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改革与时代变迁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nnnnnnxxxx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张天兴教授新著《高校现代化治理与运行机制研究》一书融合了宏观与微观背景,对高校现代化治理的内外部关系进行了详细解构,并将高校趋势变革与实证研究综合考量,从高等教育发展的角度,不失为一种创新研究。此书作者任职于国内某知名大学30余年,曾先后深耕于高校学生工作、行政管理、组织建设等诸多工作领域,着重开展高等教育改革和高校治理的实践研究。
  【关键词】高校 高等教育 时代变迁 全球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3-0227-02
  高等教育是各国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助力与支撑,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开始推行高校扩招政策,逐步推进高等教育从精英型向大众化阶段迈进,并进一步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
  时代的变迁同样孕育了大学的变革,在创新社会治理体制、高等教育全球化、高校综合改革等框架背景和大学自身发展需求等多重外力作用下,以依法治校、以人为本等理念为标签的高校现代化治理与运行机制迫在眉睫。作者以自身在研究型大学从事管理工作的丰富经历和深刻思考,为我们提供了一部全面了解高校现代化治理和运行内在机制的优秀作品。
  《高校现代化治理与运行机制研究》一书深入挖掘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这一社会热点问题,将高校的外部治理,即政府的宏观调控和社会参与,与高校的内部治理,即建立“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高校内部管理体制这两项改革紧密融合,作者在导论中即开宗明义的指出:“高校管理体制的这两项改革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任何割裂二者的研究都是毫无意义的。对高校治理与运行机制的研究,正是在高校外部运行机制探讨的基础上关注高校内部治理改革与创新”。
  全书分三大部分共九章,第一部分为1-3章,为导论和高校现代化治理的概述和理论基石。在此章节中,作者明晰了“教育现代化”语境下“治理”一词在高等教育领域中所蕴含的深刻含义,梳理了国内外文献中“大学治理”的模式和结构类型,在肯定现有研究的基础上,也指出“真正成熟的中国特色大学治理模式还未成型”,同时,特别指出了国内研究中定量分析、案例分析等实证研究的不足。在谈及现代化高校治理体系时,作者强调“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通过制度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包括由此组成的治理结构)来实现的”,突出了规章制度和多元主体人的作用。
  第二部分为4-6章,这三章内容详细阐释了高校现代化治理中的管理运行和内外部关系协调。作者以其自身具备的管理实践经验,从高校承担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基本职能中拓展开来,分别从人才培养、行政管理、学术管理、社会服务、对外交流、社会参与等六个不同方面论述了一个各方利益协调、高效有序、健全完善的高校现代化治理运行机制,强调高校作为“职能共同体”的特性。作者认为,现代大学作为社会的一个组织而存在,绝非游离的孤岛,与外界一起构成一个开放的系统,“在构建‘政府-社会-大学’的新型关系体系中,外部主体参与高校治理的程度与效果是评价高校治理优劣的重要指标,体现了现代大学治理的新内涵,是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关键”,并就各种外部关系予以深入剖析,努力勾勒出中国高校现代化外部治理的最优路径。在探讨高校现代化治理的内部关系时,作者指出,内部关系协调是决定高校各项职能是否实现的关键,而依托内部关系协调产生的决策力是衡量高校管理者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
  第三部分为7-9章,首先,作者对高校现代化治理进行了实证考察,通过总结国外知名大学在特定历史时期对国家或地区的发展起到的巨大历史推动作用,指出了其发展根本源泉:除了与大学汇聚精英的自身特质相关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大学在发展中不断适应外部变化环境,不断整合各个发展要素,不断探索完善自身治理模式,使之具备与各方利益博弈的能力,从而达到大学最优化发展的目的。其次,作者深刻阐述了在高校现代化治理这一必由之路上所要遵循的总体原则,即“三个有利于”和“一个平衡”的原则,并以改革的国际比较视角指明了我国高校现代化治理的改革之路。最后,作者提出了高校现代化治理的未来展望,即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人事制度改革、现代大学制度为核心的高校综合改革实现路径和以治理理念现代化、治理体系现代化、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内容的高校“双一流”治理目标。
  就如同作者在书中描述的那样,世界上不同时期,不同国家都有在历史上留下显著印记的著名大学,它们之所以被世人所熟知,绝不是一蹴而就的结果,其根源在于其自身的变革顺应了时代的变迁。今天的中国站在世界民族之林,为世人所瞩目,中国高校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一所现代化治理与运行的大学应如何建设,大学又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最大限度的实现自我价值,为社会和国家服务,通读《高校现代化治理与运行机制研究》全书,每位读者都能从中有所体会和感悟,更能从字里行间中感受一名教育工作者的热忱与智慧。
  参考文献:
