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视野数字化乳腺摄影结合三维数字乳腺断层摄影对致密型乳腺肿块的诊断价值

来源 :肿瘤研究与临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gj58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全视野数字化乳腺摄影(FFDM)结合三维数字乳腺断层摄影(3D-DBT)技术在致密型乳腺肿块病变中的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山西省人民医院2018年1月至5月住院乳腺肿块患者121例(135个病灶)。采用美国放射学会的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分级诊断对比分析FFDM结合3D-DBT技术与单纯使用FFDM对致密型乳腺肿块病变诊断的差别,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

结果

FFDM结合3D-DBT技术诊断135个病灶中,诊断乳腺癌的灵敏度为97.3%(36/37),准确率为80.0%(108/135),特异度为73.5%(72/98);FFDM诊断乳腺癌的灵敏度为86.5%(32/37),准确率为70.4%(95/135),特异度为64.3%(63/98);FFDM结合3D-DBT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0.854)高于FFDM单独诊断(0.754)。与FFDM相比,3D-DBT测量肿块直径更接近病理结果。FFDM结合3D-DBT对于肿块、毛刺特征、可疑恶性聚集钙化检出率分别为100.0%(72/72)、52.8%(19/36)、75.0%(27/36),均优于FFDM[81.9%(59/72)、41.7%(15/36)、66.7%(24/36)]。

结论

针对致密型腺体的肿块病灶,相比单纯使用FFDM,FFDM联合3D-DBT对肿块测量的准确性、可疑病灶筛查检出率、恶性肿块毛刺征检出率及聚集微钙化检出率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其他文献
目的分析代谢综合征(MS)患者血清补体C1q水平的变化,探讨MS患者血清补体C1q水平与体内糖、脂代谢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选取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就诊的患者及健康体检人群作为研究对象。共纳入152例确诊的MS患者及90名健康对照人群进行研究。测量体质指数(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等人体测量学参数;检测血糖(GLU)、血清三酰甘油(TG
目的研究尿儿茶酚胺水平与Ⅱ型糖尿病肾病及神经病变的关系。方法病例对照研究。收集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收治的Ⅱ型糖尿病患者130例(年龄27~81岁,男75例,女55例)和健康对照118名(年龄27~76岁,男67名,女51名)的24 h尿液。另收集Ⅱ型糖尿病患者115例(年龄27~77岁,男75例,女40例)和健康对照93名(年龄25~74岁,男57名,女36名)的随机尿。根据尿白蛋白
植物固醇是一类植物自然产生的化合物,其结构与胆固醇相似。人类的植物固醇仅来自食物并且不能被利用。随着气相色谱技术及对相关罕见病分子机制的深入研究,植物固醇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ASCVD)中的作用不断显现,且是他汀治疗的残余风险。植物固醇作为一种新型代谢标志物,不仅反映了体内胆固醇稳态失衡吸收增加,并有望成为ASCVD残余风险评估的新的危险因素。
目的采用同位素稀释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ID-LC-MS),建立一种对血清载脂蛋白E定量检测并分型的方法。方法方法学建立。以同位素标记精氨酸的肽段为内标,对标本进行变性、烷基化和胰蛋白酶酶解处理,液相色谱部分采用SB-C18色谱柱分离,质谱部分采用正离子模式和多反应监测定量和分型。评价该方法的精密度、准确度和线性范围等。收集上海市东方医院2018年10至12月40份血清标本对ID-LC-MS和免疫
目的通过研究妊娠期高血压患者(HDP)疾病发生前血浆脂代谢相关蛋白的改变,初步探讨血浆载脂蛋白C4(APOC4)升高在HDP发生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4年11月至2017年3月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常规产检,并分娩或剖宫产孕妇血浆。采用非标记质谱法筛选12对HDP患者与正常妊娠者20周前血浆脂代谢相关蛋白的表达差异,并采用48对HDP患者与正常妊娠者20周前血浆样本进
我国医学检验实验室历经半个多世纪、几代检验人的努力,从纯手工操作、简单指标检测的"作坊式检验",飞速发展至当今现代化、自动化、智能化的实验室。除了场地、环境、检测设备等硬件条件的极大改善,检验从业人员的数量、教育基础、专业素养、技术能力等均有了大幅提高,为临床提供的检测项目、可承载的检测量、完成检测的速度更是有了成倍增长。同时,检验医学的理念也发生了巨大转变,从"以标本为中心"转变为"以患者和临床
目的比较厄洛替尼与培美曲塞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疗效及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4年6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晚期NSCLC患者82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厄洛替尼组(厄洛替尼150 mg/d,餐后2 h口服)和培美曲塞组(培美曲塞500 mg/m2静脉滴注,21 d为1个周期),每组41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免疫指标
目的评价人乳头瘤病毒(HPV)16/18 E6蛋白检测在预测意义不明的非典型鳞状细胞(ASCUS)和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患者分流和转归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在山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就诊的ASCUS或LSIL患者98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测(TCT)、HPV DNA、HPV16/18 E6蛋白检测和阴道镜检查,并对活组织检查结果为子宫颈上皮内瘤变(
子宫颈腺肉瘤是一种非常罕见的苗勒腺肉瘤,易与良性息肉混淆。因此,鉴别诊断十分必要。基本的临床症状表现为阴道异常出血和腹痛。通过对其高危因素的探讨,可以做到有效预防。目前主要采用手术切除进行治疗。由于子宫颈腺肉瘤发病率低,对于其病因、发病机制、诊断、治疗等方面还需进一步的探讨。文章就子宫颈腺肉瘤的诊治进展进行综述。
心血管疾病(CVD)残余风险通常指按已有的指南防治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达标,血压和血糖得到控制,但CVD事件风险依然存在。因此,在控制传统危险因素的同时,不断发现CVD残余风险,对进一步降低CVD事件至关重要。已发现脂蛋白(a)、富含甘油三酯的脂蛋白(TRLs)及其残余物、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是CVD残余风险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