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人们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按照客观规律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者以敏锐的感觉,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矛盾,提出问题,产生强烈的探索动机,经过创造想象,推理判断,获得新的、独特的认识,这种能力叫做创造性思维能力。在历史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
一、诱发动机,创设情境
所谓创设情境,就是教师利用一切条件,为学生创造一种有所感的境界。根据历史知识的过去性特点,可采用电化教学,以其特有的动态性,再现过去历史的形象,创设动态历史情境,使学生感知史实时,形成的历史表象更鲜明、更生动,理解史实的本质更透彻,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而有利于思维能学内容,放映《金沙江畔》、《四渡赤水》等电影镜头。这样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和传统的讲授紧密配合,始终抓住学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而兴趣能引导学生入门,是发展思维的原动力。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创设问题情境。简单地说,它是指那种带有“问题(即矛盾)的学习情境。古语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心理学研究表明,有了需要解决的矛盾,才会有好奇心和求知欲。问题的产生——提出——解决,构成了整个思维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给学生创造一种带有矛盾的学习情境,唯其如此,才能使他们时刻处于矛盾之中,从而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积极的思维状态。如在讲《戊戌变法》时,讲了由于袁世凯的告密、慈禧太后和荣禄发动政变,戊戌变法失败了。随后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如果没有袁世凯告密,戊戌变法会失败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见解,但是把握不住问题的关键。因势利导,展开分析,终于使学生深刻领悟: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本性决定了它不能完成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只有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的道理。
二、课堂讨论,扩展思路
教学中适当组织学生讨论,彼此交流、启发,容易突破难点、疑点,使易混点得到澄清,易疏忽点得到强化。通过议论亦可暴露学生对知识理解的不足,使教师及时获得反馈信息。为了启发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克服一味迷信书本的思维定势,还可结合课本内容适当介绍一点浅显的史学界争论和研讨的焦点问题。比如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目前有三种看法:“太平天国是旧式的农民战争”;“太平天国是带有资本主义因素的农民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不是单纯的、旧式的农民战争”教师虽无需对该问题进行全面论述,但可以引导学生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太平天国的纲领、措施、目标、结果等 方面进行分析讨论。
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围绕教材中有关内容启发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辩论。在中国古代史教学中,我曾组织学生辩论“中华民族是否有对外开放的精神”?正面的观点是“中华民族具有对外开放的精神,”相反方的观点是“中华民族不具有对外开放的精神”。在中国近代史教学中,我设计的题目是:“中国近代落后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一方的观点是“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是造成中国近代落后的主要原因,”另一方的观点是“清政府的腐朽无能是中国近代落后的主要原因。”这种讨论具有竞争机制,适合学生的特点,学生大胆发表意见,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投入到讨论中去。
三、连动思维,纵横递进
创造性思维的特点之一就是凭借已知的知识探究未知的问题,形成思维的连续活动。因此,历史教学中应特别注意为学生创造联想条件,使他们学会联想,思维层层深入。教学实践证明,在将学生思维不断引向深入的过程中,可采用纵向思维和横向思维两种方式。
纵向思维就是顺着已知的问题向纵深方向发展,连续考虑,追根求源。教学上的主要表现就是教师向学生提出连续性的问题,使前一个问题作为后一个问题的前提,后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继续或结论。这样,每一个问题就成为发展学生思维的阶梯,许多问题形成一个问题链,使学生在明确知识内在联系的基础上获得知识,思维能力得到更大的提高。
横向思维就是启发学生从已有的知识中去思考与之类似、相关的问题的一种方式。横向思维的连续进行,可以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实行思维的“迁移”。所谓“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说法,正是这种“迁移”的体现。在横向思维的过程中,可以从求同和求异入手。求同,即引导学生关注现象的共同点,从不同的现象中寻找所含的共同本质和规律。求异,即引导学生关注现象之间的差异,分析已知与未知之间的矛盾,揭示现象与本质之间的差别。求同和求异往往是很难截然分开的。
“世纪末中国维新变法思想的基本内容是什么?与世纪法国启蒙思想相比,两者在促进社会变革的作用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历年高考历史题:“司马光说:‘(汉武帝)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又说‘(汉武帝)不亡秦之失而免于亡秦之祸’。指出汉武帝在军事行动、役使百姓和加强思想控制三方面与秦始皇类似之处。比较秦皇、汉武的这些类似之处,说明为什么会导致秦亡汉兴的不同结果”。
四、巧设认知性问题
所谓认知性习题,就是带有一定的疑难程度和问题情景的习题。要解答这样的习题,不只要求学生再现已获的知识,并且要使学生运用创造性的思维方法克服习题设置的各种困难。认知性习题,是教师根据历史材料的特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专门设计的一种习题。年代以来,高考历史试题中增设了不少角度新颖、难度较大、水平较高,培养学生较高层次能力的材料解析题和材料答题。而且这些题目又是学生答题中的薄弱点。为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历史教学中设计各种各样的认知性习题,并且把它运用到课堂、考试、课后练习各个方面,同时和一般性习题混合运用,这样才能拓寬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是人类高级的思维活动,是带有创见的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应当使学生融会贯通地学习知识,在解题中则应当要求学生独立起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还要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多思善问,能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是创新的开始。历史教学中应当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看法,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自我鉴别,逐步培养并最终达到目的。
