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作为一个革命家,文学作品是鲁迅用来表达自己革命思想的工具。鲁迅笔下的那些典型人物,都是中国人特有的历史和现实,特有的生命系统和生活境遇的个性显现,都寄寓着鲁迅改变中国人受苦受难命运的深切愿望。而革命者正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
鲁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作为现代中国的"民族魂",作为现代中国的精神先驱,鲁迅先生在他的小说中塑造了众多的革命者形象。可以说鲁迅先生笔下的革命者千姿百态,各具特色。这些革命者包括真正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 夏瑜,也包括以报私仇、抢财物、讨老婆为目的的革命者——阿Q,更有甚者,混入了像赵太爷、假洋鬼子这些投机革命、篡夺革命果实的地主阶级。
鲁迅说过:"悲剧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夏瑜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他是一个思想见识高出庸众之上,有为庸众所不懂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他是可敬的:他有理想,认为"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他意志坚定地为实现理想而奋斗,即使在狱中,仍劝"牢头造反",对革命矢志不移,在对敌斗争中,"不要命","不怕打",坚强不屈,表现出革命者大义凛然,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他又是可悲的,他的悲剧不在于他为革命牺牲,而在于人们如何看待他的牺牲。他母亲不理解他,为儿子的死而心生羞愧;华老栓夫妇用他的血给孩子治病;刑场上的看客"鉴赏"他的被杀,茶客更是诬骂他。他的牺牲,在某种意义上说,只给华老栓提供了一味假药,给刽子手增加了一笔获取暴利的资本,给看客"鉴赏"了一次杀人的"盛举",给茶客增加了笑骂的资本。革命者的孤军奋战是寂寞的,来自麻木群众的不理解,甚至迫害更增加了其悲剧性。夏瑜是封建统治者杀害的,又何曾不是被受封建思想毒害的庸众们杀害的呢?夏瑜的悲剧,反映了作者对资产阶级革命深深的失望,也写出了改造国民的劣根性、唤醒民众的迫切性。从中我们可以感知到鲁迅先生痛感死者的悲凉,生者的麻木,国民间存在着可怕的冷漠和冷酷。
夏瑜是真正地为中国的革命事业,为推翻封建专制统治而牺牲的资产阶级革命家,他的牺牲暴露了资产阶级革命的不足之处,而为了"报私仇、抢财物、讨老婆"为革命目的的阿Q,他不懂革命却投身革命之中,这又何尝不是暴露资产阶级革命的弱点呢?
阿Q的政治经济地位是很低的。他孤身一人,寄宿在土谷祠里,经济上靠打短工维持生活,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了下顿。按照毛泽东的"阶级分析"理论,阿Q最具有革命的因素。
"革命"是什么?阿Q 并不知道。不过,在他的潜意识里,"革命"无异于打家劫舍。他第一次在城里发了一回横财,这是他对"革命"的最初的也是最直观的认识。有了这个基础,"白盔白甲"的人抢赵太爷家的东西,他认为是"革命";他幻想的"革命",也不过是要得到"元宝、洋钱、洋纱衫",以及"秀才娘子的一张宁式床"、"钱家的桌椅"而已,当然还包括满足他对性爱的要求,这就是阿Q 的革命纲领。他的革命目的也很明了:报私仇,抢财物、讨老婆。可见,阿Q 并不懂得革命造反的真正含义,只是从自己的生活感受出发,觉得革命对他会有好处,所以他才欢迎革命,希望革命。
阿Q 心里的革命要求非常迫切,就像要暴发的洪水,咆哮的大海,一触即发的火药库。如他大喊"造反了!造反了!",他大声唱:"得得锵锵!悔不该,酒醉错斩了郑贤弟,悔不该,呀呀呀……得得,锵锵,得,锵令锵,我手执钢鞭将你打……"叫声里充满了硝烟,充满了杀机。似有一种不兵刃相见、血光相见就不痛快的气势。
阿Q 身处革命大潮之中,他的阶级属性有使他本能地憎恨统治阶级。他的确是一个积极要求"革命"的人,在他身上,有着许多革命的活性因素。这些因素一旦被激发,并且能够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就会变为强大的"革命"的动力。可悲的是,这个刚刚产生"革命""萌芽"的人,却被所谓的革命拥有者当作与新政权为敌的罪魁祸首给枪毙了。从作者的主观愿望来看,阿Q是没有资格存在的,即便是他所谓的"革命"也是不应该的,充其量也不过是他逃避和转移失败的一种手段;从客观上来讲,如果资产阶级革命不是留停在贵族阶层,而是广泛宣传革命,并动员起千千万万的劳苦大众,阿Q又会怎样呢?难道他不是最具有资格成为"战士"的人之一吗?难道他只能作为革命的牺牲品和旧制度的陪葬品吗?从这个意义上说,阿Q的死,同时也是对资产阶级辛亥革命的批判。
阿Q虽然不懂革命的真正含义,革命的目的比较直白、幼稚可笑,但是他具备革命的条件,是革命的最积极因素,与他相比,混入革命队伍之中的赵太爷和假洋鬼子是什么样的人呢?他们又是怎样对待中国的资产阶级的革命事业呢?
