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的宣肺达郁汤用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恢复期治疗的作用机制研究

来源 :中国药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hl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应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分析宣肺达郁汤用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恢复期治疗的关键活性成分及核心作用靶点,并探讨其潜在作用机制.方法:查询中国药典、TCMSP和TCM@Taiwan数据库,获取宣肺达郁汤复方中11味中药的性味归经、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应用GeneCards及OMIM数据库查询COVID-19恢复期疾病治疗靶点,运用Venny软件对中药及疾病靶点取交集,获得与COVID-19恢复期治疗相关的宣肺达郁汤潜在作用靶点.利用Cytoscape软件构建中药-性味归经、中药-活性成分-靶点网络,应用STRING数据库对共有靶点进行蛋白质相互作用(PPI)分析,根据节点属性值筛选获取宣肺达郁汤中关键活性成分和核心作用靶点.通过Metascape、DAVID数据库对共有靶点进行基因本体论(GO)、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信号通路、组织表达富集分析.借助AutoDockTools软件研究关键活性成分与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FGFR)、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间的亲和作用.结果:宣肺达郁汤性平,味甘,主要归肺、脾、心经.与COVID-19恢复期治疗相关的宣肺达郁汤活性成分共137个,对应231个靶点,潜在作用靶点主要分布于肺组织,关键活性成分为槲皮素、木犀草素、山奈酚、7-甲氧基-2-甲基异黄酮、黄芩素、刺芒柄花素、柚皮素、β-谷甾醇、美迪紫檀素和甘草查尔酮A,核心靶点包括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RAC-α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AKT1)、白细胞介素-6/8/10(IL-6/8/10)、肿瘤坏死因子(TNF)、前列腺素G/H合成酶2(PTGS2)、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3/8(MAPK1/3/8)、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STAT3)、基质金属蛋白酶-2/9(MMP2/9)等,涉及白细胞介素17(IL-17)、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核因子-κB(NF-κB)、缺氧诱导因子-1(HIF-1)、环磷腺苷(cAMP)、Janus激酶/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子(JAK-STAT)、无翅型MMTV整合位点(Wnt)等信号通路.关键活性成分同吡非尼酮相比,可与FGFR、VEGFR2形成更稳定的配体-受体复合物.结论:宣肺达郁汤以多成分、多靶点的方式,通过减轻炎症反应,影响氧气输送与利用,促进肺泡液清除,调控细胞代谢与凋亡,调节机体免疫力等途径,发挥对COVID-19恢复期的治疗作用.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雷公藤红素(celastrol,Cel)抑制肝癌HepG2细胞增殖的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0.5,1,2.5,5,10,25,50μmol·L-1)Cel抑制肝癌HepG2细胞增殖的作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浓度(1,2.5,5μmol·L-1)Cel对肝癌HepG2细胞周期分布的影响;Western blot法检测Cel对肝癌HepG2细胞中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2(CDK2)、周期素A2抗体(Cyclin A2)等增殖相关蛋白和磷酸化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α(p-AMP
目的:观察青紫颗粒对麦胶蛋白致小鼠肾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84只SPF级KM小鼠随机分为7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青紫颗粒低(4.11 g·kg-1)、中(8.22 g·kg-1)、高剂量组(16.44 g·kg-1)、地塞米松组(0.63 mg·kg-1)、芦丁片组(12.54 mg·kg-1),每组12只.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采用口服麦胶蛋白抗原法建立肾损伤小鼠模型.从第15周开始,各给药组灌胃给与相应药物,1次/d,连续3周,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灌胃相同体积蒸馏水.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尿素氮(
