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作业设计模式探索

来源 :课外语文·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nbin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作业对于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有着重要作用,而设计作业对于达到课堂教学的目标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对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作业设计模式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新课改;语文作业;设计模式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语文知识和语言运用能力的获得,要通过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系统的传授,是体现与落实语文综合性和实践性特点的重要环节,也是加强学生语义应用实践的重要保证。
  近年来,笔者在实践中对语文作业的设计和内容尝试着进行了创新,致力于趣味性、实践性作业设计研究,以期达到进行思想教育、掌握语文知识、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的。
  一、语文作业要充分体现综合性
  语文学科简单地读解是“语”加“文”,是听说读写的结合。语文教学改革归根到底是围绕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而进行的一系列创新。语文首先是一门基础学科,学生只有具备很好的听说读写的基本功,才能更深入地理解其他学科。同时,语文更是一门综合学科,学生如果能具备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能融会贯通地运用其他学科的知识进一步加强语言文字修养,学起来就会事半功倍。所以,我们在布置作业时,要有“大语文观”,考虑充分利用其他学科知识为语文学习服务,考虑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知觉去思维。
  在常规的语文作业中,诸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等形式,基本上是语文课必需的作业形式,对于学生重温知识,掌握语言运用规律很有好处。但是,如果只是“画地为牢”,简单地就语文而论语文,效果往往不会好。比如,在学习了《黄果树瀑布》这一课后,笔者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知识外,还要求学生动笔画一幅诗景图,唱或编一首赞黄果树瀑布的歌曲,效果不言而喻,这就是多种综合方式的引进。这样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作业兴趣,又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语文作业要富于趣味性
  从作为教学主导的教师出发,一般而言,作业就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只要达到这个目标,学生对作业的接受程度是其次考虑的。有的教师甚至认为,作业就是学生应该完成的任务,不管学生是否喜欢做。基于这样的出发点,教师们设计的作业往往以干巴巴的、生硬的“面孔”出现在学生面前。这样,学生也就存在了应付了事的情况,很难达到愉悦地完成作业任务。
  其实,在设计课外作业时,如果能贯彻愉快教育,增强其趣味性,一定能唤起学生作业的热情,让他们更主动地去完成。比如,在学完了积累运用中的熟记成语后,我布置学生做成语接龙,看谁接得多,评“成语大王”。又如,在学习一些故事性较强、情节适于表演的课文时,为了使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我布置了这样一个作业,请同学们自由组合,自选角色,表演课文剧。学生们兴趣盎然地完成了作业,同时在扮演的过程中,学会了合作、分工,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潜移默化地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事实上,语文是学生最为熟悉的课程之一,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非常丰富的资源可以利用,只要教师能留意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在课堂上、在布置作业中吸收进去,使学生在快乐中完成作业,在快乐中接受新知,这无论是对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还是知识的获得都是很有好处的。
  三、语文作业要调动学生自主性
  “以人为本”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理念,“因材施教”是教育的一个法则。在语文课堂中要体现“以人为本”理念和落实“因材施教”法则,我们要在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尊重学生人格,满足学生正常合理的需要之外,还需要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别性。事实上,由于学生的教育背景、生活经历、家庭背景的不同,学生的能力、智力和性格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他们完成作业的能力也有很大的差异。从锻炼学生语文能力和落实“因材施教”原则出发,语文作业都应该在强调进度与知识接受相对统一的基础上,体现较强的弹性,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让每个学生都有可能通过努力来完成,这就需要有自主性作业。
  自主性作业,承认并尊重学生的差异,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供学生选择,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比如,在学完《三顾茅庐》一课后,我布置了这样几项作业:1.讲一讲,把故事讲给别人听;2.演一演,自由组合,排练课文剧;3.读一读,阅读历史小说《三国演义》。这些由易到难、形式多样的作业,弹性大,有能力的学生可以做第3题,能力一般的可以做第2题,有困难的学生只做第1题。这样把完成作业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
