工作经费;二是建立专门的资金予以扶持;三是从教育附加费中提出一定的比例专门用来培养实用人才;四是系统培训,鼓励各类社会资本的参与。通过系统培训达到整体上提高农村牧区实用人才的素质。
  在形式上建立“面授理论+基地实训+论坛讨论+外出交流”的系统培训模式。以学历教育培训基础理论,通过基础实训来提升技能,利用论坛讨论巩固培训效果,组织外出交流来更新理念。
  在内容上既要培训技能,还要培训法律法规,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营销等知识。在培训顺序上,应该先基础培训,再提升培训,最后还要有关部门按照标准,产业要求进行考核鉴定,合格者授予相应的资格证书。
  通过对接受过培训并取得成就的农村牧区实用人才的追踪,了解培养效果,培训要求,并针对存在问题和不足,着力加强薄弱环节,不断改进和完善培训方式方法,探索出更能适合未来实用人才培养的新路子。
  3.4 落实相关配套政策 落实完善农村社会公共服务体系政策,以缩小城乡差距,导引人才流向农村牧区从事农牧业;扶持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提高农牧业产业的产出效益,改革农牧业各项补贴措施,逐步推行补贴变奖励政策,确保将政府资金用于农牧业,用于农牧民,把钱用在刀刃上。搞活农村信贷解决农民创业的融资问题,落实送教下乡政策,鼓励农牧民半工半读,使其享受与涉农专业在校生同等补助政策等等。
  3.5 强化教育培训体系 建立完善农牧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切实加强财政保障,设立财政专项以保障农村牧区实用人才培养工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保证教学有设备,下乡有工具,学习有场所,实习有基地。重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使农牧民真正成为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适应现代农牧业发展的新型农牧民。
  参考文献
  [1]杜长鸿.青海新型农牧民培训模式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
  [2]刘天平,顿珠罗布,孙自保.西藏农牧民教育培训模式研究[J].现代农业科学,2008,6:77-80.
  [3]张春艳,张文民.关于做好农牧民教育培训工作的思路和对策[J].当代畜禽养殖业,2010,2:57-59.
  [4] 彭雁. 试论农民科技培训在解决“三农”问题中的地位和作用[J].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7(12).
  [5]锡林郭勒盟统计年鉴,2012.
  (责编:徐焕斗)
其他文献
对早播迟栽中稻的穗数、生育期及产量构成因素和产量进行了研究探讨,结果表明,不同的播期、品种及处理间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早播迟栽比迟播早栽大田生长期长24d,延长水稻
摘 要:水稻高产创建的开展,有助于促进水稻单产持续提高。四团镇水稻66.7hm2示范方按照水稻高产栽培模式要求实施田间管理,统一操作,分户管理,从而使水稻获得了高产。分析了高产构成因素、茎蘖消长动态、高产栽培途径,并介绍了高产栽培技术,以供参考。  关键词:水稻;高产;栽培;示范;四团镇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03-38-02  水稻高产创
【目的】探求支撑液膜法迁移W(Ⅵ)的最佳条件。【方法】采用多孔聚偏氟乙烯膜-N,N-二(1-甲基庚基)乙酰胺(N503)-煤油支撑液膜体系,研究了W(Ⅵ)的传输行为,考察了膜浸湿时间、搅拌速度、
为了探讨重组犬溶菌酶的活性及临床应用前景,人工合成犬溶菌酶基因,构建其原核重组表达载体pPROHTa-rcLYZ,进行原核表达并对表达产物进行活性分析.结果表明,合成的犬溶菌酶基
阐述了南陵县水稻全程代管的主要服务内容、运作模式,并对水稻全程代管服务的效果进行了探析。
摘 要:简述了绿茶初制研究与探讨内容。主要包括:制茶的原料—鲜叶;制茶技术对茶叶品质的影响,为进一步提高绿茶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绿茶;初制技术;研究与探讨  中图分类号 S5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17-137-02  茶叶质量的高低取决于鲜叶质量和制茶技术。鲜叶的质量是形成茶叶品质的内在根据,制茶技术则是茶叶形质转化的外在条件。  1 制茶的原料—
摘 要:泰安是水资源相对匮乏地区,干旱缺水日益成为当地农业发展的主要障碍。为解决干旱制约泰安市农业生产发展现状,该文对泰安市节水农业发展的技术措施进行了总结,对泰安地区主要推广的喷灌、微灌、低压管输水等工程节水技术和选用抗旱品种、农田覆盖和耕作保墒节水等农艺节水技术进行了概述。  关键词:干旱;节水;灌溉;农业;技术措施  中图分类号 S27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
介绍了蒙城县农机化发展现有水平,分析了蒙城农机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产生的原因。从加强农机服务组织建设、农村土地流转与农机化发展、示范推广和宣传培训、农机人才队伍
阐述了宿州市产业集群形成的优势要素,分析了产业集群的现状和制约因素,提出了发展产业集群的对策与建议。
为验证易健生物肥在水稻试验上的效果,受易健兴农(大连)生物制剂发展有限公司的委托,于2012年在水稻上进行了印证性试验。试验初步表明在同等田管条件下,该肥能促进水稻分蘖,提高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