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血小板血浆对大鼠背部超长随意皮瓣成活的影响

来源 :中华烧伤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b2005_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富血小板血浆(PRP)对大鼠背部超长随意皮瓣成活的影响。

方法

取16只鼠龄6~8周雄性SD大鼠(下同)全血,每只9~10 mL,采用改良APPLE法制备PRP;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对全血及PRP进行血小板计数,检测PRP制作成功。另取32只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PRP组和对照组,每组16只。于每只大鼠背部制成1个矩形超长随意皮瓣并原位回植,皮瓣面积为8 cm×2 cm。在皮瓣两侧分别设计等距的3点,PRP组大鼠从每个注射点真皮及皮下注射0.1 mL PRP,对照组大鼠注射同等体积的生理盐水。术后7 d,观察大鼠皮瓣成活情况并计算皮瓣成活率。术后7 d,每组处死8只大鼠,取皮瓣近、中、远端组织,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皮瓣组织学变化。取术后24 h(每组处死8只大鼠)、7 d 2组大鼠距蒂部3~4 cm处皮瓣组织,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AA(PDGF-AA)和PDGF-BB mRNA表达量,硝酸还原酶法测定一氧化氮含量。对数据行t检验。

结果

(1)术后7 d,PRP组大鼠皮瓣较干燥,未出现脓性分泌物,皮瓣远端出现痂壳附着,痂壳自然脱落后露出色泽淡红愈合皮肤;对照大鼠皮瓣可见大量炎性渗出物,皮瓣远端1/2~2/3发生坏死且形成痂壳,痂壳不易剥脱。PRP组大鼠皮瓣成活率为(67±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2±10)%,t=1.94,P<0.05。(2)PRP组大鼠近端皮瓣未见明显炎性细胞浸润,纤维组织排列整齐,较多微血管形成;中端皮瓣可见少量炎性细胞浸润,纤维组织排列稍紊乱,较多微血管形成。远端皮瓣纤维组织排列较混乱,较多炎性细胞浸润,较多微血管形成,有少量血管栓塞。对照组大鼠近、中、远端皮瓣均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纤维组织排列混乱,微血管形成较少。(3)术后24 h、7 d,PRP组大鼠VEGF、PDGF-AA及PDGF-BB mRNA的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t=6.46、5.61、2.88、10.18、6.10、7.67,P<0.001)。(4)术后24 h,PRP组大鼠皮瓣组织一氧化氮含量为(5.0±0.9)μmol/g,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4±0.9)μmol/g(t=19.14,P<0.001)。术后7 d,PRP组大鼠皮瓣组织一氧化氮含量为(3.3±0.8)μmol/g,与对照组大鼠的(3.0±0.6)μmol/g相近(t=2.93,P>0.05)。

结论

PRP能改善大鼠背部超长随意皮瓣的成活率,可能与PRP可通过调节血管生成相关因子,提高一氧化氮含量,抑制细胞过度凋亡,从而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改善微循环障碍有关。

其他文献
目的分析24 h微量白蛋白尿(MAU)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研究对象来自2013年10月至2014年3月居住在山东和江苏省4个县的2400名居民,年龄18~69岁。检测所有入选者24 h MAU,比较不同人群微量白蛋白尿发生率,分析危险因素聚集与尿微量白蛋白的关系。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分析影响MAU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2265名调查对象纳入研究,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AMSC)对小鼠压疮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1)2016年9月,取1例60岁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的皮下脂肪组织,采取胶原酶消化法提取AMSC培养,取第3代细胞用于后续实验。观察细胞形态,行成骨、成软骨、成脂诱导分化鉴定,运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标志物CD90、CD105、CD73及CD34的表达(样本数为3)。(2)取16只6~8周龄雌性C57BL/6野生
脓毒症的定义为机体对感染反应失调而导致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是全球性的健康危机。细胞因子是一类由细胞分泌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分子蛋白物质,主要分为促炎性细胞因子和抗炎性细胞因子两大类,参与脓毒症的免疫及炎症调节。此外,细胞因子亦作为生物标志物用于脓毒症的预警、诊断及预后评估及作为治疗靶点用于脓毒症的防治。本文就近年脓毒症相关的部分细胞因子研究进展及笔者单位开展的相关工作做一简要总结,阐述其在脓毒症
严重(Ⅲ~Ⅳ度)冻伤是寒区较常见病,尤其多见于寒区军事作业及灾害事件,且致残率较高。严重冻伤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前期的快速复温以及后期的截肢治疗,而严重冻伤继发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微血管内血栓形成、组织灌注减少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经导管动脉溶栓是治疗严重冻伤的新技术,具有微创、安全性高、可显著降低截肢率等优势,本文对此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目的探讨应用股内侧肌穿支皮瓣修复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供区继发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2014年8月—2016年12月,汉中市中心医院收治12例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伴肌腱、骨质外露患者,其中男8例、女4例,年龄35~72岁。原发创面清创后大小10 cm×8 cm~22 cm×14 cm,采用面积为12 cm×10 cm~24 cm×16 cm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股前外侧供区利用皮肤延展性缝合后遗留继
笔者单位于2017年11月收治1例54岁男性下肢慢性溃疡患者,入院经病理检查确诊为坏疽性脓皮病。采用简易负压封闭引流联合含氧液冲洗治疗创面,克服高原低气压缺氧对创面愈合带来的不利影响,促进创面愈合,患者最终痊愈出院。
目的观察颞浅筋膜瓣游离移植联合皮片移植修复大面积烧伤患者踝后区深度创面的效果。方法2013年9月—2017年2月,笔者单位收治11例大面积烧伤且伴有踝后区深度组织缺损患者,其中2例患者为双侧踝后区组织缺损,创面面积5.8 cm×4.6 cm~11.7 cm×5.2 cm。踝后区创面清创后,设计并切取与创面等大的颞浅筋膜瓣修复创面,端端吻合颞浅静脉近端与胫后静脉,端侧吻合颞浅动脉和胫后动脉,按患者供
目的探讨富血小板血浆(PRP)联合聚乳酸/聚己内酯(PLA/PCL)对小型猪破片伤深部软组织缺损愈合的影响。方法采用抽签法选取2只雄性巴马小型猪(11~12个月龄,下同)制备PRP。取27只雄性巴马小型猪,于每只猪双侧后肢股部各制造1处高爆弹破片伤深部软组织缺损,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材料组、PRP+材料组,每组9只。创面清创后,材料组、PRP+材料组猪用PLA/PCL填塞伤道,PRP+材料
2017年3月,笔者单位收治1例严重烧伤伴低血容量性休克患者(男,36岁),入院后,应用大量抗生素和血制品,同时多次进行植皮手术,之后患者出现创面渗血和咽喉部充血。患者既往体健,无出血或血栓性疾病家族史。实验室检查提示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显著延长,凝血因子Ⅴ活性极低,凝血因子抑制物定性试验结果阳性。诊断考虑获得性凝血因子Ⅴ缺陷症。应用地塞米松(5 mg,2次/d),同时输注新鲜冰冻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