  四、语文作业要具有实践性
  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对于语文来说,实践更是提高学生语言文字应用的最主要的途径。我们教师应树立大语文教育观,注意沟通课内外与校内外的联系,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一方面,教师要主动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运用所学的知识;另一方面,尽可能地配合课堂教学的需要,创设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接受新知,如我在教授了《西湖》一课后,学生通过品读领悟,感受了西湖的美,激发了热爱家乡的情感。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践能力,可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公园、街道,要求学生按照先概述后具体的叙述方法,抓住某一方面的特点,作口头介绍。这样在培养学生观察力的同时,丰富了学生的语言,提高了他们说话的技巧,进而增强了他们口语表达和交际的能力。
  语文作业对于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有着重要作用,而设计作业对于达到课堂教学的目标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应该在实践中以综合性、趣味性、自主性、实践性为原则科学设计作业,杜绝机械性与重复性,培养学生逐步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使作业实践在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方面更有效地发挥作用。
  (编辑:龙贤东)
其他文献
近年来,浙江景宁畲族自治县紧紧围绕着挖掘和保护畲族文化、开发和提升畲族旅游品牌质量,打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主题。本设计选题以浙江景宁畲族金坵村的村落环境改造为研究对象,针对金坵村环境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以及当地旅游文化发展的需求,通过乡村可持续发展理论,提取畲族传统装饰元素,结合畲族地区旅游体验,总结出一套适用于景宁畲族金坵村旅游环境的设计模式,从而激发畲族传统村的活力。一、需求调研报告。本章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的护理措施。方法对糖尿病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结论良好的护理干预在糖尿病治疗中有积极的作用,帮助患者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早日恢复健康。
骨牵引在下肢骨折中使用率最高[1],主要用于骨折的复位和维持复位的固定.在牵引过程中,牵引重量不可随意增减,牵引重量不够,骨折断端重叠;重量过重造成骨折断端分离、骨不连或骨延迟愈合,且牵引绳、牵引弓不能被毛毯、棉被等物所压.但患肢需要保暖,尤其在寒冷的冬季.针对这一情况,我们2000年开始自制了一种简易骨科下肢保暖套,用于下肢骨牵引患者,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目的 观察心理干预在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患者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将100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患者排除宫颈高度病变后,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使用淑润栓外用抗病毒治疗的同时采用心理干预;对照组仅常规使用外用药物.在干预前及干预后3个月,2组患者均发放生活质量评定问卷并且评分,将结果进行干预前、后及同期组间比较.结果研究组心理干预后3个月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心理干预能有效地改善人乳头瘤病毒感
近几年来,我省沿海的对虾养殖由于对虾病毒病的流行等原因,致使产量和效益直线下降。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有人进行了对虾不同养殖模式对抗病毒病等的影响的试验,也有人研究养
目的 分析颈神经后支源性颈肩痛的病理特点,探讨颈神经后支阻滞术后,康复护理干预的作用和影响.方法将121例颈神经后支源性颈肩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予以神经阻滞术治疗,观察组(61例)实施术后康复护理干预.结果121例平均随访9个月,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1.67%,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8%.经统计学处理,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术后采取相应的康复护理手段,调整颈椎关节突结
在进行某项卫生学调查后往往有许多调查数据需要进行统计分析,计算样本的均数、频率分布、标准差、置信区间以及分析这种差别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从中找出事物发生的原因和规律
为了解中专护生的实习兴趣,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对104名中专护生进行调查.结果示:对专科护理技术最感兴趣和比较感兴趣占71.57%;对病情观察和记录最感兴趣和比较感兴趣占61.82%;对生活护理最感兴趣和比较感兴趣占27.25%.提出应加强岗前教育,加深护生对护理专业的认识;认真选拔带教老师;加强教学管理,培养护生运用护理程序为病人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激发护生的实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实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