目的:制备由T7、A7R肽双重修饰的替莫唑胺脂质体,并进行初步的体外表征.方法:分别将T7、A7R与DSPE-PEG2000-Mal反应生成DSPE-PEG2000-T7和DSPE-PEG2000-A7R,逆相蒸发法制备双肽修饰的脂质体(T7/A7R-LP),并进行相应的体外表征.结果:制备的脂质体近球形,粒径均匀,平均粒径(96.6±6.5)nm,zeta电位为-(5.15±1.03)mV,包封率(36.38±3.95)%;在4~8℃条件下放置30 d,粒径和zeta电位无显著变化,体外6 h释药完毕;
目的:探讨复方斑蝥胶囊对肝癌细胞Hippo/Yes相关蛋白(YAP)通路及血管生成拟态(VM)的影响.方法:制备复方斑蝥胶囊含药血清,体外培养人肝癌HepG2细胞,分为对照组和低、中、高剂量复方斑蝥胶囊组,分别加入空白血清及低、中、高剂量复方斑蝥胶囊含药血清.四氮唑溴盐(MTT)法检测HepG2细胞增殖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HepG2细胞凋亡情况;Matrigel胶小管形成实验检测HepG2细胞的血管生成情况;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HepG2细胞中大肿瘤抑制基因(LATS)1、LAT
目的:基于薯蓣皂苷元的结构骨架,设计合成具有抗阿尔茨海默病(AD)的活性分子.方法:以薯蓣皂苷元为原料,通过缩合反应,在3-OH上引入抗AD的活性片段苯基1,2,3-三唑.利用MTT法评估薯蓣皂苷元衍生物对Aβ1-42诱导PC1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通过ELISA法测定化合物G4在PC12细胞中对Aβ1-42聚集的影响,并通过蛋白质免疫印迹进行初步机制探究.结果:共设计合成6个新型三唑-薯蓣皂苷元衍生物.体外活性筛选发现化合物G4表现出明显优于先导物薯蓣皂苷元的神经细胞保护活性,且在5~40μmol·L-
目的:探讨龙牙楤木皂苷Ⅳ对骨质疏松大鼠骨重建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龙牙楤木皂苷Ⅳ低、中、高剂量组(25,50,100 mg·kg-1)及龙牙楤木皂苷Ⅳ+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STAT3)通路抑制组(100 mg·kg-1+3.75 mg·kg-1),每组8只.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大鼠构建骨质疏松大鼠模型.造模后第30天开始,龙牙楤木皂苷Ⅳ各剂量组灌胃给药,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大鼠给与等体积生理盐水,1次/d,持续8周;STAT3通路抑制组大鼠在灌胃给与龙牙楤木皂苷Ⅳ的同
目的:探讨镇静药咪达唑仑导致神经功能损伤及作用机制.方法:72只SD大鼠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咪达唑仑组、右美托咪定组,每组24只.咪达唑仑组皮下注射咪达唑仑2.4 mg·kg-1 qd;右美托咪定组皮下注射右美托咪定75 mg·kg-1 qd;对照组则每天给予同等剂量生理盐水.各组均连续注射3 d.比较3组大鼠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中枢神经特异性蛋白(S100β)水平及海马区细胞死亡受体Fas水平、逃逸潜伏期、游泳速度、穿过原平台次数,对NSE、S100β、Fas、病理切片进行分析.结果:与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初步探究雷公藤致心脏毒性靶点及作用机制,为雷公藤的心脏毒性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收集雷公藤有效成分及其相应靶点,与生物信息数据库Genecards中收集的心脏毒性靶点进行匹配,得雷公藤有效成分的心脏毒性靶点,利用生物信息分析软件Cytoscape3.8.0构建雷公藤有效成分-心脏毒性靶点网络图.通过String数据库构建雷公藤心脏毒性靶点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图.同时通过生物信息学资源数据库DAVID对潜在毒性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和京
目的:制备盐酸雷洛昔芬纳米晶体(RLX-NCs),并考察其口服生物利用度.方法:以泊洛沙姆188和十二烷基硫酸钠作为稳定剂,采用高压均质法制备RLX-NCs,并经喷雾干燥固化成固体粉末;比较RLX-NCs在固化前、后的粒径分布及Zeta电位的变化情况,在扫描电镜下观察RLX-NCs及其固体粉末的微观结构,测定RLX-NCs在不同pH介质溶液中的溶解度,考察RLX-NCs的体外溶出情况,评价RLX混悬液和RLX-NCs经大鼠口服给药后的体内药动学以及生物利用度.结果:RLX-NCs在喷雾干燥前后的平均粒径、
目的:探讨重症患者替加环素血药浓度与凝血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20年1~12月我院重症监护病房住院且接受替加环素治疗的重症患者资料,按照替加环素剂量分为高剂量组(100 mg q12h)和低剂量组(50 mg q12h),考察替加环素给药剂量、血药浓度与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和血小板计数(Plt)]的相关性.结果:共73例患者纳入研究.替加环素治疗后患者的PT、IN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