赵太爷是辛亥革命中地主阶级的代表。革命刚到来时,他很害怕,甚至对平日里非打即骂的阿Q态度也发生了变化,称其为"老Q"。可当他的儿子赵秀才投机革命,托假洋鬼子买了一块"银桃子"以后,他"因此也骤然大阔,见了阿Q,也就很有些不放在眼里了"。赵太爷的前后态度的变化反映了地主阶级在辛亥革命中,保护自己,趁机反扑,最后窃取革命果实的过程。赵太爷只是惧怕自称"革命者"的阿Q而已,但比他更恶劣,更凶残的是另外一个地主阶级和封建势力的混血儿——假洋鬼子。这个人留过学,但回国后又装上了假辫子,他和赵太爷一样,在革命没有到来之前,他依附于地主阶级势力,横行霸道,鱼肉百姓;当革命浪潮冲击未庄时,他见有机可乘,立即见风使舵,投机革命,居然成了未庄第一号革命人物。他的革命行动无非是打着"咸与维新"的旗号到静修庵去打碎一块"皇帝万岁万万岁"的龙牌,还顺手牵羊地抢去了观音娘娘庙前的一个宣德炉。他用买来的"银桃子"把自己装扮成真正的革命党,但当真正想革命的阿Q来投靠他时,他却赶走了他,不准阿Q革命。辛亥革命的政权就是被这样的投机革命者篡夺了,辛亥革命正是因为有他们才失败的。由此可见,毛泽东的"革地主阶级的命,发动农民阶级"的理论是正确的。
参考文献
[1] 《鲁迅小说全编》 安徽人民出版社
[2]《朝花夕拾》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3]《鲁迅批判》 北京出版社
[4]《魯迅作品十五讲》 北京大学出版社
[5]《中国现代六大名家名作研究》 安徽大学出版社
鲁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作为现代中国的"民族魂",作为现代中国的精神先驱,鲁迅先生在他的小说中塑造了众多的革命者形象。可以说鲁迅先生笔下的革命者千姿百态,各具特色。这些革命者包括真正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 夏瑜,也包括以报私仇、抢财物、讨老婆为目的的革命者——阿Q,更有甚者,混入了像赵太爷、假洋鬼子这些投机革命、篡夺革命果实的地主阶级。
鲁迅说过:"悲剧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夏瑜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他是一个思想见识高出庸众之上,有为庸众所不懂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他是可敬的:他有理想,认为"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他意志坚定地为实现理想而奋斗,即使在狱中,仍劝"牢头造反",对革命矢志不移,在对敌斗争中,"不要命","不怕打",坚强不屈,表现出革命者大义凛然,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他又是可悲的,他的悲剧不在于他为革命牺牲,而在于人们如何看待他的牺牲。他母亲不理解他,为儿子的死而心生羞愧;华老栓夫妇用他的血给孩子治病;刑场上的看客"鉴赏"他的被杀,茶客更是诬骂他。他的牺牲,在某种意义上说,只给华老栓提供了一味假药,给刽子手增加了一笔获取暴利的资本,给看客"鉴赏"了一次杀人的"盛举",给茶客增加了笑骂的资本。革命者的孤军奋战是寂寞的,来自麻木群众的不理解,甚至迫害更增加了其悲剧性。夏瑜是封建统治者杀害的,又何曾不是被受封建思想毒害的庸众们杀害的呢?夏瑜的悲剧,反映了作者对资产阶级革命深深的失望,也写出了改造国民的劣根性、唤醒民众的迫切性。从中我们可以感知到鲁迅先生痛感死者的悲凉,生者的麻木,国民间存在着可怕的冷漠和冷酷。
夏瑜是真正地为中国的革命事业,为推翻封建专制统治而牺牲的资产阶级革命家,他的牺牲暴露了资产阶级革命的不足之处,而为了"报私仇、抢财物、讨老婆"为革命目的的阿Q,他不懂革命却投身革命之中,这又何尝不是暴露资产阶级革命的弱点呢?