  [1]赖明谷,柳和生.大学改革的三观攻略,现代大学教育,2011年05期
  [2]童锋.论大学改革的“三种境界”,未来与发展,2010年04期
其他文献
【摘要】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之下,推进小学数学教学改革与发展,是新时期小学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本文立足于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现状,从活动情景的创设入手,阐述了有效教学构建的策略,推进小学数学教学的改革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 有效教学 活动情境 创设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3-0137-02  世界上所有学科的知识无不来源于人类的生活
期刊
【摘要】数学作为一门工具学科,因为她的严谨性、逻辑性强,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会比较沉闷,本文通过几个案例,寻找让数学课堂活跃的一些方法。  【关键词】课堂教学 数学例子的引用 活跃课堂 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3-0140-02  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1必修本(A版)》的第三章3.1.2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中,
期刊
2015年12月11日,本人作为昆山姜红珍名师工作室成员,有幸随工作室赴吴江高级中学参加了“中国历史教育期刊联合会暨戴加平省名师工作室、唐秦历史名师工作室‘问史’论坛”活动,期间观摩了两节公开课以及期刊主编、学生们的精彩点评,聆听了“历史教育,‘人’在哪里”主题沙龙中众名师观点的激烈碰撞,难得的一场视听觉盛宴,受益匪浅。  本次公开课展示活动中,有一亮点就是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效果评价。公开课比比皆是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3-0149-01  数学生态课堂是一种教学理念与价值取向,也是教改反思后的理性回归。它以生态教育和生命教育理念为核心,使师生在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中,有效运用各种资源,促进物质能量转化,在充满个性、自由、真实、创造性的课堂中,经历对数学知识的自主体验、探究、感悟、内化的构建过程。从而完善认知结构、发展思维能力
期刊
【摘要】在高中数学的复习过程中,构建学习链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科学合理的构建数学复习过程中的学习链,不仅能够培养高中生自主探究的学习精神,提高实践能力,还能够在高中的课堂教学中使其摸索到探究学习的规律,有助于教师教学的理念得到更新,并且有效的提升教学质量,使课堂成效得以提升。  【关键词】数学复习 学习链 无序到有序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
期刊
【摘要】纵观近三年高考新课标II卷化学试题,死记硬背的内容高考越来越少,立足基础考查方法和能力的题型越来越多。  【关键词】高考分析 理化交叉 科学视野 实验探究 图表数据分析 计算 能力的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3-0180-02  一、高考分析  2015年新课标Ⅱ卷化学试题分析如下:  (一)从内容来看  1.与教材有关
期刊
【摘要】职业方面而产生的心理压力在对教师产生消极影响的同时,也会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对教师职业压力和压力源的研究与探讨,使我们认识到教师整体的工作压力情况及其影响因素。  【关键词】寄宿制学校 寄宿制学校教师 职业压力源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3-0203-02  社会和学校更多的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教师的教学质
期刊
一、教学设计  (一)教学背景  “探索规律”是人教版数学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十五章“数学活动”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和“图形的认识初步”等知识的基础上,把“图形”和“代数式”有机结合起来,是这两方面内容的深化和延伸,同时也是历年来广东省中考试题的必考题目,因此在教学上可以独立出来教学,在中考的复习中也是作为独立的复习内容进行复习。  本课在深澳中学初二(1)班(中学数学“情境—问题
期刊
阳春三月,备受全国人民关注的“两会”在这春意盎然的季节拉开了帷幕。与此同时,我校领导也紧锣密鼓地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了“两会”精神。新一届领导从历史和时代的高度出发,对近30年来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进行了高屋建瓴、大气磅礴、精辟深刻的科学总结。习近平总书记说,实现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是最响亮的中国梦。这,无不让我们为之一振。  通过学习,使我深刻的觉悟到:中国的兴旺发达关
期刊
【Abstract】This assignment explores the adoption of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in China. The first part presents the different views from the literature. The second part gives an overview of chall
期刊