一、诱发动机,创设情境
所谓创设情境,就是教师利用一切条件,为学生创造一种有所感的境界。根据历史知识的过去性特点,可采用电化教学,以其特有的动态性,再现过去历史的形象,创设动态历史情境,使学生感知史实时,形成的历史表象更鲜明、更生动,理解史实的本质更透彻,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而有利于思维能学内容,放映《金沙江畔》、《四渡赤水》等电影镜头。这样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和传统的讲授紧密配合,始终抓住学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而兴趣能引导学生入门,是发展思维的原动力。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创设问题情境。简单地说,它是指那种带有“问题(即矛盾)的学习情境。古语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心理学研究表明,有了需要解决的矛盾,才会有好奇心和求知欲。问题的产生——提出——解决,构成了整个思维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给学生创造一种带有矛盾的学习情境,唯其如此,才能使他们时刻处于矛盾之中,从而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积极的思维状态。如在讲《戊戌变法》时,讲了由于袁世凯的告密、慈禧太后和荣禄发动政变,戊戌变法失败了。随后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如果没有袁世凯告密,戊戌变法会失败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见解,但是把握不住问题的关键。因势利导,展开分析,终于使学生深刻领悟: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本性决定了它不能完成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只有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的道理。
二、课堂讨论,扩展思路
教学中适当组织学生讨论,彼此交流、启发,容易突破难点、疑点,使易混点得到澄清,易疏忽点得到强化。通过议论亦可暴露学生对知识理解的不足,使教师及时获得反馈信息。为了启发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克服一味迷信书本的思维定势,还可结合课本内容适当介绍一点浅显的史学界争论和研讨的焦点问题。比如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目前有三种看法:“太平天国是旧式的农民战争”;“太平天国是带有资本主义因素的农民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不是单纯的、旧式的农民战争”教师虽无需对该问题进行全面论述,但可以引导学生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太平天国的纲领、措施、目标、结果等 方面进行分析讨论。
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围绕教材中有关内容启发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辩论。在中国古代史教学中,我曾组织学生辩论“中华民族是否有对外开放的精神”?正面的观点是“中华民族具有对外开放的精神,”相反方的观点是“中华民族不具有对外开放的精神”。在中国近代史教学中,我设计的题目是:“中国近代落后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一方的观点是“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是造成中国近代落后的主要原因,”另一方的观点是“清政府的腐朽无能是中国近代落后的主要原因。”这种讨论具有竞争机制,适合学生的特点,学生大胆发表意见,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投入到讨论中去。
三、连动思维,纵横递进
创造性思维的特点之一就是凭借已知的知识探究未知的问题,形成思维的连续活动。因此,历史教学中应特别注意为学生创造联想条件,使他们学会联想,思维层层深入。教学实践证明,在将学生思维不断引向深入的过程中,可采用纵向思维和横向思维两种方式。
纵向思维就是顺着已知的问题向纵深方向发展,连续考虑,追根求源。教学上的主要表现就是教师向学生提出连续性的问题,使前一个问题作为后一个问题的前提,后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继续或结论。这样,每一个问题就成为发展学生思维的阶梯,许多问题形成一个问题链,使学生在明确知识内在联系的基础上获得知识,思维能力得到更大的提高。
横向思维就是启发学生从已有的知识中去思考与之类似、相关的问题的一种方式。横向思维的连续进行,可以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实行思维的“迁移”。所谓“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说法,正是这种“迁移”的体现。在横向思维的过程中,可以从求同和求异入手。求同,即引导学生关注现象的共同点,从不同的现象中寻找所含的共同本质和规律。求异,即引导学生关注现象之间的差异,分析已知与未知之间的矛盾,揭示现象与本质之间的差别。求同和求异往往是很难截然分开的。
“世纪末中国维新变法思想的基本内容是什么?与世纪法国启蒙思想相比,两者在促进社会变革的作用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历年高考历史题:“司马光说:‘(汉武帝)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又说‘(汉武帝)不亡秦之失而免于亡秦之祸’。指出汉武帝在军事行动、役使百姓和加强思想控制三方面与秦始皇类似之处。比较秦皇、汉武的这些类似之处,说明为什么会导致秦亡汉兴的不同结果”。
四、巧设认知性问题
所谓认知性习题,就是带有一定的疑难程度和问题情景的习题。要解答这样的习题,不只要求学生再现已获的知识,并且要使学生运用创造性的思维方法克服习题设置的各种困难。认知性习题,是教师根据历史材料的特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专门设计的一种习题。年代以来,高考历史试题中增设了不少角度新颖、难度较大、水平较高,培养学生较高层次能力的材料解析题和材料答题。而且这些题目又是学生答题中的薄弱点。为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历史教学中设计各种各样的认知性习题,并且把它运用到课堂、考试、课后练习各个方面,同时和一般性习题混合运用,这样才能拓寬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是人类高级的思维活动,是带有创见的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应当使学生融会贯通地学习知识,在解题中则应当要求学生独立起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还要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多思善问,能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是创新的开始。历史教学中应当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看法,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自我鉴别,逐步培养并最终达到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