阿Q的政治经济地位是很低的。他孤身一人,寄宿在土谷祠里,经济上靠打短工维持生活,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了下顿。按照毛泽东的"阶级分析"理论,阿Q最具有革命的因素。
"革命"是什么?阿Q 并不知道。不过,在他的潜意识里,"革命"无异于打家劫舍。他第一次在城里发了一回横财,这是他对"革命"的最初的也是最直观的认识。有了这个基础,"白盔白甲"的人抢赵太爷家的东西,他认为是"革命";他幻想的"革命",也不过是要得到"元宝、洋钱、洋纱衫",以及"秀才娘子的一张宁式床"、"钱家的桌椅"而已,当然还包括满足他对性爱的要求,这就是阿Q 的革命纲领。他的革命目的也很明了:报私仇,抢财物、讨老婆。可见,阿Q 并不懂得革命造反的真正含义,只是从自己的生活感受出发,觉得革命对他会有好处,所以他才欢迎革命,希望革命。
阿Q 心里的革命要求非常迫切,就像要暴发的洪水,咆哮的大海,一触即发的火药库。如他大喊"造反了!造反了!",他大声唱:"得得锵锵!悔不该,酒醉错斩了郑贤弟,悔不该,呀呀呀……得得,锵锵,得,锵令锵,我手执钢鞭将你打……"叫声里充满了硝烟,充满了杀机。似有一种不兵刃相见、血光相见就不痛快的气势。
阿Q 身处革命大潮之中,他的阶级属性有使他本能地憎恨统治阶级。他的确是一个积极要求"革命"的人,在他身上,有着许多革命的活性因素。这些因素一旦被激发,并且能够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就会变为强大的"革命"的动力。可悲的是,这个刚刚产生"革命""萌芽"的人,却被所谓的革命拥有者当作与新政权为敌的罪魁祸首给枪毙了。从作者的主观愿望来看,阿Q是没有资格存在的,即便是他所谓的"革命"也是不应该的,充其量也不过是他逃避和转移失败的一种手段;从客观上来讲,如果资产阶级革命不是留停在贵族阶层,而是广泛宣传革命,并动员起千千万万的劳苦大众,阿Q又会怎样呢?难道他不是最具有资格成为"战士"的人之一吗?难道他只能作为革命的牺牲品和旧制度的陪葬品吗?从这个意义上说,阿Q的死,同时也是对资产阶级辛亥革命的批判。
阿Q虽然不懂革命的真正含义,革命的目的比较直白、幼稚可笑,但是他具备革命的条件,是革命的最积极因素,与他相比,混入革命队伍之中的赵太爷和假洋鬼子是什么样的人呢?他们又是怎样对待中国的资产阶级的革命事业呢?
赵太爷是辛亥革命中地主阶级的代表。革命刚到来时,他很害怕,甚至对平日里非打即骂的阿Q态度也发生了变化,称其为"老Q"。可当他的儿子赵秀才投机革命,托假洋鬼子买了一块"银桃子"以后,他"因此也骤然大阔,见了阿Q,也就很有些不放在眼里了"。赵太爷的前后态度的变化反映了地主阶级在辛亥革命中,保护自己,趁机反扑,最后窃取革命果实的过程。赵太爷只是惧怕自称"革命者"的阿Q而已,但比他更恶劣,更凶残的是另外一个地主阶级和封建势力的混血儿——假洋鬼子。这个人留过学,但回国后又装上了假辫子,他和赵太爷一样,在革命没有到来之前,他依附于地主阶级势力,横行霸道,鱼肉百姓;当革命浪潮冲击未庄时,他见有机可乘,立即见风使舵,投机革命,居然成了未庄第一号革命人物。他的革命行动无非是打着"咸与维新"的旗号到静修庵去打碎一块"皇帝万岁万万岁"的龙牌,还顺手牵羊地抢去了观音娘娘庙前的一个宣德炉。他用买来的"银桃子"把自己装扮成真正的革命党,但当真正想革命的阿Q来投靠他时,他却赶走了他,不准阿Q革命。辛亥革命的政权就是被这样的投机革命者篡夺了,辛亥革命正是因为有他们才失败的。由此可见,毛泽东的"革地主阶级的命,发动农民阶级"的理论是正确的。
参考文献
[1] 《鲁迅小说全编》 安徽人民出版社
[2]《朝花夕拾》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3]《鲁迅批判》 北京出版社
[4]《魯迅作品十五讲》 北京大学出版社
[5]《中国现代六大名家名作研究》 安徽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